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許諾的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會一臉茫然——這是誰啊?
但是提及許諾導演的電視劇中的主題歌“金絲鳥在哪里,鳴叫歌唱,一聲聲似對我,訴說哀傷……”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是滬劇電視連續劇《璇子》里由茅善玉演唱的歌曲,1980年代初,這部電視劇獲得了中國電視最高獎“金鷹獎”,享譽全球華人圈,茅善玉也因此登上了當年的央視春晚。
另一首許諾執導的電視連續劇《芳草心》的主題歌“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在中國也幾乎是家喻戶曉。當然,許諾執導并獲獎的電視作品還有很多,尤其是她對于中國電視熒屏的拓荒所作出的杰出貢獻更具傳奇色彩。
許諾老師生于1934年1月,今年91歲高壽。她的父親許德良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始終積極熱情地投身黨的工人運動。抗日戰爭時期,上海地下黨組織為了確保許德良的安全,擺脫敵人的追殺,命他帶著全家和部分青年到蘇北的抗日根據地從事教育工作。
于是,當年才七歲的許諾隨父來到根據地,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一邊不斷地行軍轉移、堅持學習,一邊參加了兒童團,宣傳抗日。在后來的解放戰爭時期,許諾又在渤海解放區黨委領導的文工團里面當演員,積極融入革命宣傳工作。甚至還在黃河泛濫期間,奔赴“治黃”前線參加慰問演出。可以說,許諾的青少年時期是經歷了普通人難以想象的千辛萬苦。嚴酷的戰爭環境真正造就了許諾的根紅苗正、見多識廣,積累了正確的世界觀、藝術本領這樣的人生儲備!具有這樣傳奇經歷的老同志在中國的電視導演當中,恐怕也是鳳毛麟角。
新中國成立后,許諾憑著自己的聰慧、好學和努力,克服種種困難,先是進上海中學完成初中學業,然后考進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接受了正規的高等教育。畢業后,被分配到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工作,當了不到一年的編輯。才熟悉電臺業務不久,就被臺領導看中,選派她參加了上海電視臺的組建工作。這是領導對她的三觀、藝術水平和綜合能力的高度認可,也是她人生的一次蛻變,使得她人生變得更加傳奇。
許諾后來回憶道:“1958年7月31日下午,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文藝組組長向陽,陪同當時的文藝部主任劉冰找我和同事周寶馨、王宗堯談話。未料,這席談話竟定下了我進入電視界的終生。”
從此,許諾當上了電視導演,成為中國電視最早期的拓荒者之一。
1958年5月1日北京電視臺(后來改名為“中央電視臺”)開播。許諾接到參加籌辦上海電視臺的任務時,她跟所有國人一樣,還不知道電視為何物。而籌建中的上海電視臺將于10月1日開播,也就是說,所有的準備工作必須在兩個月里全部完成,其難度和風險可想而知。
真所謂時勢造英雄,8月27日,許諾登上了赴京的特快列車。次日,火車進前門車站,許諾所乘的小汽車經過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西單、德內大街……重任在身,也顧不得去參觀游覽,最后下榻在麻花胡同北京電視臺發射臺的招待所,許諾他們跟在京調試設備的工程師、技術員會合。晚飯后,大家聚集在員工宿舍,盯著一臺14英寸電視機,觀摩了我國首個黑白電視節目——18:30測試信號;18:55時鐘;19:00臺標;廣播員播報當日節目:新聞片;動畫片《飛上月球》;故事片《證據》。由于是第一次見識,絕對銘心刻骨!自此認識了這位讓許諾為之苦惱、為之欣喜、為之拼搏……相伴50年的朋友——電視!
