鐘業敏 肖 茜 伍先飛
過敏性鼻炎(AR)為小兒常見病、多發病,常從學齡前開始發病,是指患兒接觸塵螨、花粉等變應原后,鼻黏膜出現的非感染性炎性疾病,以清水樣涕、噴嚏、鼻癢和鼻塞為主要表現[1]。近年來,AR發病率逐年上升,隨病情進展,可誘發支氣管哮喘,對患兒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響。西醫針對此病主要采用抗組胺藥物聯合鼻用激素治療,具體用藥取決于AR嚴重程度,針對輕度者通常給予二代抗組胺藥物;中-重度者在口服抗組胺藥物的同時,還應給予鼻噴激素、白三烯拮抗劑進行綜合治療[2]。但在臨床實際應用過程中發現,長期使用激素藥物會出現鼻出血等諸多不良反應,導致很多家長談激素色變,過度擔心激素藥物的不良作用,因而導致自行停藥、未按醫囑用藥的家長較多,故整體治療效果欠佳[3]。中醫的整體觀、辨證論治是其精髓,概括兒童固有特點及中藥味苦、患兒接受度較低等問題,中醫外治法在兒科中頗受推崇。臨床工作中發現,耳穴壓豆療法、蒼耳子炒麻油滴鼻療法對AR具有較為滿意的療效,但尚處于個人臨床經驗階段,缺乏較為有力的依據,需加以科學驗證。為此,本研究探討兒童AR應用耳穴壓豆療法聯合蒼耳子炒麻油滴鼻治療的臨床療效。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2020年7月—2022年6月于贛州市南康區第一人民醫院門診就診的120例AR患兒分為耳穴壓豆組(40例)、中藥組(40例)和綜合組(40例)。耳穴壓豆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3~14歲,平均(8.12±2.03)歲;病程12~24個月,平均(18.68±2.03)個月。中藥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13歲,平均(8.15±2.01)歲;病程13~23個月,平均(18.74±2.05)個月。綜合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3~13歲,平均(8.07±2.10)歲;病程13~24個月,平均(18.81±2.13)個月。3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批號:20200615Y)。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4]:鼻癢、清水樣鼻涕、鼻塞、噴嚏等癥狀出現至少2項,每天癥狀持續或累計60 min以上,可伴有結膜充血、眼癢等眼部癥狀;鼻黏膜水腫、蒼白,鼻腔水樣分泌物;血清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IgE)陽性。中醫診斷標準[5]:(1)計分條件:①常年性發病,1年內發病累計>6個月,1 d內發病時間累計>0.5 h,主要表現為流清涕、打噴嚏、鼻黏膜腫脹;②病程至少12個月。(2)計分標準:特異性IgE抗體陽性計2分;變應原皮膚試驗陽性反應,至少有一種為(++)或以上計2分;有個人(或)家族過敏性疾病史,發作期有典型癥狀及體征、有明確吸入物致敏原線索各計1分;鼻黏膜刮片嗜酸性粒細胞陽性計1分。6~8分即可診斷為AR。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3~14歲患兒;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病程≥12個月;近4周內未使用相關藥物治療;患兒家長知情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免疫缺陷、營養不良者;對蒼耳子、王不留行籽、膠布、麻油等相關藥物及藥品過敏者;合并哮喘發作者;合并耳廓畸形者;合并嚴重感染者;合并心、肝、腎、肺嚴重異常者;非過敏性所致急慢性鼻炎者。
1.4 方法綜合組采用基礎治療+耳穴壓豆療法+蒼耳子炒麻油滴鼻治療。(1)基礎治療:呼吸道隔離,飲食清淡,注意休息,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保持營養。對于中-重度AR患兒給予口服鹽酸西替利嗪口服溶液治療。(2)耳穴壓豆療法:取交感、鼻、肺、風溪為主穴,肺腎兩虛者配神門、腎;肺脾兩虛者配內分泌、胃、脾;肺氣虛者配氣管、咽喉。在0.6 cm×0.6 cm膠布上放置王不留行籽,貼于上述所選耳穴,并按壓,直至耳廓充血,之后囑患者自行按壓,每次按壓30下,每日3次以上,力度適中。3~4 d后換貼1次,兩耳交替,4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停治3 d。(3)蒼耳子炒麻油滴鼻:取30~40個蒼耳子,洗凈、晾干后適當搗碎置于干凈鍋中,加入50 g麻油,炒至蒼耳子表面焦黃,之后將蒼耳子渣去除,將麻油裝入瓶中備用。用棉簽蘸取麻油涂于兒童鼻腔內黏膜處,2次/d,待癥狀消除后可改為隔日1次,連續使用2周停藥。中藥組采用基礎治療+蒼耳子炒麻油滴鼻治療,具體操作同綜合組。耳穴壓豆組采用基礎治療+耳穴壓豆療法治療,具體操作同綜合組。3組均治療8周。
1.5 觀察指標(1)臨床療效:按照療效指數≥66%、66%>療效指數≥26%、療效指數<26%分別計為顯效、有效和無效。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總有效率。(2)癥狀評分和體征評分:參照《變應性鼻炎的診治原則和推薦方案(2004年,蘭州)》[6]對噴嚏、流涕、鼻塞、鼻癢4項癥狀及體征進行評估,其中噴嚏按照1次連續3~5個、1次連續6~10個、1次連續≥11個分別計1、2、3分;流涕按照每日擤鼻≤4次、每日擤鼻5~9次、每日擤鼻≥10次分別計1、2、3分;鼻塞按照有意識吸氣、交互性或間歇性、幾乎全天用口呼吸分別計1、2、3分;鼻癢按照間斷、蟻行感但可忍受、蟻行感且難受分別計1、2、3分,癥狀評分總分值4~12分,評分越高,癥狀越嚴重;體征:鼻甲輕度腫脹,尚可見鼻中隔、中鼻甲計1分;鼻中隔與下鼻甲緊靠,鼻底與下鼻甲之間尚有小縫隙計2分;下鼻甲緊靠鼻中隔、鼻底,見不到鼻中隔計3分。(3)IgE和嗜酸性粒細胞(Eos)水平:采集3組患兒治療前后5 ml空腹靜脈血,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IgE水平,采用血常規自動分析儀檢測Eos水平。(4)不良反應:如鼻腔干燥、腹痛等。

