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冠霖
(西南民族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在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時期,我們應當積極致力于傳承和發揚各民族獨特的藝術形式。正如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1]這一理念不僅有助于提升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也為實現鄉村振興的宏偉目標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撐。通過推動各民族藝術形式的傳承與發展,我們可以進一步鞏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四川省羌族聚居區植被繁茂,自然資源得天獨厚,為羌繡提供了豐富的創作靈感。羊角花、牡丹、菊花等花卉,經過羌族繡娘的巧手再創造,化身為寓意吉祥的圖案。羌族與羊有著深厚的情感紐帶,羊角紋(圖1)成為羌繡中常見的動物圖案。此外,蝙蝠(圖2)象征長壽與喜氣,蝴蝶(圖3)和飛蛾寓意愛情與生育,獅子和老虎代表威武勇猛,而龍鳳(圖4)和麒麟則象征著祥瑞[2]。由于羌族過去多居住于高山峽谷,被譽為“云朵上的民族”,羌繡中云朵紋也屢見不鮮。羌繡作品注重內容、色彩與針法的和諧統一,常用的色彩有青色、黑色、白色和紫紅色,搭配淡黃、橙紅等鮮艷色彩,使每件作品都精美絕倫。

圖1 羊角紋羌繡

圖2 蝙蝠羌繡

圖3 蝴蝶羌繡

圖4 鳳凰羌繡
羌繡分為素繡與彩繡兩大類別。素繡通常以單色為主,風格簡潔樸素,凸顯出純粹的藝術美感;而彩繡則色彩斑斕,通過不同色彩的碰撞來突出主題。值得一提的是,羌繡在2008年被正式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3]。在四川,民族藝術豐富多彩,與當地居民生活緊密相連。特別是藏羌彝文化,已逐漸成為現代旅游業的一大特色。據統計,從2010年至2018年,四川的旅游總收入在短短8年內增長了5.36倍,這一數據充分展現了四川旅游產業的迅猛發展勢頭[4]。作為四川眾多民族藝術中的一份子,羌繡蘊含著巨大的開發潛力。
在深入改進羌繡的內容、素材和技藝后,羌繡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與現代服飾和文創產品的結合,使其更具魅力,吸引了眾多游客,進而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為了保障羌繡的可持續發展,當地政府積極組織羌繡傳承人開展定期培訓,以吸引更多手工藝人參與。2021年9月,由國家文化和旅游部主導、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承辦的“彝族銀飾、彝族漆器非遺傳承人群培養”項目正式啟動,為非遺活態傳承開創了新篇章。在匯報展演中,彝族銀飾國家級傳承人勒古沙日強調:“彝族銀飾、漆器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未來在鄉村振興中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希望學員們可以通過聚焦該產業與鄉村振興的融合發展,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在文旅融合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實現非遺振興鄉村。”[5]無論是彝族銀飾、漆器還是羌繡,都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少數民族藝術的瑰寶。政府主導的培訓活動,是激發民族藝術活力的重要途徑。
截至2021年,為了樹立中國西部“羌繡之鄉”的品牌形象,北川縣積極組織羌繡培訓活動,累計培訓人次超過2萬。經過專業培訓,已有300余名繡娘掌握了精湛的羌繡技藝,成為羌繡傳承的中堅力量。目前,全縣約30%的羌族婦女能夠熟練進行羌繡制作,并與相關企業簽訂了產銷協議。此外,北川縣內已有20家專門從事羌繡生產的企業,這些企業中共有500余名專業繡工,而利用農閑時間參與刺繡的繡工更是高達11 500人。通過這些努力,羌繡產業年產值達到了6 900萬元,純收入為760萬元,人均年增收6 000元[6]。
近年來,我國正面臨著西方歷史虛無主義等有害思想的挑戰,因此,在教育領域積極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促進多元一體文化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雖然部分民族地區因地理和交通等因素導致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但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結合民族特色發展文化產業,完全有能力實現“走出去”戰略,開創全新局面。例如,四川省北川縣成功打造了羌繡的產學研基地,此舉不僅傳承和弘揚了中華優秀民族文化,提升了民眾的民族認同感與文化自信,同時也為當地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質量。此外,我國教育事業的持續發展,也顯著提高了民族群眾的文化素養。四川省各級政府對教育事業的投入不斷增加,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日益完善。據統計,2020年四川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已從2010年的6 675人增長至13 267人,增幅高達98.8%。同時,16~59歲勞動年齡段人口中具備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也達到了20.73%,相較于2010年提升了11個百分點[7]。
作為一名專注于中國少數民族藝術的研究生,筆者深受老師的教誨,同時不斷被周圍豐富多樣的少數民族藝術形式所熏陶。筆者深切感受到民族藝術的獨特魅力,并堅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鄉村振興的偉大征程中,以羌繡為代表的民族藝術必將大放異彩。這不僅是因為它們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需要我們繼續傳承,更是因為這些民族藝術如果得到合理開發與利用,必將對國家、社會以及人民產生深遠的影響。
優秀的藝術作品能產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育效果。例如,當人們唱國歌時,內心會自然涌現出對祖國的熱愛、對莊嚴的尊重和對激情的向往。同樣,當游客購買帶有羌族云云紋的刺繡鞋時,他們對美好事物的熱愛會促使他們不自覺地形成文化認同。這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就能真正落地生根。
具有獨特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鄉村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寶貴的文化資源,也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文化生產力[8]。四川地域民族眾多,有著豐富多彩的鄉村故事,如北川羌繡、青神竹編等。只要善于發掘和利用這些資源,鄉村振興的道路就在眼前。當然,也存在一些鄉村文化資源相對匱乏的情況,但只要我們具備創新精神,進行文化溯源和重構,也一定能開發出新的文化內涵,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中國擁有遼闊的鄉村地區,通過深入挖掘文化資源,能夠為一些傳統事物注入新的生命力。許多民族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如大涼山蘋果、瀘定櫻桃和甘孜青稞等,通過巧妙的文化包裝,這些產品在市場上的發展潛力巨大,有望成為熱門商品。同時,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結合也是一種有效的策略,例如重走紅軍在四川的長征路線,這不僅能夠吸引游客,還能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針對羌繡制品在創意和設計上的不足,我們需要在保持民族特色和風格的基礎上,加強構圖、色彩搭配和針法技巧的創新與時尚元素的融合。只有這樣,羌繡產品才能吸引當前消費者的目光,贏得市場認可,從而實現健康發展。
首先,我們應在設計中巧妙融入流行元素。羌繡可以借鑒蜀繡、蘇繡等精湛技藝,結合現代審美趨勢,使作品更具時代感。以“云云鞋”(圖5)為例,這款經典羌繡產品不應僅限于旅游紀念品,而應拓展其市場定位,吸引更廣泛的消費群體。

