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風
春天如約而至,紛至沓來的游客倘佯于崇山峻嶺,穿行在浙江一條條幽深的古道。
探秘古道,可以發現地質之美。歷經億萬年的地質變遷,蜿蜒曲折的古道留下壯美的地質景觀,奇特的地質現象,重要的地質遺跡,豐富的地學文化。地質專家通過調查發現,古道選線與地形地貌密切相關,古道分布受到地質運動影響。比如,央視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播放的紀錄片《谷地奇景》告訴人們,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房縣,受遠古地質運動影響,形成了一條青峰大斷裂帶,這使得房縣的群山中出現了多條幽深的峽谷,而這些峽谷,也成為房縣與外界連接的通途。古人正是利用這樣的地理條件,修筑起了方便鹽業運輸的古道。
作為古代交通遺跡,中國古道資源豐富。近年來,部分古道通過保護與修復,串連起沿途的古村、古亭、古橋、古驛站、關隘、人文遺跡等。比如,來自浙江省林業局的數據顯示,浙江現存古道1212 條,總長9088 公里,其中作為文物保護的古道有53 條。古道沿線自然景觀資源3884 處,保存人文古跡2404 處。近年來,浙江共完成古道修復61 條,總長度超過700 公里。
承載歷史文明的古道,沿線的山脈、峽谷、河谷等地質景觀,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成為大眾喜歡的旅游路線。比如在浙江,這10 年來,沿著古道走進大山的游客增加了20 多倍。
筆者行走在杭州的十里瑯珰古道,深有感觸:地質科普知識傳播,除了依托地質博物館及地質公園等,可以利用古道建設地學科普廊道,從而形成點、面、線的科普網絡,這也是地學科普向更多的載體和平臺延伸的探索。在這方面,廣東省先行一步,已開展南粵古驛道旅游地質資源調查并發布調查成果,為古道傳播地學知識打實了基礎。
欲發現古道地質之美,了解一山一石的“前世今生”,自然離不開地學知識傳播。傳播的方式有多種,比如,在一條古道的出入口,可設置宣傳欄,介紹古道沿途的地質歷史、重要的地質遺跡等;在一座山脈設置宣傳欄,當游客走近這里,可以了解山脈的地質演化史,以及山脈的地形地貌如何形成等;在古道旁一處裸露的巨石,設置一塊標識牌,介紹巖石的名稱、形成的歷史及用途等,讓小憩的游客欣賞古道風景之余,了解更多的地質科學知識。
古道長至百里,短至數里,以古道為載體,開辟地學科普新線路,還需要統籌規劃,做好策劃與設計。要通過開展地質調查,科學設計古道沿途的地學科普路線,并以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的方式,講好古道一個又一個地質故事。
今年召開的全省地礦行政管理工作會議強調,要深入實施地質文化傳播工程,努力打造地質文化傳播高地。在這方面,地學科普要加大科普資源供給,走進百姓尋常生活,是實現科普常態化,提高科普傳播效果的新路徑。比如,人們在休閑旅游時,不經意間了解、獲取各種科普知識。由此可見,利用修繕后的古道建設地學科普路線,或許能滿足人們的這一需求,或是他們樂意接受的一種傳播方式,同時還可以提升不斷向“新”延伸古道的“活化度”。
步入深山,穿行古道,開啟探索地質科學奧秘的科普之旅,讓地學科普變得觸手可及,讓公眾與地學實現“零距離”,讓古道成為地學科普的“一帶一路”。筆者期待看到這樣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