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莉
中共資陽市委黨校,四川 資陽 641300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落腳點就在于如何貫徹新發展理念,如何構建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有帶動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帶動中國經濟增長的3大增長極(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位于胡煥庸線東側,從地理位置看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由于市場經濟的作用,經濟、人口、自然資源必然會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集聚,長此以往將會導致中國經濟東中西部發展差距逐漸加大,因此迫切需要在胡煥庸線西側找到一個新的增長極。
2020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目的就在于要在中國西部打造中國經濟新增長極,平衡中國東中西部經濟發展,促進中國4大板塊的協調發展,從而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西部經濟較為發達、資源稟賦較為集聚、產業體系較為全面的地區,在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從2011年《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到2016年《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再到2021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成渝地區的戰略概念經歷了3次完善和提升,這足以說明我國對于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視程度非常高。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規劃建設的最終目標是要形成西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帶動西部地區經濟快速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中國地理版圖上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形成了“菱形”區域經濟布局,對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有促進作用。尤其是以成都和重慶2個大城市為極核,帶動周邊區域協同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連接東西南北,對內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形成中國經濟增長的4大增長極,助推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對外連接南亞、東南亞,形成高水平對外開放,因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國家發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本文通過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區域協同創新發展的背景與基礎進行分析,認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政策、交通、產業等方面具有協同創新發展的優勢,但仍然存在城市間發展不平衡、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滯后、科技創新合作深度不夠等挑戰,在此基礎上提出未來提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區域協同創新能力應從發揮比較優勢、健全創新支撐體系、完善創新保障機制等方面著手。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也是第一次把創新放在首位來強調[1]。創新是國家實現新舊動能轉換,促進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迭代,創新發展是大勢所趨,在建設現代化國家中具有核心地位。區域協調發展在國家發展全局中具有重大戰略意義,而區域協同創新正在成為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內生動力,對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發展尤為重要。從現實需求來看,一方面,四川省正處于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關鍵時期,在經濟基礎雄厚的情況下仍然面臨著資源環境問題突出和要素成本上升的雙重壓力,尤其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倒逼下,創新成為塑造發展新優勢的重點。另一方面,內部區域發展不平衡現象較為突出。據《中國統計年鑒2023》顯示,2022年四川省GDP總量達到56 749.8億元,全國排名第6位,但是在四川省內部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象還很明顯,尤其是經濟、人口、要素稟賦等資源集聚的成都,其發展遠超其他州市,成為四川唯一一個經濟總量達到2萬億的城市。為了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需要發揮中心城市帶動作用,以成都和重慶為2個極核,以協同創新的方式帶動成渝地區發展。
相較于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協同創新發展狀況,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區域協同創新發展能力相對較弱,這是由自然稟賦和經濟發展基礎決定的。雖然現階段還不能超越3大增長極,但是川渝合作的基礎較為雄厚,打造區域協同創新具有顯著優勢。
1)政策優勢。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協同創新發展離不開政府的頂層引領,自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以來,川渝兩地不斷調整相關政策,為川渝創新合作打下了政策基礎。2020年4月,川渝兩地以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為目標,簽訂了《進一步深化川渝科技創新合作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框架協議》等一系列協議,目的在于雙方相互合作共同爭取國家科技資源,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2021年6月,為了加快協同創新發展,成渝兩地集聚各大科研院所科技創新資源,成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新區協同創新戰略聯盟,使成渝兩地共同承接重大創新研發項目,帶動科技成果轉化,增強科技創新能力。2022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印發《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行動方案》,提出要優化區域協同創新布局、協同打造重大戰略創新平臺、協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協同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協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協同深化科技開放合作、協同打造創新人才高地,目標規劃時間到2025年,屆時將基本建成成渝地區區域協同創新體系。2022 年6月,推動印發《西部科學城建設方案》,加快推進西部(成都)科學城、西部(重慶)科學城、中國(綿陽)科技城、兩江協同創新區等核心平臺的建設,優化川渝協同創新布局。