圖5 云云鞋
其次,羌繡產品應致力于多元化發展。通過拓展應用領域,將羌繡技藝融入服裝、汽車、家具飾品等多個領域,使羌繡制品更加豐富多彩,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從而提高市場競爭力。
通過推動羌繡產業的健康發展,我們不僅能夠提升當地從業者的收入水平,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還能更好地傳承和弘揚羌族文化,實現文化與經濟的雙贏。
政府的政策扶持對羌繡產業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羌繡傳承人的幫助更是關鍵。因此,政府應當出臺更多有利于羌繡傳承人的政策,如按月發放生活補貼,以此激發傳承人的熱情和積極性,同時也在社會上產生積極的影響,進一步推動羌繡的活態傳承。此外,政府還應制定相關的人才引進政策,加大引進國家級羌繡傳承人才的力度,以促進羌繡產業的持續發展。
高校在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方面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為了提升學生對羌族刺繡的認知和興趣,我們可以在高校中加強宣傳力度,并開設相關選修課,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接觸并投入其中。此外,將刺繡活動融入高校社團活動,不僅能夠為刺繡注入新的活力,還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同時,鼓勵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創作出符合新時代審美的文創產品,并通過評比頒發證書,以此加強對羌族刺繡的活態傳承與推廣。
在四川的少數民族地區,社會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繼承和發揚民族的文化傳統,因此可以通過增加一些免費開放的博物館來實現這一目標。博物館不僅可以發揮其在社會教育方面的作用,還可以通過擴充和依賴現有的刺繡藝術培訓中心來進一步發揮其在社會教育中的功能。此外,還可以不定期地推出公益講座、培訓課程和藝術體驗等多種教育和教學方式。通過這些活動,讓公眾認識到自己在這個時代所肩負的責任和使命,保障羌族刺繡得到有效地傳播和持續地發展。
文化是國家之軟實力,民族自信之源泉在于對自身文化的深厚認同。羌族刺繡,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璀璨瑰寶,不僅匯聚了人民的智慧與匠心,更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柱。同時,它也是推動鄉村振興的一大利器。為切實落實民族鄉村振興政策,我們應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積極開發民族地區群眾喜愛的傳統藝術項目。此舉既能提升民眾的文化認同感,也能通過傳統民族藝術為群眾帶來幸福感。唯有如此,才能激發更多人的熱情,使他們真心實意地投入到民族藝術的傳承與創新中,共同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