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靜
(泰興市人民醫院,江蘇 泰州 225400)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兒童常見的傳染性疾病,主要由于接觸腸道病毒并感染所致,患兒表現為發熱及手﹑足﹑口腔或身體其他部位出現皰疹,部分患兒病情較為復雜,可出現腦膜炎﹑肺炎﹑心肌炎等,嚴重危及患兒健康[1]。目前針對手足口病的治療以抗病毒﹑抗炎﹑對癥治療為主,治療時間較長,患兒口腔及手足皰疹﹑疼痛等癥狀緩解較慢,多出現哭鬧﹑食欲不振等表現[2]。由于患兒年齡較小,對事物缺乏全面的認知,其日常生活照顧多由其家長承擔,而家長對疾病的態度﹑認知和行為能直接影響患兒。因此,強化對于手足口病患兒家長的健康教育,對于提高家長對于疾病的認知﹑改善其保健行為,促進患兒疾病預后有著積極意義[3]。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family-centered care,FCC)是以患者家庭為中心,專業醫護人員與患者的家庭成員聯合,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個體化﹑針對性的健康教育,以提高家庭護理質量,促進疾病預后的一種護理模式[4]。本文將FCC模式應用于手足口病患兒中,有效促進其癥狀改善。報告如下。
選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泰興市人民醫院兒科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兒82例,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41例,其中男22例,女19例,年齡1 ~ 8歲,平均年齡(3.6±1.5)歲;觀察組41例,其中男20例,女21例,年齡1 ~ 7歲,平均年齡(3.4±1.3)歲。2組患兒年齡﹑性別﹑疾病診斷及患兒家長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與患兒的關系等基線資料相比,具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為:① 符合手足口病診斷標準[5];② 有相對固定的家長照顧;③ 均伴有手足口皰疹﹑發熱等臨床癥狀;④ 患兒及其家長能配合研究;⑤ 患兒家長知情同意本研究。
排除標準為:① 合并有心﹑肝﹑肺﹑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② 患惡性腫瘤者;③ 病情不穩定或病情加重者;④ 無相對固定的家長照顧者;⑤ 家長溝通﹑認知障礙或患有精神疾病者;⑥ 因各種原因退出研究者。
對照組予常規手足口病護理干預,即遵醫囑予以抗病毒﹑退熱﹑支持治療,密切觀察患兒的病情變化,警惕病情加重或誘發心肌炎﹑腦膜炎﹑肺炎等并發癥;予以接觸隔離,指導家長加強自己及患兒的手衛生,做好皮膚護理。
觀察組則在此基礎上實施FCC模式。具體方法如下。
(1)認知干預:護士應與患兒及其家長進行一對一的訪談,在訪談過程中評估患兒及其家長對于手足口病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并根據此予以針對性﹑個體化的認知干預。介紹手足口病的發病原因﹑臨床表現﹑治療方式和轉歸,告知家長手足口病屬于自限性疾病,大部分患兒可在一周左右痊愈,無須過度擔心;但需要在其患病期間做好消毒隔離措施,以防交叉感染。
(2)健康宣教:可通過發放書面宣教材料﹑視頻播放等多種健康宣教的形式,明確手足口病的疾病傳播途徑,告知患兒及其家長手足口病痊愈后仍有可能感染并再復發,囑其做好手衛生,同時教會患兒及其家長“七步洗手法”及洗手的時機,囑家長監督患兒餐前便后按要求洗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尤其在公共場所更應注意手衛生,不用臟手拿取食物等。對于年齡較長的患兒,可要求其演練“七步洗手法”,對其操作進行評價,告知其是否具有改進之處;同時詢問患兒日常生活中有無吃手指﹑不洗手拿取食物等行為,并告知患兒及其家長這是手足口病傳播的主要途徑,以引起其重視,提高其對于疾病相關知識的認知和日常健康行為[6]。
(3)癥狀管理:由于患兒口腔內皰疹疼痛感明顯,常出現厭食等表現,護士應指導家長為患兒提供溫涼﹑清淡的流質飲食,如粥﹑燉蛋等,以促進患兒食欲。同時指導家長遵醫囑使用口腔噴劑以緩解疼痛感。
(4)心理干預:根據患兒的性格特征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如通過樹立榜樣﹑表揚等方式激發患兒的自尊心,使用暗示性的正性語言,如“今天打針沒哭,太棒了”“你是這些小朋友中最勇敢的”,以充分發揮患兒的主觀能動性。
