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運宏
在現代工程建設領域,施工進度管理始終是項目管理中不可忽視的問題之一。作為工程項目的三大管控目標之一,對進度目標進行有效管控可以保證項目向有利于其實施進展的方向發展[1]。工程進度管理是項目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工程進度進行動態管控,可以使項目如期順利實現預定目標[2]。但是,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工程進度管理面對諸多不可預料的問題,常見的做法除了增加勞動力,就是加班加點地趕工期,由此造成的后果輕則返工、增加成本,重則出現隱患,這就要求施工管理者在進度管理中采用有效的方法進行動態管控。
進度控制的原理之一是遵循封閉循環,其全過程包括了編制計劃、實施計劃、檢查、比較分析、確定調整措施、再計劃,這恰恰與PDCA 循環的原理相吻合,同時QC 管理活動的基本方法就是通過開展QC管理活動,利用PDCA 循環來解決問題[3],可見,進度控制與PDCA 循環、QC 管理相輔相成。本文通過對縮短外墻保溫裝飾一體板工期的QC 活動成果進行研究,在進度控制方面尋求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從而達到工程項目進度目標管控的目的。
某工程建設項目為河南省重點工程和集團內部協同項目,項目占地面積13 萬m2,總建筑面積近10 萬m2。該工程在外立面施工中使用了保溫裝飾一體板的施工材料和工藝,其主要應用于該工程的質檢樓和食堂外立面裝修。根據建設單位要求,該工程于2021 年1 月底完成全部裝飾工程。
為了能更好地掌握該項目外墻裝飾板的進度,項目部以質檢樓西立面為樣板進行施工,發現實際進度工期為20 d,比計劃工期的16 d 超了4 d。經推算,按當前進度勢必影響工程整體竣工交付,不僅會因違約而增加經濟成本,還會對企業信譽造成影響??紤]應用PDCA 循環的理念,主要目的是提高工程項目的管理水平[4]。于是該項目成立了QC 小組,并按問題解決型QC 活動中選題理由、現狀調查、設定目標、原因分析、制訂對策、對策實施、效果檢查等步驟,按PDCA 循環中計劃(P)、實施(D)、檢查(C)、處理(A)4 個環節以《縮短外墻保溫裝飾一體板施工工期》為主題開展活動。
小組以西立面為樣板墻,面積271.5 m2,主要工藝流程為施工準備—基層清理—外墻模糊—副框安裝—主框安裝—玻璃安裝—外窗打膠—基層清理—裁切開槽—一體板安裝—打膠清理。施工前小組分別對每道工序用時進行計算,并繪制網絡進度計劃圖,計劃從2020 年10 月26 日至11 月10 日完畢,工期16 d。2020 年11 月1 日設置前鋒線對進度檢查,發現墻體抹灰滯后1 d,外窗副框滯后2 d,經時間參數計算工作順延2 d。通過拉直前鋒線分析驗證,墻體抹灰和外窗副框累計影響工期2 d,后續施工中裁切及裝飾一體板施工又各影響1 d,4 個工序共影響工期4 d。小組將實際進度與計劃進度進行對比(注:計劃開始S1、計劃結束F1、實際開始S2、實際結束F2、計劃工期T1、實際工期T2、開始時差TF1、結束時差TF2、工期時差TF),對比分析如表1 所示。

表1 實際進度對比分析表
經現狀調查,樣板墻實際進度比計劃進度超出25%。隨后小組用頭腦風暴法,利用網絡計劃技術嚴密排布,工期目標確定為不超過54 d。
小組成員通過因果圖法,利用頭腦風暴法的原理,從問題結果出發,按照5M1E 分析思路即人、機、料、法、環、測6 方面深入分析,而5M1E 是QC 管理活動有效開展的方法之一,從上述6 個方面分析查找原因,確定要因,從而實現持續改進的目的[5]。最終找到了8 個末端因素,即交底不到位、施工人員不足、專業配合不到位、工序未充分流水、運輸距離遠、材料計劃滯后、運輸設備不足、冬季施工影響,并繪制要因確認計劃表(表2)。

表2 要因確定計劃表
末端因素1 確認內容:技術人員是否編制技術交底;操作人員是否接受過交底培訓。確認方法:資料查證分析,現場確認。經調查確認,技術交底編制及時,內容詳細完整,具有可操作性,現場工人知曉交底事項,且該分包單位參與過多項類似外墻項目,經驗豐富,得出結論為非要因。
末端因素2 確認內容:施工人員是否滿足要求。確認方法:現場調查統計。在進度控制上勞動力的配置情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工期進展的快慢,因此小組對人員的配置情況給予確認。經調查確認,施工人員滿足現場施工要求,現場樣板墻施工人員情況如下:抹灰工4 人、門窗工3 人、粘貼安裝工4 人、后臺切割工2 人、壯工6 人?,F場施工人員的配備滿足施工要求,得出結論為非要因。
末端因素3 確認內容:各專業能否順利交叉作業;交叉環節是否影響施工進度。確認方法:調查分析、數據統計。經調查,質檢樓外窗累計145 扇,近800 m2,其中樣板墻6 扇,近20 m2。工人倒運材料及附框安裝中,沒有跟隨抹灰施工,導致樣板墻窗副框安裝不及時,影響外墻窗側收口及副框填縫;主框與窗側一體板安裝中,主框安裝未及時跟隨一體板施工,影響一體板窗四周的封板及填縫。通過調查和數據統計得出結論為要因。
