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 孟文迪
(1.2.河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提升海洋治理話語權重要論述凝聚了其對國際政治和文化格局的深刻思考,是在中國崛起背景下形成的重要戰略思想。在理論維度上體現為“共產主義革命”與“生態運動”相交織,在歷史維度上體現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在實踐維度上體現為“制度共建”與“文化共融”相并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提升海洋治理話語權重要論述是獨具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其世界觀基礎,中華優秀海洋治理觀是其價值遵循,建設海洋強國是其實踐歸宿。我們可以通過打造中國特色海洋治理話語體系、構筑中國特色海洋治理話語平臺并提升參與質量以及加強海洋人才話語能力建設等途徑,提升中國在全球海洋事務中話語權,為構建國際海洋治理新格局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關鍵詞]海洋治理話語權 人類命運共同體 海洋強國
[中圖分類號] ?D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642(2024)02—0011—05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共產黨百年糧食安全治理研究”(項目編號:21FKSB032)、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以黨史為重點的‘四史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1SJGLX132Y)、河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專項“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糧食安全重要論述研究”(項目編號:HAUTZX2022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楊麗,河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孟文迪,河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引言
海洋話語權是在國際海洋事務中,國家或地區在制定規則、發表意見、影響決策等方面所擁有的影響力和發言權。在海洋治理領域,擁有話語權意味著能參與并主導國際海洋事務的決策,在制定規則的過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有效維護自身的海洋權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認識到,提升海洋治理話語權既是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體現。其倡導的多邊國際合作、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平等協商的原則等,為全球海洋治理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方向。深入探究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提升海洋治理話語權的重要論述,分析其形成背景、特征以及對國際社會的積極價值,為提升中國在全球海洋事務中話語權,為國際社會構建更加開放、合作、穩定的海洋治理新格局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提升海洋治理話語權重要論述的形成邏輯
基于馬克思主義視角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提升海洋治理話語權重要論述的形成邏輯進行分析,其在理論維度體現為“共產主義革命”與“生態運動”相交織,在歷史維度體現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在實踐維度體現為“制度共建”與“文化共融”相并存。結合理論、歷史和實踐三個維度,習近平總書記將中國的文化傳統和馬克思主義原理相交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海洋治理理念,使得我國在國際舞臺上贏得了更多的認可度和影響力。
(一)理論維度:“共產主義革命”與“生態運動”相交織
在馬克思主義視域下,我們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提升海洋治理話語權重要論述進行分析,呈現“紅”“綠”兩個方面的特點,紅色代表共產主義革命,綠色代表生態運動。“紅綠”因素相互交織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是社會結構的轉變。紅色視角強調消除階級差異、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結構。在其視角描述的社會中,資源和權力的分配更加平等,由于避免了寡頭壟斷,進而增強了社會中更廣泛層面的話語權。平等的社會結構有益于確保不同社會群體在海洋資源分配和利用等問題上獲得公正的對待。綠色視角關注生態平衡,意味著更加注重對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關注。環保主張可能引發政策變化,由于其強調限制過度開發以確保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反映在國際舞臺上,需要通過積極倡導環保合作,提升國家在全球環保議題中的話語權。二是國際關系的重構。紅色視角在國際舞臺上旨在形成更多國家參與的格局。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變國際合作的模式,國家之間需要通過集體協商共同處理海洋事務,增強合作中的話語權。因此,發展中國家應在國際平等和發展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綠色視角注重全球環境合作,國際社會可以形成更緊密的聯盟,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和海洋生態問題。因此,發展中國家應積極參與全球環保合作,提升在國際社會中的話語權。
