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憲賓
(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山東 濟寧 272100)
腫瘤內科主要看診各類無法進行手術或術后恢復期的惡性腫瘤。主要采取非手術治療的方法,如化療﹑放療﹑靶向治療等保守治療方案,以控制病情﹑緩解癥狀[1]。專科護理敏感指標是反映護理效果﹑患者安全﹑工作效率以及質量改進等方面的指標,這些指標能夠幫助護理人員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療效果,及時發現潛在的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改進。反映護理資源配置﹑人員結構﹑技能培訓﹑工作流程﹑操作規范﹑患者安全﹑患者健康狀況﹑治療效果﹑滿意度等方面的指標[2]。通過監測和分析專科護理敏感指標,可以及時發現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而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改進,從而提高護理質量。專科護理敏感指標包括患者安全指標,通過對這些指標的監測,可以及時發現患者存在的安全隱患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干預,保障患者安全。專科護理敏感指標也包括患者滿意度指標,通過對這些指標的監測,可以了解患者對護理工作的評價和需求,進而改進護理服務,提高患者滿意度[3]。專科護理敏感指標在腫瘤內科病房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可以幫助護理人員更好地了解患者病情和治療效果,及時發現潛在的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改進,提高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保障患者安全。
選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腫瘤內科病房患者68例,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4例。觀察組男17例,女17例,年齡范圍為45 ~ 78歲,平均年齡為(65.69±5.98)歲。對照組患者男18例,女16例,年齡范圍為46 ~ 79歲,平均年齡為(65.32±5.67)歲(P>0.05)。
納入標準:① 經臨床確診為腫瘤內科疾病;② 經過患者及其家屬同意。
排除標準:① 患有嚴重精神類疾病的患者;② 臨床資料不完整。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① 患者接待和安置:在患者入住病房時,護士會進行患者接待并將其安置到合適的病床上。這包括核對患者個人信息﹑了解患者病情﹑提供基本的床邊設施和床單等。② 安全監測:護士需要定期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例如血壓﹑心率﹑呼吸頻率和體溫等。同時,護士還需定期進行疼痛評估,以確保患者的舒適度。③ 密切觀察和記錄:護士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包括疾病進展﹑癥狀變化和治療效果等,并詳細記錄在護理記錄單中。這有助于醫療團隊及時調整治療方案。④ 輔助活動:護士會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協助其進行一些日常活動,如臥床活動﹑洗漱﹑飲食攝入等。根據患者的需要,護士還可以提供其他輔助服務,如幫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或提供心理支持等。
觀察組結合專科護理敏感指標護理。① 制定標準和指導方針:制定明確的護理標準和指導方針,確保所有護士都了解并遵守這些標準。這些標準和指導方針應涵蓋敏感指標的定義﹑測量方法和目標。② 培訓和教育:為護理人員提供相關的培訓和教育,使他們了解敏感指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準確地進行測量和評估。培訓還應包括有效的溝通技巧和團隊合作,以確保護理團隊之間的協調和合作。③ 收集和分析數據:建立健全的數據收集系統,持續跟蹤敏感指標的數據,并進行定期分析。數據可以包括患者滿意度調查﹑病房內發生的不良事件記錄等。通過數據分析,可以識別問題和改進機會,并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④ 定期評估和審核:定期對護理質量進行評估和審核,確保敏感指標的達標情況。評估可以包括內部審查﹑外部評估和自我評估等多種形式,以確保護理質量管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改進。⑤ 制定改進措施:根據數據分析和評估結果,制定具體的改進措施。這些改進措施可以包括修改操作流程﹑提供更好的培訓和教育﹑加強溝通和協作等。⑥ 建立質量反饋機制:建立與患者和家屬的良好溝通渠道,鼓勵他們提供關于護理質量的反饋意見和建議。及時回應患者的需求和意見,并積極改進。⑦ 持續改進和監測:持續改進是護理質量管理的核心。通過持續監測敏感指標的數據﹑定期評估和審核,不斷優化護理流程,提高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
(1)對比護理質量評分。采用臨床護理質量評價表分析患者的臨床護理質量評分,分為前瞻性病情分析﹑醫囑執行﹑病情掌握﹑醫患配合滿意度﹑護理服務﹑心理疏導﹑管理措施﹑操作水平共8個維度,滿分為100分。護理質量與分數成正比,該量表Cronbach’sα系數為0.895,各維度系數為0.658 ~ 0.954。
(2)對比生活質量評分。運用QQL-St022評分生活質量評定量表進行評定,包括惡心﹑嘔吐﹑疼痛﹑便秘﹑呼吸困難﹑呃逆﹑口干﹑身體外觀﹑焦慮﹑抑郁﹑脫發等9個維度指標,每個指標的分值范圍在0 ~ 100分,生活質量與分數成正比,該量表Cronbach’sα系數為0.895,各維度系數為0.658 ~ 0.954。
統計學結果由SPSS 26.0軟件統計完成,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數據對比采取χ2校驗,若組間數據對比結果差異顯著P<0.05,則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患者的護理質量評分,護理前,2組患者的護理質量評分相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護理質量評分(,分)

