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浙江 杭州 310000)
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血管外科手術作為治療各類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其成功率和安全性得到了顯著提高。然而,手術后的康復過程對于確保患者能夠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仍然至關重要。近年來,早期護理干預作為一種有效的康復策略,已經引起了醫學研究者和臨床醫生的廣泛關注[1]。這種干預不僅關注患者的生理康復,更涉及心理﹑社會和職業等多方面的因素,旨在通過一個全面綜合的康復計劃,促進患者的整體恢復。盡管早期護理干預在血管外科手術后的康復中顯示出其潛在的價值,但如何將這些干預措施與康復理念有效結合,以及這種結合對患者康復效果的具體影響,仍需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康復理念的核心在于提供個性化的康復計劃,這不僅要求醫療團隊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還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此外,康復理念還強調跨學科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包括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和職能治療師等,以實現最佳的康復效果。當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血管外科手術后立即實施的護理干預措施,而對于如何將這些措施與長期康復理念相結合,以及這種結合策略對患者恢復的長期影響,尚缺乏系統性的研究和深入的討論。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早期護理干預結合康復理念在血管外科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特別是這種綜合策略對患者生理和心理恢復的影響。通過對比分析實施早期護理干預與康復理念相結合的患者群體與僅接受常規護理的患者群體,本研究旨在為血管外科手術后的康復提供更為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具體報告如下。
于2023年1月—12月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血管外科手術進行手術治療的90例患者納入研究,對納入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在對照組中,研究對象的年齡范圍在10 ~ 8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3.28±8.21)歲。觀察組的年齡范圍為10 ~ 84歲,平均年齡為(33.01±9.29)歲。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同意參與該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研究方案符合倫理學要求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從性別﹑年齡等2組數據對比來看,并無顯著差異(P>0.05)。
納入標準:① 患者符合血管外科手術指征;② 患者在手術前必須具備一定的基本健康狀態,以確保手術的可行性;③ 患者在手術前必須具備一定的認知狀態,以便進行后續認知功能評估;④ 患者的術前生活質量評估必須在一定范圍內,以確定患者的基礎線;⑤ 患者在手術前不能有明顯的感染或其他嚴重健康問題;⑥ 患者在手術前必須停止特定藥物治療,以減少干擾研究結果的可能性。
排除標準:① 惡性腫瘤患者;② 認知障礙與溝通障礙;③ 患有精神疾病者;④ 患有老年癡呆癥者。
在對照組中標準的護理程序,患者接受基于醫囑的藥物治療,并且進行生命體征如血壓和心率的嚴格監測。此外,對患者進行術后必要的檢查,密切觀察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并提供及時的心理輔導,確保病房環境的清潔與安靜,減少噪音干擾,通過主動關懷,減輕患者的不適感和陌生感。
觀察組采用了分階段的早期護理干預策略,分為術前和術后兩個階段:
(1)術前干預。進行綜合的術前評估,包括患者過往血管疾病史﹑心血管危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血脂﹑吸煙等。在手術前,重點放在穩定患者情緒,采取措施減輕其焦慮和不良情緒,并通過激勵性的溝通提供健康指導。此外,確保手術器械準備充分,并進行手術室的徹底消毒,為手術的順利進行創造條件。
(2)術后干預。包括3個方面:首先,心理干預,即在手術完成后立即向患者及家屬通報手術結果,關注患者情緒變化,提供情緒支持,監控情緒狀態,確保患者情緒穩定,避免出現抑郁或焦慮等負面情緒。其次,康復指導,加強康復教育,讓患者理解康復運動的重要性,激勵患者參與早期康復活動。在患者需要臥床時,引導進行如抬肘伸手﹑屈膝抬腿等運動,以及踝腕關節的康復訓練;能下床活動時,則指導進行扶床行走﹑拉伸﹑上下樓梯等訓練,每次訓練10 ~ 20分鐘,每天訓練4次,隨著身體恢復逐步增加活動量。在進行早期康復訓練時,確保訓練強度適宜,并監測患者生命體征,預防意外發生。最后,飲食干預,護理人員關注患者術后飲食,避免易產氣食物如豆類,推薦易消化﹑高營養的食物,減少油膩﹑刺激性食物的攝入。同時,指導患者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如餐前飲水減少氣體吸入,餐后適量食用水果,確保充分的維生素攝入。此外,用藥指導也是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護理人員基于患者的疾病特點提供用藥指導,并加強與患者家屬的溝通,確保用藥監督到位。
(1)入院時和出院時,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
(2)對患者康復的具體效果,包括住院時間,首次下床時間。(3)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術后出血﹑感染﹑其他)。
(4)通過調查問卷對2組患者護理質量滿意度進行評估,并對比分析2組數據。
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計量資料用[n(%)]表示﹑行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組病患在手術當天的情緒狀況(焦慮和抑郁)方面的差別不顯著(P>0.05)。觀察組護理干預后的焦慮﹑抑郁的程度,比對照組有明顯的低分,此差異顯著(P<0.001)。見表1。
表1 心理狀態()