(二)歷史維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涵蓋了豐富的話語權思想,這些思想在中國社會的發展中深刻影響了人們的價值觀、社會秩序以及權力結構。一是儒家思想中的禮與儀。儒家思想強調社會秩序和道德準則,禮與儀成為其中的核心概念。遵循規范化的禮儀,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確立自己的地位和身份,從而獲取話語權。這種思想強調尊重上級和長輩,尊重傳統價值,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這與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秩序和公共道德建設的關注有一定的契合度。二是墨家思想中的兼愛和公平,反對戰爭和權力斗爭,強調“兼愛”的理念。在這一思想中,強調每個人的話語權和平等,主張消除不必要的爭斗,倡導和諧社會。這與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念有一定的聯系。馬克思主義強調社會階級的最終消亡,追求公平正義,墨家的兼愛理念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道德支撐。馬克思主義強調階級斗爭,而墨家則更強調消除爭斗,這兩者在具體實踐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三是道家的無為而治。道家思想認為過度干預可能會破壞自然秩序。無為而治與馬克思主義中有關政府干預程度的思想有所關聯。馬克思主義強調,政府對經濟和社會領域應有一定的干預。在話語權方面,這可以理解為尊重他人,不過分干預他人的言論權利,鼓勵言論的自由交流,但又要避免過度爭論和沖突。
(三)實踐維度:“制度共建”與“文化共融”相并存
提升海洋治理話語權就是提升國家或地區在國際海洋事務中發言權、決策權和影響力。在這方面,“制度共建”和“文化共融”兩個角度相輔相成,共同助力我國在海洋領域的地位和影響力的提升。“制度共建”著重于建立明確的國際規則和合作機制,以確保海洋事務的有序發展和公平秩序。這包括遵循國際法、國際公約,參與國際海洋組織,共同制定并維護有關海洋權益劃定和環境保護的規則,倡導積極參與和遵守國際規則的行為,有效提升國家在國際海洋事務中的發言權和決策影響力。此外,通過提出創新性的海洋治理方案,促進地區和全球間的合作,也有益于增強國家在海洋議題上的影響力。“文化共融”注重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不同文化間的理解和尊重。在海洋領域,涉及眾多國家和民族,需要加強溝通、合作,共同應對海洋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面問題。尊重并包容不同文化觀點,有益于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提升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的聲譽和影響力。通過文化交流、教育合作和人員往來,促進不同國家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有利于進一步鞏固國家的國際話語權。
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提升海洋治理話語權重要論述的“話語體系”
在當前的海洋治理體系中,西方治理理念的局限性日益明顯。在此背景下,“中國話語理念”凝聚世界共識,有望成為提升海洋治理話語權的價值引領。在“中國話語理念”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供了提升海洋治理話語權的世界觀基礎,中華優秀海洋治理觀是推進提升海洋治理話語權的價值遵循,建設海洋強國為提升海洋治理話語權提供了實踐歸宿,三者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話語理念體系。
(一)世界觀基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隨后,習近平總書記從多個層面闡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深刻內涵和時代意義。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奠定了新時代中國走向世界的主基調,是提升海洋治理話語權的世界觀基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具有深厚的理論淵源和全面的現實關照,有助于凝聚提升海洋治理話語權中的價值共識。“人類是一個整體,地球是一個家園。”[1]海洋治理應當超越國界和地域限制,將海洋視作全人類共同擁有的重要資源,國際社會應攜手合作,共同應對海洋面臨的各種挑戰。“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個孤島,而是被海洋連結成了命運共同體,各國人民安危與共。”[2]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反映在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演講和論述中,強調全球性問題需要全球性合作解決,將海洋治理置于更廣泛的人類共同利益和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呼吁各國共同努力,共同推動建設一個更為美好、可持續的世界,這也包括海洋治理方面。總體而言,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提升海洋治理話語權提供了廣泛而深刻的世界觀基礎,強調合作、共贏,以實現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二)價值遵循:中華優秀海洋治理觀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沿海文明古國,中華民族在海洋方面積淀了悠久而豐富的歷史和文化。中華民族在海洋領域擁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這種文化源于先人們對海洋的認知、利用,是與之和諧共處過程中創造的獨特文化,從而形成了卓越的海洋治理觀念。