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茶話式”教研、“宣講式”教研等存在局限性,亟須推動教研活動的循證轉向。循證教研是指教育者基于證據明晰教研問題、進行教研設計、開展教研實踐,并評估教研成效和提升教研質量的主體性活動,彰顯問題導向、證據驅動和持續改進的特征。在實踐中,循證教研設計包括明確教研問題、獲取和篩選證據、應用證據制定教研方案、基于證據開展教研評估等環節。循證教研的有效實施,需要構建教研愿景,引領循證教研方向;建立教研共同體,增強循證教研整體力量;推動證據迭代,建設循證教研證據庫;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賦能循證教研實踐;營造教研氛圍,形塑循證教研文化。
關鍵詞:循證教研;證據驅動;教研設計;教研實踐
教研活動是教育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依托,更是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保障。然而,在實踐中,教研活動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茶話式”教研,即教研缺乏問題指向,沒有明確的目的,教師也無需過多準備,教研氛圍異常輕松,教研過程變成了教師聚集在一起興高采烈地“嘮嗑”;二是“宣講式”教研,即教研有明確的主題、內容,甚至核心思想和理念,教研過程卻是教學名師抑或教研專家的現場“獨白”,大部分教師的角色是聽眾、觀眾,他們的主要作用是以熱烈的掌聲營造熱烈的教研氛圍,而教學名師或者教研專家成為教師“最熟悉的陌生人”。
整體來看,這兩類教研方式都有其合理性:“茶話式”教研有利于營造輕松開放的氛圍,促進教師之間的思維碰撞,增進教師之間的情感交流;“宣講式”教研則有助于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教育政策、教育思想、教育主張和教育經驗等內容的介紹與傳播,推進教育理論的普及,促進名師教研經驗的遷移、推廣和應用。然而,這兩類教研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茶話式”教研缺乏明確的問題導向和目標意識,導致教師教研準備不足、教研過程浮于表面;“宣講式”教研則往往成為教研專家的“獨白表演”,教師的參與度不夠,難以觸及其教育教學中的深層問題,更難引起教師之間的共鳴。這些問題集中體現為經驗主導和主觀決斷的教研形式,整個教研設計和教研過程缺乏證據支持,或流于形式,或蜻蜓點水,較難產生持續實效?;诖?,促進教研理念轉變,走向循證教研,是擺脫當下教研困境的可行路徑之一。“基于證據”是對教研工作的新要求,因此對循證教研的意蘊、設計流程與實施路徑進行探討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循證教研的意蘊
(一)循證教研的內涵
循,即遵循和依循。證,即證據,意指基于事實與數據支撐的證據。循證,即基于證據和遵循證據之意。循證教研即基于證據的教研,強調教育者基于客觀真實的證據開展教研活動,是針對“茶話式”教研、“宣講式”教研等形式存在的局限提出來的。循證教研可被視作一種超越研究與實踐二分的努力,其并非將證據作為恒定的真理,更不是拋棄教師的專業經驗,或對情境脈絡置若罔聞,而是創造一種柔化邊界與去權威的可能——教師在經驗、證據與數據的交互和碰撞中漸進式改進自身教育教學實踐?;谧C據界定教研問題、遵循證據實施教研活動是循證教研的本質特征。教研活動不同于純粹的自然科學實踐,除了具有科學性和理性化屬性之外,還具有人文性、教育性和藝術性等特征。因此,循證教研的證據不同于自然科學研究的證據,而是通過實驗研究獲得的教師經驗、主觀判斷、教研情境等有機融合形成的證據。據此,循證教研是指教育者基于證據明晰教研問題、進行教研設計、開展教研實踐,并評估教研成效和提升教研質量的主體性活動。
(二)循證教研的表征
1.問題導向
奧地利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在《科學發現的邏輯》中談道:“科學與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愈來愈深化的問題,愈來愈能啟發大量新問題的問題?!贝_定問題是研究開展的前提,循證教研以真實和具體的問題為導向,以確保教研活動有明確的方向和清晰的目標。循證教研的起點在于對教育教學問題的澄清、表述和細化分析。教育者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通過仔細觀察、深入分析和深刻反思,明確教學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并將其清晰地轉化成教研問題。這樣有助于循證教研的方向與目標不至于偏離教育教學實際,使得循證教研更具有方向性、目的性和針對性。
