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盲校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下冊)》設置的活動性欄目以多種形式呈現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內容。活動性欄目在激發視障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促進他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積累生活經驗、關注社會發展、提高生存和適應社會的能力,為他們融入社會、適應社會生活奠定基礎。
【關鍵詞】 活動性欄目;化學教科書;盲校;義務教育;融入社會
【中圖分類號】 G761
【作者簡介】 周業虹,編審,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北京,100081)。
一、引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全面提高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普及水平”“培養殘疾學生積極面對人生、全面融入社會的意識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為貫徹落實有關部署,適應新時期辦好特殊教育的要求,進一步提高特殊教育質量,2016年教育部發布實施盲、聾和培智三類特殊教育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其課程目標在于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充分發掘潛力,促進智能發展,提升生活實踐能力,最終將學生培養成為自立自強、適應生活、服務社會的公民?!睹ばAx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6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要引導學生認識化學在促進社會發展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過化學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能更好地適應現代生活。
為實現這些目標,《盲校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化學》不僅在正文中加強引導,同時還設置了“討論”“資料卡片”“化學·技術·社會”“調查與研究”“課外實驗”等多種活動性欄目,以多種形式呈現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內容,既活躍了版面,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在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熟知基本生活常識,了解學科前沿知識,關注社會發展,為他們融入社會、適應社會生活奠定基礎。本文以《盲校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下冊)》(低視力版)為例,對其中典型活動性欄目的內容進行分析,并探討活動性欄目的教學價值,以期為盲?;瘜W教師提供參考。
二、活動性欄目的內容分析
(一)資料卡片欄目
教科書中資料卡片欄目的內容大多為與所學習的化學知識有關的背景、常識等拓展性資料,供教師教學和學生閱讀,拓寬學生視野,幫助學生了解生產、生活、國防、工業、農業等領域中的化學知識,初步具備一定的生活常識。九年級下冊中與此類內容有關的資料卡片欄目內容見下頁表1。
在教學中,教師應立足于教科書中的化學學科知識,將資料卡片欄目中的相關內容巧妙融合,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他們的生活自信心。
例如,在講到濃度的時候,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收集食醋、飲用酒、醫用酒精、果汁、消毒液等溶液的商品說明,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常用物品,關注溶液濃度的表示方法,獲得生活經驗,借此帶領學生學習溶質質量分數,再借助資料卡片“體積分數”進一步拓寬學生視野,使其認識更多生活中的濃度表示方法并了解其意義。
再如,在第十二單元“化學與生活”課題2中,當學生了解了化學元素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后,教師可安排如下教學活動:①閱讀活動——閱讀資料卡片“幾種元素的主要食物來源”;②討論活動——討論獲取哪些食物可以保證人體必需元素的每日攝取量;③設計活動——從六大營養素和人體必需化學元素的角度考慮,設計每日或每周食譜。由此,引導學生逐步樹立健康的生活觀念。該類活動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生活信心和生活能力。
(二)討論欄目
教科書中討論欄目的內容與正文內容緊密結合,或從實際問題引出學習內容,或讓學生在實際情景中展開學習,或將化學知識應用于實際情景,使學生充分體會化學與社會生活之間廣泛而緊密的聯系。在教學中,教師應將討論欄目的內容與正文內容進行整體設計,在有效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同時,引導他們關注與化學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下面選取兩個教學案例具體加以說明。
教學案例1:金屬的腐蝕與防護。本部分內容的設計思路如表2所示。
該教學設計中的環節三和環節四充分利用了教科書中的討論欄目。環節三是利用討論欄目中的問題1,對環節二中鐵制品銹蝕條件的探究活動進行總結歸納,引導學生提煉出防止鐵制品銹蝕的方法,以此建構思維模型;環節四則是針對討論欄目中的問題2,讓學生利用建構的思維模型,解釋生活中自行車各種構件的防銹措施,將所學習的化學知識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突出了化學的應用價值。這樣設計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日常生活中鐵制品銹蝕的化學原理,掌握防止鐵制品銹蝕的基本方法,也能促進他們思維能力發展。
教學案例2: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教科書中本部分內容以討論欄目引入,直接提出以下兩個問題供學生討論。
1.以下是幾種生活中常見的營養強化食品:碘鹽、鐵強化醬油、高鈣奶粉、鐵鋅鈣奶餅干。從化學的角度看,它們的名稱有哪些共同之處?你還能列出哪些類似的食品?
2.人類為什么要生產營養強化食品?
