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園欺凌是當前中小學面臨的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學業發展和社會適應能力都有很大的負面影響。筆者通過對校園欺凌的定義、特征、類型、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為學校選擇有效的校園欺凌防治路徑提供建議。
關鍵詞:校園欺凌;影響因素;防治路徑
國家高度重視防治校園欺凌工作。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的《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到,要重點關注面臨校園欺凌等風險因素的學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九條明確規定,學校應當建立學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對教職員工、學生等開展防治學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訓。校園欺凌是校園安全的最大隱患之一,必須引起家長、教師、學校和社會的高度重視。
一、校園欺凌的定義、特征與類型
(一)定義
校園欺凌是指在學校或教育場所中,發生在學生之間,一方利用另一方的弱勢地位或特殊屬性,通過言語、身體或網絡等方式,對其進行長期且頻繁的惡意攻擊、威脅、傷害或排斥的行為。
(二)特征
一是權力失衡。通常情況下,欺凌者在身體、智力、社交等方面相較于被欺凌者處于優勢地位,從而獲得對被欺凌者的控制權。
二是持續性和重復性。校園欺凌是一種長期性的行為,欺凌者往往會通過不斷地惡意攻擊和威脅來實施欺凌行為,向被欺凌者施加壓力,導致被欺凌者長時間處于恐懼和痛苦之中。
三是多樣性和隱蔽性。校園欺凌的形式多樣,既有面對面的言語攻擊和身體傷害,也有通過網絡等虛擬渠道進行的網絡欺凌。欺凌者一般會選擇比較隱蔽的角落實施暴力行為。
四是心理傷害程度深。校園欺凌不僅會給被欺凌者帶來身體上的傷害,還會對其心理健康造成嚴重的傷害。被欺凌者容易出現焦慮、抑郁、自卑、自閉等心理問題,甚至引發自殺等極端行為。
五是同齡人的排斥。被欺凌者往往會受到社交群體的排斥,形成孤立和邊緣化狀態,嚴重影響被欺凌者的自信心和社會適應能力。
(三)類型
一是言語欺凌。欺凌者通過言語對被欺凌者進行攻擊、侮辱或威脅,給被欺凌者帶來心理上的痛苦。比如,用惡意的話語稱呼被欺凌者、惡意傳播謠言對被欺凌者進行羞辱等。
二是身體欺凌。欺凌者以身體接觸或傷害為手段實施欺凌行為。比如,推搡、擊打、踢踹等直接對被欺凌者進行身體上的攻擊。
三是網絡欺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欺凌成為校園欺凌的新形式。欺凌者通過社交網絡、即時通信工具等互聯網媒體對被欺凌者進行惡意攻擊、侮辱或傳播不當信息。網絡欺凌具有匿名性、傳播速度快等特點,對被欺凌者造成的心理傷害更加深遠。
四是關系欺凌。欺凌者通過排擠、孤立、忽視等方式對被欺凌者進行社交性的傷害。關系欺凌在人際關系中造成了被欺凌者的痛苦,使他們感受到社會的孤立和排斥。
二、校園欺凌的影響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家庭環境和家長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一是家庭教育方式的不當可能導致孩子產生欺凌行為。在一些家庭中,家長對孩子過于嚴厲,容易使孩子形成一種以強凌弱的不良價值觀。二是家庭環境的不和諧對孩子的欺凌行為起到了間接影響。一些家庭存在著矛盾和沖突,父母之間的關系不和睦,甚至存在家庭暴力等問題。這樣的環境給孩子帶來壓力和焦慮,容易使他們將這些負面情緒轉化為欺凌行為,把矛盾與不滿發泄在其他弱勢群體身上。三是家庭經濟狀況也是導致校園欺凌的原因之一。一些家庭經濟拮據,家長為了生計忙于工作,忽略了對孩子的管教和關注,導致孩子在精神上得不到支持和滿足,從而通過欺凌行為來獲得關注和滿足自己的需求。
(二)學校因素
學校環境和管理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行為。一方面,一些學校以成績和競爭為導向,注重績效而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情感需求,這種文化氛圍容易導致學生之間的排斥和欺凌行為。另一方面,一些學校不適當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方法會造成學生情緒不穩定,增加了他們欺凌他人或成為被欺凌對象的可能。
(三)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指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心理狀況和心理需求。通常情況下,一方面,欺凌者往往具有一定的心理問題。例如,具有攻擊性行為傾向的學生更容易表現出欺凌行為;具有自尊心低下、自卑感強烈的學生可能通過欺凌來提高自尊感。另一方面,被欺凌者往往具有一定的心理弱勢狀態。被欺凌者可能存在自信心低、社交能力不足等問題,使得他們成為被欺凌的對象。心理因素與校園欺凌之間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欺凌者通過欺凌行為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而被欺凌者在遭受欺凌后,心理問題會進一步加重,從而更容易成為新一輪欺凌的目標。
(四)社會文化因素
一是社會不良價值觀的影響。在現代社會中,功利主義價值觀強調個人的成功和優越感,忽視了對他人的尊重和關愛。這種以成績和成就為導向的價值觀,使得部分學生以欺凌他人來彰顯自己的優越感,從而滿足個人的需求。二是部分媒體過度曝光和宣揚暴力行為。這些宣揚暴力的內容往往會模糊學生的價值觀念,使他們誤認為欺凌是一種正常的行為。此外,社會對男性強勢和女性弱勢的刻板印象也是校園欺凌問題產生的原因之一。
