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諸侯拜靈山。
紂王無道,神鬼橫行,天下大亂;王朝與自身的命運,被狂熱地寄托于無常、無情的占卜、祭祀。去年的電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憑借神話氣質的象征敘事、大動干戈的凜冽殺氣及青春雄健的半裸肉體,再度引發了大眾對于殷商文明爛漫天真的好奇。
事實上,現有的考古證據里,朝歌(推測位于今河南省鶴壁市)相關商代城市遺跡仍沉吟不語,尚未被人發現。據文獻所載,當地或許類似皇家的山莊別苑,只是商王外出巡游時的一處行宮。不過,毗鄰朝歌的今河南省安陽市,卻是無可辯駁的“大邑商”——殷墟的存在,昭示了上古時期商朝王畿最高傲、最輝煌的歲月。
與長安、洛陽等婦孺皆知的前朝名都相比,安陽更顯低調。然而,當你真正踏上這里的土地,蹚過歷史長河向上溯源,自能撫觸文明火種的不熄光焰,一瞥泱泱中華曾經粗糲、稚嫩、懵懂的模樣,經歷殷商、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的興衰榮辱,爾后,被城市大巧若拙、從容不迫的姿態折服。
洹河悠悠,淇水湯湯。逐鹿中原,亦念安陽。
昔時,山南水北稱“陽”,山北水南稱“陰”。如洛陽在洛水之北,衡陽在衡山之南,淮陰在淮河之南,華陰在華山之北。那么,位于洹河南岸的安陽,怎生沾上一個“陽”字?
“送子涉淇,至于頓丘”,都是古淇水的關系。
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春,古淇水附近打了一場頗為重要的戰役,《史記》也有記錄。在長平之戰中當過白起副將、奉命攻克趙國國都邯鄲的秦將王龁遇到了麻煩:合縱抗秦的各國聯軍頑強抵抗,秦軍損失慘重,只能撤退至自家增援部隊所在的汾城。之后,王龁終于迎來了久敗之后的一場小勝仗,“……拔魏國寧新中邑,更名安陽”。
明代崔銑在《彰德府志》中以“淇北”來注釋安陽。清代《彰德府志》、民國《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等書亦云,“安”與“寧”的意思相近,又因寧新中地處淇水之北,故為“陽”。大概,秦軍希冀名字改一改、博個好彩頭,使搶來的淇北之城徹底安定下來。
現在,淇水距離安陽市有數十公里,似乎偏遠了點兒,其中另有玄機:戰國末期的古安陽邑,位于今安陽市東南約20公里處的湯陰縣一帶;而淇水也曾改道過,古淇水的位置更靠北一些。總之,安陽賴以得名的“真命天子”,別無他河,就是古淇水了。
展閱歷代輿圖可察,安陽在河南之極北,接通豫、晉、冀三省。西隔高聳巍峨的太行山,與山西相望。自太行山蜿蜒而出的漳河,成為河南與河北之間的一道天然地理分割線。同樣發源自太行山的洹河,則被視為安陽的母親河,沖積出肥沃、廣袤的扇形平原。此地氣候暖濕,植被蔥郁茂密,不僅適合農業生產,也能滿足早期先民放牧和狩獵的需要。對幾易其都的商朝而言,安陽確是國都的最優選擇。
根據歷史文獻,商朝不啻出了名的“超級折騰搬遷戶”,亳、隞、相、邢、奄……前期換了好幾個國都。公元前1300年左右,商王盤庚率領其部族遷居至北蒙(即安陽),稱之為“殷”。此后,“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竹書紀年》)。殷商先祖像既天才又勤懇的設計師一般肆意涂抹,擘畫出簡易的城市建設框架,并奠定了中國漢字的發展軌跡。數千年來,華夏民族在這樣的框架里“修修補補”,使得“何以安陽”亦成了“何以中國”的奠基石。
在殷墟,今人完全可以根據考古發現大膽幻想:三千年前的安陽街頭,若沿著寬闊的大道行走,能直達壯麗繁復、對稱分布的王室宮殿。繞行至較窄的中道,則會途經成片的手工業小作坊。其中,甲和乙的作坊隔墻相對,兩人都是做骨針的;他們要是去找專業制銅的丙和丁,須穿過幾條小路,跑到另一個街區。
更多游客還會忍不住發問:商朝人究竟有多“迷信”?君主究竟有多殘暴荒淫?
