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修冬
(作者單位:六安市廣播電視臺)
電視新聞直播即在未經過預先錄音或者錄像的情況下,將新聞現場情況和演播室演講同步播出的新聞傳播形式。融媒體背景下,受眾的自主意識逐漸突出,越來越傾向于按照自己的意愿來選擇接收的信息。網絡直播具有較強互動性和及時性,更貼合當代受眾的閱讀需求,因此更受當代受眾的喜愛。相較之下,傳統的電視新聞直播存在直播技術相對落后、直播場景單一等問題,對受眾產生的影響力逐漸減弱。電視新聞直播想要實現創新,需要明確自身特點,正視當前存在的問題,認清未來發展的方向,從形式創新、技術變革、內容優化等方面發力,積極探索創新與突破的有效途徑,如此才能在融媒體環境當中找到真正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
融媒體背景下,信息傳播速度不斷加快,電視新聞直播能夠讓新聞報道和播出保持同步,極大地縮短事件發生與新聞播出的時差,具有鮮明的及時性特征。對于電視媒體而言,當新聞事件發生時,電視媒體通過現場直播實時向受眾呈現事件的發展進程,能讓受眾更好地了解事件發生的脈絡,更加客觀地看待事件。這種及時性是電視新聞直播的優勢之一[1]。比如,2023年12月18日,甘肅省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事件發生后,當地電視臺迅速安排專業人員趕赴現場,通過直播的方式將最新發展狀態實時傳遞給受眾,幫助廣大受眾了解真實的情況,號召群眾主動參與抗震救災工作。對于受眾而言,隨著不同媒體之間的快速融合,受眾觀看直播的途徑也不再局限于電視,通過手機、電腦等移動設備連接互聯網,也能實時收看直播,從而及時了解事件相關信息。另外,電視新聞直播并不需要對采集的內容進行過多的編輯,所以從采集信息到發布信息,需要的時間較短,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信息的及時性。
電視媒體通過新聞直播,可以將新聞直接傳達給受眾,從而有效避免多級傳播對新聞內容的真實性產生影響,顯著提高新聞的可信度。與電視新聞直播相比,錄播的方式需要在記者轉述的基礎上,由編輯進行剪輯,最后再由播音員負責播出,所涉及的環節相對較多。而電視新聞直播則是通過現場直播、實況直播直接將新聞呈現給受眾,中間環節少,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確保了新聞的可信度。
傳統的電視新聞節目在播出之前,都需要經過精心的編輯和處理,然后再通過電視頻道播出,從最初選題到最后播出,始終處于閉環狀態。而電視新聞直播的傳播形式直接、傳播過程及時,因此其結果往往具有不可預知性。與此同時,針對演播室的直播,受眾還可以在觀看直播的同時,通過撥打熱線電話的方式,表達自己對事件的看法。在這種情形之下,受眾的參與度和積極性都會得到明顯提高。
電視媒體在開展新聞直播時,通常都會以相應的主題為核心,但是進入融媒體時代后,新聞事件的影響范圍擴大,電視媒體需要在多個場景當中不斷切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主題的呈現。尤其是大型會議或者是重大的社會事件,如京杭大運河全線通水、杭州亞運會等,在對類似的新聞進行直播報道時,需要在多個場景當中不斷切換,負責采訪的新聞記者也會與不同當事人接觸,這就導致受眾在觀看新聞時,需要接收大量的信息,難以把握報道的主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報道的效果。
直播內容缺乏特色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部分電視新聞直播的鏡頭缺少變化,或者整場直播就只有幾個簡單的鏡頭反復切換,直播畫面單調、枯燥乏味的問題較為突出,難以讓觀眾跟隨直播鏡頭深入現場,共同經歷事件發展過程。目前,部分電視媒體開設了慢直播。慢直播通常是采用固定的鏡頭實時傳遞鏡頭下發生的事情,直播畫面缺乏專業的解說和互動,容易讓觀眾感覺到枯燥,難以讓觀眾對電視新聞直播內容保持長時間的關注[2]。其二,目前的電視新聞直播場景以演播間、事件發生現場為主,直播場景單一,導致直播內容缺乏特色,難以吸引受眾關注。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傳統媒體實現生存和創新發展的必然選擇。