2.證據驅動
循證教研是基于證據的教研,強調教育者在教研活動中遵循科學的證據實施教研,以期促進教研問題的解決,提升教研質量。證據驅動是破解教研活動經驗性、主觀性和模仿性問題的關鍵。循證教研主張從多個來源獲取證據,包括來自學習者、教育者、教學活動、教學評估以及教學研究等方面的信息、數據和資料等轉化形成的證據。多維證據有助于澄清教研問題,并為科學制定教研方案、實施教研活動和評估教研效果提供依據,使得教研活動有據可依、有跡可循和依證實踐。
循證教研注重在信息、數據和資料收集的基礎上,進行深度分析和解讀,形成具有科學性、邏輯性和實效性的教研證據,進而幫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教研問題的本質,制定更為有效的教研方案,使得教研活動能夠有序高效地開展。循證教研強調將證據可視化,提高其操作性和實效性,即通過圖表、圖像、關系示意圖等形式呈現證據,以便于教育者能夠更直觀有效地理解和運用證據。
3.持續改進
循證教研旨在通過不斷地反思、調整和優化,促進教育教學問題的解決,提升教育教學的質量,并推動教師專業持續發展。循證教研并非一次性的、片段式的教研實踐,而是貫穿于教師整個教育生涯的持續性活動,是對教育教學模式的持續改進和優化,也是教師專業持續發展的實踐方式。持續改進是循證教研的特征之一,體現了教育者基于證據開展教研活動,實現教育教學持續優化的路徑?;谧C據對教研活動的持續改進有助于教育者在面對不斷變化的教育情境時,能夠沉著應對和有效解決教育問題,并通過常態化的教研活動推動常態化的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持續改進要求教育者直面教育教學中的現實問題,秉持循證教研理念,在教研實踐中基于證據進行常態化反思,不斷促進教研質量的提升。
二、循證教研的設計流程
(一)明確教研問題
循證教研以真實的、具體的問題為導向,指向教育教學現實問題的解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澄清問題是循證教研的起點。明確問題是循證教研設計的第一步,是確保教研活動不受經驗主導和游離于目標的前提,也是使教研活動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關鍵。在循證教研設計過程中,教育者需要基于證據明確教研問題。具體而言,一是通過對大量教育教學現象的分析,研究現象背后潛隱的真實問題;二是基于相關教育教學政策、理論研究成果等形成的證據,結合教育者的實踐經驗和智慧界定與明晰問題;三是教研共同體通過充分的討論、分析和論證,在形成共識的基礎上確定教研問題?;谧C據明確問題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確保循證教研的合理方向。
(二)獲取和篩選證據
在循證教研設計過程中,獲取證據是關鍵環節,其是指教育者在明確問題后,收集與教研問題相關且有助于開展教研活動和解決教學問題的證據。獲取證據環節需要遵循外延由大到小、由泛化到集中的原則,從多個視角獲取相關證據,包括來自不同主體(教師、學生、教育研究專家)的證據、來自教學活動的證據、來自課程教材的證據與來自教學情境的證據等。在循證教研設計中,教育者可以綜合采用實驗研究、課堂觀察、問卷調查、訪談調查、敘事研究、行動研究等方式獲取多元化的證據。獲取的證據既包括以數據為核心的定量數據,也包括以文獻、資料、札記等方式呈現的定性數據。篩選證據是指基于教研問題,對獲取的證據進行分析、甄別、歸類,形成具有系統性、層級化的證據鏈,并嘗試構建循證教研證據庫。通過多樣化證據的收集和篩選,教育者能夠更全面和客觀地了解教育教學的背景信息、現狀與核心問題,為循證教研設計方案的優化與改進提供實質性的依據。
(三)應用證據制定教研方案
循證教研設計的重要環節是應用證據制定教研方案,教育者基于收集和篩選到的相關證據設置教研目標,制定教研行動方案,完成循證教研的頂層設計。在教研目標設計方面,教育者針對教研問題和教研需求,結合教研情境,設置具體、清晰、可視化和可測量的教研目標,形成梯度化和層級性的教研目標體系。在教研內容設計方面,教育者針對教研問題,指向教研目標,選擇、拓展和豐富教研內容,構建模塊化和結構化的教研內容體系。在教研過程設計方面,教育者則需要基于證據對教研活動的實施環節、主體活動、具體要素和支持條件等進行統整設計,確保教研活動能夠有序開展。在循證教研方案設計過程中,要處理好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系,體現循證教研方案的開放性,既要針對教研問題,基于證據對教研過程進行系統設計,又要保持一定的張力,進而才能更好地應對教研過程中的偶發因素和不確定性事件。
(四)基于證據開展教研評估
