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基于學生需求,采取有針對性的支持性策略,是提高融合教育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在教學環節、教學資源、教學引導、教學拓展4大領域中明確12個落腳點,全面推動融合教育課堂教學支持性策略的實施,以點帶面地提升特需學生的個別化學習質量。
【關鍵詞】 融合課堂;支持性策略;學生需求
【中圖分類號】 G760
【作者簡介】 邵立鋒,中學高級教師,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杭州,311200)。
提高融合教育課堂教學質量,是融合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特需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技能、學習節奏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因此融合教育工作者要樹立“兒童立場、換位思考”的融合意識,在考慮學生需求的基礎上,更多地挖掘、分析課堂教學中的差異性元素,采取恰當的支持性策略,從而更有效地滿足特需學生的發展需求。
一、差異導向,融合課堂教學環節支持
教師要看到每名特需學生的學習差異,對課堂活動提供針對性支持、對課堂提問提供可行性支持、對課堂作業提供適宜性支持,通過“一人一案、一課一析”找準融合課堂中特需學生成長的起跑線。
(一)遵循經驗,課堂活動的針對性支持
教師要找準特需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調整教學內容,讓特需學生在課堂中有事可以做,有事喜歡做,有事做得好。學科教師可以從基礎層、拓展層和提升層三個維度,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融合活動的遞進預設。如,二年級融合教育道德與法治課《我們不亂扔》活動中,針對輕度智力障礙學生作出如下活動預設。基礎層(情感態度):該生能通過板書圖示,聆聽同伴對故事問題的分析;能安靜欣賞環保視頻。拓展層(互助合作):該生能在教師提示下觀看PPT、圖片、視頻;能在求助錦囊引導下了解垃圾分類標準;能在助學伙伴幫助下上臺展示第一個游戲成果。提升層(自主發展):該生能與同學齊讀課題和垃圾分類七字訣;能舉手示意參與暑期垃圾分類活動;能朗讀第一個游戲規則;能擔任組長參與“給我找個家”游戲;能幫助同伴使用固體膠分類粘貼;能上臺示范第二個游戲玩法;能邊拍手邊念垃圾分類兒歌。
(二)對接能力,課堂提問的可行性支持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互動方式。教師要安排特需學生回答其力所能及的問題,并盡量避免一些機械的、有去無回的無效提問。在融合教學中,教師應基于特需學生的能力水平,在提問方式、時機和數量上做可行性支持,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如,在四年級融合教育語文課《獅子和鹿》朗讀詞語環節,唐氏綜合征學生小方比較內向,存在認知缺陷和語言障礙,不適合直接提問認讀。在教學中需要對提問做課前鋪墊和心理激勵,既要保障字詞認讀的個別化目標達成,又要保護學生的自信心。對此,教師按難度和字數將該課詞語分成三組。第一組詞語以兩個字為主,比較簡單,是按照小方識字基礎定制的。經過課前2次導學鋪墊,他已能較好地獨立認讀。同時,教師把課堂提問改成激勵式引導:“下面進入本課的詞語闖關環節,小方這幾天進步很大,可以請你做第一關的小老師領讀嗎?”如此,有效對接學生能力,給予學生支持。
(三)聚焦障礙,課堂作業的適宜性支持
