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青
統編教材將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融合,在單元組文中把“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者層進式適切安排,使得單元整合教學在實踐中有抓手、好切入、能落實、可生成。教師該怎樣進行單元整合教學?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人文主題為“人生之舟”,四篇課文從不同方面闡釋了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彰顯了人格的力量和精神的光芒。筆者立足單元整體規劃,由《紀念白求恩》重點突破,引導學生合作完成其他課文的探究、突圍。
本單元第一篇課文《紀念白求恩》既承擔了落實本單元教學重點的任務,又承擔了對學生進行文學審美教育、品德教育的責任。但文章距今已經82 年,與學生的生活相去甚遠。我們為什么要學習《紀念白求恩》是亟需解決的問題。《植樹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屬于外國小說,學生缺少自然親近感。《誡子書》情詞懇切、觀點鮮明,但學生認為是家長式說教,興趣不高。
基于以上學情,筆者采用“基于學生感受、質疑與發現”的語文課堂模式,從教育目的和單元目標出發,依據教材內容,綜合考慮情境設置、閱讀資源補充、活動安排等諸多因素,為單元整合學習制作了課堂教學模式流程圖(見圖1、圖2),順利完成了“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的實踐過程。

圖1 “基于學生感受、質疑與發現”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流程圖

圖2 “基于學生感受、質疑與發現”的閱讀課教學模式流程圖
首先,以“預習任務單”的形式向學生征集單元預習中的疑問(每人就每篇課文提出1-3 個問題),把問題梳理歸類作為每一課的探究點、突破點。整理《紀念白求恩》一課的問題,按提問人數進行排序:①為什么要寫《紀念白求恩》?(26 人)②我們學習白求恩有什么意義呢?(22 人)③白求恩有哪些品質?我們要學習他什么精神?(15人)④白求恩是誰?介紹了他哪些事情?(14人)⑤文章運用了什么樣的表達方式?運用了哪些手法?(14 人)⑥本文的語言特點是什么。(11 人)⑦寫其他人有什么作用?(10 人)⑧最后一段排比的作用。(7 人)⑨本文是怎樣的結構?(5 人)⑩本文的文體。(4 人)
《植樹的牧羊人》主要問題集中在兩方面:①這個牧羊人為什么要種樹?值得嗎?②這是一個怎樣的人?
《誡子書》的問題比較集中:①學習這篇文章意義在哪里?②這封信主要寫了什么?③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君子”?
在單元總領課上,筆者把每類問題的提問人數與代表性問題以文字與圖片的樣式呈現在屏幕上,對大家提出的富有價值性的問題給予肯定與表揚。以《紀念白求恩》為本單元學習的根據地與突破口,爭取實現由“這一篇”到“這一單元”再到“這一類”的遷移學習。
其次,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放手讓學生去發現、思索、交流。比如,導入新課后,請學生幫著解答文體問題;在分析文章層次結構時,讓學生充分討論后給出自己的答案;在研讀第二段時,循著學生對語言與寫作手法的獨到發現進行,教師進行補充完善,也允許學生發表不同意見,課堂生成水到渠成。在解讀白求恩的精神品質時,讓學生結合配套讀本的兩篇助讀課文進行(《為人民服務》《“要拿我當一挺機關槍使用”——懷念白求恩同志》),并補充了白求恩幾封書信的節選語句,充實了教學內容,豐富了學生認知。
再次,通過多維朗讀拉近學生與文本、與時代的距離。《紀念白求恩》邏輯清晰而文辭練達,敘議結合而詳略得當,善用手法而語句嚴整。所以,不管是本文還是其他三篇課文,筆者始終引導學生把多種形式的朗讀與語言品味融為一體,使課堂一直保持歡快靈動的節奏,書聲瑯瑯,聲情并茂,情理暢達。
(二)根據流行程度推斷 暴發性發生腹瀉,傳播迅速,一般與病毒性腹瀉有關;隱性發生,傳播緩慢,漸進性加重,多由細菌性、寄生蟲病或營養劑應激因素引起。
要避免機械教條地教學經典課文,在堅守與創新中讓文章綻放時代光芒,這是備課需要審慎觀照的問題。
首先,依據文本,采用鏈式主問題設計。筆者依據單元訓練要點和學生疑問,為《紀念白求恩》設計了六個“一”鏈式主問題學習板塊:閱讀一則消息——認識一個人物——讀懂一篇文章——精讀一個段落——致敬一個靈魂——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這些由內容到精神,簡約而不簡單,合意而不刻意,讓白求恩精神扎根在每個同學心中。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為后面三篇文章進行主問題設計。被選中的小組作為主講,充分研讀文本,根據主問題教學板塊精選內容進行教學展示。比如,《植樹的牧羊人》小組采用了“一個_____的故事——一番_____的變化——一個_____的人——一些_____的數字——一群_____的‘種樹人’”的五個鏈式板塊設計,給人極大的驚喜。《誡子書》主講小組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從關鍵詞入手,逐層深入,進行了如下主問題設計:什么是“靜”——什么是“儉”——什么是“君子”——告“誡”我們什么。這個設計由文到意,由知到行,消除了與文本的隔膜。《走一步,再走一步》小組以“‘我的’歷險過程——‘我的’心路歷程——‘我’的成長變化——‘我’的難忘一課”為主線,為本單元“思路要清晰”的寫作訓練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其次,注重單元訓練重點落實。本單元訓練重點包括人文要素與語文要素:“詮釋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感受“其中彰顯的理想光輝和人格力量”。“本單元繼續學習默讀。在課本上勾畫出關鍵語句,并在你喜歡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標注。在整體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學會通過劃分段落層次、抓關鍵語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學習《紀念白求恩》,筆者把學習夾敘夾議的寫作手法作為教學重點,把理清本文的說理結構、解讀新時代白求恩精神作為教學難點,把對關鍵語句的理解與感受貫穿始終。比如,表被動的“為”的讀音,“極端”“只”“僅”等修飾語的運用,通過對比替換的方式感受雙重否定句的表達效果,從詞語感情色彩的角度探討對比手法對介紹人物的表達作用。
再次,講求課后訓練題效益最大化。在重錘敲打精讀段落時,充分利用課后“思考探究”“積累拓展”題,讓學生從教材編寫者對習題的匠心設計中受到啟發。如在引導學生賞析《紀念白求恩》的語言特色時,就可以課后訓練題為抓手切入文本。
師:本文的語言富有表現力,無論是詞語、句子,還是在寫作手法、結構層次等方面,都有不少值得探究、品味的地方。下面就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在課文第2 段,在小組內展開討論、交流。溫馨提示:可以結合課后題第二題、第四題進行。
生:我們組發現,這一段運用了對比手法,把白求恩與“不少的人”進行對比。
師:作者介紹這部分人時用了哪些詞?
師:從感情色彩來看,大家有什么發現?
生:從這些貶義詞可以看出作者對這些人很不滿。
師:從你的語氣中我都感受到了你的不滿,甚至還有點義憤填膺。對比有什么作用呢?
生:突出了白求恩的可貴精神。
生:也強調了向他學習的重要性!
統編教材收錄了不少反映革命與傳統文化的課文,它們蘊蓄的紅色精神在今天仍具有跨越時代的精神力量,具有鮮明的現代意義。
首先,漢字溯源,把課堂引向縱深。在《紀念白求恩》的教學中,筆者補充了許慎《說文解字》中對“紀”“念”的字形字義的解讀,豐厚了學生積累,為下面“夾敘夾議”的寫作特點的講解做了鋪墊。在學習《誡子書》時,筆者又補充“誡”的字形字義,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諸葛亮寫作這封家書的良苦用心。
其次,搭建支架,致力能力提升。夾敘夾議是本單元訓練重點,始終貫穿于《紀念白求恩》課堂教學。在第五板塊“致敬一個靈魂”中,筆者設計了寫作頒獎詞的課堂微寫作任務,讓學生學以致用、情之所至、筆隨情動。
“中國緣·十大國際友人”評選活動組委會特別邀請大家為白求恩寫一則頒獎詞,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向白求恩同志致敬。要求:①用簡潔準確的語言概括事跡;②用富于文采的語言評價、贊美其品質;③150 字左右。
在完成整個單元的學習之后,筆者把“以讀促寫”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再回到課內交流,升格了《紀念白求恩》的課堂微寫作,讓學生為本單元楷模人物寫作一則150 字左右的頒獎詞,并且制定了寫作評價量表(見表1 )。

