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人類社會已邁入數字化、智能化時代,數字技術已然成為關鍵的社會要素。一般而言,數字技術是指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對信息進行數字化處理、存儲、傳輸和應用的技術。具體地說,它是由計算機、多媒體、移動通信、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組合而成的有機整體,具有智能化、融合化、綠色化的顯著特征。數字技術在眾多行業已得到廣泛應用,成為社會發展最重要的動力。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關聯最直接、最緊密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必然受到數字技術的深度影響。換言之,職業教育必須直面、擁抱數字技術,積極進行數字化轉型。
一是重構培養目標。傳統意義上,技術通常被理解為運用身體器官的操作技能。在機器大工業時代,技術演變為熟練、精細化操作機器等機械設備的技能,可視作人體器官功能的延伸。數字技術,尤其是人工智能技術則完全不同。它是人的思維的延伸乃至增強,能夠根據指令,控制和利用工具自動地、智能化地完成任務。數字技術建基于知識與思維能力,是智力型技術而非身體操作型技術,且具有創新的“本能”。職業教育迄今仍基本秉持身體操作型技術的理念,技術的習得主要依靠長期的、反復的、機械的訓練,重視傳承而非基于知識的創新。由于技術的本質發生了顛覆式的變化,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亟需重構,應當著力培養“新質”技術技能人才,即具備較高數字素養和創新素養的技術技能人才。具體而言,新質技術技能人才必須能夠適應數字化、智能化的現代工作環境,能夠充分利用現代技術、使用現代高端先進設備,具備人機協同能力、強大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快速更新迭代知識的能力,尤其應具備扎實的數字素養和較高的創新素養。
二是優化專業設置,改造課程內容。專業與課程是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抓手。2021年,教育部印發了新版《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以下簡稱《目錄》),錨定數字化轉型對職業教育專業目錄做了全面修(制)訂。《目錄》特別強調了數字技術,加強了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領域的相關專業設置;同時,面向不同行業的數據驅動、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等智能形態,從名稱到內涵對專業進行全面數字化改造。為了適應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的趨勢,職業院校應持續擴大相應專業的設置,夯實專業建設,并積極運用數字技術對傳統專業進行改造。與此同時,應圍繞數字技術對課程體系和內容同步革新。一方面,數字技術、新興產業領域的新專業應開足專業課程,確保相關知識與技術的含量與質量,避免新設專業有名無實;另一方面,對已有課程應進行實質性的數字化改造,將數字技術的相關內容融入原有的課程內容之中,并科學整合新、舊內容,形成有機的新課程內容體系。
三是重視通識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數字技術的關鍵要素是知識和思維能力,通識教育對于新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不可或缺。職業教育普遍存在重專業、輕通識的現象,為了發展學生的數字素養,這種狀況必須改變。職業院校應樹立科學的理念,從價值理性而非工具理性的視角定位通識教育,彰顯其重大育人價值和數字素養的養成價值。在此基礎上,職業院校除充分重視思想政治、語文、數學、英語、計算機等通識課程之外,還要甄選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等領域的經典內容,編制相關課程以提高學生的品德、情感、想象力、認知能力等方面的素養;同時,職業院校應積極開設關于數字技術的通識課程,包括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性數字知識與技能的課程,以及針對特定專業的數字技術通識課程。另外,數字技術催生了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給全社會的職業倫理帶來了嚴峻挑戰,也賦予了技術技能人才新的職業道德內涵。職業院校應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采用傳統形式與基于數字技術的新形式相結合的模式,努力優化職業道德教育的效果。總之,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發達的思維能力、高尚的職業道德等是新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特征,職業教育的數字化轉型應高度重視通識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
(趙蒙成,教育學博士,江蘇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