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丹
(作者單位:陽泉日報社)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是黨的群眾路線的真諦。新聞亦是如此。新聞傳播規律的本質也是這“一來一去”。離開了人民群眾,新聞工作就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只有將人民群眾的“身邊事,心里話”通過新聞的形式呈現出來,才能獲得更多群眾的認可與喜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基層工作的重要性,對于新聞媒體發展來講,基層是最好的課堂,群眾是最好的老師,聽人民群眾說心里話,記錄人民群眾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站在他們的立場上看待問題,為他們發聲。這樣才能夠以敏銳的眼光捕捉新聞素材,豐富新聞內涵與價值,提升新聞報道的高度和深度,使新聞“有血有肉”,讓人民群眾從新聞的真實性和貼近生活的實用性中感受到新聞的魅力,從而推動新聞媒體的長遠發展。
新聞是一種重要的信息傳播手段,為受眾提供當前社會最新動態以及有價值的信息[1]。新聞是人們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受眾對新聞的要求隨著時代的變化也在發生著改變。不同時代背景下,新聞傳播的內容、方式以及作用價值都在不斷變化當中。當前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受眾獲取新聞的渠道越來越多,內容越來越豐富。但是越來越多的新聞報道逐漸脫離群眾,缺乏對群眾思想和行為上的影響與指導。更有甚者對受眾和整個社會價值觀的引導都起到了負面影響。尤其在一些網絡平臺上,新聞從業者和平臺對新聞的審核力度不強,新聞的真實性與客觀性不能得到保證,當事人的人格、尊嚴無法得到保護,這樣并不利于新聞今后的發展。
以人為本,從其核心與本質上講,就是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走基層報道當中貫徹“以人為本”的精神,就是將人的尊嚴和人的價值放在中心地位,把人民的利益作為報道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堅持以人為前提,以人為動力,以人為目的,讓人民群眾感受到新聞的作用與魅力,從新聞當中看到不同的景象、不同的人生。受眾在走基層的新聞報道當中看到了尊嚴與尊重,感受到了更加具有溫度的新聞[2]。
1.2.1 抓新聞主題亮點
新聞媒體的實踐一再表明,“指對指”永遠不能代替“心連心”,“鍵對鍵”永遠比不了“面對面”。新聞記者要走進基層,走進千家萬戶,走進人民群眾當中,看到他們豐富多彩的生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3]。平凡的普通人總會有不平凡的故事發生,這些都是新聞工作者通過走基層才能看到的,走進去才能看到更多人的人生,走進去才能切實感受群眾的情感。很多新聞線索、新聞靈感都是通過與基層群眾的交流,觀察他們的工作生活獲得的[4]。很多現實中的故事跌宕起伏,能夠給予記者很大的觸動,也會給新聞報道帶來新的角度與方向。在這些故事當中,在與受眾的實際交流當中,新聞記者就可以通過敏銳的觀察力捕捉到新聞主題,找到最適合的報道角度,并且在采訪時面對面感受他們的內心情感,從而以發自內心的情感豐富報道內涵。總體來講,新聞記者從基層的故事中可以發現更多的亮點,找到更多的新聞素材,給予新聞更寬廣的報道角度,并且呈現更加飽滿的情感,讓新聞整體更有生活感。
1.2.2 突出新聞報道思想
邁開腿、俯下身、察實情、動真情,才能夠讓新聞報道更加有思想、有溫度、有內涵[5]。高質量新聞不僅要具有實事求是的內容,還要具備深刻的思想內涵,對受眾的思想和行為起到觸動、引領的作用。通過走基層,記者能夠看到最真實的人民群眾生活,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從不同的角度了解他們的實際所想、所需,并將這些通過新聞報道呈現給更多的人,引起他們的關注與共鳴。