教師要對照個別化教學目標,關注融合課堂的分層作業設計,從課前預導、課堂練習、課后補救三個維度,進行個別化作業的方式和策略支持,在“目標調整、內容調適、形式豐富、時間定制”等方面加大課堂作業的適宜性支持力度。如,教師在設計三年級融合教育語文課《海底世界》作業時,針對中度多動癥學生做出如下支持。1.課前預導作業:要求該生獨立標好文章自然段,重溫《富饒的西沙群島》大海視頻;讀通課文,重點朗讀第2、3自然段,讀準生字詞“海參、烏賊、章魚”,會讀短語“寧靜的海底”。為助其較好完成預導作業,教師安排資源教室課前朗讀活動,使其提前熟悉課文內容;并讓其通過課前觀看大海的圖片和視頻,激發學習興趣。2.課堂練習作業:要求該生完成“參”的注音選擇和口頭組詞;用直線畫出第2、3自然段的關鍵句,用波浪線畫出銜接句;選擇題2選1選出“竊竊私語”的意思。為保障作業的質量,教師用圖片輔助和動作演示的方式更直觀地指導該生理解“竊竊私語”的意思。3.課后補救作業:要求該生使用特制的大號田字格本,通過實線描紅、虛線描紅、補丁部分、整字書寫等寫“寧”字;讀順第2、3自然段,并能讀給同伴聽;觀看寧靜的海底視頻,通過板貼說一說原因;能獨立說第2、3自然段的關鍵句;與家人共讀《海底兩萬里》。為提升補救作業質量,教師出示筆畫筆順的分解視頻引導該生正確書寫;再次安排資源教室同伴助學活動,協助該生讀通順第2、3自然段,完成課堂未參與的分角色對話朗讀。
二、要素優化,融合課堂教學資源支持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應進一步優化融合課堂的育人要素,積極調動各種相關資源為教學所用,充分發揮課堂環境、課堂材料和課堂伙伴三者的協同作用,通過有的放矢的支持性策略,讓特需學生多一些適應、多一些成功。
(一)走進心靈,課堂環境的適應性支持
教師要重視環境對特需學生學習的支持作用,如教室布置是否符合教學主題需要、座位安排能否達到最佳學習效果、教學情境可否引發學生興趣等。如,四年級融合教育音樂公開課《楊柳青》中,教師針對輕度孤獨癥學生小朋做出如下環境方面的支持。一是教師拉著她的手,讓她熟悉公開課教室,心理上產生適應感和安全感,從而更快更好地進入上課狀態。二是教師把小朋座位安排在鋼琴旁,為她選了她最喜歡的藍色椅子,還讓她的好朋友小東和她做同桌。三是為減少無關刺激干擾視聽,小朋座位周圍環境布置簡單明了,講臺上不放與教學無關的東西,書本文具都放進椅子兜,教師上課不用“小蜜蜂”擴音器、不選用紅色板書或課件素材,因為小朋對紅色過敏,以免引發她的焦慮情緒。
(二)精準投放,課堂材料的匹配性支持
教師往往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教學具輔助教學。應根據特需學生障礙、需求,從安全、實用、數量、質地、形狀、款式、層次、趣味等方面保證學具材料投放的匹配性,實現特需學生有效有質量的融合課堂參與。如,二年級融合教育勞動課《美麗的秋天》中,教師針對輕度孤獨癥學生小文做了學具的匹配支持。為順應刻板行為,教師陪同小文準備黃色樹葉,并特意將樹葉放到黃色鞋盒里,這樣更方便攜帶、積累和制作。為保障樹葉制作的安全衛生,教師特意為小文配備了一個工具箱,里面有長柄塑料剪刀、寬邊雙面膠、細口固體膠,并讓她提前熟悉了工具使用方法。這樣就有效促進了小文順利參與勞動課學習。
(三)設計任務,課堂伙伴的互助性支持
伙伴助學是融合課堂常用的支持策略,教師在開展融合課堂個別化教學活動時,要充分發揮融合伙伴的學習支持作用,在不同環節適時地安排榜樣示范、操作引領、合作交流等助學小任務,有效借助伙伴的互助力量推動特需學生的學習發展。如,二年級融合教育綜合實踐課《認識我自己》的小組合作環節中,教師安排助學伙伴為中度聽力障礙學生小蘭提供如下支持:協同小蘭分派收繳學習單任務;通過指讀與小蘭一起朗讀游戲規則;協助小蘭填寫信息卡,并對性格愛好等內容的填寫進行示范;帶引小蘭上臺操作,通過手勢引導分工完成板貼小游戲;提示小蘭整理文具書本和椅子,引導小蘭有序排隊。
三、聚點發力,融合課堂教學引導支持
融合課堂要把握好集體與個體、拆分與整合之間的關系。教師要針對特需學生的能力優劣勢和教學側重點,做好課堂輔導的循序性支持、課堂參與的無痕性支持以及課堂評價的激勵性支持。
(一)定制節點,課堂輔導的循序性支持
個別化輔導是融合課堂教學的必要環節,既可以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也可以增進師生感情。特需學生的學習需要小步子多循環的鞏固,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適時、無痕、循序地給予個別化輔導支持。如,四年級融合教育手工課《環保面具》個人制作環節中,針對中度智力障礙學生小夢,教師做了如下5次循序輔導支持:一是提供半成品面具,教師輔導小夢用彩筆給“孫悟空”畫上眼睛和嘴巴;二是預留面具和部位輪廓虛線,引導小夢沿虛線將“孫悟空”剪下來,并摳出眼睛部分;三是放大“粘貼處”,引導小夢用雙面膠貼上“緊箍兒”;四是調整面具系繩方式,將皮筋打結式改成紐扣粘貼式,更便于小夢操作;五是進行板書,幫助小夢再次鞏固制作過程。
