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艷玲
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凸顯,生態住宅區景觀規劃作已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創新途徑,通過景觀規劃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水資源的管理,加強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同時提高居住環境的整體質量。在配套設計方面,本文重點分析綠色基礎設施、本土植被的重要角色以及水景與雨水管理的協同作用,探索如何有效地將休閑和社交功能融入生態景觀中,為實現生態住宅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策略和實踐指導。
生態住宅區做好景觀規劃工作,有利于為動植物提供大量棲息地和遷徙走廊。通過建設多層次植被結構,使生態住宅區真正成為推動自然和城市環境協調發展的樣板,通過引進多種本地植物,不僅可以為昆蟲、鳥類及其他小型動物提供食物源與繁殖場所,還有利于提升該地區生物多樣性。此外,景觀規劃也可以提高生態系統復原力,使生態系統能更好地適應環境變化并抵抗自然災害。
景觀規劃在促進水資源管理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模擬自然水循環,景觀規劃不僅能最大化利用天然降水,減少對地下水及市政供水的依賴,還能有效減輕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降低洪水風險,并提升地區水質。在此過程中,城市綠地與開放空間的功能被重新定義,不再僅僅作為提供放松空間的公共區域,更成為一個有效的水資源管理和水循環系統。景觀規劃通過引入相關設施(如雨水花園和生物滯留區等),增強地表水的滲透和蒸發作用,這不僅有利于緩解城市“熱島效應”,還有利于促進地下水資源得到有效涵養。
綠色基礎設施的設計與布局是現代生態住宅區規劃的核心要素,旨在通過模擬、恢復和增強自然代謝和循環過程,提升城市的生態效能和居民的生活品質。這些設施為城市提供了諸多關鍵服務,包括空氣和水質凈化、溫度調節和生物多樣性提升,具體為。
1)綠道設計。綠道系統是綠色基礎設施中的關鍵元素。它們不僅提供了一種安全、舒適的休閑和通行方式,還連接了城市的各個綠色空間,如公園、自然保護區及居住社區。在綠道設計過程中,應考慮易于維護、親近自然以及安全等因素,確保它們既服務于人類,又不破壞自然環境。通過設置觀鳥站、休息區和教育板塊,綠道可以成為學習和體驗自然的場所,同時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
2)綠色屋頂設計。美化了城市景觀,為城市生態系統提供了重要服務。綠色屋頂能吸收雨水,減少徑流量,同時提供額外的絕熱層,降低建筑物內部的溫度和能源需求。
3)垂直花園設計。垂直花園則利用城市中未被充分利用的垂直空間,提升建筑物的生態價值,并為城市野生動植物提供棲息地[1]。
4)水體景觀設計。通過構建人工濕地、雨水花園和生態水池等設施,不僅能美化環境,還能有效管理城市雨水,減少洪水風險。水體景觀設計應與周邊環境和諧融合,同時采用自然化的設計方法,以提升生物多樣性。
5)城市農業區設計。城市農業區不僅能為城市居民提供新鮮、可持續的食物來源,還有助于增加綠色空間,改善城市氣候。此外,城市農業可以作為環境教育的平臺,讓居民了解食物的來源,并鼓勵他們參與到生態友好的食物生產過程中。綠色基礎設施的設計與布局如圖1 所示。

圖1 綠色基礎設施的設計與布局(來源:網絡)
在生態住宅區景觀規劃中,本土植被的應用與生態系統的恢復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策略。該策略既彰顯了對自然界和生物多樣性的尊重,也極大地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質量,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應注意以下幾點:
1)選擇與應用本土植被,主要是基于其對本地氣候、土壤和生態系統的天然適應性。優先選擇本土植物,有助于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和降低灌溉需求。本土植物已經適應本地環境,能有效抵抗病蟲害,同時減少水資源的消耗。