表1 “學楷模”頒獎詞星級評價量表
再次,延展內容,借數字感知人物精神。依托單元訓練內容,筆者為學生補充了16 篇文章及大量關聯事例。通過尋找文本中的相關數據,解讀數字密碼,感受楷模精神。此外,在學生思考“白求恩精神”的時代傳承時,補充了84 歲的鐘南山院士疫情時期馳援武漢、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96 歲時堅持每周至少完成3 臺手術等事例。在學習《植樹的牧羊人》時,讓學生關注以下數據:牧羊人37 年如一日地去植樹,他堅持每天種下100 顆橡子等樹種,憑一己之力種下數以十萬計的白樺樹、橡樹,變荒漠為生機盎然的綠洲。此外,還補充了中國當代“愚公”許志強荒山植樹48 年換來翠綠滿山,義務植樹人楊善洲22 年帶領大家建成面積5.6 萬畝的林場等事例。讓學生深受感染,引發共鳴。
我們為什么要學習《紀念白求恩》?因為“紀念”最好的方式就是向他們學習,“紀念”就是用最踏實的行動表示懷念,“紀念”就是以文“渡”人,讓學生穩穩駕馭“人生之舟”,揚帆遠航!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時代背景下,對紅色課文進行剖析、品味、重組和建構,在課堂上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在他們熱情澎湃的心中播下紅色的種子,語文教師責無旁貸。所以,我們要充分依據統編教材的編寫意圖對紅色經典課文承載的文本價值、精神價值進行深入研讀、深刻思考,優化教學設計,努力做到“老課新解”“老課深耕”,追求紅色經典課文教學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