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月波

馬關縣小壩子鎮田灣村委會村民自發用碎石堆砌了“共產黨萬歲”字樣,表達了邊疆人民堅定信念跟黨走的決心。
“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圣國土……”2021 年8 月19 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云南省滄源縣邊境村老支書們的重要回信,激勵著云南各族人民進一步做好興邊、穩邊、固邊工作。地處中越邊境的文山州,其發展也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全州上下積極行動,努力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上有所作為。
文山州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涉及麻栗坡、馬關、富寧3 個邊境縣,14 個沿邊鄉(鎮),42 個沿邊行政村(社區),718 個自然村(組),3.23 萬戶13 萬余人。自2021 年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啟動實施以來,文山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三個好”的殷殷囑托,根據《云南省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規劃(2021—2025 年)》和省州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有關要求,以“基礎牢、產業興、環境美、生活好、邊疆穩、黨建強”為目標,注重“紅與綠”“美與富”“新與特”的結合,大膽突破、奮勇爭先,以“文山之干”的革命性舉措強力推進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沿邊地區呈現出邊民富、邊關美、邊境穩、邊防固的大好發展局面。

馬關縣羅家坪村義務巡邏隊

麻栗坡哪龍村
走進麻栗坡縣天保鎮老寨村,一棟棟整齊劃一的黃墻灰瓦小樓掩映在綠樹之中,家家戶戶門前的庭院生機勃勃,將小樓襯托得美觀氣派。老寨村是一個漢族、壯族雜居的自然村,全村24 戶96 人,位于英雄老山圣地國家AAAA 級旅游景區三大片區之一的“老山神炮”景區核心區。在景區的帶動下,老寨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一村一品”——紅色旅游,成功打造出集紅色旅游、民族風情、養生休閑、生態采摘等于一體的文旅融合型現代化邊境幸福村。
在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中,文山州始終注重紅色文化與綠色生態相結合,創新“紅”與“綠”結合,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綠美文山”建設和紅色資源、紅色文化,弘揚“老山精神”“西疇精神”,“紅旗飄飄”工程融入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全過程。大力傳承弘揚紅色基因,把文山邊境地區特有的紅色資源、紅色文化提升打造為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讓紅色元素、紅色內涵、紅色文化、紅色精神、紅色傳承、紅色向往處處可見。深入開展紅色文化宣傳教育,全面實施“紅旗飄飄”工程,建好“邊疆黨建長廊”,深化“國門黨建”,精心打造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紅色培訓品牌和黨性教育高地。認真組織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扎根邊疆、心向中央,擁護核心、心向北京”等主題教育活動,讓愛黨、愛國、愛家鄉的情懷和保家衛國、保疆衛土的民族精神、國民意識人人可感,切實鞏固邊境各族群眾的國家意識、國土意識、國民意識和國門意識。堅定不移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貫穿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全過程,以“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為出發點,充分挖掘鄉村歷史人文、民俗文化、農耕文化、田園風光等資源價值,在庭院改造、村莊規劃方面采取生態化做法,就地取材,做到化花為品、化樹為景、化石為墻,彰顯濃郁古樸鄉土田園氣息,形成“處處是風景、路路見亮點、戶戶有特色”村寨景觀。堅持綠美建設一直抓,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深入實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推進城鄉綠化美化三年行動,努力把邊境地區打造成為宜居宜業的現代化邊境綠美幸福村。
創意壁畫、彩色健康步道、修葺一新的樓房散落山腳……
走進富寧縣田蓬鎮上寨村,山坡上杉樹密密匝匝,樹下藥材吐綠,壩心水滿田疇,古樸鄉村與現代生活交織的氣息撲面而來。這里不僅有產業大棚、水果采摘區,還有占地不小的親子樂園。
上寨村把綠美鄉村建設與農民增收結合起來,通過“黨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打造觀光、休閑、采摘等現代特色農業,實現了流轉土地得租金、產業發展得現金、就業務工得薪金、入股分紅得股金、政策獎補得獎金的“五金收入”利益聯結機制,村集體經濟也累計發展到409 萬元。如今,上寨村種植鐵皮石斛、滇黃精、重樓等中藥材3000 余畝、蘋果和梨650 余畝。“目前,我們村經濟創收達到1000 余萬元,農戶累計分紅700 多萬元,村集體經濟達到400 多萬元。”上寨村黨支部書記、村小組長廖世兵說。2022 年9 月,上寨村又利用村子的閑置土地,自建“邊陲·上寨親子樂園”,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游玩,獲得了可觀的收益。