2)提升生態功能與生物多樣性。在利用本土植被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植物的耐旱性或其他單一特性,而且要注重植物多樣性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這種多樣性不僅為本地昆蟲、鳥類和其他野生動物提供了棲息地,增強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抵抗力,還美化了居住環境,滿足了居民對生活環境的美學需求。
3)生態系統恢復的重點在于重建本地植物群落以恢復生態系統的自然功能,這包括對退化土地的干預和改造。這一過程不僅僅是簡單的植樹造林,而是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考慮植物間的相互作用、土壤條件及整個生態系統的水循環,從而達到恢復生態系統的目的[2]。
4)社區居民的參與對于本土植被的應用和生態恢復至關重要。應引導居民深入了解本地生態的重要性,并直接參與到植物種植和生態保護活動中,增強社區的凝聚力和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感。
5)為了進一步提升生態住宅區的可持續性,除了本土植被的應用和生態系統的恢復外,還可以采取其他措施,如設置生態雨水花園、建立生態濕地及利用綠色屋頂和墻面等。這些措施不僅提升了生態價值和生物多樣性,還顯著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環境,提高了生活質量。
綜上,利用前文所述措施可以有效促進生態住宅區的可持續發展,建設一個生態平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居住環境。
生態水景設計通過模擬自然的水文循環,創建出既具有美觀性又兼具生態功能的水環境,如人工湖泊、溪流和瀑布,同時考慮多樣的水生植物配置。這種設計能使各元素在生態系統中相互作用,形成自維持和自凈化的系統,為多種生物提供棲息地。
雨水管理系統通過有效收集和利用雨水,緩解了城市給排水系統的壓力,并為生態水景的維持提供了持續的水源。該系統主要包括雨水收集、貯存、滲透和再利用等多個結構和環節,通過雨水花園、滲透性鋪裝和雨水收集池等設施,從而實現雨水的有效管理。
此外,為確保水體不受污染,維護生態水景的健康,水質監測成為必不可少的一環。采用自然凈化機制(如種植浮島植物和打造人工濕地),不僅改善了水質,增強了生態水景的自凈能力,還維持了生態系統平衡,為動植物提供了更多的生存空間。
考慮到氣候變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影響,生態水景和雨水管理系統的設計需要具有可持續性和適應性,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這要求設計師采用前瞻性的設計理念,結合當地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確保系統的穩定性和適應性。同時,社區居民的參與和支持對系統的成功實施和維護至關重要,因此,可通過教育和參與活動提升居民對這些系統重要性的認識,鼓勵他們參與其中[3]。
休閑與社交功能區在生態住宅區內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其不僅為居民提供了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空間,也促進了社區內居民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通過生態整合設計,這些功能區能在滿足人們社交休閑需求的同時,促進社區的生態友好性和可持續發展。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社區花園是實現生態整合設計的典范。社區花園通過為居民提供種植空間,不僅增強了居民對自然的親近感,還促進了社區內的交流與合作。社區花園可以采用雨水收集系統灌溉植物,同時,引入本地耐旱植物減少水資源消耗,保護地方生物多樣性。社區花園也是一個學習場所,兒童可以在這里了解植物生長的過程,而成人則可以交流園藝技巧,共同維護這片綠地。
2)戶外運動場設計。使用透水性材料減少雨水徑流,采用太陽能燈具照明,使戶外運動場成為一個低碳環保的活動區域。在設計時,還應考慮將運動場自然融入周邊環境,避免對現有生態系統造成破壞。例如,在運動場邊緣種植樹籬作為自然屏障,既美化了環境,又提供了生物棲息地。
3)兒童游樂場設計。兒童游樂場的設計注重將自然元素和探索活動結合起來,創造出既安全又富有教育意義的游戲空間。例如,使用天然材料制作游樂設施,設立觀察昆蟲、鳥類的小角落,讓兒童在玩耍的同時學習和觀察自然。這種設計不僅激發了兒童對自然的好奇心,也培養了他們的環保意識。
4)集會廣場設計。廣場采用環保材料建設,設置雨水花園和滲透性鋪地,減少硬質鋪裝面積,以增加地面的透水性。廣場中還設置太陽能光伏板,為公共設施供電,既節約能源又減少碳排放。