殷墟博物館數量龐大的青銅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為我們提供了答案。毋庸置疑,商人崇信鬼神。從祭祀、貢納、軍事到田獵、宴飲、舞樂等活動,都要通過占卜來預測吉兇。在一些記錄武丁之妻、女戰神婦好的兒子——“子”的起居日常的甲骨中,甚至還有這么一條寫著“子其疫,弜往學”的有趣卜辭:王子病了,但不太敢曠課,猶豫不決,便向占卜尋求幫助,“這病嚴不嚴重,是否影響上學?”。你看,一件小事,也要誠惶誠恐地向天請教一番。

此外,殷墟出土的青銅單體甗里人的頭骨,及祭祀坑中的人類尸骨顯示,商王會屠殺戰俘和奴隸進行人祭。甲骨文也有關于剌肉祭祖、把人頭砍掉用來祭祀等相關記載。這雖然是王朝鞏固威權、強化宗教的手段,但究其實質,就是一種在匱乏環境中被篩選出來,進而又被隨機出現的獎勵事件固化和加強的迷信行為。當姬發帶領的“復仇者聯盟”在牧野討伐商軍的時候,虛無縹緲的鬼神沒有出來護佑帝辛。據《逸周書》的《世俘》與《克殷》,絕望之下,殷商的末代君主逃奔至鹿臺引火自焚,王朝隨之灰飛煙滅。
郭沫若表示,“中原文化殷始創,觀此勝于讀古書”。
誠然,殷墟是走近安陽、讀懂安陽、開啟歷史寶庫的第一把鑰匙,但安陽不止是封神的古都。魏武揮鞭,高陵長眠,三國精彩故事的重要背景,同樣離不開安陽。
若無“殷”魂,商朝豐功難成;大“鄴”未競,曹魏安能問鼎?
“鄴”的屬地與區劃范圍多次變更。狹義的古鄴城,位于河北省臨漳縣境內,西臨河北邯鄲磁縣,南接河南安陽;而廣義的古鄴城,地跨臨漳、磁縣和安陽三地。
公元前658年,齊桓公為鞏固齊國霸業(《管子》稱“以衛諸夏之地”),在漳河邊修筑了一座軍用城堡,并為其取名為“鄴”。自春秋至戰國,鄴城逐漸發展為魏國的北部重鎮。公元前239年,趙國占鄴城;3年后,秦國派大將王翦攻取鄴地。西漢時期,魏郡郡治在鄴,一直延續到東漢。東漢末年,天下劃分為十三州,鄴城屬于冀州的治所。冀州牧初為韓馥,之后袁紹獨攬大權,將冀州和鄴城當作自己的大本營。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爆發;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把鄴城收入囊中,自任丞相兼冀州牧,新時代拉開序幕。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受封魏公,以鄴城為都,“復古置九州”,將原先并州、幽州和司州的一部分并入冀州。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受封魏王,鄴城也升級為王都,此時,這座城市業已躍居長安、洛陽之上,成為北方最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三國志》注引王沈《魏書》:“(太祖)造作宮室,繕治器械,無不為之法則,皆盡其意。”可見,身為鄴城營建的總設計師,曹孟德不惜血本,竭心盡力。


其間,鄴城配套工程的建設也處于一個“正在進行時”。建安十五年(210年)冬,作銅雀臺;十八年(213年),作金虎臺,始建宗廟;十九年(214年),建冰井臺;二十二年(217年),作泮宮。而合稱為“三臺”的銅雀臺、金虎臺、冰井臺,“列峙以崢嶸,亢陽臺于陰基,擬華山之削成,上累棟而重溜,下冰室而冱冥”(《魏都賦》),是曹魏鄴城的標志性建筑,更是曹操動搖漢家制度的某種政治試探——諸侯只能修兩座高臺,天子才可以建三座。
總體而言,鄴城的構筑,在中國古代都城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意義。它對后來北魏洛陽城和隋唐長安城的設計營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文化的角度分析,鄴城還是建安文學的發祥地。《文心雕龍·明詩》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辭賦,陳思以公子之豪,下筆琳瑯。”曹氏父子本身就是文壇領袖,故鄴城名士云集,后形成以“三曹”為中心的“鄴下文人集團”。值得一提的是,最能代表建安文學的“建安七子”因同居鄴城而得名,其中四人還在死后葬于鄴城,故而“建安七子”也被稱作“鄴中七子”。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曹操雄心萬丈,奈何他等不到“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大一統”時刻了。作為歷史上最多爭論、最難評價的歷史人物之一,他仿佛亂世英雄,仿佛一代奸臣。一部《三國演義》讓“青梅煮酒”“不可天下人負我”的“名場面”愈傳愈廣,而孟德辭世后“七十二疑冢”的蜚短流長,則終結于2008年起安陽市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二號墓的發掘。
