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百義 楊楠
(1.2.山東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泰安 271018)
[摘 要]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三維探賾,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大解放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態思想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思想的淵源,揭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包含的“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存在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價值論和“五位一體”戰略論的本質蘊涵,指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進路——只有正確把握資本的邊界、科學技術的兩面性和共同富裕的價值目標等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才能早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關鍵詞]人與自然 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 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 F0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642(2024)02—0029—06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基于‘講好鄉村振興故事的知農愛農思政課育人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3JDSZK110)、山東省人文社會科學課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哲學意蘊和當代價值研究”(項目編號:2022-ZXXX-06)的相關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蘇百義,山東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楊楠,山東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規律,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方向。“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1]在這里從三維探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思想淵源、理論蘊涵和實踐進路,對于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思想淵源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具有深厚的思想淵源。馬克思主義的三大解放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態思想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思想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產生的思想淵源。
(一)馬克思主義的三大解放思想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自然、社會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辯證統一關系;但在資本主義制度條件下,人、自然、社會及其關系全面異化,人、自然、社會備受壓迫,其根本原因在于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這一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只有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并逐步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克服異化,實現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實現人、自然、社會的全面解放。馬克思主義的三大解放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內容,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重要思想來源。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詳細論述了人、自然、社會的對象性關系以及勞動的異化狀態。“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2]就是說,一方面,人類生存所需的物質資料、生存空間從根本上看是來源于自然界,自然界還在很大程度上為人類提供了精神家園,離開了自然界,人類無法存活。另一方面,人類的生產、生活過程同時也是影響和改造自然界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建立起了緊密的聯系,其人化程度越來越高,純粹的自然界越來越成為人化自然界。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通過分析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物質循環斷裂,詳細闡明了人、自然、社會關系面臨的危機,以及造成其關系惡化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根源,批判了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所產生的政治危機、經濟危機、生態危機。他由此指出,要克服危機就必須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有計劃、按比例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闡明了在共產主義社會自然主義與人道主義的統一,最終實現人、自然、社會的解放。在此基礎上,列寧和第三共產國際理論家將馬克思的這一解放思想創新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了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革命與建設,使其人民解放、民族獨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業績,改變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不平衡的世界格局。
實際上,馬克思主義認為,絕不可將人、自然、社會三位一體的關系割裂開來,而應該通過實踐架起三者之間的橋梁,在實踐中使人、自然、社會的關系達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和諧統一體。“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3]實踐不僅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的單向活動,而是一個多向關系的交互影響過程,其根本目的是尋求人、自然、社會三者的動態平衡。在人與自然之間長期的物質變換中(即人類社會實踐過程中),只有遵循自然規律、社會規律、人的規律,人類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否則,如果違背了人、自然、社會的規律,就會遭到來自人、自然、社會多方面的懲罰。近代以來,資本主義現代化(工業化)一方面帶來了經濟繁榮、社會發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自然、社會等多方面的危機。以西方工業文明為主導的現代化道路,漠視人、自然、社會規律,對世界進行肆無忌憚地破壞和掠奪,最終受到了世界(人、自然、社會)的報復。世界生態危機不是自然本身的危機,而是人、社會的危機,是人類文明的危機。從根本上說,生態問題是人、社會問題的反映,要解決生態問題就必須首先解決人、社會問題,特別是人類文明的問題。必須破除資本主義制度的魔咒,超越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羈絆,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只有這樣,才能克服異化,實現人、自然、社會的全面解放。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態思想
