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青
工作,是人生的一部分,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事情。黨政軍民學、工農商學兵,除學生之外,工種不同,工作屬性就不同,所產生的勞動價值也就不同。當作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時,被賦予的職責就是公職,所產生的勞動就是“公勞”。
公勞,從一定意義上而言,站位是公屬性,履行的是公職責,所行使的是公權力,工作對象是人民群眾,也就是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的公勞,馬虎不得。
《資治通鑒》中曾記載了一個令人唏噓的故事。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楊儀以秉承丞相遺愿為由,聯手馬岱將蜀漢大將魏延誅殺。楊儀自以為有大功,應該由他來替代諸葛亮秉政。但是,諸葛亮生前已留下秘言,說楊儀心胸狹隘,著意于讓蔣琬繼任。
楊儀的所作所為變成了替別人做嫁衣。他接替諸葛亮成為蜀漢執政者的夢想破滅了。原本就心胸狹隘、脾氣暴躁的楊儀,便徹底變得歇斯底里了。他成天牢騷滿腹,口出狂言,最后因為說出大逆不道的話,被費祎舉報后剝奪官職,流放到漢嘉郡。到了流放地后,楊儀依然沒有改悔,被逼自殺。
讀史明智,以古鑒今。正視公勞,就是要有公勞非功勞的清醒、要有公勞非私勞的堅定、要有公勞非多勞的自勵。
本本分分,莫視公勞為功勞。立黨為公是我們黨的執政理念,是領導干部掌權用權的本質要求。《七品芝麻官》中有一句臺詞:“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領導干部無論官當多大、權有多重,做的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工作。視公勞非功勞,是一種清醒。鄧小平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不因為自己的功勞和職位而驕傲,不用來作為‘特殊化’的資本。”在所謂的功勞面前保持清醒頭腦,自覺把功勞當公勞、當動力,以建功不居、讓譽于眾的姿態,才會形成人人守責、人人盡責、人人負責的良好局面。
干干凈凈,莫視公勞為私勞。有道是:“做官先做人,干事先干凈。”視公勞為私勞,是政績觀扭曲、權力觀異化的典型狀況。一些大官員、小干部、管理者認為工作成績成效都是自己所為,工作中“別人不管用”“沒了我不行”,私下里得到一些“獎勵”理所應當,給予一些“報酬”再正常不過,崗位職權變成其撈取資本、攫取利益、滿足私欲的工具。視公勞非私勞,是一種堅定。
勤勤懇懇,莫視公勞為多勞。工作中,還會因崗位職責不同,出現活多活少的狀況,無形中就導致了干多干少的問題。實際上,為人民服務無大小之分,更無多少之別。當身處崗位擔任職務,就該有履職盡責之心態、姿態、狀態。視公勞非多勞,是一種自勵。變“要我干”為“我要干”,以實打實的行動、面對面的互動、心貼心的聯動,破解“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孬一個樣”的不良情形,在多勞多干中鍛煉處事能力、豐富個人閱歷、提升人生價值。
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每一項工作都有結束的時候,只有經得起實踐的檢驗、歷史的檢驗、人民的檢驗,才算真正為人民服務,公勞才最有價值、最有意義。每一項工作都是“心、神、力”兼具的過程,正視公勞,心神力才能更好地契合貫通。莫再有功勞的想法,莫再有多勞的疑慮,莫再有私勞的貪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