走基層報道能夠拓寬記者的視野,延伸他們的報道思路,從更加全面的角度去發現問題,這樣在報道的過程中能夠展現出更具有價值的信息。
1.2.3 深入感悟實際生活
“走基層”作為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需要記者在采編過程中腳踏實地地去采集新聞素材[6]。記者走進基層,能夠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對看到的景象、環境,聽到的故事以及采訪的內容等進行分析,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現有的素材,結合周邊的情況進行具體分析,這樣新聞報道能夠更加全面。記者在做走基層新聞報道之前要做好深入的調研,深入群眾的生活當中,對他們的思想、行為以及態度進行深入分析。記者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傾聽到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后期在報道中反映的問題也能夠更加深刻、更貼合實際。只有深入群眾,走進群眾,才能夠感受他們的情感,他們的生活狀態以及他們對生活的看法。記者將實際生活反映在筆墨和鏡頭當中,通過新聞的形式充分體現出來,讓受眾感受到“有溫度”的生活,濃厚的人文情懷,從而提升其對新聞媒體的關注度。
走基層可以拓寬記者的視野,使記者挖掘到更多信息,增加新聞報道的深度。基層就是火熱的社會生活,是新聞工作的源頭活水,是新聞工作者成才的沃土。記者深入基層一線,從社會實踐的豐厚土壤中,能發現更多的人和事,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中,去粗取精,汲取智慧力量,從實踐中學習,感受發展脈動,講好奮斗故事,讓新聞更加具有深度和廣度[7]。基層能夠帶給記者更多的靈感,促使其從多個角度去看待問題,利用自身的專業能力,挖掘出來更多有價值的信息,讓新聞內容更加深刻。
走進基層才能將老百姓最真實的一面呈現出來,走進基層才能夠走進新聞的廣闊天地。真實性始終是新聞最重要的特點,也是基本原則。走進基層將老百姓的生活、情感真實地進行反饋,將事實擺出來,而不是空洞的材料內容和缺乏鮮活力的報道。新聞報道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是為人民服務,記者堅持走基層,真實地反映人民群眾的愿望、真正關心人民群眾疾苦,才能夠讓受眾更加信任并依賴新聞報道,從而提升新聞媒體的公信力[8]。
隨著時代的變化與發展,新聞的類型和傳播渠道不斷增加,大家想要了解哪類新聞信息,通過手機、電腦就可以輕松搜索到。雖然新聞的類型增加了,新聞的內容更加豐富,但是當前的新聞卻很少能夠走進受眾的心里。當前,他們希望看到具有生命力的新聞,希望可以看到與自身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看到有力量、有情感的新聞。走基層新聞報道就是將目光放在基層,通過鏡頭將熱氣騰騰的生活,最真實的場景呈現在受眾面前,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
用鏡頭和語言見證基層力量,讓新聞變得有溫度、有情感、有精神,受眾愿意看、愿意聽、愿意分享,讓他們看到新聞反映的就是身邊的事、身邊的人。新聞親和力的提升,能拉近受眾與新聞媒體之間的距離,推動新聞媒體的發展。
走基層就是要求記者要真正“走進”基層,發揮自身“腳力”作用,將工作真正扎實推進并落實下去,在走基層報道當中要時刻保持嚴謹的作風,扎實做好調查研究,做到貼近生活看實情,貼近一線訪實情。
走基層的記者要始終堅持“腳下有泥土”,走進一線,踐行群眾路線,奔赴新聞現場,才能夠掌握來自基層和一線的鮮活素材。新聞記者要始終堅信“新聞是走出來的”,要真正走進群眾當中,讓采訪的腳步遍及基層,觸及各行各業。“腳下有泥土,筆下見真情”,無論前方遇到多少困難險阻,記者都要奔赴基層,深入火熱的生活當中,這樣做出的基層新聞報道才能充滿生活色彩,反映生活本質。
走基層要拓寬“腳力”的范圍,發揚不怕辛苦的精神,對基層生活和故事進行拓展,讓受眾看到的新聞報道是全面的,有力量的,是記者真正用“腳步”走出來的新聞[9]。這樣的新聞才具有較強的影響力,才能體現出新聞的本質,才能走進受眾的內心,讓他們感受到基層群眾的艱辛、快樂、付出和堅強。
