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學峰
(內蒙古工業大學 輕工與紡織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100051)
在追求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我國服裝產業正迎來由傳統加工制造向創新創造轉型的關鍵時刻。企業不再局限于簡單的代加工代生產模式,而是逐步拓展為涵蓋設計、生產、銷售等多維度的綜合經營模式[1]。這種轉型對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急需一批既具備創新能力、實踐經驗,又擁有專業技能的人才來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同時,隨著元宇宙、互動游戲、社交媒體和數字電商等領域的迅猛發展,虛擬服裝和數字服裝的需求呈現爆炸式增長,服裝設計人才缺口巨大。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肩負著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的重任。
為了應對傳統服裝業和新興數字服裝業的雙重挑戰,高校在服裝結構設計課程中融入了數字交互式教學,旨在通過數字思維強化現代化人才的培養[2]。然而,從當前的教學現狀來看,盡管數字技術與服裝結構設計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但仍存在對傳統服裝設計課程教學范式生硬搬用的現象,未能充分發揮課程的育人價值。因此,深化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方法,已成為當務之急。
據了解,許多地區針對服裝行業技術技能人才推出了相關政策,如清遠市發布《關于紡織服裝技術技能人才招引穩崗的若干政策》,提供2.5萬元穩崗補助;成都、江蘇等地也在籌建智慧服裝實訓基地,以應對服裝行業在技能型人才和數字人才方面的需求缺口。盡管如此,根據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統計,2022年服裝設計專業畢業生總數達到1 076萬人,較上一年增加167萬人,但實際就業人數僅為32萬,說明服裝行業人才供需嚴重失衡。
近年來,服裝結構設計課程已逐漸融入數字交互式教學,這標志著教學方法的重大創新。然而,這種創新未能迅速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導致課程內容和市場需求之間存在脫節。目前,數字交互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旨在培養兼具時尚素養和數字科技素養的服裝設計人才。盡管學生的數字技術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教學方式仍過于傳統,缺乏對學生時尚素養的培養,如數字服裝審美和收藏文化等。這使學生在面對信息化、數字化的工作環境及市場主流審美趨勢時感到困惑。此外,學生在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操作方面也存在不足。雖然學生的學科理論、專業技巧和數字技術操作能力在學校環境中得到了培養,但他們缺乏將所學應用于實際工作崗位的能力,尤其是在設計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方面[3]。即使教師嘗試通過實際設計案例進行教學,學生的學習場景仍主要局限于課堂,缺乏將課堂所學遷移到實際工作場景的能力[4]。
“教”與“學”的協同并進是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在當前的數字交互服裝結構設計課程中,教師與學生的話語權失衡,教學內容完全由教師主導,盡管教師不斷提升自身能力與教學質量,但學生興趣的缺失卻制約了學習成效,進而凸顯了教與學的矛盾。
數字交互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結合現代數字信息技術與服裝結構設計教學,內容廣泛。然而,在緊湊的教學時間內,許多教師偏重于知識技能傳授,忽視了課程價值與實際應用的講解。這導致學生未能充分理解課程與職業發展的關聯,缺乏學習動力。另外,考慮到多數學生主修服裝設計,數字信息技術基礎不足,使得高難度的現代數字信息技術教學變得難以理解和接受,進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進度和興趣。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要求各學段、各主體遵循《方案》指導進行評價[5]。在數字交互服裝結構設計課程評價方面,存在與《方案》要求不符的問題。評價主體方面,雖然涉及學生、教師、督導等多元主體,但教師與督導的話語權過高,學生參與度不足,督導評價過于表面化;評價要素方面,過于注重教學結果,忽視了過程評價和增值評價,未全面考慮學生表現和學業進步等多方面因素;評價結果運用方面,存在功利化傾向,主要用于職稱評定和學業考核,未能充分發揮優化教學和指導教研的關鍵作用。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數字交互服裝結構設計課程評價體系,確保符合方案要求,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經過信息化教學改革,學生的學習空間得到了極大的拓展。通過線上教學的開展,學生得以接觸到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同時,數字信息技術的運用為學生構建了實踐場景,使數字交互服裝結構設計課程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課堂教學,而是能夠跨越邊界,讓學生在實踐場景中深入理解和應用課堂所學知識,實現深度學習[6]。
此外,信息化教學改革還為企業與高校之間的溝通與合作搭建了便捷的橋梁。這種改革有助于促進產教融合的發展,實現校企雙向育人。通過這一改革,學生能夠更加貼近市場需求,優化自身的時尚素養、數字素養等專業素養,從而有效彌合市場需求和高校人才供應之間的鴻溝。
對數字交互服裝結構設計課程進行信息化教學改革,其核心在于對教學組織形式、教學要素、教學流程進行全面重塑,以解決傳統主觀化、中心化育人方式所帶來的教學主體地位失衡問題,為課程賦予更加客觀、去中心化的特質,并通過共創、共建、共享的方式進一步優化教學內容[7]。
首先,信息化教學改革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表達自我、展示自我的平臺。學生可以借助信息化功能,對數字交互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建議。這不僅為教師優化教學內容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在課程中的參與感和歸屬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
其次,信息化教學改革促進了不同課程、不同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教師可以借鑒其他課程、教師的教學內容,對交互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優化。這種跨學科、跨教師的合作與交流,有助于實現教學資源的互補,避免教學內容的重復,提升整體教學質量。