電視新聞直播想要實現創新發展,也需要積極探索與新媒體的融合,走融合發展的道路。技術革新是推動融合發展的前提,因此,電視媒體應積極更新電視新聞直播技術。但目前而言,技術層面的限制仍然是電視新聞直播難以獲得突破發展的重要因素[3]。首先,信號的局限。電視新聞直播需要借助無線傳輸技術將正在發生的事情實時傳遞給觀眾,信號質量會直接影響到觀眾的觀看體驗。雖然目前移動網絡已經覆蓋多個地區,特別是5G網絡的廣泛運用極大地提升了網絡信號傳輸的質量和速度,但部分偏僻的農村地區的信號質量仍然不佳,導致新聞直播出現卡頓、延遲、模糊不清等情況,甚至可能出現中斷的情況,極大地影響了觀眾的觀看體驗。其次,直播設備的限制。融媒體背景下,雖然直播設備多種多樣,包括電視轉播車、手機、直播車等,但不同的直播設備適用的場景和環境也會不同。在一些特殊的條件或者環境下,如果不能確保設備正常運行,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直播的進程。例如,使用手機直播時,在一些環境較差的地方,必須要借助穩定器才能讓畫質清晰,而在一些極端天氣或者特殊的地理環境中,手機可能出現卡頓、斷電的情況,進而導致直播無法正常開展。
為適應融媒體背景下受眾的需求,越來越多的電視媒體開始策劃并推出電視新聞直播節目,但部分節目存在場景單一、主題不清晰的問題,難以讓觀眾長時間保持較高的關注度。電視媒體應當結合時代需求,從選題策劃著手,挖掘真正有價值的內容,突出直播的主題,如此才能通過新聞直播反映時代的巨大變化,弘揚時代主旋律,真正發揮電視新聞直播的作用[4]。比如,2021年7月臺風“煙花”強勁襲來,東方衛視攜手新聞綜合頻道、看看新聞Knews共同推出大型直播報道《共同守“滬”迎戰“煙花”——防汛抗臺全媒體直播報道》,新聞記者頂風冒雨,分別前往氣象、交流、供電、防汛等多個部門,深入各個小區、安置點,通過直播的方式隨時反映臺風的走向,以及臺風所造成的影響,同時對市委領導關于防汛防臺工作的重要指示、工作部署、實地檢查,以及全市各線各部分的防汛工作情況進行了全面、客觀、及時的報道。整個直播節目時長近一小時,雖然涉及的場景、人物、事件較多,但始終以“防臺抗災”這一主題為核心,不僅及時為廣大市民提供了防御臺風的重要信息,也反映了上海民眾齊心協力、共克時艱的精神,向無數民眾傳遞了團結、互助的理念,充分發揮了電視新聞直播在危難時刻傳遞正能量、穩定人心的重要作用。
融媒體背景下,優質內容仍然是新聞報道勝出的關鍵,電視新聞直播同樣如此。隨著不同媒體快速融合,大眾收看直播的渠道變得更加豐富,電視媒體所面臨的競爭壓力也在不斷增加。因此,在開展新聞直播的過程當中,電視媒體還需要結合自有資源,優化直播內容,體現自身的個性,如此才能成功打破困局,得到受眾的認可。比如,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北京衛視特別推出大型新聞直播節目《北京向未來》,通過不同角度向世界觀眾展現北京的新面貌,以及與冬奧會相關的感人故事。從2022年1月31日到2月21日,將近300位新聞記者,分為16條線路,分別進駐三大賽區,為觀眾帶來大量的一線報道,整個直播時間長達66個小時。此外,另有4支團隊分別奔赴全國10個省市,行程超過13 000 km,對14位奧運健兒的家鄉進行了探訪,向觀眾呈現了無數個與冬奧會相關的感人故事。在進行直播報道的過程當中,新聞記者不僅懷著熱情記錄了無數動人的瞬間,還在報道中展現了沿途的風光,通過獨家視角、高質量內容,給受眾帶來了新穎、獨特的體驗,讓受眾充分感受到了“雙奧之城”的獨特魅力。《北京向未來》自推出以來,連續22天每晚直播時間超過3小時,收視率多次位列同時期第一。高質量的節目內容不僅獲得了世界觀眾的認可,也極大地增強了北京衛視在整個行業當中的競爭力。
融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直播要想獲得更好的發展,還需要突破技術層面的壁壘,不斷地引入新技術,結合報道實踐靈活地運用新技術,如此才能顯著提高新聞直播的價值。尤其是從2019年開始,隨著5G的廣泛運用,電視新聞直播技術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此背景下,電視媒體要加強與相關技術企業的合作,推動新型融媒體直播平臺的開發和創建。如前文所述,信號傳輸的局限是阻礙電視新聞直播順利開展的重要原因,因此電視媒體可以加強與移動網絡相關企業的合作,加強對相關技術的開發與利用,不斷提高信號的穩定性和傳輸速度,并依托4K、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打造新型的融媒體直播平臺。