專家們多方考證后確認,此墓的主人恰是曹操。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唐際根曾任中國社科院考古所首席研究員、社科院安陽考古隊隊長,是曹操高陵發掘項目的見證者,其所著《此處葬曹操》結合發掘成果指出:墓主人葬于東漢末年;有帝王一級身份;死后稱魏武王,不久又稱魏武帝;男性,死亡年齡在60歲以上;墓主人有著豐富的軍事經歷,也文武兼修;墓主人生前愛香;墓主人生前頭頸不適……系列線索構成了一條“曹操無疑”完整、清晰的“證據鏈”。
2023年4月29日,安豐鄉西高穴村的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黃初元年(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定都于洛陽,鄴、譙、許、長安為陪都。
選擇洛陽在于彰顯繼承漢祚正統,以便將來攻取吳蜀。長安蕪穢日久,譙是曹氏故里,許昌是漢室舊都,皆易攻難守。五都中,惟鄴城堪稱曹魏“王業之本基”,在曹氏眼中,其特殊地位,余下四都不能相提并論。
可城池苑囿、大好江山,是任何帝王都帶不走的。曹丕統治魏國七載,終年四十歲;其子曹叡統治魏國十三載,終年三十六歲。當年僅八歲的齊王曹芳被托付給司馬懿,令后者“榮幸”地當了第二回顧命大臣的時候,明眼人都意識到,曹家氣數將盡。
陳寅恪一針見血:河內司馬氏為地方上的豪族,屬于儒家信徒,而魏皇室譙縣曹氏則出身于非儒家的寒族。魏、晉的興亡遞嬗,不是司馬、曹兩姓的勝敗問題,而是儒家豪族與非儒家的寒族的勝敗問題。
安陽不止是封神的古都。魏武揮鞭,高陵長眠,三國精彩故事的重要背景,同樣離不開安陽。

東漢以來,豪族崛起。曹操意欲一統中原,視豪族勢力為最大障礙與敵手。他厲行法家的治理手段,去浮華、抑豪宗、清吏治,所謂“魏武好法術而天下貴刑名”(傅玄語)、“魏之初霸,術兼名法”(《文心雕龍·論說》)。選舉制度上,曹操也鼓吹“唯才是舉”,廢棄了察舉制中有關儒家“名教禮法”的一整套取士標準。這種統治政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整得豪族階層連喘息都困難。
但老父親的“法家治術”只是“強壓”,無法“消滅”。到了曹丕的時代,與豪族聯系十分密切的魏文帝需要世家子弟繼續傾力贊襄,遂還是采納了讓名士清議、品評人物風氣“規范化”的“九品中正制”。隨著時間的推移,定“品”全憑門第,豪族勢力非但“夢回東漢”,恢復了其念茲在茲的“舊日榮光”,而且變本加厲,在政治上的力量比以往更顯雄厚。

通過聯姻的方式,司馬懿編織出一張豪族的巨網;他還掌握了軍事實權,景初二年(238年)親統四萬大軍遠征遼東,一舉平定公孫淵之叛。司馬家將自身打造成地方豪族、社會精英的“形象代言人”,行事再無忌憚。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即位為帝,建立西晉,改元泰始。
西晉之“短命”眾所周知,“八王之亂”后緊跟著“五胡亂華”,神州一分為二,南部的東晉與北部的十六國兩相對峙。當是時也,鄴地先后成為后趙、冉魏、前燕三國的都城,直到北魏統一北方。后來,北魏也難逃“裂開”的宿命,分東、西魏,鄴城為東魏國都。武定八年(550年)七月,高洋篡位,改國號為“齊”,國都不改。“鄰居”這邊,宇文氏廢西魏恭帝建北周;武成二年(560年),宇文邕繼位,史稱北周武帝。
2024年3月28日,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發布了宇文邕墓的考古發現及研究成果,揭秘北周武帝的死因是長期服食丹藥導致砷中毒,引發系統性疾病。“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大家可能不知道,正是在宇文邕手上,北周滅了北齊,亦替鄴城的“王都生涯”畫上句號。