末端因素4 確認內容:施工工序是否做到合理銜接;是否出現窩工、滯后。確認方法:調查分析。小組根據樣板墻計劃與實際工期的對比,從各工序的安排上進行調查分析。經調查分析,樣板墻施工中各工序間沒有合理進行交叉流水作業,延長了時間,導致施工緩慢。得出結論為要因。
末端因素5 確認內容:供貨商至施工現場的距離及路線是否合理。確認方法:調查分析。經調查確認,該工程供貨廠商位于許昌市,從供貨廠商到工程施工現場總路程約160 km,用時不超過2.5 h,有兩條路線可供選擇,距離非常近,滿足運輸要求。得出結論為非要因。
末端因素6 確認內容:材料下料是否滯后,下料時間是否影響工序施工。確認方法:調查分析。經調查,該工程所用一體板能高度集成化流水生產,加工便捷,但需要提前下單和排產。而在樣板墻施工中,材料計劃沒有考慮排產加工中可能存在的不確定因素,導致現場因材料斷供延長1 d,一體板安裝延長1 d,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期。得出結論為非要因。
末端因素7 確認內容:施工現場運輸機械是否滿足材料周轉速度需求。確認方法:調查分析。經調查,質檢樓在施工中由兩輛吊車配合作業,在后續大面積施工中將會根據需要調配吊車。材料加工區離樓座較近,二次搬運情況較少,場內材料運輸周轉滿足現場施工要求。得出結論為非要因。
末端因素8 確認內容:冬季氣溫低是否影響外墻施工進度。確認方法:調查分析。外墻施工一般會受到季節影響,因此小組對此可能帶來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確認。經確認,外墻裝飾一體板受環境影響小,施工中及時采取冬季施工措施,且在施工期間風力較小,氣溫基本穩定,對工期影響不大。得出結論為非要因。
針對確定的要因,小組制訂了詳細的對策,并由專人負責。具體要因和對策制訂如下:第1,專業配合不到位。對策為與各專業進行協調,目標為自由時差2 d 內,措施為利用網絡圖調整進度計劃,根據每天完成情況安排次日工作,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各專業作業時間?;顒拥攸c為會議室和現場,計劃完成時間為2020 年11月20 日—2021 年1 月2 日,由相應負責人監督執行。第2,工序流水不夠通暢。對策為調整可加快進度的工序,目標為質檢樓一體板工期54 d,措施為重新調整可以交叉作業的相關工序?;顒拥攸c為現場,計劃完成時間為2020 年11 月20 日—2021 年1 月2 日,由相應負責人監督執行。第3,材料計劃滯后。對策為調整相關材料計劃,目標為材料提前2 d 進場,措施為根據實際用料情況,按加工和運輸時間下料?;顒拥攸c為現場,計劃完成時間為2020 年11 月20 日—2021年1 月2 日,由相應負責人監督執行。
針對存在交叉作業的相關專業,每天根據當日施工進展和完成情況,詳細編制次日施工計劃。特別是針對影響突出的外窗工程,從人員、材料、時間等方面調配,根據一體板施工進度適當穿插作業和調整跟進。通過積極協調,各專業達到良好交叉作業的效果,自由時差縮短至2 d。
結合樣板層施工情況、原質檢樓外墻施工進度計劃和工期要求,QC 小組經過對數據整理,利用式(1)與公式(2)計算各工序的持續時間:
對實際進度計劃利用前鋒線動態糾偏和優化進度。最終使施工進度滿足目標要求。
小組根據現場施工、環保管控訊息,調整材料進場計劃,協調加工廠供貨時間,以施工生產為主線,圍繞進度編制匹配的材料計劃,避免排產、道路管控影響材料供應,拖延進度。通過合理控制材料計劃,材料全部提前2 d 進場施工。
實際完成情況檢查為質檢樓從2020 年11 月20 日開始至2021 年1 月5 日結束,歷時47 d,一體板實際工期比目標工期縮短7 d,目標實現。由于質檢樓提前7 d 完工,經統計節約費用36411.2 元,其中管理人員經費26758.2 元,水電費9653 元。社會方面則通過對外墻保溫裝飾一體板施工進度管理的改進,達到了預期目標。外墻保溫裝飾一體板的課題活動成果獲得了建設單位的認可,為協同合作奠定了基礎。
針對上述進度管理效果,小組將成果應用到食堂外墻施工中,該項目外墻保溫一體板施工總工期由預計的2021 年1 月31 日完工,提前至1 月15 日完工,總工期共計提前15 d。根據活動成果,重新編制外墻保溫一體板裝修施工組織設計方案,形成規范性作業指導文件。
在本次QC 活動中,小組為順利實現工程進度目標,針對實際工程中的進度滯后問題,嚴格遵循PDCA 循環和QC程序,查找問題。在現狀調查、原因分析、確認要因等環節通過運用因果圖、直方圖等數理統計工具強化了施工現場進度控制能力,特別是QC質量管理方法在進度管理中得到充分應用,驗證了PDCA 循環的QC 管理活動在進度管理中的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