(5)出院指導及隨訪干預:患兒病情好轉,擬出院前,應對患兒及其家長進行系統化的出院指導。通過問答的形式評估其對于手足口病防治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如疾病傳播途徑﹑預防措施﹑手衛生的時機等,囑家長出院后將患兒的玩具﹑衣物等進行清洗﹑消毒處理,日常減少去公共場所的次數,出入公共場所必須注意手衛生,同時繼續予以病情觀察,確認痊愈后,由醫生開具證明方可返回學校或幼兒園。患兒出院后予以電話回訪,了解患兒近期疾病恢復情況,對其飲食﹑活動﹑作息等予以指導。
觀察并比較2組患兒癥狀改善時間和平均住院天數。評價和比較2組患兒家長對疾病的認知情況和保健行為。
(1)癥狀改善時間:即患兒入院后直至其發熱﹑皮疹﹑皰疹消退的時間。
(2)疾病認知:采用陳勝棣等人編制的患兒家屬手足口病認知和行為問卷[7],內容包括認知部分和行為部分,認知部分包括疾病知識﹑病情觀察﹑預防措施﹑傳播途徑﹑日常衛生保健共5個部分﹑20個條目,各條目答對得5分,答錯不得分,總分100分;行為部分包括患兒手衛生﹑飲食要點﹑消毒隔離﹑環境管理等共10個條目,各條目采用0 ~ 10分評價其執行情況,總分100分,評分越高表示患兒家長的疾病認知和保健行為越好。
數據分析采用SPSS 19.0軟件,2組癥狀改善時間﹑平均住院天數及患兒家長疾病認知和行為評分的比較采用t檢驗,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施FCC模式后,觀察組患兒癥狀改善時間及平均住院天數均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癥狀改善時間及平均住院天數的比較((,d)

表1 2組癥狀改善時間及平均住院天數的比較((,d)
組別例數癥狀改善時間平均住院天數觀察組413.66±0.965.58±1.39對照組415.48±1.757.84±1.27 t值—8.5438.796 P值—0.0110.012
觀察組患兒家長對疾病的認知和保健行為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家長疾病認知和保健行為的比較(,分)

表2 2組家長疾病認知和保健行為的比較(,分)
組別例數疾病認知保健行為觀察組4192.35±2.6194.49±3.18對照組4181.44±2.5783.67±2.72 t值—9.1459.241 P值—0.0030.002
手足口病高發于5歲以下小兒,傳染性強,癥狀明顯,嚴重影響患兒的身心健康和學習﹑生活[8]。目前對于手足口病的治療方式主要為抗病毒﹑對癥治療,然而由于患兒年齡小,對于治療和醫護人員存在明顯的恐懼﹑緊張等負面情緒,可出現哭鬧﹑掙扎等不配合行為,或在治療期間不合理飲食﹑未能嚴格手衛生﹑作息不合理等,不僅影響疾病預后,還可能引發交叉感染。常規的護理干預以護士為主體進行病情的干預,缺乏與家庭的配合和協作,往往造成事倍功半。FCC模式是以家庭為中心,強調家庭與醫院互相配合,以合作﹑授權﹑支持﹑尊重為核心理念,通過評估患兒及其家長對于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予以個體化﹑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充分調動患兒家長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參與到患兒疾病的治療和護理中,配合醫護人員做好患兒的護理工作,以提高護理效果[9]。
FCC模式有助于促進癥狀改善﹑縮短住院天數。家長是患兒的主要照顧者,也是與患兒相處時間最長的人,部分家長由于缺乏疾病相關知識,在手足口病治療期間,可能出現不遵醫囑服藥﹑不能安撫患兒﹑消毒隔離措施執行不到位等情況。FCC模式以家庭為中心,通過多種形式的健康宣教提高了患兒家長對于疾病的認知和護理配合度,能夠主動做好合理飲食﹑安撫患兒﹑提高患兒治療和護理的配合度,同時對其皰疹做好相應的皮膚護理,有助于疾病癥狀的改善。本文結果顯示,患兒癥狀改善和住院天數均有效縮短(P<0.05)。
FCC模式有助于提高患兒家長對疾病的認知和保健行為。本文對于手足口病患兒實施FCC模式,將家長視為健康教育的主體,使患兒及其家長了解手足口病的發病原因﹑傳播途徑﹑預防策略等,通過淺顯易懂的交流使患兒及其家長重視日常手衛生﹑保健行為等,采用一對一演示法,教會患兒規范洗手的方法,同時提高了患兒家長對于患兒衛生習慣的重視,能夠監督并糾正患兒的行為,如環境消毒﹑開窗通風,疾病易感季節減少去公共場所的次數﹑督促患兒飯前便后洗手等。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家長對于疾病認知情況和保健行為的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與陶言菊等人研究結果相似[10],證實FCC模式能夠提高手足口病患兒家長的認知和保健行為。
綜上所述,本文將FCC模式應用于手足口病患兒中,有效縮短了疾病癥狀改善時間和住院天數,對提高患兒家長對疾病的認知,增強其健康保健行為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