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桐
(作者單位:許昌學院黨委宣傳部)
當前,互聯網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戰場、主陣地,網絡媒體平臺以傳播速度快、受眾范圍廣、互動性強、信息快捷海量等特點深入影響了人們的信息傳播方式[1]。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提出“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因此,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廣大新聞工作者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也是高校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者必須承擔的重任。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在融媒體時代,媒體深度融合發展,面對更為復雜的信息生產和傳播環境,以及受眾在受教育過程中的角色轉變,借助融媒體平臺推動提升高校網絡思政教育效果至關重要。2023年10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七個著力”的要求中再次明確“著力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這不僅是做好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也對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指導作用。因此,強化融媒賦能,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構建網上網下協同思政育人的新格局,是系統化推進“時代新人鑄魂工程”、推進高校網絡思政育人工作創新的必然選擇[2]。
在“融媒體+育人”模式下,互聯網已經成為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陣地與關鍵領域,高校網絡育人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高校學生作為互聯網用戶中思想最為活躍的群體,網絡這把“雙刃劍”的輻射效應必定會給其成長帶來多元而復雜的影響[3]。一方面,隨著社會信息化的快速發展,高校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進行文化傳播與思政教育,思政知識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渠道更加開放與便捷。但另一方面,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因網而生,高校網絡育人工作也面臨著新挑戰。
第一,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加大,傳播方式更加多元,增加了高校網絡思政育人工作的難度。當下的媒介技術處在一個快速變化的狀態之中,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也在不斷更新,使得高校傳統的思政育人平臺,比如思政報紙、思政教育專題網站等對學生來說吸引力不大,點擊率也較低。隨著短視頻的出現,傳統思政育人平臺更顯出更新速度慢、內容單調且重復的問題,不能滿足新時代青年學生的閱讀習慣和接受心理,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內容的先導性、主動性、基礎性受到嚴重沖擊。所以高校在網絡思政教育中,需要融合文字、圖像、語音、動畫、視頻等多模態傳播形式滿足學生訴求[4],這樣網絡思政育人效果才能得以提升。
第二,網絡信息紛繁復雜,很多不可控信息給高校網絡思政育人工作帶來困擾。互聯網的開放性和自由性使得網絡空間充斥著大量的信息和內容,其中難免包括一些負面、低俗和不良的內容[5]。一方面,學生面對“圖文并茂”式的海量信息,難以有效鑒別,往往是全盤吸收或者斷章取義地閱讀理解,容易被誤導。另一方面,大學生正處于成長成才的關鍵時期,對網絡熱點事件關注度大,部分商業化的網絡平臺會引流過于娛樂化的內容,不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更好地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各種信息、正確使用互聯網,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水平,防止他們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6]。
第三,新媒體技術手段如何有效融入教學過程,給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帶來了挑戰。傳統的思政教育方式往往以課堂講授、面對面交流為主,而在新媒體時代,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能適應大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部分高校對傳統思政教育方式進行“簡單搬家”,從“人教”變為“網教”,并沒有改變單方面輸出的教學形式。如果只是把思政教育單純地“搬上”網絡平臺,育人效果顯而易見是不理想的。鑒于此,需要將思政教育的本質內涵和創新的教學方法相結合,定制個性化的網絡思政教學模式。
第四,網絡教學中的安全與道德法律問題,增加了高校網絡思政育人工作的復雜性。網絡空間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教師、學校的依賴性減弱,因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和匿名性等特點,部分學生會借助網絡以匿名的方式發表言論,消解學校教育規則體系[7]。或釋放非理性的情緒,引發網絡安全、網絡道德等問題,甚至是觸及法律底線。由此可見,高校網絡思政育人工作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加強對網絡環境的監督和管理,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的網絡育人空間。
挑戰因網而生,對于高校而言,學生對網絡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網絡已經成為他們獲取信息、交流思想、參與社交的重要平臺,傳統的思政育人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融媒體+育人”是創新發展之趨,高校應將思政內涵融于生動、形象、趣味性的表達形式之中,通過融媒賦能、整合融媒資源、策劃主題活動、鍛造教師隊伍、完善體制機制等多方面,不斷提升高校網絡思政育人水平。