綜上,在休閑與社交功能區的生態整合設計過程中,要確保設計方案與周圍自然環境的和諧融合。為此,設計應采取環境友好的建筑和管理措施,旨在使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的影響最小化。這意味著在規劃和建設過程中,應選擇對環境影響較小的材料和技術。例如,使用可持續獲取的自然材料,采用節能的建筑設計和施工方法,實施雨水管理和本土植物種植等方法,能降低能耗和水耗,保護本地生物多樣性。此外,通過創建生物走廊連接不同的功能區域,不僅可以促進了野生動植物的遷移和生物多樣性的維持,還完善了整個社區的生態網絡。
在生態住宅區景觀規劃中,實施綠色基礎設施策略需要從具體的設計和管理方面入手,確保既模仿自然生態過程,又有效解決城市環境問題。
在住宅區內部及周邊規劃建設雨水花園和生物滯留池,以收集和凈化雨水。這些設施應能在雨季吸收大量雨水,在旱季釋放水分,支持植被生長。此外,還要選擇適宜的本土植物,這些植物對當地氣候條件有良好的適應性,并能在水分變化較大的環境中生存。同時,設計時應考慮雨水花園和滯留池的位置,使其既能有效管理雨水,又能為居民提供觀賞花木和休憩的空間。
在人行道、停車場和道路等區域采用滲透性鋪裝材料,如透水混凝土或瀝青、礫石填充的草坪格柵等。這些材料允許雨水直接下滲到地下,從而補充地下水,減少地表徑流,并有效防止洪水的發生[4]。在應用滲透性鋪裝時,需要考慮地形和土壤類型,確保下滲效率,并避免地下水被污染。
建設綠色屋頂,能吸收雨水,減少徑流量,還能提供額外的綠化空間,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耗,改善微氣候。綠色屋頂的設計應考慮承重、防水和排水系統,選擇適合屋頂條件的植物種類,并定期進行維護,確保植被健康生長。同時,綠色屋頂可以作為社區居民的休閑空間,增加社區的可用綠地面積。
在開展生態友好型設計時,關鍵在于將可持續的生活理念融入生態住宅區的每個細節中,包括利用太陽能和風能等清潔能源來供電,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設計過程中,通過合理的建筑布局和方向規劃,確保建筑能最大限度地接收自然光照和促進通風,從而可減少對人工照明和空調的依賴,有效降低能源消耗。選擇可回收、低污染且源于本地的建筑材料,不僅可以減少運輸過程中的碳足跡,還可以支持本地經濟發展,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效益的雙贏。此外,強調本土植物的種植,減少灌溉和維護需求,同時為本地野生動物提供食物資源和棲息地,增強生物多樣性[5]。
生態友好型設計不僅提高了住宅區的生態質量和居民生活舒適度,還減輕對環境的負擔,成為推動社區可持續發展的典范。
在生態住宅區的景觀規劃過程中,社區參與及其教育環節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一個開放和包容的社區環境能有效地激發居民投身于該區域的規劃、建設及后續維護工作中。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居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知和責任感,還能促進他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營造一種和諧的社區氛圍。為了進一步強化這種參與感和責任感,定期組織環保教育活動和工作坊顯得尤為關鍵。通過這些活動,居民可以深化對環保概念的理解,并將之融入日常生活中,還可通過垃圾分類、節約用水電以及選擇環保材料等簡單實踐,逐步培養出一種可持續的生活方式。例如,社區可以組織一些關于如何有效進行垃圾分類的工作坊,或是關于節水和節能技巧的分享會。這些活動提供了實用的知識,也為鄰里間的互動搭建了平臺,并且進一步加強了社區的凝聚力。另外,參與社區花園的建設和日常維護,對居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實踐機會[6]。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能享受到園藝活動的樂趣,還有機會學習到關于植物種植和生態保護的專業知識。這樣的體驗無疑能進一步加深他們對環境保護的理解和支持。
本文對生態住宅區景觀規劃優勢及配套設計進行了剖析,強調生態景觀在促進生物多樣性、水資源可持續管理以及推動社區可持續性發展等方面所發揮的巨大作用。綠色基礎設施、本土植被修復、生態水景與雨水管理系統等設計既體現出對自然環境的尊重,又是營造和諧居住環境的關鍵所在。未來,這些觀念和戰略將為生態住宅區景觀設計實踐提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