除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大解放”思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還來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態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態思想歷來有著敬畏自然的傳統,認為人來自自然,并且通過日常的生活實踐塑造著自然,其中蘊含著“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豐富的生態思想。老子認為,人來自天地間,而世間萬物也要遵循世間的法則,人與天地是一個相互貫通的有機整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莊子認為,人與天地萬物本就是一體的,人與自然是平等共處、不分彼此的關系,“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5]。這向后世傳達了先人與自然同一共生的生活方式,代表著那時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極高境界。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立元神》中提出了“三本論”的思想:“天地人,萬物之本也。……三者相成,合以成體,不可一也。”[6]他主張天、地、人相互依存、相互成就,每個現實的人都是天地萬物融合的產物。張載將“乾”稱作父、“坤”稱為母,呼吁明理要打破天地萬物之間的隔閡,并在《正蒙·誠明》中首次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宋明理學家將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劃入了格物致知的范圍,提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將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推至高潮。探究和塑造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是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所追尋的永恒課題,也是從更高層面規范人的行為、塑造人的責任感、乃至正確治理國家的要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態思想是中華民族探尋人與自然關系的智慧結晶,并以傳統觀念、生活習俗等方式融入泱泱五千多年中華文明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中國人的生命基因。可以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不僅發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態思想,更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態思想的浸潤下不斷豐富發展的,特別是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三)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思想
現代化概念是一個與過去不同的時間概念,又是文化概念,目前沒有統一的理論標準和內涵。現代化一般指人類社會由傳統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變的過程。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思想不是預設的思想或理論,而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從中國實際出發創造的現代化思想,是中國人民的智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在“一窮二白”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沒有成熟的現代化思想或理論指導,更沒有經驗可循,只能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通過實踐探索和經驗總結形成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思想或理論。解放初期,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提出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以及兩步走戰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提出并推動實現現代化“三步走”發展戰略。后來,科技驅動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相繼提出。它們不論在思想理論還是實踐行動上,都推動了中國式現代化進程。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思想的豐富與發展。新時代,我們將生態環境保護與現代化建設相結合,努力突破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零和博弈的困局,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開創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高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1],習近平總書記從理論高度創新了現代化的內涵。
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理論蘊涵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具有豐富的理論蘊涵。
(一)“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存在論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我們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為主的方針,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1]我們建設的現代化是有生命的現代化,是人與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生態文明主導的現代化;沒有生物多樣性的現代化,就是死亡的現代化,這樣的現代化不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而是西方工業文明主導的現代化,這樣的現代化不是我們的選擇。只有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存在論為意蘊,人類才能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人與自然才能相互依存成為生命共同體,這樣的現代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由此可知,“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存在論,揭示了人與自然的本質及其相互關系。人是大自然長期演化的產物,自然界是億萬個生命的家園,也是人的“第二個無機的身體”,從自然本質意義來說,人就是自然界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自然是人化的自然,人為了生存就必須改造自然,并且是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過的自然,即“第二自然”。不論怎么改造,都必須遵循自然規律,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生態環境,這樣自然萬物才能生生不息、繁榮發展,否則,人類就會遭到自然的報復。近代以來,西方現代化道路是一種工業文明主導的掠奪式的道路,他們霸占自然資源、肆意踐踏自然,導致世界性的資源短缺、污染嚴重、生物多樣性減少,由此產生了生態危機。中國式現代化決不能重蹈西方現代化的覆轍,必須超越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堅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存在論意境,走更高層次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
(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價值論
馬克思指出:“不論財富的社會形式如何,使用價值總是構成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7]也就是說,經濟財富不僅是抽象的社會存在,更重要的載體是可見、可感的自然物質。只有感性的、有用的存在物才能進行價值交換,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矛盾才可能得以解決。新時代,黨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告訴我們,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紅線和底線強調的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1]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價值內涵。只有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經濟發展與社會治理的過程中強調綠色發展的理念,才能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的目標。
