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正安縣因吉他產業而吸引了不少音樂人才。攝影/周潔
從遵義市區出發去正安縣,高速公路兩旁的山林間,偶爾能看到霧氣彌漫,丘林之間相對平緩的田地種植的是油菜,一叢叢的油菜花讓旅途變得生機盎然。
不過,“抬頭見山,低頭見林”的自然環境一度阻擋了這座小縣城的產業發展道路,再加上多年前基礎設施落后、交通不便,正安縣曾是全國扶貧開發重點縣,同時也是遵義市唯一的深度貧困縣。
改變發生在2013年,正安縣開始引進并大力發展吉他產業,小縣城終于變了一個模樣——現在,黔北小城正安的吉他年產量可達200萬把,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中國吉他制造之鄉”。
每一個熱愛吉他的人,或許都應該到正安縣來看一看,這是一座由眾人協力搭建起來的愛樂之城,是一座小城奮斗11年創造的奇跡。
過去,正安的美譽主要來自農產品。因為遠離大城市和大型工礦區,加上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正安縣出產的白茶被譽為“茶中瑰寶”、正安方竹筍號稱“筍中之王”、野木瓜是“百益果王”……還有牛肉干、椒麻雞、刨湯肉、蒸米皮、小鍋粉等特色小吃,遠近聞名。
樓山疊翠飛云淡,蓉水粼波映月明。正安的青山綠水固然令人陶醉,但對當地人來說,“出門是山頭,走路是斷頭,糧食不夠吃,在山上半天都打不滿一桶水”的現實,不得不讓他們向外謀生。
1987年2月26日的《貴州日報》頭版記錄了一個改革開放春風吹拂下的故事:以遵義市正安縣組織“300娘子軍”南下廣東番禺務工為標志,貴州省開始有組織地向沿海發達地區輸出農村勞動力,浩浩蕩蕩的“民工潮”拉開了序幕。
正安勞務大軍打造了“尹姑娘珍漢子”全國優秀勞務品牌,“300娘子軍”的故事,也被記錄在正安縣的吉他文化博物館中。
這把改變正安縣風貌的吉他,也是當年在外打拼的正安打工仔帶回來的。
受“打工潮”的影響,17歲的鄭傳玖和三哥鄭傳祥一起,到廣州一家吉他制造企業打工??恐趭^和堅持,從普通工到班組長,從車間主任再到生產廠長,鄭傳玖一步步成長,不但掌握了吉他制造技術,還學會了如何管理企業。
2007年,鄭傳玖兄弟倆在廣東成立了自己的吉他制造企業——廣州神曲樂器制造有限責任公司。由于產品質量過硬,他們接到了源源不斷的外貿訂單,企業逐漸發展壯大。
像鄭傳玖這樣在廣東從事樂器行業的正安人還有很多,在大家的相互幫助下,越來越多的正安人進入這個行業,成為掌握一門技術的產業工人。這些產業工人,為正安縣日后發展吉他產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2012年,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2號),提出支持貴州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
為了抓住東西部產業轉移的寶貴機遇,2013年,正安縣準備開始實施“鳳還巢”計劃,即通過招商引資和扶持政策,尋找“先富起來的”在外老鄉回正安創業,帶領當地脫貧致富。
當時的正安縣,產業配套設施遠沒有建好,高速公路還沒有通,縣里派出了招商小分隊赴珠三角等地,先后動員四家企業,其他三家望而卻步,只有鄭傳玖接到邀請后,認真考慮了可行性:把廠子從廣州搬回正安這個決定,無疑是一次豪賭。
“招商的力度非常大,就連銀行負責人都帶到廣東?!钡嬲屶崅骶料露Q心的,還是廠里所有鄉親的共同心愿。“工友們,大家在外辛苦了,我們回家吧!”條幅掛上廠房,鄭傳玖雇來三輛大巴車載著正安籍員工返鄉再創業時,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淚。

吉他制作工廠。
就這樣,吉他“廣州神曲”變成了“遵義神曲”,在正安扎下了根,點燃了正安吉他產業的星星之火。
從“一個螺絲壞了,都只能等廣州發貨過來”到如今配套齊全的“中國吉他之都”,正安縣已成為全國集聚程度最高、產銷規模最大的吉他生產基地。
目前世界10大吉他品牌,有6個在正安代工生產;這里年產吉他200余萬把,約占全國產量的1/5、全球產量的1/7。正安吉他產業的硬核實力,吸引了130余家吉他生產企業聚集,3000余人依靠正安吉他直接實現就業,輻射帶動近1萬余人端上了“吉他飯碗”。
作為“無中生有”的吉他文化產業,人才無疑決定了產業的生命。
記者在“吉他文化產業發展中心”見到了正安女子樂隊的主唱何冠赤?!凹幕a業發展中心”坐落在吉他風情街,大門上寫著“音樂讓生活更加美好”。何冠赤是土生土長的正安人,大學專業是外語,畢業后在外闖了兩年,最終乖乖回到父母身邊,做了英語老師,后來考取公務員。原本打算就這樣安穩過日子,但家鄉對吉他產業的重視讓她的音樂魂再次復蘇。曾獲得學校十佳歌手的何冠赤第一時間響應,和來自不同行業卻同樣懷揣音樂夢想的姐妹們組建了一支全女班樂隊“正安女子樂隊”。
女孩們在工作之余,擠出時間排練、創作,有機會就登臺演出,“每一次登臺,不管演出大小,都是一次為正安宣傳的機會”。何冠赤真心實意地為自己的家鄉自豪,“雖然是個小縣城,但卻有大大的舞臺”。
四川音樂學院古典吉他專業畢業的王斯琰,自幼學習古典吉他,師從四川音樂學院徐寶教授和專業導師楊揚。曾與國內知名演奏家匡俊宏、四川音樂學院特聘教授約瑟夫同臺合作演出。于2022年通過正安縣的人才引進戰略成為“吉他文化產業發展中心”的古典吉他教師。
王斯琰斯文靦腆,提到吉他時眼中放出光芒。他的老家在安徽,“小眾專業想找一個對口的工作是比較難的,當正安縣領導到川音來招聘時,我就非常心動。”王斯琰告訴記者,目前他的主要工作是負責吉他教學并參與規劃未來正安縣的吉他文化產業。