表1 護理質量評分(,分)
評價時間對照組(n=34)觀察組(n=34)t值P值前瞻性病情分析干預前 60.47±8.64 60.34±7.740.3580.72干預后 71.63±7.16 79.47±8.91-21.91 <0.001醫囑執行干預前 62.46±6.38 62.92±6.51-0.3570.722干預后 73.61±7.12 80.14±7.69-4.406 <0.001病情掌握干預前 75.97±9.62 75.43±9.540.2820.779干預后 79.68±9.43 85.12±6.93-3.2870.001醫患配合滿意度干預前 60.92±11.62 61.01±11.89 -0.0380.97干預后 65.16±11.87 75.43±11.24 -4.442 <0.001護理服務干預前 67.04±8.62 67.13±8.47-0.0530.958干預后 75.12±7.47 81.56±8.94-3.909 <0.001
續表1

表1 護理質量評分(,分)
評價時間對照組(n=34)觀察組(n=34)t值P值心理疏導干預前 62.85±10.14 62.86±10.03 -0.0050.996干預后 72.40±9.34 79.12±10.21 -3.4340.001管理措施干預前 70.87±4.32 70.46±3.640.5130.609干預后 81.11±5.34 89.92±5.01 -38.436 <0.001操作水平干預前 72.30±8.64 72.16±8.940.360.719干預后 80.19±8.21 89.13±8.27 -24.507 <0.001
對比患者的QQL-St022評分,護理前,2組患者的QQL-St022評分相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QQL-St022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QQL-St022評分(,分)

表2 QQL-St022評分(,分)
QQLSt022 評價時間對照組(n=34)觀察組(n=34)t值P值惡心﹑嘔吐干預前 69.47±18.64 60.63±16.16 69.34±17.74 52.47±15.91 0.032 0.975干預后0.276 0.026疼痛干預前 72.87±21.32 69.11±19.64 73.46±20.64 58.92±16.01-0.1260.9干預后2.543 0.013便秘干預前 82.30±23.64 82.16±22.94 0.027 0.979干預后 79.19±21.21 69.13±20.27 2.169 0.033呼吸困難干預前25.47±6.64 21.63±6.16 25.34±7.74 18.47±5.91 0.081 0.936干預后2.341 0.022呃逆干預前 60.46±16.38 55.61±15.12 60.92±16.51 45.14±14.69-0.125 0.901干預后3.141 0.002口干干預前31.97±9.62 27.68±8.43 31.43±10.54 22.12±5.93 0.282 0.779干預后-3.287 0.001身體外觀干預前27.92±7.62 24.16±6.87 27.01±7.89 20.43±5.24-0.038 0.97干預后-4.442 <0.001焦慮﹑抑郁干預前 70.04±20.62 60.12±17.47 70.13±20.47 56.69±15.94-0.053 0.958干預后-3.909 <0.001脫發干預前21.85±6.14 20.40±6.34 21.86±6.03 15.12±4.21-0.005 0.996干預后-3.434 0.001
專科護理敏感指標是指在特定的臨床領域中,針對護理質量進行評估和監測的一組指標。在腫瘤內科病房護理質量管理中,應用專科護理敏感指標可以有效地提升病患的護理質量和安全水平[4]。包括靜脈輸液﹑化療藥物的準備和給藥﹑留置導管的護理等。通過監測這些指標,可以評估護理人員對于復雜操作的掌握程度,及時發現和糾正操作不當的情況,確保護理操作的安全性和準確性。
疼痛是腫瘤患者常見的癥狀之一,合理的疼痛管理對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非常重要[5]。通過監測疼痛程度評分﹑鎮痛藥物使用情況等指標,可以評估護理人員對于疼痛管理的掌握程度,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確保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緩解。腫瘤患者通常具有免疫力低下﹑感染風險高等特點,患者安全是護理工作的重中之重[6]。通過監測并評估感染發生率﹑跌倒與摔傷事件發生率﹑藥物錯誤發生率等指標,可以發現潛在的風險因素,加強預防措施,提升患者的安全水平。包括患者滿意度﹑護理文書完整性等指標。通過定期對護理質量進行評估,了解患者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和需求,及時改進和優化護理服務,提升患者的護理體驗[7]。護理工作需要團隊的協同合作,通過評估團隊成員之間的溝通協作﹑問題解決能力等指標,可以發現團隊合作中存在的問題,提供相應的培訓和支持,增強團隊的整體協作能力。根據具體的病房情況和護理需求,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制定適合的指標,并進行定期監測和評估,以提升護理質量和患者安全水平。專科護理敏感指標可以反映出護理措施是否能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癥狀和疾病狀態[8]。例如,惡心﹑嘔吐頻率﹑疼痛程度等指標的監測,可以評估出護理措施對于減輕癥狀的效果,進而評估出護理的效果。通過專科護理敏感指標的監測和評估,在發現問題時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改進,從而提高護理質量。例如,對于腫瘤病人靜脈輸液插管部位的感染情況進行監測,如果發現感染率較高,則可以及時采取預防措施,如加強消毒措施,提高手衛生等措施,從而降低感染率,提高護理質量。通過專科護理敏感指標的監測和評估,可以對資源配置進行優化。通過了解患者疾病的發展趨勢和治療效果,可以合理地調配醫療器材﹑藥品等資源,節約醫療資源并提高其使用效益。專科護理敏感指標可以用于評估護理人員的績效,為績效管理提供更為客觀的依據。例如,通過血糖監測﹑口腔清潔等專科護理敏感指標的監測,可以評估護理人員的護理水平,從而采取相應措施加強績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