依托信息技術的數字交互服裝結構設計課程,能夠更好地實現智慧評價。一方面,信息化改革將多元評價主體置于平等地位,使學生能夠評價課程教學與教師能力,教學督導則能獲取更完整的教學信息,從而實施更全面、深入的教學評價,進而提升評價的客觀性與協同性。另一方面,課程教學成果、學生與教師在課程中的行為表現,以及學生的進步發展等,都將轉化為信息數據,進一步豐富教學評價的內涵,增強評價的完整性與科學性。此外,借助數據分析處理等技術,復雜的評價數據得以簡化,為數字交互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教學與學術研究提供了有力參考,同時強化了評價結果的應用,有效落實了克服片面追求升學率、職稱晉升等傾向的評價要求。
教學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激發課程的育人潛能,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以適應不同歷史時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因此,針對數字交互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信息化教學改革,必須緊密圍繞學生需求與課程育人的核心價值進行精心設計,確保改革的方向與力度恰到好處。
首先,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是我國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在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它要求現代教學必須進一步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進行數字交互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信息化教學改革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數字素養水平、興趣愛好以及信息化功能需求等因素,確保學生能夠深入參與其中[8]。
其次,培養學生具備適應自我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質,是現代教學課程的核心價值所在。在推進數字交互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信息化教學改革過程中,不僅要強化課程的數字化建設、優化內容結構,還需兼顧課程在思政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等方面的功能,努力培養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改變本課程的教學模式,首先要以先進的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石,構建一個集信息化、高效化、科學化和現代化于一體的、功能豐富的教學平臺,這個平臺的功能包括但不限于社交互動、教學任務發布、教學評價、作業審批和文件同步上傳等,以滿足不同參與者之間的交互需求。其次,這個平臺應劃分為技術層、決策層和應用層三個層次。技術層主要由5G網絡、人工智能、虛擬現實、云計算和大數據分析等尖端信息技術構成,為平臺的各項信息化功能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決策層則由課程教研團隊和學院管理者共同組成,他們根據技術層提供的數據分析結果,對教學內容、方法和評價策略進行及時調整。應用層則整合了平臺的各項功能和教學場景,對所有教學參與者開放,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線上與線下的全面融合。此外,我們還需要不斷豐富平臺上的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和共享教學資源,通過多元化的教學場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同時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的條件。最后,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有效的平臺聯動機制,確保所有教學參與者能夠高效、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從而推動數字交互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信息化教學工作邁向更高水平。
確保該信息化教學平臺能夠實現“教”與“學”的和諧統一,關鍵在于變革教學理念,構建師生之間的信息化教學共識,打造“教學命運共同體”。
在引導學生進行信息化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充當引領者的角色。首先,通過課程的廣泛宣傳,使學生初步了解信息化教學平臺的功能和效用,以及它如何為他們的課程學習帶來實質性的幫助。其次,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利用信息化平臺的優勢,解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難題,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熱情,并通過平等的交流對話促進教學合作,逐步在信息化教學理念、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上達成共識,從而化解教學中的矛盾。
高校應重視教師隊伍建設,通過在職培訓提升教師的數字信息素養,幫助他們樹立信息化教學理念。這樣,教師就能更積極地運用數據信息來優化教學內容,主動參與到課程知識的信息化平臺建設中去。
數字交互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教學目標設置應充分考慮傳統服裝和數字服裝市場需求,兼顧學生專業能力與信息素養。首先,通過課堂場景學習,扎實學生服裝結構專業理論基礎知識和3d仿真技術等數字技術操作能力[9],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服裝結構制圖觀念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帶領學生賞析傳統服裝作品和數字服裝作品,提升學生審美能力、時尚素養等;其次,通過實踐場景學習和校企雙向項目教學,提高學生對各類知識技術的應用能力,豐富學生傳統服裝和數字服裝設計經驗,發展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最后,通過共享場景學習,鞏固學生課堂所學,并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合作,提升學生信息素養,使其適應信息化交流合作方式,為工作就業打好基礎。
推進教育數字化,旨在培育出能夠適應個人及社會發展需求的現代化人才,這是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導向,落實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舉措。數字交互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應緊密圍繞學生的實際需求與課程教學的核心價值,大力推進教學信息化改革。通過構建高效的信息化教學平臺,形成師生共同的信息化教學認知,進而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與信息素養,有效突破傳統課程教學的局限。此舉不僅為傳統服裝產業與新興數字服裝產業輸送創新型人才,更將有力推動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