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北周宣帝宇文赟駕崩,楊堅矯詔自任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專掌朝政。六月,相州總管尉遲迥起兵反叛(此時鄴城是相州的州治),楊堅隨即派出大將韋孝寬前往平叛,斬草除根。在楊堅的授意下,古鄴城最終化作了一片焦土,當地百姓被強制南遷到今安陽一帶,安陽成了新的相州治所。
鑒于此,隋唐以后的鄴、鄴城、鄴下、鄴中,指的都是安陽城,如李白《鄴中贈王大》提到的“鄴中”、杜甫《石壕吏》提到的“三男鄴城戍”等。“殷和鄴都是安陽的前身,安陽繼承殷和鄴成為河北平原南部、太行山東麓的都邑。”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認為:“盤庚舍奄就殷,曹操舍許就鄴,石虎自襄國遷鄴,慕容雋自薊遷鄴,高歡舍洛陽都鄴,可見安陽是古代農業最發達的黃淮海大平原亦即‘中原’的中心,所以多次被統治中原的王霸選定為宅都之地。”
蓬萊文章建安骨,銅雀雅集詠魏都。在初唐李百藥的筆下,鄴城仍“帝里三方盛,王庭萬國來”;然而,到了盛唐名相張說的《鄴都引》中,已經蒼涼彌漫:“城郭為墟人代改,但見西園明月在。鄴旁高冢多貴臣,娥眉曼睩共灰塵。試上銅臺歌舞處,惟有秋風愁殺人。”嗟乎,從殷商到北齊,“群雄睚眥相馳逐”是難以改變的人性,誰甘作刀下魂?只愿成執刀人;可是,縱然稱霸一時、威加海內,哪有不死之君、哪有不亡之國?
安陽闃然佇立,依舊緘默、持重。東臨碣石有遺篇,人間卻換新顏。
猗與那與!置我鞉鼓。
奏鼓簡簡,衎我烈祖。
湯孫奏假,綏我思成。
鞉鼓淵淵,嘒嘒管聲。
既和且平,依我磬聲。
於赫湯孫!穆穆厥聲。
庸鼓有斁,萬舞有奕。
我有嘉客,亦不夷懌。
自古在昔,先民有作。
溫恭朝夕,執事有恪,
顧予烝嘗,湯孫之將。
嗟嗟烈祖!有秩斯祜。
申錫無疆,及爾斯所。
既載清酤,賚我思成。
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鬷假無言,時靡有爭。
綏我眉壽,黃耇無疆。
約軧錯衡,八鸞鸧鸧。
以假以享,我受命溥將。
自天降康,豐年穰穰。
來假來饗,降福無疆。
顧予烝嘗,湯孫之將。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
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
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龍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維民所止。
肇域彼四海,四海來假,來假祁祁。景員維河。殷受命咸宜,百祿是何。
浚哲維商,長發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國是疆,幅隕既長。有娀方將,帝立子生商。
玄王桓撥,受小國是達,受大國是達。率履不越,遂視既發。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帝命不違,至于湯齊。湯降不遲,圣敬日躋。昭假遲遲,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圍。
受小球大球,為下國綴旒,何天之休。不競不絿,不剛不柔。敷政優優。百祿是遒。
受小共大共,為下國駿厖。何天之龍,敷奏其勇。不震不動,不戁不竦,百祿是總。《長發》
武王載旆,有虔秉鉞。如火烈烈,則莫我敢曷。苞有三蘗,莫遂莫達。九有有截,韋顧既伐,昆吾夏桀。
昔在中葉,有震且業。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實維阿衡,實左右商王。
撻彼殷武,奮伐荊楚。深入其阻,裒荊之旅。有截其所,湯孫之緒。
維女荊楚,居國南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
天命多辟,設都于禹之績。歲事來辟,勿予禍適,稼穡匪解。
天命降監,下民有嚴。不僭不濫,不敢怠遑。命于下國,封建厥福。
商邑翼翼,四方之極。赫赫厥聲,濯濯厥靈。壽考且寧,以保我后生。
陟彼景山,松柏丸丸。是斷是遷,方斫是虔。松桷有梴,旅楹有閑,寢成孔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