在正安縣工作的吉他制作大師張維義。攝影/周潔
在這里,王斯琰完成了自己的夢想,組建了一支26人的古典吉他室內樂團,“國內這樣的樂團很少,但正安使得這個夢想實現了,去年我們還走上了央視的舞臺”。
在正安,王斯琰還收獲了意外之喜,他在這里認識了“吉他大師”張維義?!皬埓髱熤谱鞯募惠攪饷遥宜€會根據國人的使用習慣進行定制,手感和音色都非常好。”都說知音難遇,王斯琰常常和張維義探討交流吉他的制作。
記者在吉他文化產業園的大師工作樓內,見到了張維義,他正在為客人定制的一把吉他打磨零部件。張維義是木匠家庭出身,機緣巧合之下,他成了小提琴制作流水線上的一員,后來因為工作認真,肯鉆研,被調入手工吉他的生產部門。
2019年,張維義獲首屆中國吉他制作大賽古典吉他組冠軍。同年,他受邀到正安開設手工制琴工作室,他的客戶來自世界各地,而想得到一把張大師的琴,等上幾個月也是常事。每一把手工吉他都需要經過白坯制作、法式拋光漆、裝配等大小工序180多道,而張維義會根據演奏者的使用場景、使用習慣等量身定制。“手工制作者對這把吉他的用心程度是可以通過器物本身傳遞給演奏者的,所以決不能馬虎?!?/p>
作為正安縣12位“吉他大師”之一,張維義每年會招收學徒,他還擔任正安縣中等職業學校吉他制作導師,截至目前,他已經培養吉他制作高端人才近20人。
當地學者介紹,正安雖然是黔北一座小縣城,但卻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色。
“正安縣正成為世界吉他制造和吉他文化的一個重要中心,能夠見證并追隨這一進程,我由衷感到高興?!?018年,瑞典著名吉他演奏家約翰內斯·莫勒受邀成為“正安吉他國際形象大使”后如此評價。
正安吉他音樂節、中國吉他教學研討會和中國吉他制作大賽等活動讓更多人了解知道了正安,而當地推行吉他文化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進鄉村,尤其是推進吉他文化進校園的舉措,不僅在遵義市得到了響應和支持,或許還將在貴州全省復制推廣。
引進像張維義這樣的吉他大師,是正安完善升級產業業態,提升正安吉他在市場的競爭力的重要舉措。與此同時,正安縣還大力培育自主品牌,獲得吉他相關專利168項,推動越來越多的自主品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貴州正安娜塔莎樂器制造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據廠長李啟旺介紹,娜塔莎自主研發的可循環再生的HPL新型材料吉他,打破了傳統木質吉他的常規做法。這種材料密度高,發出的聲音比較有力,同時具備水火不侵、環保、抗刮花、抗指紋等特點,便于保養、打理,在市場上很受歡迎。
他們推出的以竹子為原材料的智能吉他,不僅改變了當前中國吉他制造原材料嚴重依賴進口的局面,還通過內嵌聲卡和芯片等創新技術,帶來了更加豐富的演奏體驗,拿下不少國際訂單。
說到此處,曾經的樂隊主唱和吉他手李啟旺一時技癢,當即給在場觀眾們彈奏了起來。雖然記者是外行,但這種智能吉他讓一個人就化身一個樂隊的神奇體驗,還是令人印象深刻。
走在正安的街頭,“吉他之都、音樂之城”的標語隨處可見,吉他正在變成一種文化基因,融入正安人的生活。
初春傍晚,以正安吉他文化廣場為起點步行,游客能發現這個縣城處處都是吉他元素的設計:廣場的正中央是巨型吉他雕塑,旁邊白石欄桿上,刻著關于吉他的知識,不熟悉吉他的人只要愿意駐足,總能了解到一些。
沿著廣場邊的木棧步道一路前行,是高高低低的蘆葦,尚未走出蘆葦蕩,耳邊就傳來了悠揚婉轉的吉他伴奏的民謠歌聲。當地人告訴記者,吉他文化廣場有定期的才藝展示活動,已經孵化出不少當地樂隊。
當地學者介紹,正安雖然是黔北一座小縣城,但卻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色。
記者晚上看街頭表演的地方名為尹珍廣場。尹珍何許人也?

王斯琰和他的古典吉他樂團參加央視《鄉村大舞臺》節目。
最早記述尹珍事跡的史書是《后漢書》。結合其他史料,我們大概可以還原尹珍的生平:尹珍出生于東漢時期,貴州一帶尚未開化,他自小仰慕先進的中原文化,因此千里迢迢到中原求學,拜師經學家許慎門下,研習五經文字。學成之后,返回貴州,在今綏陽、正安一帶創辦官學,招收學生、從事教育。
尹珍在傳播文化,發展地方教育,促進貴州地區與中原的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他首創的“務本堂”。明代中葉,貴州的3個書院先后修建尹珍專祠,清代在貴陽扶風山王陽明祠旁建尹道真祠。
“務本堂”這個名字,來自孔子的“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在漫長的歲月中衍生出“務本求實、敢為人先”的尹珍精神,至今仍然影響著正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