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月波

“炭房社區來安家,衣食住行變化大。黨的民族政策好,日子越過越瀟灑……”這是硯山縣維摩鄉炭房社區流傳的一段順口溜。“這幾句話道出了我們的心聲,這里就是我們的家。”社區居民熊國花說,希望今后的日子如順口溜中說的一樣,越過越瀟灑。
維摩鄉炭房社區圓夢、興業居民小組是硯山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居住著漢、壯、彝、苗等民族,共安置223 戶1069 人。自群眾搬遷安置以來,炭房社區始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扎實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著力構建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互嵌式社區結構和社會環境,譜寫出一曲同舟共濟、攜手相親的民族團結“同心曲”。
“炭房社區是一個溫馨的大家庭,社區居民之間互幫互助、相親相融,讓我們倍感溫暖。”在群眾剛搬遷入住不久,從路獨村小組遷出的群眾李樹興就在家中病逝了,家人沉浸在失去親人的悲痛與無助中。聞訊而來的黨員干部和左鄰右舍紛紛伸出援助之手,主動幫助料理后事,在村干部和鄰里的幫助下,解決了李樹興家人的燃眉之急,讓他們深刻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心、周邊鄰里的溫暖。社區困難兜底戶李樹真,搬遷入住后沒有多余的資金進行房屋裝修,黨員馬有權在了解情況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在原有5 萬元危房改造資金的基礎上,又爭取到1 萬元為李樹真老人完成房屋裝修。在炭房社區,黨員積極作為,為群眾辦實事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

小蜜桃大產業

學習黨的政策
多年來,炭房社區秉承“哪里有搬遷群眾,哪里就有黨組織”的要求,充分發揮黨組織在搬遷前的宣傳發動、搬遷中的跟蹤服務、搬遷后的發展保障作用,在群眾搬遷入住后及時成立了興業、圓夢2 個黨支部,選優配齊了村組干部、婦代小組,成立了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協會、紅白理事會等組織,積極組建黨員先鋒隊、志愿服務隊,在每一排房子中選出一名片長,形成以黨組織為核心、黨員干部為前端、覆蓋至整片樓房、結對到住戶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格化服務管理格局,實現安置點內“有組織管理事務、有干部服務群眾”,群眾遇事“敲得開門、找得到人、辦得成事”,讓搬遷群眾有了“主心骨”。社區黨員主動服務,及時入戶走訪,到群眾家中摸底調查,對生活相對困難和有留守老人的家庭和每位成員情況做到了如指掌。同時,利用居務公開欄、居民小組公開欄,廣泛收集居民對于創建工作的意見建議及生活訴求。
“搬遷前我們生活環境相當惡劣,因為石漠化嚴重,栽田種地收入也很低,現在搬到這里,除了生活環境變好了,還能到附近的扶貧車間打工增加收入,日子也越來越好。”居民莫興秀說起社區的新生活,滿臉的笑容。如今,莫興秀家中電視、冰箱、洗衣機等家電一應俱全,房屋內物品擺放有序,家中打掃得干干凈凈,真正實現了易地搬遷脫貧夢。從倮可者廣南丫口村搬遷至炭房社區的熊國花,通過群眾選舉當選圓夢小組婦女代表小組長,當她看到搬遷入住后部分婦女無事可做,便主動擔起了扶貧車間聯系人的擔子,積極動員身邊60 余名婦女到扶貧車間務工實現增收。
為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炭房社區積極引導群眾不等不靠,通過外出及就近務工、發展產業、生態補償、個體經商幾種途徑解決收入來源問題。通過開展廚師培訓以及病蟲害防治、經濟林果種植等培訓,實現居民增收。依托紅蜜桃、軟籽石榴等經濟林果種植基地,大力實施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實現勞動力就業670 余人。同時,積極搭建勞動力轉移就業新平臺,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通過半成品加工的方式成立扶貧車間,共帶動207 人就業,累計完成產品7 萬余件。扶貧車間的建立,讓群眾在家門口務工就業的同時還可以照顧家庭,實現了“務工務農顧家”三不誤,有效解決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的照管問題。如今的炭房社區,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人居環境得到提升,通過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吸納就業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真正成為集商貿業、農特產品加工業、承接普者黑旅游、餐飲、休閑、服務和民族特色為一體的服務型小城鎮。截至2022 年底,圓夢、興業居民小組人均收入達16946 元。
在社區里,活動廣場、電影院、綜合服務大廳、老年之家、婦女之家、兒童之家、青年之家等設施一應俱全,定期組織開展活動,提供不同年齡段人群的交流活動平臺,促進各族群眾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不斷凝聚起同心共進的社區氛圍。“我們不斷完善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社區民生服務,提升基層治理能力,讓生活在這里的各族群眾同發展共進步,畫好社區民族團結‘同心圓’。”炭房社區黨總支書記姜沿虎介紹。
為讓搬來的各族群眾“留得住”,社區積極營造優美舒適、便捷文明的生活環境,讓群眾感受到社區大家庭的溫暖。通過硬化居民小組進村入戶道路、改造居民房屋、改善居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提升村容村貌美化、亮化水平;村組均通自來水,安全飲水有保障;新建社區辦公樓及炭房安置點活動廣場,鄉村電影院、電子閱覽室、敬老院、中心幼兒園等進一步配齊。充分利用社區居務公開欄、居民小組公開欄,按時張貼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繳納公告及繳納步驟,對征兵宣傳公告等相關政策進行宣傳。對社區服務事項、財務、居務等社區重大事項及時進行公示,及時公示黨員黨費收繳情況、財務情況,對農村低保補助、高齡補貼發放、特困人員補助、殘疾人兩項補貼等情況進行公開公示,自覺接受各族群眾的監督。加強社區民生服務,讓服務深得人心,促進社區各族群眾團結一心。截至目前,為民代理代辦事項1260 件,為民解決問題和困難708 件,為民解答疑惑877 起。修改完善社區規章制度,積極整合社區資源。制定社區居規民約及居民小組居規民約、環衛工人工作制度等,維護社區秩序;成立紅白理事會,按照移風易俗相關政策要求進行社區紅白喜事管理,引領文明新風,促進社區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成立護村護寨隊,協助社區綜治專干做好社區綜治維穩相關工作,認真調解矛盾糾紛。社區積極圍繞居民需求提供服務,以服務促創建,以服務聚人心,對困難居民進行入戶走訪,積極協調化解各類矛盾糾紛,促進了民族團結和諧安定。同時,積極開展評選活動,通過評選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戶,為各民族群眾樹立典范,促進社區各族群眾團結友愛。聘請環衛工人及公益性保潔員共21 名,讓社區各個居民小組環境衛生保潔保障機制運行正常。以社區兒童之家為依托,為社區留守兒童建造一個愛的“小港灣”,開展民族刺繡、彝族弦子舞、書法培訓等活動,讓留守兒童感受到溫暖,并以此引導社區各族兒童從小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熏陶、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進“五個認同”,樹立各民族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如今炭房社區的居民紅白喜事大家一起辦、困難問題大家一起解決、節慶活動大家一起歡度、幸福快樂大家一起分享。在這里,各族群眾真正成為了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在這里,勤勞勇敢的各族同胞真正圓了興業夢,過上了幸福甜蜜新生活,成為文山州各民族手足相親、守望相助、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