2.1 臨床療效與中藥組、耳穴壓豆組比較,綜合組治療總有效率較高(P<0.05)。見表1。

表1 3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癥狀評分和體征評分與中藥組、耳穴壓豆組比較,綜合組治療后癥狀、體征評分較低(P<0.05)。見表2。

表2 3組患兒癥狀評分和體征評分比較 (分,
2.3 IgE和Eos水平與中藥組、耳穴壓豆組比較,綜合組治療后IgE和Eos水平較低(P<0.05)。見表3。

表3 3組患兒IgE和Eos水平比較 (例,
2.4 不良反應3組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中醫將AR歸屬于“鼻鼽”范疇,此病病位在鼻,但與腎、脾、肺三臟關系最為密切。《嚴氏濟生方》中有云:“夫鼻者,肺之所主,職司清化”。說明鼻竅通暢與肺氣宣發肅降功能密切相關[7,8]。脾主升清,為清竅在上,有賴于精微所化生的清氣濡養;脾失健運,清陽不升,津液失布,聚而成痰,上犯鼻竅,發為鼻鼽[9]。此外,腎元虧虛,肺失溫煦,肺經伏熱,亦可誘發鼻鼽。由此可見,鼻鼽的發生是腎、脾、肺功能失調所致,同時與外邪侵襲有關,尤以風寒、伏風最為常見,這與現代醫學中過敏體質與過敏原兩大因素相一致[10]。因而臨床治療此病應注重腎、脾、肺功能的調節,同時兼顧疏散風寒。
血清IgE、Eos與AR關系密切,是診斷AR和評估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11]。本研究中,與中藥組、耳穴壓豆組比較,綜合組治療總有效率較高,癥狀、體征評分及IgE、Eos水平較低,說明兒童AR應用耳穴壓豆療法聯合蒼耳子炒麻油滴鼻治療效果較佳。耳穴壓豆是中醫特色外治法,使用膠布將藥豆準確粘貼于耳穴處,并給予適當的壓按,使之產生酸、麻、脹等刺激感,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本研究取交感、鼻、肺、風溪為主穴進行耳穴壓豆,可起到疏通鼻腔經絡、通利鼻竅、活血祛風的作用,從而促進鼻黏膜局部炎癥及水腫消除,提升機體抗病及抗敏感能力。同時針對肺腎兩虛者配神門、腎,可補益肺腎;肺脾兩虛者配內分泌、胃、脾補益脾肺;肺氣虛者配氣管、咽喉可宣肺解表、下氣平喘。蒼耳子歸肺經,是臨床上通竅要藥,具有疏通鼻竅、疏散風寒之效。藥理顯示,蒼耳子中所含的綠原酸具有抗過敏、抗炎、抑菌等作用[12]。麻油作為純天然的有機溶劑,炒蒼耳子時蒼耳子中有效成分能溶解其中,發揮顯著的疏通鼻竅、疏散風寒功效,同時能夠將一部分過敏原隔離在鼻黏膜外,起到良好的防過敏作用。耳穴壓豆聯合蒼耳子炒麻油滴鼻應用于兒童AR治療中可發揮較好的協同作用,效果確切,無需吃藥,無痛苦,不良作用少,深受患兒家長歡迎。
綜上所述,兒童AR應用耳穴壓豆療法聯合蒼耳子炒麻油滴鼻治療安全有效,可降低IgE、Eos水平,改善臨床癥狀,為中醫外治法治療AR提供客觀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