比如,“天人合一”“化干戈為玉帛”“四海一家”“以和為貴”“和合共生”等觀念,反映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理想。這些海洋文化理念強調和平、合作與和諧共生,在中國人民的生活和思想中扎根,對現代海洋治理產生深遠影響,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重要啟示和借鑒。習近平總書記的相關論述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特別是他強調“像對待生命一樣關愛海洋”[2],不僅表達了對海洋的深情,也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和諧共生的理念。這種對海洋的關愛態度,反映了中華民族對自然界的尊重和對生態平衡的追求。總體而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提升海洋治理話語權的重要論述體現了和平、共生的基本理念和堅定的海洋文化自信;通過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海洋文化為我國在全球舞臺上更好發揮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撐;在全球范圍內推動和平、合作、可持續發展的海洋治理理念,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
(三)實踐歸宿:建設海洋強國
在2013年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推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3]建設海洋強國是我國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方針之一。這體現在對社會主義事業的實踐探索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4],形成了一系列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思想。這一理念不僅體現在海洋經濟、海洋文化和海洋科技發展中,還強調發展成果應惠及所有人民,實現共同富裕。建設海洋強國不僅涵蓋經濟發展,還包括文化和科技的提升,旨在提高中國在全球海洋事務中的影響力,并通過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增強國家整體實力。總體而言,提升海洋治理話語權的實踐歸宿是建設海洋強國,這體現了對海洋事務的全面關注,將建設海洋強國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將以人民為中心、服務人民的發展理念貫穿其中。
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提升海洋治理話語權重要論述的實踐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提升海洋治理話語權重要論述立意高遠、涵義深刻,主要包含提升中國海洋治理話語權、深入挖掘中國海洋文化的內涵、講好中國海洋故事,傳播好中國海洋聲音。我們可以通過打造中國特色海洋治理話語體系、構筑中國特色海洋治理話語平臺、提升現有國際海洋治理話語平臺的參與質量以及加強海洋人才話語能力建設等途徑,多措并舉推動中國海洋話語的傳播,在話語傳播過程中提升中國海洋治理話語權[5]。
(一)打造中國特色海洋治理話語體系
提升中國海洋治理話語權,首先要從海洋話語本身展開,用外國人聽得懂、聽進去的語言去解決“講什么”的問題,定義中國特色海洋治理觀,在國際社會上獲得認同,以實現海洋治理話語權的提升。一是塑造海洋治理話語本身,使用外國人能夠理解和接受的語言,以解決“講什么”的問題[6]。這意味著使用國際社會通用的術語和表達方式,以便更好地傳達中國的海洋治理觀。二是建立完善的海洋治理知識體系,全面了解海洋生態系統,包括海洋生物多樣性、生態平衡等內容。深入了解海洋資源的分布、可持續利用和管理方式,以確保資源的合理開發。強調海洋環境保護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以推動可持續的海洋治理實踐。三是在國際話語體系中傳達中國的觀點,采用更通俗易懂的語言,以便全球公眾能夠理解中國的海洋治理觀[7];提供更具說服力的論據和證據以支持中國的立場。四是積極闡述中國的海洋治理理念,以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了解和認同。加強中國特色海洋治理理論的宣傳,推動其融入國際海洋規則的制定中。要提升中國在海洋治理中的話語權,關鍵在于增加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同和支持。這需要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積極作用,宣傳海洋治理理念,并展示其在實踐中取得的成就,以建立更多的信任和合作。同時,我國應堅持科學和可持續的原則,以確保海洋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以提高我國海洋治理話語權。
(二)構筑中國特色海洋治理話語平臺
應當建立一個獨具中國特色的海洋話語平臺,以提升中國在國際海洋治理中的話語權。這個平臺應該是一個多元化的、包容性的平臺,包括政府、學術界、企業和社會組織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動中國海洋治理的發展。政府作為主導力量,應加強對海洋治理的領導和管理。政府需制定相關的政策和法規,推動“藍色經濟”的發展。這包括但不限于海洋資源的合理開發、海洋環境的保護、海洋產業的發展等方面。學術界作為知識的生產者,應深化海洋科學研究,提高我國在海洋科技領域的話語權。學術界需要加強海洋科學的基礎研究,推動海洋科技的創新和發展。同時,加強對外交流和合作,提升我國海洋科學的國際影響力。企業作為經濟的主體,應積極參與海洋經濟的發展,推動我國海洋產業的壯大。企業需要利用科技創新,提高海洋資源的開發效率和利用率,推動海洋產業的轉型和升級。社會組織作為公眾的代表,應加強對海洋環境保護和海洋文化傳承的宣傳,提高公眾對海洋治理的認識和支持。社會組織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如公益活動、教育項目等,提高公眾的海洋意識,引導公眾參與海洋保護和海洋文化傳承。總之,具有中國特色的海洋話語平臺應以具有中國智慧和中國特色的海洋治理觀為基石,積極推廣我國的海洋治理理念和實踐,為海洋可持續利用和保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力量。