表1 心理狀態()
組別焦慮狀態抑郁狀態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觀察組 58.25±3.46 48.32±3.25 58.67±2.77 46.56±2.32對照組 58.16±3.53 53.17±2.56 58.16±3.14 52.36±1.68 t值0.127.860.8213.58 P值>0.05<0.001>0.05<0.001
對照組患者的首次下床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明顯長于觀察組,兩者存在顯著差距(P<0.001)。見表2。
表2 護理效果()

表2 護理效果()
組別例數首次下床時間/ h住院時間/ d對照組4529.12±6.017.87±2.81觀察組4521.25±2.805.54± 2.22 t值7.964.36 P值<0.001<0.001
在觀察組中,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6.67%,而對照組為21.66%。見表3。

表3 并發癥統計[n(%)]
觀察組患者總體滿意率為95.56%,高于對照組80.00%,2組數據差異明顯(P<0.05)。見表4。

表4 患者滿意度[n(%)]
血管外科手術作為治療血管疾病的關鍵醫療手段,其復雜性和對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性不容忽視。隨著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手術方法的進步顯著提高了治療效果,同時,患者術后的康復過程也逐漸成為醫療團隊重點關注的領域。在這種情境下,早期護理干預與康復理念的有效結合,對于加速患者恢復﹑提高生活質量﹑降低復發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2]。傳統康復觀念的局限性在于其主要聚焦于患者的物理恢復,如通過物理治療和職能訓練等手段來提高患者的身體機能,忽視了患者的心理和社會需求。然而,隨著對健康的全面理解不斷深化,醫學模型已從純粹的生物醫學模型轉變為更為全面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型。這一模型強調疾病的治療和患者的康復過程應全面考慮生理﹑心理﹑社會和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基于此理念的現代康復,強調多學科團隊合作,綜合考慮患者的身體恢復﹑心理調適﹑社會融入和職業重建,旨在實現患者全人康復。
在實踐中,早期護理干預顯示出其在提高術后康復效率方面的顯著優勢。綜合性的早期護理干預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疼痛管理﹑心理支持﹑營養指導和早期物理活動,已被證明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疼痛﹑縮短住院時間,并促進功能恢復[3]。特別是心理支持在幫助患者調整術后心理狀態﹑減輕抑郁和焦慮情緒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對于患者的整體康復至關重要。此外,早期護理干預與康復理念的整合應用不僅關注患者的身體恢復,也致力于患者的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通過早期和持續的心理評估與干預,醫療團隊能夠及時識別并應對患者可能面臨的心理問題,如術后抑郁﹑焦慮和應激障礙等[4]。同時,社會支持和社會融入的促進,包括家庭支持﹑社區資源的鏈接以及適應社會生活的指導,對于患者重返正常生活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實施這一綜合性康復計劃,要求醫療團隊成員之間進行密切合作,包括外科醫生﹑護理人員﹑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心理咨詢師及社會工作者等。每位團隊成員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康復方案,確保患者在術后得到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導。此外,患者和家庭的積極參與也是實現成功康復的關鍵因素。醫療團隊應鼓勵患者及其家庭成員了解康復過程,參與決策,并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康復建議[5]。
在本研究中通過對比2組血管外科手術患者的心理狀態﹑護理效果﹑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以及患者滿意度的差異,旨在評估早期護理干預結合康復理念對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雖然2組患者在手術當天的焦慮和抑郁水平上無顯著差異,但是干預后觀察組的焦慮和抑郁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這一發現強調了早期護理干預在減輕患者術后心理負擔方面的有效性。這可能是因為早期干預措施包括心理支持和情緒管理,有助于患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手術結果,從而減輕其心理壓力。此外,康復理念的融入,如提供個性化康復計劃和鼓勵患者參與康復活動,也可能增強患者的自我效能感,進一步降低焦慮和抑郁水平。從護理效果來看,觀察組的首次下床時間和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這一結果不僅反映了早期護理干預的直接效果,也體現了康復理念在促進患者早期恢復中的作用。早期活動的鼓勵和實施,是現代康復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加速患者的身體功能恢復,減少住院時間,從而降低醫療成本并提高床位周轉率。研究還發現,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這一結果可能與早期護理干預和康復措施的綜合效果有關。早期干預幫助及時識別和處理潛在的并發癥風險因素,而康復理念的實施則通過提高患者的身體和心理狀態,增強其對抗并發癥的能力。此外,跨學科團隊合作在此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確保了患者從手術前到術后的全過程都得到了科學﹑系統地管理和支持。患者滿意度的提升進一步驗證了早期護理干預結合康復理念的有效性。觀察組的總體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這不僅反映了患者對護理質量的認可,也表明了他們對康復過程和結果的滿意。高滿意度與患者感受到的支持﹑被理解和尊重密切相關,這些都是早期護理干預和康復理念實施的直接結果。
總結而言,本研究結果強調了早期護理干預對血管外科手術患者康復效果中起到的積極作用。這種護理模式不僅縮短了住院時間﹑降低了并發癥風險,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滿意度。這一研究為將快速康復護理納入臨床實踐提供了堅實支持,有望改善血管外科手術患者的康復和治療效果。然而也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解決潛在的局限性,并尋找更多的機會來改進和優化快速康復護理的應用,以更好地滿足患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