因為時間緊迫,許諾他們和北京臺同行商定,采用分頭對口跟班學習——上海臺的周峰導演跟著北京臺胡旭導演,許諾跟著周峰導演,一起看演播節目排練、分鏡頭、開播前串聯會、直播全程、播后小結;還跟去轉播現場,看劇場里攝像機的機位安置,轉播車導演指揮、調度、鏡頭切換等等。9月4日,正趕上北京臺播出電視報道劇《黨救活了他》(上海瑞金醫院醫生搶救邱財康的事跡),許諾他們跟了全程——導演和演員說戲、排練、帶機定位……播出時,周峰導演在導控室觀摩,許諾在演播室現場取經。因演播室小,怕許諾“穿幫”,北京臺同行讓許諾穿上白大褂,拿個本子扮作醫護人員待在現場。另外,許諾還要了解北京臺節目的組織、聯絡、編排、預告、稿酬標準等。為此,許諾向北京臺同行要了一些已播的節目串聯單及節目文稿,以便回上海后模仿、復制。回滬前周峰導演召集大家在北海公園茶室開了個學習小結、迎接開播的鼓勁動員會,回去后確保上海電視臺10月1日對外實驗廣播。
在回滬顛簸的列車上,許諾激動地寫下了9月14日的日記:“在京半個多月的學習結束了,心情是興奮、沉重而又愉快的。由于黨的信任,任務的艱巨,這種緊張、新奇的生活,給我指引了正確的道路。我認為:在京的短短時日,是我一生中難忘的轉折階段,由于黨的信任和支持,我感到自己有一股說不出的力量,我愿為黨貢獻我的一切!”
9月25日,許諾又寫道:“……昨天進行了一次收測試驗(話筒線路輸出)的廣播,我擔任了播音員,是件緊張的事——一出差錯,便會給電視臺帶來極不好的名譽損害。還好,最后未出差錯,較順利地完成了任務。”
9月27日又進行了一次不對外的“實驗廣播”:廣播員、新聞片、文藝節目、木偶片。根據串聯單開串聯會,節目排練、跟機演練……反正跟正式播出一模一樣,電視信號發射、接收(技術人員在本市不同距離的地方設立接收點)。這是對上海電視臺演播、技術人員在北京學習轉播技術的考核,以及演播點上各部門臨場配合的演練。也是市里廣電有關領導對上海臺播出能力的審核。
由于試播順利,9月30日,“上海電視臺將在10月1日進行實驗播出”的消息見了報。當時,剛剛建立的臺行政、演播、技術……班子一共38人。許諾除了組織節目、聯系主持人,還為周峰導演撰寫了9月27日、10月1日急用的《節目播出串聯單》。因臺內無打印人員,許諾只得學著用鐵筆在鋼板上刻蠟紙,讓通信員送到電臺(北京東路)新聞部用手搖印刷機油印出《節目播出串聯單》帶回永安大樓(上海電視臺原址)。
1958年10月1日19:00,上海電視臺第一次實驗播出開始了!許諾擔任助理導演,專門負責電視畫面的切割。周峰導演一聲令下:“開始!”許諾按時切出了第一個畫面“時鐘”。接著是臺標;字幕祝詞:“慶祝國慶”;廣播員開始播音;本臺攝影記者用16毫米反轉膠片拍攝的第一條電視新聞片——“1958年上海人民慶祝國慶大會”;周小燕、蔡紹序的獨唱;上海廣播樂團女聲小合唱;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少年廣播合唱團的合唱;電影《鋼人鐵馬》,最后是字幕:“晚安”。終于,許諾他們順利地完成了首播任務。許諾榮幸地成了撰寫、謄刻第一份上海播出串聯單、切出第一個電視畫面的人。
臺領導對許諾的表現是滿意的,1958年10月4日,許諾被選任上海電視臺第一屆共青團支部書記。為做好黨支部的助手,許諾在幾天后的10月6日,為慶祝新中國成立10周年,組織自創獻禮劇目《紅云崖》,并首次參加電視劇導演工作,跟周峰導演聯合執導。