記者在走基層時要真正走進群眾的生活,體會他們的生活方式,體驗他們真實的生活狀態,這樣才能夠在報道中提出更加切合實際的問題,傳遞出受眾想要了解的內容。腳步要深遠也要扎實,不能單純依靠看和聽,而是要真正做到與基層的群眾在一起,與基層的生活融合在一起,這樣才能夠從平凡的生活當中找準時代的亮點,報道社會的熱點,回應民眾的焦點。
走基層新聞報道要從深度與廣度兩個方面同時發力,全面深入體現基層的真實生活。因此記者在走基層時要做到深入觀察,抓住細節。新聞報道中的亮點往往隱藏在細節當中,這就要求記者時刻關注基層特色產業、文化活動、教育醫療等,結合群眾的需求從不同角度全方位展示。例如,當前很多媒體在春節前夕開展走基層活動,在走基層時記者就要在全面考慮受眾需求的基礎上,了解不同年齡段的人對春節的看法,以及他們的愿望是什么,他們一年來的變化等,將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多樣性呈現出來。這樣受眾就可以看到更多、更加全面的信息內容。
走基層新聞報道就是要將基層的故事說給更多的人聽,但是基層新聞報道不僅要客觀真實地講述基層故事,還要具有思想深度,即要有能夠引發受眾思考和思想共鳴的內容。例如,從“新春走基層”的新聞報道當中,受眾不僅能夠看到家家戶戶為春節作出的準備、為“小家”作出的貢獻、父母對游子回家的盼望以及生活中的驚喜,更重要的是通過新聞報道讓受眾感受到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強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群眾在生活中的幸福感。因此,走基層新聞報道要做到內容豐滿,思想深刻,即報道出的內容要有內涵、有價值、有思想、有深度,能夠激發受眾的思考,使他們在思想層面產生共鳴[10]。
走基層新聞報道要有明確的主題思想,給予受眾明確的內容定位,這樣內容的傳遞能夠具有針對性,能夠更精準地引導受眾進行思考。所以在走基層新聞報道當中要時刻體現思想的深度,讓新聞報道作品整體質量提升,這樣的新聞才更加具有可讀性,才具有新聞價值,從而進一步推動新聞的發展。
能引起情感共鳴是當前受眾對新聞報道的要求之一,尤其在走基層新聞報道當中,情感的流露和傳遞是重點。
走基層新聞報道就是要讓受眾看到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基層生活,看到基層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新聞報道當中的情感要細膩,也要具體。這樣的新聞報道才更加具有親和力和吸引力,能夠引起更多受眾的關注。因此,在走基層新聞報道當中要將受訪者的喜怒哀樂和當事人的真情實感,具體地通過文字、畫面傳遞給受眾,讓受眾能夠感受到人間冷暖,產生一些情感、情緒上的共鳴,進而引導受眾的思想和行為。這也是新聞媒體的主要責任之一。與此同時,還要深入挖掘具有情感元素的素材。基層中的故事千千萬萬,基層中每個人都在努力奮斗,努力生活,他們中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情感表達的要素。所以新聞報道要注重從細節出發,通過小角度展現厚重的情感,這樣的走基層新聞報道才更加具有“溫度”,能夠引發更多受眾的思考與關注,對他們的情緒、思想產生影響,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新聞媒體要注重走基層新聞報道形式,充分發揮走基層新聞報道的優勢與價值。“走基層”是為了更好地“接天線”“接地氣”,是為了推動新聞媒體在新時代的高質量發展。走基層新聞報道不僅可以彰顯新聞工作的重要性,還可以全面提升新聞報道質量,提升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影響力、親和力,拉近受眾與新聞媒體之間的距離,使新聞媒體成為正能量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發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