2)交通優勢。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由成都都市圈和重慶都市圈組成,在2個都市圈內部有密集的交通網絡體系。除此之外,成渝兩地還相互合作建立連接兩地的交通網絡,例如成達萬高鐵、城際客車、成渝中線鐵路等,基本形成成渝兩地“一小時交通圈”,實現軌道交通、公共汽車“一碼通”。在成都都市圈內部,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持續推進,在交通方面已經全面開展市域軌道交通,成德S11線于2023年3月30日開工建設,預計2026年12月31日達到初期運營條件;成眉S5線在2022年9月開工建設,預計2026年12月投入運營;成資S3線預計2024年9月通車,實現30 min通勤的都市圈。航空方面,成都有天府國際機場和雙流國際機場,重慶的江北國際機場,成渝兩地航空樞紐持續推進,貨運量和客運量大幅提升。水運方面,位于長江上游的重慶、瀘州、宜賓都設有港口運輸貨物,成都與重慶之間的貨物運輸能力大幅提升,運輸成本下降。目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交通方式包含公路、水運、航空,為成渝兩地協同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撐。
3)產業優勢。2022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實力持續增強,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7 587.99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為6.4%,占西部地區的比重為30.2%;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3.0%,與全國持平[2]。在較強的經濟基礎上,川渝兩地優化產業結構,整合優勢產業,將汽車、電子信息等列為重點發展行業,加快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2022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77 044.12億元,比上年增長3.9%,實現工業發展提量增質[2]。同時“成德眉資”同城化正在成為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的引擎。作為成渝主軸的資陽,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以及地理條件,四川省委和省政府對資陽的發展有了新的定位,資陽要依托高新區、臨空經濟區建設成都都市圈現代化產業新城和成渝地區中部崛起示范區,要培育和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醫藥健康產業、裝備制造產業、能源化工產業、電子信息產業、食品輕紡產業、先進材料產業、國防科技工業等產業成鏈集群發展。
雖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位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交匯處,其戰略目標是打造繼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之后的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同時也具備相應的經濟實力和發展基礎,但是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3大增長極的區域協同創新發展相比,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創新發展仍存在區域內中小城市發展不平衡、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滯后、科技創新合作深度和廣度不夠等短板,制約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創新發展能力的提升。
根據四川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二號)數據顯示,四川省常住人口超過2 000萬的城市只有成都,其余城市常住人口均在600萬以下。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報顯示,全國范圍內超大城市有7個,川渝范圍內超大城市只有成都和重慶。人口數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經濟發展能力,成都和重慶常住人口超過2 000萬,經濟實力雄厚。2022年四川省GDP總量達到5.67萬億元[3],重慶市GDP總量達到2.91萬億元[4],川渝兩地GDP總量達到8.58萬億元,其中成都市GDP總量為2.08萬億元[5],成都市與重慶市GDP總量約4.99萬億元,約占川渝兩地GDP總量的58%。在四川省5.67萬億元的經濟總量中,成都貢獻了2.08萬億元,經濟貢獻量第2的綿陽貢獻了3 626.94億元,成都是綿陽的5.7倍,成都經濟體量遠超四川省內其他城市。客觀上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雖然經濟總量較大,發展基礎較好,但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部區域發展不平衡、兩極分化嚴重,制約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不能只靠成都和重慶2個極核,極核的輻射帶動有限,還需要加快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供力量。如何加快成渝中部地區經濟發展是現階段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創新發展面臨的一大挑戰。
在2022年2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關于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中,成渝地區“雙一流”高校僅有10所,相較于長三角地區的36所還有很大差距。高校不僅是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的內驅動力,還是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支撐。雖然成渝地區開展了“雙一流” 學科聯建,構建成渝高校協同發展平臺,實現高校共建共享,實施博士后聯合培養計劃,合作共建創新平臺,但是人才培養存在周期性問題,短時期內這種合作方式很難填補人才缺口。在成渝地區10所“雙一流”高校中,成都有7所、雅安1所、重慶2所,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部高校分布不均,造成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平臺集聚在成都和重慶,加大了兩地的虹吸效應。