三、校園欺凌的防治路徑
(一)家庭教育層面
在解決校園欺凌問題中,家庭教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學校要加強家庭教育指導,提高家長對校園欺凌問題的認知和關注度。學校指導家長在進行家庭教育時應重視三個方面:一是關注孩子的情感健康。家庭是溫暖的避風港,家長應多關心孩子的情感需求,注重培養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為其提供安全感和支持。二是關注孩子的價值觀培養。家庭承擔著教育孩子的主體責任,家長要加強對孩子正確價值觀的培養,言傳身教,引導孩子平等待人、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和樂于助人。三是關注良好親子關系的培養。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對孩子進行教育的前提,家長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信任關系,及時了解孩子的學校生活狀況,及時發現問題,幫助孩子合理解決問題。
(二)學校教育層面
一是增加校園欺凌的教育內容。學校應將防校園欺凌安全教育納入課程中,向學生普及校園欺凌的特征、原因和危害,并教授學生應對校園欺凌的技巧。此外,學校還可以舉辦專題講座活動,邀請心理專家、社會工作者對學生進行防校園欺凌安全教育。二是加強師生關系建設。學校應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使學生能夠主動與教師交流,這樣教師能夠在第一時間知道學生間存在校園欺凌,并及時采取相應措施。三是加強校園監管。學校應建立健全校園欺凌監管機制,嚴禁任何形式的校園欺凌行為,并建立相應的舉報機制。學校要加強監控設施的安裝和管理,加強值日巡視制度,及時發現和制止校園欺凌行為。四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學校可以通過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五是加強師資培訓。學校應定期開展校園欺凌相關知識和處理技巧的培訓,提高教師對校園欺凌問題的認識和處理能力。
(三)心理干預層面
教師通過個體心理輔導,幫助被欺凌者和欺凌者改變心理狀態和行為,從而杜絕校園欺凌的發生。一是針對不同的角色進行輔導。對于被欺凌者來說,心理輔導旨在幫助他們重建自信、增強抵抗欺凌的能力,并提供情緒安撫和情感支持,使他們能夠有效應對欺凌行為。對于欺凌者來說,心理輔導旨在引導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通過增強他們的情緒管理能力、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技巧來避免欺凌行為的發生。二是采用多種方法和技巧進行輔導。其中,認知行為療法是一種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通過引導欺凌者改變不良的認知模式和思維方式,以達到減少欺凌行為的目的。情緒調節技巧的訓練也是重要的一環,被欺凌者可以學習如何積極應對和釋放消極情緒,而欺凌者可以學習如何控制沖動和適當表達情感。三是個體心理輔導在實施過程中面臨的一些挑戰,如心理輔導需要有心理健康教育專業背景的人員來進行操作。心理輔導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不斷地跟進和支持,心理輔導需要長期觀察和效果評估,以確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續性。
此外,教師還可以采取群體干預與支持的方式。一是建立支持性團體。支持性團體可以給被欺凌者提供情感支持、互助解決問題和分享個人經驗等,幫助其減輕心理壓力,增強自信心。二是強化同伴互助。學校可以組織一些有益的活動,促進同學之間的交流,減少彼此之間的孤立和排斥感。同時,可以提供社交技能的培訓,幫助學生更好地與他人相處。
(四)社會輿論層面
社會對校園欺凌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加深公眾對校園欺凌問題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校園欺凌的氛圍。一是媒體可以加大對校園欺凌問題的報道,引導公眾的關注和重視。二是教育研究機構可以深入研究校園欺凌問題的根源和解決辦法,為政府、學校和家庭提供更科學、更有效的政策建議和行動方針。三是社會組織和志愿者可以積極開展校園欺凌問題的宣傳教育活動和咨詢服務,為被欺凌者提供支持和幫助。
總之,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要加強合作,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制定法律法規、加強教育宣傳、建立舉報機制、加強師生教育等,切實解決校園欺凌問題,保護每一名學生的權益。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營造一個和諧、安全的校園環境。
參考文獻:
[1]王文雅.高中學生欺凌行為與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18(6).
[2]杜嵐嵐.群體欺凌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5(2).
[3]郭笑笑,徐彥斌.社交媒體時代下校園欺凌的特點與風險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19(1).
[4]李國民.家校共研" 防治高中生校園欺凌之策[J].遼寧教育,2021(24).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