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珂
(桂林信息科技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地方高校在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與區域經濟發展緊密相連[1]。將壯錦等非遺文化融入課堂,構建非遺文化課程教學環境,借助產業學院的教育平臺資源,實現技術支持、成果轉化、文化輸出和服務文化發展等多重功能,對于增強當代青年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感,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具有重要意義。
廣西壯錦是中國壯族傳統手工織錦,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民族特色。壯錦作為工藝美術織品,以圖案生動、色彩斑斕、結構嚴謹著稱于世,是廣西壯族地區一項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工藝文化瑰寶[2-3]。
隨著設計教育的深入發展和設計產業的蓬勃興起,壯錦這一傳統工藝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但在其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部分高校對壯錦技藝的教學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學生對壯錦工藝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缺乏深刻理解,這導致他們的設計作品往往缺乏文化底蘊和傳統精神。其次,設計教學在將壯錦融入創新時,需要兼顧消費市場的需求,但在實際操作中,高校往往過于注重創作而忽視了實踐轉化的重要性,這使得學生難以真正掌握壯錦工藝的精髓。此外,在壯錦工藝的成果轉化過程中,由于與新工藝和技術的脫節,學生往往缺乏對生產原料、生產工藝、市場銷售等實際運作環節的了解,這不僅影響了產品的生產效率,也削弱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綜上所述,設計教學應更加注重對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傳承。在將壯錦融入設計教學時,應更加注重實踐環節,培養學生對傳統工藝的尊重和理解,并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去親身體驗和實踐。通過依托設計類創新,我們可以加強文化資源的鄉村振興建設,推出一系列具有鮮明特色和突出優勢的壯錦文化產品。將設計類人才的培養與產業發展、文化傳承等使命緊密結合,實現產教融合,構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育人體系,對于提振區域經濟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為了深化教育改革,更好地發揮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主體作用,推動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的結構要素全面融合,我們根據《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印發〈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的通知》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指導意見》等文件精神,明確了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進產教融合的具體要求。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學者賴仕賢[4]認為,鄉村振興產業學院的建立不僅有助于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人才教育的發展,還能促使產教融合盡快落地實施。鐘世瀲[5]也指出,院校專業設置應緊密對接地方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提高專業契合度,進而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這是其辦學的根本所在。蒙麗宇[6]則將壯錦工藝品與數學教育相結合,創新性地提出了“電子商務+社會化媒體”的教育模式,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入了解壯錦文化,進而推動壯錦文化的發展。綜合考慮壯錦產業的發展困境,我們構建了服務于地方經濟生產的產業學院非遺設計實踐應用體系,旨在提高專業技能與壯錦文化產業的契合度。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廣西壯族自治區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壯錦這一民族非遺資源,積極開展教學課程建設。一方面,通過藝術課堂教學,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壯錦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結合校企資源,搭建壯錦實踐平臺,將壯錦的紋樣元素融入服裝服飾和文創衍生品中,實現壯錦民族文化與市場需求的有機結合。同時,通過融合式課程開發,將產業學院的真實業務場景與實踐教學場景相結合,將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緊密銜接,推動壯錦設計文化服務與地域經濟的互動發展。產業學院以壯錦的圖案紋樣和色彩搭配為切入點,不斷深化設計課程改革,加快廣西地區設計教育人才的培養,助力廣西文化產業的崛起,服務鄉村振興戰略。這一舉措不僅迅速響應了文化產業的需求,還豐富了應用型高校的辦學體制機制,推進了辦學質量的提升,促進了高校特色專業與區域優勢產業的協同發展。
“專業技能+文化賦能”是產業學院教學定位的核心內容。以廣西非遺產業轉型升級為立足點,在專業課程的建設中將壯錦文化融入設計核心課程,制定壯錦特色化教學,通過設計調研向學生普及壯錦文化知識,通過課題項目引導學生創新制作,通過綜合民族地區產業需求向學生導入企業思維,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育人屬性,弘揚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將壯錦文化置入特色化人才培養目標中,增強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引導學生畢業下沉回歸家鄉,鼓勵學生通過設計專業知識反哺地方經濟。
