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藝偉
(天水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甘肅 天水 741020)
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主要表現為頸椎區域疼痛﹑僵硬﹑肌肉無力等癥狀,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工作習慣的不良,頸椎病的發病率逐年增加,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能產生了顯著影響[1]。目前,頸椎病的治療主要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方式,傳統治療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藥物治療的副作用﹑物理治療的效果有限,針灸康復護理作為一種傳統中醫療法,在頸椎病治療中具有潛力和重要性[2]。針灸能夠通過調節人體氣血運行和神經系統功能,緩解頸椎病患者的癥狀,改善頸椎區域的血液循環和代謝功能,促進頸椎的康復和修復。本研究針對頸椎病護理措施加以分析,討論針灸康復護理的應用效果。
研究納入了在2021年4月—2023年12月時間段內,自行前往天水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的頸椎病患者,共計有80例,分組方式為隨機數字表法,各40例。干預組男22例﹑女18例。頸椎病年齡35 ~ 73(45.86±10.03)歲。對比組男24例﹑女16例。頸椎病年齡35 ~ 74(45.88±10.05)歲。就干預組與對比組頸椎病患者年齡﹑性別對照統計結果為P>0.05,可以對比。
對比組實行常規護理,干預組實行針灸康復護理,根據患者的病情和個體差異,針灸師會選擇適合患者的針灸技術和穴位,取穴:三陰﹑足三里﹑夾脊﹑大椎﹑太溪等穴位,按表現及癥狀配合:曲池﹑風池﹑內關﹑迎香等穴[3]。刺入后提拉捻轉得氣,留針30 min,每日針灸治療1次。根據患者病情予以康復護理,包括:熱敷:使用熱敷方法,如熱毛巾﹑熱水袋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放松頸部肌肉,緩解疼痛和僵硬感,要注意溫度適宜,避免燙傷[4]。通過應用牽引裝置或器械,逐漸拉伸頸椎,減輕壓力,恢復椎間盤的正常位置和功能,減輕神經根受壓引起的癥狀。理療技術:康復護理中常使用物理治療技術,如超聲波﹑電療﹑冷熱療法等,促進血液循環﹑減少炎癥﹑緩解肌肉緊張,改善頸椎病的癥狀[5]。運動鍛煉:康復護理還包括針對頸椎病患者設計的特定體育運動和鍛煉方案,可增強頸部肌肉的力量和穩定性,改善姿勢和體態,減輕頸椎負擔,包括頸部伸展﹑肩部放松﹑核心穩定性訓練等[6]。
評估患者護理前后癥狀積分,包括上肢麻木﹑頸部疼痛﹑頭暈目眩﹑惡心嘔吐,每項滿分均為10 分,分數高則說明患者的臨床癥狀越嚴重[7]。監測患者護理前后椎動脈血流參數,包括搏動指數﹑阻力指數較低﹑血流速度。評價患者護理前后田中靖久頸椎病癥狀量表評分,包括臨床癥狀﹑工作與生活能力﹑體征﹑手功能,滿分分別為:9 分﹑8 分﹑3 分﹑-2 分,分數高則說明患者的頸椎功能水平越高。臨床效果:顯效為治療效果非常顯著,患者的癥狀完全消失,功能恢復良好;有效為表示治療效果較好,患者的癥狀明顯減輕,功能有所恢復;無效為上述效果均未達到[8]。
應用SPSS 21.0軟件評估80例頸椎病患者資料,計數資料包含臨床效果情況,χ2檢驗計算后呈現為n(%),計量資料包含頸椎病患者護理前后上肢麻木﹑頸部疼痛﹑頭暈目眩﹑惡心嘔吐癥狀積分﹑搏動指數﹑阻力指數﹑血流速度參數及臨床癥狀﹑工作與生活能力﹑體征﹑手功能評分,t檢驗計算后呈現為(均數±標準差),其結果P<0.05則評估為差異存在。
頸椎病患者護理前癥狀積分P>0.05,無差異。干預組頸椎病患者護理后上肢麻木﹑頸部疼痛﹑頭暈目眩﹑惡心嘔吐癥狀積分低于對比組患者,P<0.05,有差異。見表1。
表1 頸椎病患者護理前后上肢麻木﹑頸部疼痛﹑頭暈目眩﹑惡心嘔吐癥狀積分比較(,分)

表1 頸椎病患者護理前后上肢麻木﹑頸部疼痛﹑頭暈目眩﹑惡心嘔吐癥狀積分比較(,分)
組別例數(n)上肢麻木頸部疼痛頭暈目眩惡心嘔吐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干預組405.33±1.342.24±0.565.11±1.272.15±0.534.86±1.212.03±0.504.20±1.041.95±0.48對比組405.29±1.323.12±0.785.08±1.253.06±0.764.82±1.192.83±0.714.18±1.012.61±0.65 t值0.134 45.796 20.106 46.211 50.149 05.826 40.087 25.165 9 P值0.893 30.000 00.915 40.000 00.881 80.000 00.930 60.000 0
頸椎病患者護理前椎動脈血流參數P>0.05,無差異。干預組頸椎病患者護理后椎動脈搏動指數﹑阻力指數較低﹑血流速度參數高于對比組患者,P<0.05,有差異。見表2。
表2 頸椎病患者護理前后搏動指數﹑阻力指數﹑血流速度參數比較()