從“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到“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再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選擇,是“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在現代化價值層面的顯現,表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意蘊。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在自然允許的限度內發展經濟,這是硬道理,“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當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生態發生沖突時,要堅定不移地將生態保護放在第一位,“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實際上,社會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保護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中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兩山理論”是習近平總書記針對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問題作出的全新解答,強調了美好生態環境對于經濟發展的意義,指出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不是相互割裂的兩個方面,而應該從二者辯證統一的角度出發,讓經濟發展的成果為生態保護提供更加充足的后勁,而生態效益可以更好地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一內涵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價值追求,指明了為什么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問題,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為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增添了新內容。
(三)“五位一體”的戰略論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不僅僅包含存在論、價值論,還包括現代化的戰略論內涵。“五位一體”戰略論將我國現代化建設納入國家戰略布局中,從戰略的視角深刻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深刻內涵,對于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就是“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在國家戰略層面的反映。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之中,統籌謀劃“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這是中國共產黨深刻領悟和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新目標。在社會主義社會的各項建設中,自然界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僅事關經濟長遠發展,也事關國家政治穩定、社會安定,更涉及14億人民的健康與福祉,人與自然和諧事關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要在全社會凝聚保護生態環境的廣泛共識,用綠色發展理念反哺“五位一體”各項建設,將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為一項長遠性、根本性的工作,擺在當前全黨工作的突出位置,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更加堅實的內生動力。“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時間表,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綱領。
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實踐進路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 [1]黨的二十大報告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一)充分發揮資本的增值效應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國現代化建設都是在資本的驅動下進行的,正是增值增效的資本邏輯才促使當今世界形成了一些現代化國家。一方面,資本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故要合理利用資本。資本的運作規律(價值規律和剩余價值規律)對于優化資源配置、調動人的積極性和促進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另一方面,資本的肆虐危害到人類文明,故要限制資本、為資本“劃界”。資本作為人類文明的創造物,本來是造福于人、為人服務的一般等價物,但現實是資本成為人類崇拜的對象,跨越經濟領域并滲透到政治、精神、文化、自然等領域,可以說無孔不入、暢通無阻,成為世界的“幽靈”,人、自然也成為資本,資本家通過占有自然、控制人來剝削人。資本異化的現實使一部分人甘愿在資本面前俯首稱臣、成為資本的奴隸,道德、法律淪為虛空,人類文明受到嚴重危害,因此,必須為資本“劃界”。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應認識到資本在現代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不能逃避資本,同時必須正確把握資本的邊界,發揮好政府的作用。在認清資本特性和運作規律的條件下,運用現代產權理論,將所有權、使用權、租賃權、承包權、收益權等不同的權利細化分割,為資本設置“紅綠燈”,哪些領域限制資本進入、哪些領域適度進入、哪些領域可以完全放開,都要為資本明確劃界。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表達了黨中央遏制房地產行業惡意資本化的不良傾向。實際上,不論哪個行業、哪個領域,都必須緊緊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將生態文明作為貨幣、財政、金融等相關政策的靈魂,確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在“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前提條件下,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依法對資本進行有效監督管理,發揮資本的生產要素功能,適度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遏制資本無序擴張,防止“資本大鱷”恣意妄為,確保資本的良性有序發展,千萬不要重蹈八國聯軍洗劫中國人民財富的行為,早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二)提升科技創新水平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第一競爭力,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8]習近平總書記告訴我們,科學技術是現代化建設的又一引擎,同時,必須正確處理科學技術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兩面性”,既要發展科學技術,又要駕馭科學技術。
一方面,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希望。科學技術助推了世界各個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不僅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而且豐富了人類的精神生活,給人類的自由與解放帶來了希望。現代實驗科學的鼻祖培根提出“知識就是力量”,非常形象地表達了科學技術在人類現代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隨著現代信息技術、航天技術、新能源技術、量子調控技術、人工智能的發展,新一輪科技創新、產業變革日新月異、突飛猛進,人類社會加速發展,給人類帶來了希望。在這種態勢下,我國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科技驅動發展”戰略,黨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躋身世界創新型國家前列的戰略目標,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支撐,“把國家的繁榮寄托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上是完全正當的”[8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科學技術在原創性、引領性核心技術領域、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性方面大幅提升,“完全有基礎、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迎接新時代科技革命的挑戰。