除了“雙一流”高校建設外,成渝地區科技資源也相對薄弱,成渝地區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2個,而長三角地區有62個,京津冀地區有85個; 成渝地區有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6個,而長三角地區有73個,京津冀地區有87個;成渝地區有國家級高新區12個,而長三角地區有34個[6]。截至2022年末,四川省有效高新技術企業已達到12 379家,主要集中在成都、綿陽、德陽、宜賓、達州,其中成都市共有9 856家,占總量比重近80%,其余4市占比分別為4.68%、2.32%、1.89%、1.36%[7]。2022年重慶市高新技術企業6 348家[4],成渝兩地高新技術企業僅有1.6萬家,根據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辦公室統計顯示2022年長三角地區高新技術企業已經達到11.6萬家,由此可見成渝地區高新技術企業遠低于長三角地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相較于長三角、京津冀地區具有滯后性,科技創新平臺數量較少,高新技術企業體量較小,影響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資源整合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經濟實力是基礎,創新平臺是支撐,創新合作是保障,創新合作的深度和廣度直接決定了科技創新成果數量和市場轉化率。自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提出以來,成渝地區的協同合作領域不斷增多,部分生產要素流動壁壘得以消除,但是基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區域范圍和行政規劃,導致部分科技創新合作受到限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只涉及到四川部分區域和重慶全域,因此在利益分配時仍然存在微妙的競爭關系,尤其是在傳統的行政規劃思維下,成都和重慶作為超大城市必然會將生產要素、科技資源、技術人才、科研項目等有利于自身發展的資源留在本地,因此科技創新合作的深度和廣度、科技成果轉化都很難實現真正的共享,高端科技創新成果很難實現利益共享。因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作為一個整體,在已有的發展基礎上還亟需提升其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從而提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整體發展水平。
雖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需要成都和重慶兩個超大城市作為極核帶動發展,但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行政區域較大,包含四川省多個地級市,這些地級市的經濟發展基礎相對較弱,成都和重慶的輻射效應有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并不能完全依托成渝兩地的輻射帶動作用,還需要區域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縮小發展差距。2023年5月,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結合成渝中部四市(自貢、遂寧、內江、資陽)發展實際,印發《關于川中丘陵地區四市打造產業發展新高地加快成渝地區中部崛起的意見》,提出要堅持因地制宜,發揮比較優勢,化競爭為合作。支持自貢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遂寧建設鋰電之都和成渝中部現代化產業新城,內江建設區域物流樞紐,資陽建設成都都市圈現代化產業新城,推動內資同城化發展,強化成渝中部發展,因此提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創新能力需要扎實貫徹省委決策部署,尤其是處于發展弱勢的資陽,應當加快新型工業化建設,突出抓好推動資陽高新區和資陽臨空經濟區發展、實施工業強市戰略、深化市屬國有企業改革“三件大事”。
科技創新平臺共建可以作為載體幫助推動區域統籌發展,從而凝聚多方力量促進城市的聯通,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實現產業、人口及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8];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能夠加強科技創新合作,提高科技成果市場轉化率,強化區域協同創新發展能力。
成渝地區除了自身兩地創新合作,還要聯合實施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成渝兩地要圍繞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重點領域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產業“卡脖子”技術[9],引導大型國企、高新技術企業、科研院所、國內外知名高校在成渝地區建設研發機構,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成渝中線建設科創走廊,支持資陽、遂寧高新區創建國家高新區,推動自貢、內江國家高新區提質升位,建設電子信息、鋰電、新材料等區域性研發平臺,健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創新支撐體系。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合作深度和廣度不夠的本質原因在于根深蒂固的行政區經濟思維。科技創新合作涉及知識產權共享、科技資源共用、科技成果轉化等,科技成果市場轉化必然涉及利益分配,因此成渝兩地應該加強政府規劃統籌,完善創新保障機制,提高創新合作深度和廣度,促進成渝兩地科技協同創新。一方面要支持成渝地區開展科技創新國際合作,創建“一帶一路”國際技術轉移中心,高水平舉辦“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加強科技信息互利共享;另一方面要加強科技創新研發投入和人才支撐,研發投入和科技人才是實現成渝兩地創新的核心要素,要探索建立統一的科研研發經費管理制度,對有發展前景的科技項目給予相應的政策傾斜、經費投入,同時實現成渝兩地科技人才認定互通,加強外部人才引進,強化內部人才培養機制,形成強大的科技人才專家庫,為科技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國家發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要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成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成渝兩地科技協同創新發展是關鍵舉措。成渝兩地在協同創新發展方面仍存在區域內部城市發展不平衡、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相對滯后、創新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等問題。目前存在這些問題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在于成渝兩地存在體制機制不完全互通,在經濟發展上仍存在著微妙的競爭關系,因此未來提升成渝兩地協同創新發展應該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