(三)提升現有國際海洋治理話語平臺的參與質量
我國應積極維護和推動現有平臺的發展,積極倡導和參與國際海洋治理事務,加強對海洋事務的有效管理,在國際上樹立海洋大國地位。我國在國際海洋治理中的影響力,不僅要在科技實力和智庫咨詢能力上有所提升,還要在話語權的獲取和運用上有所突破。這包括在國際海洋會議和多邊訪問中積極發言,提出中國的觀點和建議,為中國的海洋治理話語權提供堅實的支持[8]。提升國際海洋治理話語平臺的參與質量,也是提升中國海洋治理話語權的重要途徑。我們應積極參與各類國際海洋治理論壇和會議,發表論文和報告,參與國際海洋治理的決策和規劃,以此提升我國在國際海洋治理中的影響力。總體而言,提升我國海洋治理話語權,需要在科技實力、智庫咨詢能力、話語權獲取和運用、國際海洋治理話語平臺的參與質量和水平等方面積極努力。
(四)加強海洋人才話語能力建設
中國特色海洋治理觀是一種全球海洋治理的新理念,主張全球海洋治理體系應該由世界各國平等參與制定。這種理念強調了公平和公正,認為所有國家都應有權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決策過程,無論其經濟實力或海洋資源的多少。然而,在實踐中,這種理念受到了西方海洋強國的壓制,使得中國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地位并未得到充分體現。因此,中國特色海洋治理觀需要解決“怎么講”的問題。這不僅涉及如何更好地闡述和傳播這一理念,也包括如何在實際的海洋治理中將這一理念落到實處。只有通過有效的溝通和實踐,才能讓國際社會對中國特色海洋治理觀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認同。中國特色海洋治理觀需要鼓勵更多的海洋人才“發聲”。海洋人才是實現有效海洋治理的關鍵,他們的知識、經驗和觀點可以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通過培養和引導更多的海洋人才參與海洋治理實踐,可以進一步推動中國特色海洋治理觀的發展和實踐。一是提高教育質量,強化海洋學科的教育,加強海洋專業人才的培養,培養適應海洋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二是全面提升海洋人才科研水平,以更精準的技術手段和更豐富的研究方法,拓展海洋科學的研究領域,深化對海洋相關領域的深入研究,不斷拓展海洋科技成果的應用范圍,努力提升科研水平和質量。三是加強國際的交流合作,推動國內海洋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批具有堅定政治立場、精通法律、熟悉海洋、流利外語、善于談判、思維開闊的復合型海洋人才[9]。總體而言,中國特色海洋治理觀在全球海洋事務中發揮了更為積極的作用,提升了我國在海洋治理方面的話語權,是我國為全球海洋治理做出的重要貢獻。我們應不斷努力,通過有效的溝通、實踐和人才培養,使中國特色海洋治理觀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結語
提升海洋治理話語權是一個系統而長期的過程,對國家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在數字時代,社交媒體和網絡平臺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國家可以通過這些工具更緊密地與國際社會互動。通過加強交流、制定靈活的外交戰略,并有效利用新媒體手段,在國際舞臺上擴大影響力。這不僅有助于維護國家利益,也有助于促進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為進一步增強話語權,我國應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和多邊合作機制,利用這些平臺表達自己的立場和聲音;同時,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靈活調整外交政策,以應對各種挑戰和機遇。我國在提升海洋治理話語權方面的努力不僅展示了其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形象,而且對全球海洋環境與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作出了實際貢獻,在國際合作中扮演著更加積極的角色,助力構建更有效的全球治理體系。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424.
[2]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63-464.
[3] 習近平.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 推動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N].人民日報,2013-08-01(1).
[4]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7.
[5] 薛玉梅,高曉玲. 新時代中國特色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特征、問題與對策[J]. 社科縱橫,2021,36(3):51-57.
[6] 任東升,韓淑芹. 中國特色海洋治理話語的建構與傳播[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03-04(4).
[7] 韓淑芹,焦琳. 中國海洋治理對外話語體系建構研究[J].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32-39.
[8] 唐剛. 習近平總書記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重要論述的主要內容及實現[J].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8(3):256-263.
[9] 田瑩瑩,王琪. 提升具有中國特色的海洋治理話語權[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06-08(7).
責任編輯:魏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