在生產領域,大力發展綠色科學技術,根本改變粗放式生產經營方式,積極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降低產品能耗物耗,提高產出效率。利用綠色科學技術來為中國式現代化賦能,充分發揮綠色科學技術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支撐作用。科學技術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綠色科學技術主要面向國家在生態文明建設層面的重大需求,為轉換增長動力提供綠色技術支持,推動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等三大產業的根本性變革,使生產不斷向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方向推進,有力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進程。在消費領域,大力發展有利于節約綠色低碳生活的科學技術,開發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技術,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減少奢侈浪費、異化消費。
另一方面,科學技術又有負面影響,給人類帶來災難、痛苦與煩惱,讓人類失望。科學技術給人類的自由、解放帶來希望,給人類帶來豐富的物質財富以及幸福,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災難,成為奴役人的工具,甚至威脅到人類的健康與生命,“主要表現在通過違背自然規律和扭曲自然進程,造成與日俱增、難以根除的污染,以及核技術和生物工程技術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威脅等” [9 ]。科學家、工程師、技術人員自認為通過科學技術在造福人類,客觀上是在破壞自然,可能給人類帶來無窮的災難。正像古希臘神話故事斯芬克斯之謎所預言的那樣:“破解自然之謎的人必定是殺父娶母的俄狄浦斯”,也就是說“科學不科學”。1988年,近百名世界著名科學家莊嚴承諾,不參與任何干擾和破壞生態的科技活動,并呼吁科學技術的綠色化。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理性文明創造的科學世界,成為自律的世界,人類的命運聽命于這個人類創造的世界并任其擺布,物成為主體,人成為無奈的物。西方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盧卡奇用主客體辯證法分析了現代科學技術對人的生存狀況造成的致命危害,提出用整體性來消解主客體的分離,拯救人類失去的主體地位;法蘭克福學派非常形象地批判了科學技術異化狀態及其對人類的危害。科學技術與資本合謀,不惜一切手段征服、改造世界,造成科學與良心、技術與道德的糾結,并且使人自始至終處在資本的控制下,達到資本的逐利目的,這是人類的悲劇。
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必須擺脫西方現代化模式,正確處理好科學技術的“兩面性”,發展綠色科學技術,同時也要駕馭科學技術,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
(三)加速城鄉融合發展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1]針對我國當前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一系列突出問題,黨中央提出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的綠色發展,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讓鄉村共享現代化成果,實施科技創新、鄉村振興戰略,這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路徑。推動構建城鄉深度融合、協同發展的現代化體系,打破城鄉二元發展格局,實現資源優化高效配置、生態治理良性互動。城市與鄉村不再是彼此割裂的兩個部分,而是在相互融合的過程中實現城鄉現代化協同共進,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走共同富裕道路,這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實現城市生態現代化。城市生態現代化就是城市現代化的生態化,將生態友好的理念扎根于城鄉融合發展戰略中,優化城市環境,在城市現代化發展中減少人為因素,特別是影響生態環境的因子,增加“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要素在城市景觀中的份額,創造使人健康的優美宜居的生態環境。首先,人的生態現代化。提高市民生態意識,培養生態化人格的人以及健康的消費方式,通過倡導綠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來實現現代化。其次,市容市貌生態現代化。增大城市綠化面積和水域面積,因地制宜地開展城市生態修復,采用綠色科技降解點源污染和生活垃圾,推動城市率先向生態現代化轉型。最后,基礎設施綠色現代化。推動森林城市、海綿城市建設,大力提升城市的生態功能,優化城市內部格局,實現城市基礎設施治理體系的綠色現代化。
另一方面,實現鄉村生態城鎮現代化。鄉村生態城鎮現代化就是鄉村通過生態化、城鎮化來實現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1],黨的二十大報告為鄉村生態城鎮現代化指明了方向。鄉村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產業是發展的根基,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主要途徑和長久之策”[10];其次是人才振興,只有人才振興才能事業興旺,才能實現真正的振興;文化的價值在于使人成為人,文化是“人的再生父母”,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靈魂;生態振興是目標,綠水青山、美麗鄉村也是鄉村振興的條件,只有環境變好了,鄉村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組織振興是關鍵,加強黨的領導,形成強有力的組織是鄉村振興的政治保障。五個方面的振興實際上就是鄉村生態城鎮化的過程,當然也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過程,更是農業農村農民走向現代化的過程。
總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一個系統、整體、動態的新社會形態形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下,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推動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立足于中國現代化建設實踐,將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升到生命共同體的高度,統籌好生態與經濟、城市與鄉村的關系。只有這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目標才能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1).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51.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5.
[4] 張岱年.張岱年文集:第6卷[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9:46.
[5] 莊子[M].孫通海,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23.
[6] 董仲舒.春秋繁露[M].張世亮,鐘肇鵬,周桂鈿,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193-194.
[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7.
[8]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2023:154-155.
[9 ] 陳學明.誰是罪魁禍首:追尋生態危機的根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98-599.
[10] 以產業振興推動鄉村振興[EB/OL].(2022-09-05)[2023-12-29].
http://www.news.cn/politics/202 20905/404ff1c41ad241a49ecc8604674ac0ac/c.html.
責任編輯:馬秀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