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 陸良縣民族宗教局 陳琛
龍海鄉是一個典型的高寒山區農業鄉,轄10 個村(居)民委員會,3 萬多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近3000 人。全鄉耕地面積7320公頃,均為旱地,產業結構較為單一,二、三產業發展滯后,主產玉米、小麥、馬鈴薯,經濟作物有烤煙、山地蔬菜、中藥材,烤煙是龍海鄉的支柱產業。在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龍海鄉引領各族群眾共同開創鄉村振興美好生活,先后被表彰命名為“云南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曲靖市社會科學普及示范基地”“曲靖市黨員干部教育基地”等,打造了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新亮點。
立足彝漢雜居特點,龍海鄉將“鄉村夜校”打造成統一黨群思想、密切黨群關系、提升干群能力的有效載體,不斷播撒民族團結種子,共育民族團結之花,共享民族團結之果。依托“鄉村夜校”教育平臺,向各族群眾宣傳黨的政策和主張,增強群眾對黨的思想認同、情感認同、行動認同。選派文化程度高的黨員為各族群眾上黨課,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惠民工程、法律法規,切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導各民族參與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鄉創建。讓鄉村夜校真正成為龍海發展的“百寶堂”,民族團結進步的“大課堂”,心連心密切黨群關系,充分激發各族群眾發展動力,讓干群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點點滴滴中推進民族團結進步。


打好“民族團結”牌,不斷豐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載體和內容,進一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優秀民族文化熏陶引領下,促進龍海和諧發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開展文明家庭、孝老愛親、最美庭院等創評活動,以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培育文明村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深挖紅色文化,創作《雨古協定》《送子參軍》《一床灰氈》等紅色故事,繼承和發揚革命老區精神。選樹道德模范,傳承“八老”精神,弘揚敬業奉獻精神,促使各族群眾自覺抵制陳規陋習,提高文明素質,形成文明鄉風。保護彝族特色民居風貌,提升彝族特色文化,加大滴滴果、刀叉舞、嗩吶“三非”的傳承保護力度,利用民族傳統節日傳承優秀民族文化,推動音樂歌舞、節日節慶、手工技藝等優秀民族文化“在傳承中保護,在保護中傳承”,促進民族文化交融、創新,不斷凝聚共識,激發人民群眾愛國熱情。

以“生態龍海”建設為目標,以生態環境保護為重點,貫徹“生態立鄉”戰略,實施生態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成功創建樹搭棚、小寨2 個國家級森林鄉村;5 年來新增造林3800畝和退耕還林1268.9 畝,完成4600 畝石漠化治理補植補造。全面加強重點公益林撫育管護,大力開展破壞森林資源違法行為專項整治行動,創造了連續43 年無重大森林火災的佳績。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培育生態文明新風。完善村莊保潔制度,設置專職保潔員,有效保障各村(社區)環境衛生。開展愛國衛生“7+2”專項行動,全力清除裸露垃圾,整治農村人居環境,集中優勢資源,打造梨檐山、鄭家灣子等5 個人居環境示范村。
深入實施民族團結進步“十百千萬”示范引領建設工程,堅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與鄉村振興互融共促,推動農業增效、產業融合、人才振興,奮力譜寫龍海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新篇章。龍海鄉按照“黨建引領產業、產業彰顯特色、特色促進振興”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因地制宜形成烤煙+山地蔬菜產業帶、中草藥種植產業帶、田園綜合體全域旅游產業帶,形成“一香一臭、一黑一白、一綠一黃、一山一土”特色產業布局。近年來,累計投入1.03 億元用于民族事業發展,投資2.1 億元高標準打造雙箐口集市及全鄉硬化、亮化、美化等工程,實現了“山區變景區”“資源變資產”的新轉變,開啟了“舊貌換新顏,攜手奔小康”的新生活。實施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提升工程,開展“黨員干部回鄉辦實事”活動,深入推進農村“領頭雁”工程,著力培育、回引農村優秀人才,選優配強基層黨組織書記,培養少數民族干部14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