這兩個討論題目開門見山,將本節課所要學習的核心知識呈現在學生面前。針對第一個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現食品名稱中都出現了元素名稱。據此,學生進一步列出他們接觸到的類似的食品名稱,并由此產生疑問:“為什么元素名稱出現在食品名稱中?它們有什么作用?”針對第二個問題,學生會關注這些化學元素對人體健康的作用,由此激發學習的興趣,為擁有健康的體魄、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礎。
(三)調查與研究欄目
調查與研究欄目指導學生開展一種簡單的項目研究及實踐活動,所涉及內容為教科書的拓展,具有以下特點:①選取的內容往往源于日常生活,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②內容與所學化學知識相聯系,能促進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③活動形式較開放,學生走出課堂、走入社會,能直接獲得社會生活中的信息和資料;④學生分析獲得的信息,歸納總結調查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⑤活動中學生要分工合作、查閱資料、調查訪談,可以提升自主學習能力,鍛煉交往能力,培養合作精神。
在開展調查與研究欄目的實踐活動時,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精心設計,使學生在活動前明確活動目的、活動中制訂切實可行的計劃、活動后總結歸納,必要時應讓學生提交研究報告或物化的研究成果。教師要全程參與指導,準確把握活動方向。
案例1:(第八單元)調查你家以及你生活的社區金屬廢棄物的主要品種、回收情況和回收價值等,對今后如何回收金屬廢棄物提出建議。
垃圾的分類及回收利用是當今社會的熱點問題,國家通過各種媒體大力宣揚垃圾分類回收的意義,并出臺相關政策文件,規范公民的垃圾分類回收行為。金屬是一種資源,金屬廢棄物的回收利用是垃圾分類回收必須關注的重要方面。該調查與研究活動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關注垃圾分類及回收利用問題,理解其意義,從自身做起,踐行垃圾分類。在實施過程中,該活動可分解為如下步驟(見表3)。
表3 “金屬廢棄物的回收利用”調查與研究活動設計
[步驟一 將學生分組,明確各組任務(分別調查學校、家庭、社區的金屬廢棄物品種及回收情況) 步驟二 在教師和家長指導下,各組學生開展調查活動(活動中注意自身和同伴安全) 步驟三 圍繞調查的結果,進行分類整理,并上網查閱資料,了解這些金屬廢棄物的回收價值 步驟四 每組選擇一個主題,將調查結果及查閱的資料制成小報,在班內展示、交流 ]
在調查與研究活動中,教師應適時指導每組學生,注意挖掘研究內容中涉及的化學學科知識,如廢舊金屬再利用過程中涉及的金屬、金屬氧化物等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金屬的冶煉方法等,并根據具體情況引導學生繼續深入分析。在活動中,教師對學生產生的問題應及時給予解答,幫助學生克服視障帶來的不便。
案例2:(第十單元)測定最近一段時間本地區雨水的pH并記錄。根據雨水的pH及其變化情況,判斷本地區是否已經或可能出現酸雨。如果已經或可能出現酸雨,請分析原因,并提出防治的合理建議。
這是一個動手類的活動,目的是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生活的環境,關注“藍天、碧水、凈土”等生態環境保護的硬指標。在活動中,學生需要對水樣進行檢測,并記錄相關數據,一段時間后對數據進行分析、判斷。之后還要從所在地區的地理環境、周邊的廠礦企業、居民的燃料結構等各個方面開展調查并收集證據,對酸雨的成因進行分析,并提出防治的合理建議。這個活動既達到了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的目的,又培養了學生科學研究的能力,還引導學生調用跨學科知識,針對社會性科學議題嘗試提出自己的見解,增強了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為他們未來融入社會奠定了基礎。
(四)課外實驗欄目
低視力學生在教師或家長的幫助下,在課外時間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實驗,有助于其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同時,在動手操作、記錄并分析實驗現象、獲得實驗結論的過程中,學生能更好地感受化學與生產、生活、社會、環境的關系。在九年級下冊中,有兩項課外實驗內容。
1.自制白糖晶體
該課外實驗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利用家中的白糖,通過觀察白糖從溶解到結晶的過程,深入理解物質的溶解現象、溶解度的概念及飽和溶液析出晶體的方法,體會實際生產中白糖晶體的制作過程。在開展該活動時,教師或家長應根據低視力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安全操作、實驗現象的觀察與記錄等方面對學生加強指導,以順利完成實驗。
2.塑料和紙埋入土壤
各種媒體都在宣傳“為了保護環境,拒絕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提倡使用環保購物袋”,其原因是什么,學生可能并不十分清楚。為了讓學生從根本上理解其重要意義,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教科書設計了“將一小塊塑料和一片紙埋入潮濕的土壤內,兩周后取出”的課外實驗活動。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塑料和紙這兩種材料的變化情況,以此認識白色污染的成因,進而理解材料合理使用的重要性,將拒絕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作為一種自覺行為,并及時向家長、朋友進行宣傳。
三、活動性欄目的教學價值
教科書通過精心設計與正文內容緊密結合的活動性欄目,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習化學的同時,及時了解與社會生活有關的內容。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重視活動性欄目,精心研究,合理使用,充分挖掘它們的價值。
(一)奠定學生融入社會的基礎
教師應在認真研究教科書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活動性欄目的價值。在教學中,或與教科書正文內容進行整體設計,在課堂上完成欄目中的活動內容;或給學有余力的學生預留提升的空間,布置學生課后完成并在課上進行展示;或設計為簡單的項目學習或研究性學習活動,將學生分組后,指導他們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調查研究活動。最終達到的目標是引導低視力學生“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進社會”,使化學學習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也使學生切身體驗到化學對社會、對自身發展的重要價值,為他們今后更好地適應社會、融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圍繞活動性欄目展開學習活動,不僅能促進學生理解化學知識,感受其應用價值,也能夠使他們緊跟時代步伐,及時了解社會發展情況,掌握一定的生活常識。學生能夠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拓寬視野,積累生活經驗,提高生存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增強生活自信心和成就感,這對于塑造他們勇于面對生活、面對挫折的心理品質能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顒有詸谀砍浞旨ぐl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與方法,學生在活動中形成化學觀念、發展科學思維、經歷科學探究、養成科學態度,其核心素養得到有效發展。
(責任編輯:黃春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