教研評估是指教育者基于證據對教研活動的成效進行價值判斷,旨在通過對教研效果的真實評價,明晰循證教研的實效,揭示其存在的問題,為教研改進和優化提供反饋和指導。
循證教研評估的范疇關涉三個方面:一是對循證教研的成效進行評估,主要體現為教研問題解決的程度,教研對教學改進和發展的促進作用,以及教研對教師專業發展的貢獻度等;二是對循證教研過程進行測評,包括教研目標的合理性、教研內容的適切性、教研過程的有序性等;三是對循證教研的證據進行評價,涉及循證教研證據的相關性、匹配性、支撐度等,進而在教研實踐中不斷積累科學化和實效性的教研證據,為循證教研證據庫的建立奠定基礎。循證教研評估的設計過程,需要明晰教研評估的標準,設計評估資料收集和處理的方法,并對教研結論的反饋和應用進行設計??傊?,循證教研評估的目的和價值不僅在于明晰教研成效,更在于為教研改進和優化提供證據,推動循證教研持續發展,切實提升教研質量。
三、循證教研的實施路徑
(一)構建教研愿景,引領循證教研方向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彼得·圣吉曾經指出:“共同愿景是組織中的人們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創造出眾人一體的感覺,并遍布到組織全面的活動中,使各種不同的活動融匯起來?!痹妇笆墙M織成員共同信奉的理念和行動共識,具有感召性和引領性。教研愿景是教育者,尤其是教研共同體形成的關于教研活動價值、目的、理念和憧憬的美好想象。循證教研活動的實施離不開教研愿景的引導,構建教研愿景,方能引領循證教研方向,進而使得循證教研有理念、有目標和有期望。
具體而言,一是明晰循證教研的本體論價值。循證教研作為教研活動之一,實則是教育者教研狀態的體現,反映了教育者在教育世界中的存在方式。作為一種反思性教研實踐,循證教研對于教育者而言具有存在論的意義,體現了教育者反思性、批判性和理性化的教育生活。二是彰顯循證教研的方法論意義。作為教研活動的形態之一,循證教研具有明確的理念、主張和操作思路,對于教研活動的改進和優化具有積極意義。同時,循證教研對于教育者反思教育教學行為,形塑教育主張,形成教育風格具有重要價值。據此,明晰循證教研的愿景,形成對教育者,尤其是教研共同體對教研活動的未來憧憬和美好想象,有助于增強教研共同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持續推進循證教研走深走實。
(二)建立教研共同體,增強循證教研整體力量
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共同體是具有共同價值取向的人的聯結,其內涵是在共同體里每個人都能實現自由全面的發展。”循證教研共同體是指教研主體基于教研愿景形成的彼此之間協同協作的集合體。從一定程度上而言,循證教研共同體是一種利益共同體、價值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循證教研關乎著學校管理者、教師、教研員、教育教學專家等不同主體,多元主體之間關于教研共通的價值觀念和認同理念,尤其是關于循證教研的共識等影響著循證教研的實施。同時,多元主體各司其職,各盡其能,共擔責任,協同協作,是確保循證教研產生實效的關鍵。
構建教研共同體,增強循證教研整體力量是推動循證教研持續運行的保障,其關鍵在于觀念的統一、共識的形成和行動的執行。首先,觀念統一是循證教研共同體的核心理念。觀念指導行動,有相應的觀念才有可能采取相應的行動。多元主體需要在不斷地交流與商議過程中促進循證教研觀念的統一。其次,共識的形成是觀念統一的具體化。多元主體之間在循證教研的相關事務上達成共識,這是實現主體間協同協作的紐帶或者橋梁。這就需要不同主體圍繞教研問題,指向教研愿景,懸置既有“前見”,形成關于循證教研理念、設計和實施等方面的共識。最后,行動的執行是主體力量的體現,是循證教研主體的行動實踐,是推動循證教研運行的過程。在循證教研實踐中,多元主體基于共識,各司其職,落實行動,并在實踐中協同協作,才能推動循證教研達到預期的目標,不斷實現其愿景。
(三)推動證據迭代,建設循證教研證據庫
循證教研的核心是基于證據開展教研活動,證據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教研成效。循證教研的證據既包括通過隨機實驗、準實驗等獲得的證據,也包括借助調查研究、案例研究、敘事研究等形成的證據,還包括教研文化、教研經驗等方面的證據。每一次教研實踐都是對證據的檢驗,是形成優質證據的重要路徑之一。證據迭代是指教育者在循證教研活動中通過對所應用證據的檢測和反思,進而促進教研證據迭代升級的過程。證據迭代涉及三個方面:一是通過對證據與教研問題解決實效關系的分析,明晰證據之于循證教研的針對性、匹配性和實效性;二是通過對證據與證據之間關系的剖析,建立起證據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邏輯關聯的證據鏈;三是對已有證據進行反思,將教研活動中應用驗證后的證據進行總結歸類,形成迭代升級后的循證教研證據庫。通過證據迭代,建立起具有系統性、操作性和實效性的循證教研證據庫,有助于教育者便捷地獲取教研證據,并基于證據優化教研設計,推動教研活動有序開展,切實提升教研質量。