傳統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是價值引領力和內容生產力,新興媒體的競爭優勢是信息實時、形式多樣、個性化突出[8],鑒于此,高校在網絡思政育人工作中要強化融媒體發展觀念,整合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各自優勢,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作為育人平臺,任何一種手段和方式都可以被思政教育所利用。對于高校而言,可以按照“做強新媒體,帶動傳統媒體,聯結二級單位各類平臺”的工作思路,讓各類新媒體平臺和以官方網站、網絡電視臺、廣播電臺、校報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平臺融合發展,在各級各類平臺上定期發布思政教育內容,利用圖文、動畫、設計海報、音頻、短視頻、直播、H5等多種形式傳播,供學生隨時隨地學習。還可以錄制思政微課,搭建思政課程網絡直播平臺,通過網絡社區、網絡直播形式,讓學生能夠實時參與課堂討論。高校在網絡思政育人工作中要想改變過去媒體單向傳播、受眾被動接收的方式,需要更加注重用戶體驗,滿足其多樣化、個性化的信息需求,推進融合各類媒介資源,打造融媒矩陣化網絡思政育人平臺,這樣網絡思政育人圈層才能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形態,增強網絡思政育人的實效性[9]。
網絡思政教育必須以人為本,根據網絡育人的特點和規律,以青年大學生的需要為出發點,再經過精心策劃和有效實施,切實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高校網絡思政育人的意義不僅在于使青年學生聽得到、聽得清,更力求其能聽得懂、聽得進。比如大學生經常瀏覽網絡熱點,那高校就要不斷深挖網絡熱點事件背后的思政內涵和意蘊,可以圍繞重要時間節點或重大主題,加強策劃和宣傳,開展系統網絡文化主題活動,推出主題鮮明、富有內涵、生動活潑的優質網絡文化作品[10]。同時,在形式上可以選擇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形成優勢互補,設計形式多樣的思政育人活動,比如網絡征文、主題演講、知識競賽等,開展視頻接力、主題作品征集、微宣講、視頻展播等活動。還可以建立思政教育網絡社區,在新媒體平臺上設置話題,師生可以在網絡社區發表觀點、交流思想,以通俗易懂的生活話語、網言網語參與話題互動、直播在線、轉發評論等,以更貼近青年學生的學習、生活、工作的形式開展網絡思政教育,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學生既是網絡思政成效的享用者,也是創造者,高校應該鼓勵學生主動創作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作品,激發青年一代內心的美好情感和知校、愛校、榮校情懷,聚合與釋放網絡文化正能量,展現“有高度、有溫度、有厚度”的高校網絡育人格調,實現教育主體雙方“點面結合”的適時互動交流[11],只有正能量的內容,才能傳揚長久,贏得更多“粉絲”。
培養教師隊伍是提升高校網絡思政育人水平的重要途徑,高校應注重對教師的網絡素養、專業能力、師德師風等方面的培養,可以定期組織教師參加網絡素養或是新媒體技能培訓,提高教師對網絡信息的辨識能力、篩選能力和應對能力,教師需要掌握網絡傳播規律,能夠有效地利用網絡平臺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同時,高校應當鼓勵教師積極探索網絡思政育人新模式、新方法,為教師提供創新實踐平臺和資金支持,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機制[12]。高校也可以組織教師進行交流和研討,分享經驗和成果,促進教師之間的合作與共同進步,激發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高校還應重視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增強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并且,要加強對教師的評價和監督,確保教師具有良好的師德師風,可以組建一支專業的網絡思政工作團隊,負責制定和實施網絡思政教育工作計劃,組織開展各種主題活動,提供專業的指導和支持[13]。教師也需要積極與學生互動交流,了解學生的動態和需求,及時回應學生關切的問題。可以通過網絡課堂的互動交流和線下的社會實際活動,發揮科研、管理、服務和社會實踐的協同育人效應,這有助于教師在課堂上更好地引導學生思考和認識社會問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在網絡思政教育過程中,高校要牢牢掌握網絡思政育人工作的話語權和主動權。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微時代,高校在網絡育人工作中不僅要讓思政內容多樣化傳播,更需要積極關注網絡安全與道德法律問題。高校網絡陣地承擔著教育者的角色,在思政教育中必須堅持黨性原則,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傳播主流價值觀[14],可以通過制定相關規章制度,規范師生上網行為,也可組建“網絡課堂執法隊”“信息員隊伍”等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促進網絡思政育人工作不斷完善。學校、家庭、社區和網絡管理者也都應具備陣地管理意識,增強警惕性,嚴格管理各類網絡思政平臺,加強網絡防范工作,并及時清理潛在的不良信息,凈化網絡空間,保持網絡陣地“肌體”的健康,使之免受網絡不良“病菌”的侵襲,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文化環境,提升高校網絡思政育人工作在思想引領、價值導航、行為約束、文明傳承、輿論引導等方面的水平[15]。
在“融媒體+育人”的背景下,對于網絡思政育人工作面臨的新挑戰,高校需要從整合融媒資源、豐富育人主題、鍛造教師隊伍、清朗網絡空間等多方面改進,加強對學生網絡使用的引導和管理,積極探索適合學生需求和習慣的網絡文化育人內容,對傳統的思政教育方式進行創新,以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趨勢。同時,不斷打造育人陣地,強化師生互動,增強權威引領,營造更加健康、積極向上的網絡育人氛圍,實現高校網絡思政育人效果和水平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