表2 頸椎病患者護理前后搏動指數﹑阻力指數﹑血流速度參數比較()
組別例數(n)搏動指數阻力指數血流速度/(cm·s-1)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干預組401.23±0.300.96±0.240.70±0.170.57±0.1438.26±6.2045.42±5.59對比組401.21±0.291.08±0.270.69±0.150.64±0.1638.19±6.1442.03±5.22 t值0.303 12.100 90.278 92.082 30.050 72.803 2 P值0.762 50.038 80.781 00.040 50.959 60.006 3
頸椎病患者護理前田中靖久頸椎病癥狀量表評分P>0.05,無差異。干預組頸椎病患者護理后臨床癥狀﹑工作與生活能力﹑體征﹑手功能評分高于對比組患者,P<0.05,有差異。見表3。
表3 頸椎病患者護理前后臨床癥狀﹑工作與生活能力﹑體征﹑手功能評分比較(,分)

表3 頸椎病患者護理前后臨床癥狀﹑工作與生活能力﹑體征﹑手功能評分比較(,分)
組別例數(n)臨床癥狀工作與生活能力體征手功能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干預組404.43±1.107.59±1.271.25±0.312.69±0.304.03±0.997.11±0.78 -0.92±0.20 -0.19±0.04對比組404.41±1.086.02±1.331.26±0.281.93±0.424.01±0.976.43±1.06 -0.90±0.18 -0.44±0.1 t值0.082 05.399 50.151 49.312 70.091 23.267 80.470 114.680 5 P值0.934 80.000 00.880 00.000 00.927 50.001 60.639 50.000 0
干預組(95.00%)的頸椎病患者臨床效果高于對比組(77.50%)的患者,P<0.05,有差異。見表4。

表4 頸椎病患者臨床效果情況比較[n(%)]
頸椎病的病因較為復雜,主要包括頸椎區域的退行性改變﹑頸部姿勢不良﹑勞累過度﹑外傷等多種因素,導致頸椎區域的結構損傷和功能障礙,進而引發頸椎病的發生[9]。本研究針對頸椎病患者對其采取針灸康復護理,結果顯示,頸椎病患者護理前癥狀積分無差異,干預組頸椎病患者護理后上肢麻木﹑頸部疼痛﹑頭暈目眩﹑惡心嘔吐癥狀積分低于對比組患者,頸椎病患者護理前椎動脈血流參數無差異,干預組頸椎病患者護理后搏動指數﹑阻力指數較低﹑血流速度參數高于對比組患者,頸椎病患者護理前田中靖久頸椎病癥狀量表評分無差異,干預組頸椎病患者護理后臨床癥狀﹑工作與生活能力﹑體征﹑手功能評分高于對比組患者,干預組的頸椎病患者臨床效果高于對比組的患者。
針灸康復護理是一種傳統中醫療法,通過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經絡,調節人體的氣血運行和神經系統功能,達到疏通經絡﹑調整陰陽﹑平衡氣血的目的,針灸康復護理主要包括針刺﹑牽引﹑理療﹑運動鍛煉等方法。針灸康復護理可以通過刺激相應的穴位和經絡,促進神經傳導,改善上肢麻木感,調節神經系統的功能,減輕神經病變引起的麻木癥狀。針灸可以緩解頸部肌肉的緊張和炎癥反應,減輕頸部疼痛,針刺穴位的選擇和刺激技法的運用,可以調節局部的血液循環和鎮痛作用,從而改善頸部疼痛癥狀[10]。針灸康復護理可以調節患者的神經系統功能和血液循環,改善頭暈目眩和惡心嘔吐等癥狀,針刺特定的穴位,風池﹑迎香等,可以緩解頸椎病引起的頭暈目眩和惡心嘔吐。針灸康復護理可以通過調節患者的神經系統和血液循環,促進血管舒張,改善血流的順暢,放松頸部肌肉,減少血管的阻力,增加血流量和血管的舒張,從而改善椎動脈血流參數。針灸可以減輕頸部疼痛﹑頭暈目眩等臨床癥狀,改善患者的肌力和神經功能,增強工作和生活能力,緩解頸部肌肉緊張﹑僵硬等體征,改善上肢麻木﹑手指活動度等手功能。因此,針灸康復護理可以在臨床癥狀﹑工作與生活能力﹑體征﹑手功能等方面提升患者的田中靖久頸椎病癥狀量表評分。
綜合以上結果,針灸康復護理于頸椎病干預中具備臨床推廣應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