(四)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賦能循證教研實踐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智能技術與教研之間的關系愈加密切,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賦能循證教研實踐已成為新時代教研的重要趨勢之一?,F代信息技術不僅拓展了傳統的教研時空,而且對提升循證教研的科學化和理性化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賦能循證教研,一是需要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檢索功能,從多維視角收集循證教研的證據,澄明教研問題,為教研活動的實施提供充分的證據。二是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分析和處理功能,借助學習分析軟件、數據處理軟件、虛擬教研平臺和智能分析技術等手段或方式,對收集到的信息、數據和資料,包括教研過程中形成的數據等進行統計分析,揭示其背后的運行規律,形成推進循證教研的科學證據。三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儲存和轉化功能,對循證教研的證據,尤其是經過應用驗證后的級別較高的證據進行分類儲存和轉化應用,推動循證教研證據庫的構建,為循證教研的持續運行奠定基礎。此外,還可以運用智能技術開展虛擬教研、遠程教研、協同教研,延展教研時間,拓展教研空間,豐富教研形式,在常態化教研活動中提升循證教研實效。
(五)營造教研氛圍,形塑循證教研文化
作為一種隱性力量,教研文化是教研主體在長期的教研實踐中形成的關于教研的認識、信念和習慣,對教研活動中的各類主體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營造教研氛圍,形塑循證教研文化是推動循證教研持續開展并產生實效的關鍵。形成積極的教研氛圍,需要形塑知證、循證與施證的教研文化。其中,知證文化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證據的廣域性,即社會各界都知曉證據、尊重證據和積極發現證據,這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證據的廣泛性和使用效率;二是證據的可及性,即面對廣泛多樣的證據,政策制定主體能夠快速地發現、評估和使用高質量的證據。這就需要教研主體形成對證據和循證教研的合理認識,形成循證教研的觀念,并能夠通過相關證據庫、平臺等獲取教研證據。循證文化即遵循證據的文化,是指教研主體走出經驗主導、主觀決斷和模仿跟風的誤區,基于證據澄清教研問題、制定教研方案、進行教研決策,依循證據對教研活動進行頂層設計。施證文化則是指將證據應用于實踐的文化,即教研主體針對教研問題,結合教研情境,將經過充分論證后的證據運用到教研活動中,基于證據推動教研活動的實施。同時,在教研活動中獲取新的證據,并進一步對教研活動進行改進和優化,推動教研活動持續有效地開展。
參考文獻:
[1]董洪亮.基于證據的教研轉向:基本概念問題的初步討論[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5).
[2]崔友興.循證教學的過程邏輯與運行機制[J].課程·教材·教法,2021(1).
[3]吳雨宸,宋萑,徐興子.循證教研:指向教師實踐性知識生成的教研轉型[J].教師教育研究,2023(1).
[4]紀樹立.科學知識進化論:波普爾科學哲學選集[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
[5]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踐[M].郭進隆,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
[6]查正權.馬克思共同體概念的澄明[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07-22.
[7]張云昊.循證政策的發展歷程、內在邏輯及其建構路徑[J].中國行政管理,2017(11).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