(二)定位落點,課堂參與的無痕性支持
特需學生需要無痕而有效的課堂關注,這樣既可以保護他們的自尊,又能有效激發他們的興趣。教師可以從時機、時長、方式等角度來審視融合課堂關注的合理性,讓特需學生在無痕而有益的教學引導中收獲成長。如,二年級融合教育英語課《Pets at home》中,教師針對中度智力障礙學生提供如下4個項目的參與支持。一是定制課堂助手:一對一抽學號選做老師小助手,將主題“Pets at home”和老師板書內容同步貼到學習單上。二是定時視頻導學:通過教師手勢引導觀看對話視頻。三是定向課文朗讀:用課件提示他應翻到書本第11頁,用他的書做點讀示范。四是定員合作游戲:提前告知小組游戲規則,戴頭飾,避免過度興奮。選擇該生好朋友作為其四人小組中的同伴,讓他更有信心和興趣參與活動。
(三)定格亮點,課堂評價的激勵性支持
融合課堂應該因人而異,充分抓住特需學生的興趣點和閃光點,以保障他們的課堂參與度。教師可以圍繞評價的時間、方式、內容等方面進行激勵,不斷調整和完善評價效能。如,三年級融合教育書法課《左右結構》中,教師針對手部肢體障礙學生小談提供如下激勵預設:一是態度激勵。教師巡視,關注坐姿和握筆姿勢,拍照投影,對小談的書寫習慣進行表揚。二是質量激勵。即時點評小談的書寫,關注橫和捺的筆畫書寫,對書寫優秀的字進行畫圈肯定。三是賞識激勵。安排小談到黑板上給同學們范寫,請小談擔任同桌的書寫小老師。四是價值激勵。請小談做當日課代表,派發進步喜報給小談家長。
四、循序研判,融合課堂教學拓展支持
有質量的融合課堂,不僅要關注認知技能的發展,更要關注習慣情感的培養。教師要加大指向性、關聯性和多元性的支持,讓特需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一)適時觀察,課堂習慣的指向性支持
將特需學生的課堂習慣養成作為教學預設的一個點,是很有必要的。對特需學生的課堂整理、課堂注意力、課堂坐姿、課堂問答、課堂合作等方面進行定項觀察,并給予點對點的支持。如,一年級融合教育語文課《荷葉圓圓》中,對于中度多動癥學生,教師做出系列觀察支持(見表1)。
(二)記錄數據,課堂體驗的關聯性支持
關注特需學生的課堂體驗十分有必要。他們在哪些活動中表現得很積極?在哪些活動中感到很失落?在哪些活動中注意持續時間很長?在哪些活動中一嘗試就容易發生錯誤?這些問題都值得教師做關聯性預設。如,在三年級融合教育美術課《小貓咪》中,教師充分做好中度多動癥學生的情感態度變化預設(見表2)。
(三)對接項目,課堂發展的多元性支持
關注特需學生的課堂發展,除了教學目標外,更應關注學生各方面的縱向發展和多元發展。教師應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等細微處來捕捉特需學生的成功和進步,如某個生字書寫正確、某幅畫的顏色涂得特別好看、某個訓練項目成功率提升了不少、某件小事折射出學生講文明懂禮貌等,這些都應該是課堂預設的關注點。如,五年級融合教育科學課《晝夜交替現象》中,針對中度多動癥學生,教師作出如下發展預設:回答問題方面,聲音比在試教的時候要清晰、響亮,能大聲認真地朗讀實驗要求;與人交往方面,與同學交流時不再只靠表情和手勢,能看著對方用語言交流;課堂習慣方面,能整理好實驗器材和自己的書本文具,把椅子放進桌子底下;課堂聆聽方面,能轉過頭認真聆聽同伴的發言;實驗協助方面,能根據老師的眼神提示及時做好電燈管理員的工作;實驗觀察方面,能通過標注的形式觀察并找到實驗的固定點;實驗操作方面,能主動完成小組分配的實驗任務,樂意做手電筒管理員;興趣愛好方面,開始喜歡地球儀,能轉動著找不同國家的位置;情感態度方面,在實驗中信任隊友并接受幫助,欣賞同伴的研究發現;情緒穩定方面,沒有發生打擾同桌、揮舞尺子的不良情緒行為。
綜上所述,融合教育教師應從教學環節、教學資源、教學引導、教學拓展等四大領域的12個落腳點著手,做好融合課堂教學支持,從而提升特需學生的個別化學習質量。
(責任編輯:趙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