在新發展格局中,加強產業學院與設計類人才培養的協同作用,以壯錦文化和產業賦能課程體系構建,實施“四步走”課程改革,遞進式構建模塊化課程。通過項目式和創意型教學方式,確保教育與生產需求對接,教學內容與產業技術緊密銜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設計類人才培養環境,構建共培、共育、共建、共贏的鄉村振興產業學院產教融合模式。
第一步:以鄉村振興企業實際需求為教學基本依據,完善課程內容。設計類課程由“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企業自設課+實訓”四個部分組成。隨著技術發展,傳統壯錦工藝發展空間愈加狹隘,市場轉向通過數字表達方式開展設計項目,AIGC、AR、VR等手段成為設計宣傳的主流渠道。對此,在產業學院背景下,壯錦技藝的課堂動態傳播也需與時俱進,產教融合課程內容需要進一步完善。以壯錦非遺為切入點,與企業協同共建融入前沿設計工具,制定設計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頂層規劃,以文化產業發展為主導,將設計崗位人才能力要求拆分模塊化融入課程體系,形成專業技能課程矩陣,在內容設置上淘汰與市場脫軌的基礎課程,為傳統課程注入迭代新鮮內容。例如,淘汰傳統壯錦文化的手繪設計,結合數位板、三維建模、AI生圖等數字形式完成壯錦圖案的制作,經藝術加工重新排列組合成新的壯錦圖案,制作出符合時代需求與人們審美的壯錦衍生產品。
第二步:推動壯錦文化融合課程,開展設計思維的多元化實訓。“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支撐,需要將鄉村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建設資源和產業生產資源,形成‘文化支農、文化惠農、文化富農’的鄉村產業發展格局”[7]。鄉村振興產業學院樹立以服務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宗旨,定制符合行業需求的設計類應用型人才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在社會考察與實踐、地域文化實踐、創新文化專題設計研討等課程中通過實地考察地域壯錦非遺資源,收集廣西各地壯錦相關資料,分門別類對壯錦技藝梳理整合,通過對非遺傳承人、手藝人的采訪記錄,匯總出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的調研成果。在多元化實訓課程中挖掘壯錦文化基因,以創意思維驅動設計創作,注重“調研-歸納-解構-重構”的創意思維訓練,從壯錦紋樣中的幾何元素出發,結合壯錦的圖形、結構、色彩特點充分了解文化技藝內涵,培養學生個體的創新能力。鄉村振興不僅僅是經濟的發展,也包括文化的傳承和弘揚[8]。采用設計新技術、新手段駕馭傳統非遺資源,保障文化素質教育與藝術專業教育有機融合。
第三步:引企入校,搭建“訂單制”“工作室”等合作框架。引進具備行業經驗的企業導師、非遺傳承人共建教學團隊同堂教學,構建“產、學、研、訓”教育共同體,實現產教良性互動。在鄉村振興產業學院課程下開展壯錦定制班、壯錦工作室等實踐教學,建設鄉村振興產業學院實踐基地,引入現代企業案例,派遣具有豐富項目經驗的企業團隊進駐實踐基地,幫助學生厘清設計工作流程,以項目式課題實驗研究形式開展實踐,充分發揮小班教學優勢,做到“一對一”的實踐指導,將專業知識技能分解成課程各模塊知識點轉換教學。以鄉村振興產業學院形式融合企業項目集訓,引進企業專業技術,以實踐基地為項目孵化平臺,將前期課程中的理論知識點與實訓實踐應用技術融匯貫穿,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成果轉化,創新壯錦元素制造出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服飾、工藝品、紀念品和伴手禮等多樣化的壯錦衍生品。為企業提供融藝術與技術于一體的服務型設計,充分發揮協同育人服務社會職能,實現教育鏈與產業鏈的精準對接。
第四步:采用“3+1”“3.5+0.5”的育人場景,助力廣西區域優勢產業前進。“3+1”指的是三年在校內完成課程,一年到企業進行實習;“3.5+0.5”指的是三年半在校內完成課程,半年到企業進行實習,兩者均提供了企業實習的機制。經過前期引企入校的合作模型,企業能夠清楚的掌握學生的專業能力,學生能夠明確的了解企業的崗位要求,校企雙選深度聯合參與實習,在設計轉化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明確壯錦衍生產品生產技藝,培養學生設計創新思維、專業技術能力、地域文化情感,積累崗位工作經驗,更有針對性地對接崗位機會。聯動校內外優勢資源,例如:結合當下電商崛起,培養壯錦文化直播人才;利用廣西旅游流量,推廣宣傳壯錦技藝文化。構建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合作,為企業輸送實干可用的文化設計人才,加快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助力文化創新賦能鄉村振興。
人才培養是否滿足社會需要的落腳點是學生,對學生的評價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適應性問題[9]。在鄉村振興產業學院創意型設計類人才培養的目標下,進行科學規范的考核評價。將傳統教學千人一面的培養模式,轉變為精確滴灌的個性化人才培養,采取“學生互評+校內老師評價+企業/非遺導師評價”的考評方式,綜合構成學生專業成績。從企業設計人才需求視角,全方面、多維度地針對學生設計創意、專業技術、文化內涵、藝術審美等內容展開評價,提高學生對設計理念與專業技能的理解。對標企業崗位職能輸送就業,動態監測就業數據,通過課程成績、專業獲獎、就業崗位、薪資待遇等多方指標評進行有效量化估教學效果,驗證鄉村振興產業學院育人的成效。
壯錦是壯族的特色文化,更是中華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出廣西的風土人情與地域民俗,是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高校作為設計類人才重要輸送陣地,人才培養需要緊跟地方產業轉型發展與時代需求。基于鄉村振興視角,依托壯錦地域文化優勢促進課程改革,深化產業學院育人模式,踐行協同育人教育理念,結合地方文化產業結構以及不同產業發展中所存在的痛點問題推陳出新,探索適應市場具有前瞻性的人才培養模式,助推壯錦文化的傳承,促進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