工作的需要和領導的培養,使得許諾的干勁更足了,不斷地創新求變。
許諾擔任了1958年10月8日第三次實驗廣播值班導演,盡管播出的節目只是新聞片、美術片、藝術片,但對許諾來說,這次獨當一面的藝術、技術實踐,她非常珍惜,因為在同批青年中許諾首得此榮。
1960年3月4日,上海電視大學開播,領導決定讓許諾擔任值班導演,導播開學典禮,請蘇步青等諸位著名教授講課,事后寫了播出匯報小結。
1963年8月4日。許諾執導播出了兒童詩劇《小冬木》。由于場景、模型、特技較多,為保證直播時的聲音畫面質量,首次借鑒了錄制廣播劇的方法——將朗誦與配樂先期錄音合成。在播出時再加飛機轟炸、輪船鳴笛等特效,既解決了人手、機器不夠的困難,又提高了播出質量。1965年12月16日播出電視詩劇《王杰頌》,許諾采用16毫米降水資料循回放映,與王杰在水中救人的表演“同步同象”合成,達到了身臨其境的效果。
1965年11月17日播出了許諾首次編導的電視劇《不屈的阮文追》,有四個場景,用16毫米影片資料作片頭尾配主題歌。由于社會反響很好,后來又重播了一次。
許諾在電視事業上干得風生水起的時候,特殊年代的到來一下子讓中國的電視事業出現大倒退。
許諾等許許多多藝術家只能到遠郊農場的“五七干校”去接受漫長艱苦的磨練,耗費了她十幾年寶貴的青春年華。
但是,許諾憑著堅定的理想信念,挺過了這段人生經歷中的至暗時光。
1976年10月,“文革”終于結束,好消息不斷傳來。然而,讓許諾回歸上海電視臺工作的調令卻在三年后的1979年才姍姍來遲。
1977年1月30日那天,在上海科影廠工作的許諾因半日病假,去上海電視臺看望老同事,他們希望許諾回去發揮老同志的作用,幫助把臺里的播出搞好。出門時,許諾正好遇見上海廣電局老局長鄒凡揚。他就是那個上海解放前夕,冒著生命危險,突入虎穴——國民黨上海電臺,代表解放軍宣布正式接管該臺的地下黨干部!那天天還沒亮,為了防止碰上國民黨殘部,鄒凡揚帶上了一支左輪手槍和40發子彈。在車上他奮筆疾書,寫下了一段彪炳史冊的23字新聞稿:“今天凌晨,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入上海市區,大上海解放了!”新聞稿當場由上海地下黨領導顧淵審定。面對鄒凡揚一行播發上海解放的指令,國民黨電臺原主管楊伯樞當然沒有二話,交給播音員施燕聲,施燕聲接過23字新聞稿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立刻興奮地播了起來。1949年5月25日清晨6時05分,“大上海解放了”的聲音回響在上海天空。
就是這樣一位虎膽英雄的老局長鄒凡揚關切地問許諾:“你怎么還沒回電視臺來啊?”
許諾回答:“需要在‘瓜熟蒂落’時再看,因為我是‘不受歡迎的人’。”
鄒凡揚說:“這是你自己認為的吧?你是開臺元勛!有什么可以多考慮的?回來!”
鄒凡揚還是當年的正氣凜然和大將風度!他的提醒令許諾震撼,也使她熱淚盈眶!
后來許諾一直說,是老局長的一句話,促使她回到電視臺來的。
而許諾此時已經47歲,她還算幸運,畢竟電視導演是她的至愛!她至少還有十多年的時間,去實現自己的藝術理想!