以貴州廣播電視臺為例,在2020年之前,為了能夠完成全國“兩會”報道,電視臺會派遣超過200人的團隊前往北京負責相關工作,其中,僅大型衛星車和各類重型直播設備的運輸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從2020年開始,貴州廣播電視臺首次引入5G技術,通過“5G+SRT+遠程控制”成功搭建“智慧云連線”平臺,實現了對北京演播室前端傳輸設備的遠程監控。同時,借助5G技術“高帶寬、低延時”的優勢,再加上4K、大數據等新技術,支撐北京演播室當中的嘉賓與貴陽演播室中的節目主持人進行遠距離同屏采訪,通過直播的方式,為觀眾呈現了“兩會”的精彩內容,有效提升了直播的效率。
融媒體背景下,受眾可以通過不同的設備收看直播,“大屏小屏”融合傳播成為常態。電視媒體要緊跟媒體融合的趨勢,積極尋求與新媒體的合作,豐富直播形式,將電視屏幕與移動端進行融合,確保觀眾能夠隨時隨地獲取新聞直播的相關信息。比如2020年11月,袁隆平院士團隊第三代雜交水稻試驗示范衡南基地正式進行測產,獲得了雙季畝產突破1 500 kg的成績。得知這一消息后,湖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立即著手進行策劃,通過湖南衛視與芒果云客戶端大小屏聯動的方式,對整個測產的過程進行現場直播。在直播過程中,節目始終將“移動優先”放在首位,除了通過湖南衛視進行直播,還特別安排芒果云對整個測產過程進行了長達兩個半小時的直播。此外,芒果云平臺還將直播當中的亮點編輯成短視頻并進行播發,達到了立體傳播的效果。此次直播通過大小屏聯動的方式,在年輕受眾群體當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與直播相關的話題也在次日登上新浪微博的熱搜榜。由此可見,隨著媒體融合不斷深化,大小屏聯動將成為電視新聞直播未來發展的重要途徑。此外,電視媒體還可以加強對人工智能技術、3D技術的運用,借助先進的現代信息技術,將數據虛擬人、虛擬演播室等多種形式進行融合,打造新型的“AI+3D+直播”的電視新聞直播形式,賦予受眾不一樣的觀看體驗。
電視新聞直播想要擴大影響范圍,還需要拓展直播產品的傳播渠道。融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直播要想在行業競爭當中“突出重圍”,除主題、內容、形式要契合受眾需求之外,構建多渠道、全方位的傳播矩陣同樣極為重要。一方面,電視媒體可以和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合作,共同開展直播,確保受眾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收看相關的節目。比如在正式開始直播之前,可以利用新媒體發布與直播相關的話題,吸引受眾參與討論,為直播造勢。在通過電視頻道直播的同時,可利用不同媒體平臺同步播出相關的內容,確保及時將直播內容傳達給受眾,成功引起受眾的關注[5]。另一方面,電視媒體還可以和其他媒體合作,共同開展融媒體新聞直播報道,通過多線路、多渠道宣傳,凝聚大量人氣,確保直播產品成功“出圈”。比如2023年11月7日,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的指導下,山東廣播電視臺聯合遼寧、河北、江蘇等地的廣播電視臺,以及多個新聞客戶端,共同推出大型融媒直播報道“潮起東方”,聚焦大連、天津、青島等多個港口,通過展現十省市區港口多年來的發展變化,展現沿海港口在構建海上絲綢之路當中承擔的重要職能,見證我國為實施“一帶一路”倡議而注入的強勁動力。該報道不僅整合了多家媒體的資源,還通過報紙、廣播、電視、新聞客戶端等多種渠道相互融合的方式,形成了強大的傳播矩陣,成功吸引了國內外大量觀眾的注意力,讓他們看到了電視新聞直播創新發展的無限可能。
隨著新舊媒體的快速融合,電視新聞直播的內容、形式、技術發生了深刻變化。為適應新的媒體環境,電視新聞直播要打破傳統理念的限制,積極尋求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不斷突出直播主題、優化直播內容、變革直播技術、拓展直播渠道,從而更好地發揮電視新聞直播在傳遞正向能量、引導公眾輿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