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學科教學是學校教育的組成部分,是落實德智體美勞教育,實現全面育人的關鍵環節。普通高中應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在學科育人的理念、目標、路徑上實現突破,才能讓教書育人回歸本源。
關鍵詞:核心素養;學科育人;策略分析
學科教學是學校教育的組成部分,是落實德智體美勞教育,實現全面育人的關鍵環節。2014年4月,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改進學科教學的育人功能”,強調“要在發揮各學科獨特育人功能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科間綜合育人功能,開展跨學科主題教育教學活動,將相關學科的教育內容有機整合,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只有進一步厘清學科育人的真正內涵,聚焦核心素養導向的高中學科育人目標,找準實現高中學科育人的具體路徑,才能更有效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厘清學科育人的真正內涵
(一)學科育人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潛質的過程
學校教育不等同于企業管理,更不等同于生產車間用精密的機器、規范的技術標準、整齊劃一的流水線般批量生產,而是培養人的活動,是引導學生尋求興趣、調動積極性、激發潛質、獲得歡樂、實現成長的過程。因此,教師要成為一個自我引導型的終身學習者,堅守職業理念,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和學生共同成長;在組織管理學生時嘗試文化建構,引導學生在積極向上、充滿特色的班級文化、年級文化和學校文化中健康成長;具有危機感,站在未來的視角培養現在的學生。
(二)學科育人是挖掘學科體系內在意義的過程
每個學科都隱含著育人功能,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學科,重在培養學生“求真”——追求真理、探索科學奧秘,培養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和方法;思想政治、語文、歷史等人文社會學科,重在培養學生“求善”——具有愛心,熱愛社會、熱愛世界、熱愛生活;體育、音樂等藝術類學科,重在培養學生“求美”——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
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以下通稱“學校”)始終堅信,德育是學生成長的發動機,教育學生學會做人;而學科是德育的載體,是探尋個人成長意義的重要路徑之一。因此,教學過程中依據學科課程標準,以學科知識技能為手段,挖掘學科實踐的育人內涵,運用科學方法,圍繞學科育人目標,將學科教學的明線與德育的暗線自然融合,提升學科育人品質。學校挖掘學科育人價值,開發了化學學科《醇》、語文學科《從“精神勝利法”看國民思維——〈阿Q正傳〉〈茶館〉群文閱讀》等微課。
二、聚焦核心素養導向的高中學科育人目標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2020修訂)》(以下通稱“新課標”)指出:要發展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使學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具有科學文化素養和終身學習能力,具有自主發展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同時,為了進一步促進學科育人的功能,新課標進一步凝練出了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與過去的知識能力體系有巨大的差異,它包括素養體系或素養結構。知識的體系或結構對人的培養,是基于一種技術、技能或知識性的培養;而素養體系或結構對人的培養,是基于人是全人、是全面發展的人、是完整的人的培養。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和推行是從根本上打破應試教育、打破傳統,是為了培養完整的人,是回歸教育本質的必然要求。
例如,數學是一門重思考與理解、重嚴格的訓練、充滿創造性的學科,學生要形成自覺的數量觀念、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高度的抽象思維能力等。高中階段“邏輯推理”核心素養不單是從一個命題推出另一個命題的思維過程,更是在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剖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同時,實現“再創建”的過程,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有邏輯地學習和生活。
因此,高中學科的核心素養傳導的是人的全面發展,是基于學科對人成長的意義來進行培養的重要方式。
三、找準實現高中學科育人的策略方法
(一)在理念上,要認識到教學與育人的有機統一,突出“五育融合”
基礎教育的對象主要是未成年人,而人的培養和教育涉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一項價值高度攝入的事業,教育涉及人的終極關懷,關乎一個人的終身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教育部多次發文,強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而課程育人、學科育人就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直接要求。在實踐發展中,要突出“五育融合”,打破學科界限,尋找學科間的共性和融合點,實現教學與育人的有機統一,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引導學生成為有家國情懷的人。
(二)在內容上,要挖掘各學科獨特的德育要素,實施“三全”育人
首先,學校要以《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和新課標為指導。中小學德育包括五個方面內容: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沒有的德育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學校要對照新課標,特別是思想政治、語文、歷史、地理等學科,挖掘各學科知識背后的德育要素,發揮教育“潛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無情境不教學,在情境中培養學生品德。新課程強調,要為學生創設真實情境,貼近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增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高等教育和職業發展的內在聯系。一方面,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了解和挖掘學生的生活環境、成長經歷,創設教學環境。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分析、綜合、創造等高階思維能力,不斷探索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的路徑,讓學生具備持續學習和生活的能力,受到正確價值觀的熏陶,并在真實的生活中去運用。
最后,實施學科育人,要把教師作為關鍵力量。秉持“大德育”視角,打破科任教師“德育是班主任的工作,與自己無關”的慣性思維,樹立“三全育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觀念。同時,教師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道德修養、教學技能以及學生觀、教育觀,都體現在課堂教學行為之中。學校要求教師搭建TPACK知識結構,具備形成素質教育的理念、掌握目標激勵的方法、診斷并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引導學生破解重點難點、善于課程設計、善于引導學生做生涯規劃等六大經驗,培養自身的體藝素養、開放積極的心態、共情能力、有效溝通和團隊共創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終身學習能力、源于愛的堅毅執著等七大通用特質,以此促進教師由學科教學向學科育人轉變。
(三)在評價上,要立足學生和諧發展,注重差異多元
高考屬于一元化評價方式,有其本身的優勢和價值,其優勢表現在公開透明、顯性標準一致性;其局限性是缺乏對學生的個性化和差異性的尊重與認可。教育與人的幸福、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需要、人的全面發展和人的終身發展無法有機聯系起來。根據培養目標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學、多元的評價體系;開展由政府、學校、家長及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的教育質量評價活動;探索促進學生發展的多種評價指標,激勵學生樂觀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同時,借助大數據確保橫向評價數據的全面性和縱向評價學生進步變化記錄的差異性,促進學生和諧健康發展。
“培養未來世界的引領者”是學校的辦學理念,“五育融合、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學校在注重評價內容、評價主體、評價形式多元化的基礎上,提出了“3+5E”式德育評價觀點。它是基于學校“建未來學校、辦智慧教育、育創新人才”的頂層設計而成。其中,“3”指“三全育人”的德育主張;“5E”指德育過程性評價的數據來源,即Every Day(每日)學科課程、Every Week(每周)班團會課程、Every Month(每月)主題教育課程、Every Semester(每學期)育人課程、Every Year(每學年)學段成長課程。
同時,為加深教師對學科育人的認識,進一步促進教師有效教學并發揮學科的協調育人功能,學校設計了《學科德育評價量表》(見表1),從教師素養、課堂氛圍、教育效果三方面,以及教學素養、育人素養、師德修養、課堂德育、情境氛圍、學科德育、滲透效果七個維度,對教師學科德育工作進行實效性評價。
新時代下,教育的初心使命就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高中學科育人不僅是黨和國家政策的要求,也是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教師應以學科育人為基點,研究學科育人的課程特點,多樣化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真正實現“教書”和“育人”的協調發展,從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申軍紅,趙巖.學科育人:學科教學的核心任務[J].基礎教育課程,2021(8).
[2]郭元祥.論學科育人的邏輯起點、內在條件與實踐訴求[J].教育研究,2020(4).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