“以前的茅坪村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遠看青山綠水,近看牛糞成堆’,生活條件也很差,短短幾年,我們過上了以前沒有想過的好日子。”在中越邊境線上的馬關縣都龍鎮茅坪村,村黨總支書記胡明昌以親身經歷講述茅坪村的巨變。“現在路通了,房子建起來了,都龍口岸也開放了,不少游客慕名來到村里,不僅旅游業發展起來,還發展了其他產業,我們守邊穩邊、興邊安邊的信心更強、干勁更足了。”胡明昌用樸實的話語道出了文山州13萬邊民共同的心聲。
文山州堅持“綠就是美、美就是富”理念,深入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施“村莊景區化”建設,讓邊境地區的“美麗風景”向“美麗經濟”轉變。抓好美麗村寨打造,依托沿邊村寨特色優勢資源,突出“生態、邊境、民族、紅色”等特有元素,把鄉愁美景、民族特色、邊境風情與村莊規劃建設充分結合、融合起來,42 個沿邊行政村(社區)按AAA 級以上景區打造,逐步讓村莊變景區,著力打造了一批集紅色歷史、民族文化、山水田園、人文景觀為一體的邊境鄉村旅游示范村,大力推進發展邊境鄉村旅游。做好產業增收文章,堅持“一村一品”發展思路,選準、激活、做強優勢主導產業,深入挖掘本地區的優勢資源,積極引導發展名、特、優、稀等項目,實現產業發展的多樣化。健全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增強群眾增收后勁,讓更多增值收益留在邊境,留給邊民。推動沿邊開發開放,依托天保、都龍、田蓬3個國家級一類口岸優勢,加快推進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建立邊民互市貿易管理系統,通過“邊民+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模式,引進一批外貿進出口企業,大力發展“邊民互市+落地加工”,實現邊民、村集體和企業三方共贏。
走進麻栗坡縣麻栗鎮茨竹壩行政村石筍村,村內硬化路面平整干凈,家家戶戶屋頂紅旗飄揚,小庭院、小菜園錯落有致。步入村中,一家餐館墻面上火紅的店名“愛國大飯店”引人注目,老板黃成亮正在廚房里忙碌著。黃成亮曾是文山市一家星級大酒店的主廚,有著穩定收入。2020 年7 月,他辭職回到村中,和妻子一道打理自家的餐館。“村子的道路修通了,環境越來越美,回來就不想再出去打工了。”黃成亮說,返鄉創業不僅能照顧家里的老人,還能參與到守邊巡邊中去,為守護家園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過去石筍村發展落后,村民大多外出務工。隨著村子環境越來越好,返鄉發展產業的村民也越來越多了。”石筍村黨支部書記、村小組長張全友介紹。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實施,石筍村基礎設施逐漸完善,村容村貌大變樣。2020 年石筍村被列為全省30 個邊境小康示范村之一進行打造,迎來了新發展機遇。在抓好強邊固防的同時,石筍村圍繞“基礎牢、產業興、環境美、生活好、邊疆穩、黨建強”6 個方面內容,補齊了水、電、路、房等基礎設施短板。同時,組織村民在青年小廣場、愛國小花園、初心亭等地,升國旗、唱國歌,開展理論政策宣傳,不斷增強村民的國家、國門、國民、國土和國防意識。
在石家灣村的云海之上,有一棟白色房屋——竹境云屋,是石家灣村的第一家民宿,也是90 后甘肅姑娘吳丹的家。因為喜歡這里獨特的云海奇觀,吳丹有了在石家灣村建民宿的想法,2021 年她租下村民的房子,投入自己的全部積蓄進行改造,帶動了石家灣村的村民共同發展鄉村旅游。在文山州,像吳丹這樣突出“新”與“特”,帶動群眾發展產業,推動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的例子還有很多。
穿行在一個個抵邊村寨,群眾的笑臉是最美的風景。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圣國土。文山州建立“五戶聯防”“十戶聯防”鄰里守望模式,邊民群眾全部納入網格化管理,打造強邊固防3.0 版,推動全民建設邊疆、保衛邊疆、奉獻邊疆,成功創建強邊固防示范村14個。全州上下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文山州創建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麻栗坡、富寧、馬關3 個邊境縣全部創建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14 個邊境鄉鎮、42 個沿邊行政村(社區)全部創建成為州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鄉鎮、示范村。
同時,文山州圍繞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19 項指導性指標任務,對標排查718 個自然村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等短板,落實資金13.2億元,實施項目1030 個,718 個沿邊自然村(組)道路硬化、通動力電、自來水普及率達100%,行政村(社區)實現5G 網絡全覆蓋,村衛生室實現標準化建設,幼兒園“一村一公辦”覆蓋率達100%。注重把沿邊地區的新變化、新成效、新面貌與獨具特色、各展特色相結合。一方面,按照面上“因地制宜、科學定位、補齊短板”,點上“保達標、靚村寨、曬美麗”,重點突破、串點成線、連線成面的建設思路,全面補齊建設短板,讓邊境幸福村展現新面貌、新氣象,將邊境地區打造成為富邊的樣板、穩邊的示范、守邊的屏障;另一方面,結合各邊境村資源稟賦、地域特色,重點打造一批產業發展型、戍邊衛國型、觀光旅游型、邊貿助推型、睦鄰友好型、生態宜居型等富有亮點、具有看點且獨具特色的現代化邊境幸福村。
“黨的光輝照邊疆,團結奮進幸福來”。文山州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全力推進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為打造富邊的樣板、穩邊的示范、守邊的屏障凝聚起了強大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