像鳳凰涅槃一樣,“文革”這段經歷,除了幫許諾拓寬社會、政治和人文的眼界外,也使她更加珍惜時間和藝術生命。從那時起,許諾發誓要把失去的寶貴時間奪回來!在退休之前的十多年,一定要在電視領域中,為觀眾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抓住機遇,再創輝煌……
1979年2月4日,許諾正式上班后的半個月里,她始終在忙于熟悉現在的電視導演崗位和相關的工作,并逐漸參與一些節目的錄制。她作為熒屏拓荒者的事業自信心,和抓緊余生在電視導演崗位上再創輝煌的雄心再次被點燃……
從同年3月12開始,許諾相繼轉播、實錄了一些名家主演的著名戲劇節目。如越劇《狀元打更》、京劇《宏碧緣》、昆劇《紅娘子》、舞劇《絲路花雨》《孔雀戀歌》、芭蕾舞劇《玫瑰》、話劇《文成公主》《天涯斷腸人》、歌劇《櫻海情絲》《金孔雀》、滬劇《半把剪刀》、滑稽戲《男大十八變》、新中國成立31周年文藝晚會、“上海之春”閉幕式、總政歌舞團來滬演出、《大地頌歌》《新世界交響樂》、專題《迎春花——獻給劉少奇的詩》《芝蘭常青桃李芬芳——高芝蘭和她的學生》《文化生活》、魏喜奎才旦卓瑪訪母校等43臺節目。
可以用“忘我”“嘔心瀝血”和“只爭朝夕”來形容這段時間許諾的工作節奏和狀態。
回臺第二年,即1981年1月,許諾執導了隨想交響詩《晨鐘》;3月21日,許諾錄制了當時爆紅的話劇——上海工人文化宮藝術團創作演出的話劇《血總是熱的》;4月又執導拍攝了電視劇《你是共產黨員嗎?》,播出后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回臺第三年,許諾錄制了放開青春的歌喉——慶祝“十二大”電視歌會、中央歌劇院的《茶花女》、京劇《碧波仙子》和《刀美蘭獨舞》專場、還執導拍攝電視劇《古運河畔》……
就在這一年,許諾被上海市廣播電視局任命為文藝科副科長。許諾感受到組織對自己的高度信任和器重,于是工作更加忙碌了。
1981年8月中旬,上海電視臺首次與美國同行一起錄制美國圣地亞哥青年交響樂團演出實況。上海臺出動轉播車和三臺攝像機,許諾與蘇嘉負責導演、切換一條錄像帶;美方單機插入我方畫面錄一條。后期再細編,許諾與蘇嘉通宵制作完成。第二天的晚上7:50至10:15順利完成衛星傳送。
1983年春節播出了由許諾執導(與舞臺導演楊文龍合作)的上海電視臺第一部戲曲連續劇——滬劇連續劇《璇子》(5集),榮獲第二屆《大眾電視》優秀電視戲曲片金鷹獎,茅善玉獲優秀女主角獎。
春節過后,許諾首次使用國產激光,執導了系列音樂歌曲集《群星璀璨電視歌會》,包括百花、彩虹、青春、鄉音、銀屏等五個分集。繼而又采用攝影作品、國畫及花卉圖案等結合摳像、特技,錄制了《英蕾繽紛電視歌會》六集,音樂編輯蘇嘉做了大量的編撰組織、先期錄音、接待安排等工作,邀請了全國數十名優秀歌唱家,匯編了群眾廣為流傳的著名歌曲。這種歌唱系列集束播放,受到熱烈反響和追捧,廣大觀眾紛紛要求重播并索取歌本。為此中國唱片社上海分社將歌會灌成唱片、錄成磁帶在全國發行,《上海電視》編輯部將歌曲集匯編發行。
同年8月,領導把許諾調到局里,參與上海廣電舉行的編輯、記者、導演和主持人的招聘活動。局領導讓許諾主考電視導演。參加考試的大專、本科畢業生大約5000人。通過三輪考試,最后,電視臺和電臺各錄取了20多名品學兼優的年輕才俊,為上海電視臺后來的飛速、高效發展,積聚了優秀的業務骨干。隨著1981年和1983年,上海廣播電視局的兩次專業人才的成功招聘,兵強馬壯后,上海電視臺在節目的設置上,開始了一系列的大動作。
從1984年起,上海電視臺新聞部推出了《國際瞭望》,文藝部首先推出了兩檔拳頭產品——《大世界》和《大舞臺》節目。體育部推出了《體育大看臺》。這些欄目,都以獨特的視角,全新的創意和節目模式、充滿青春激情的演繹和膾炙人口的內容,廣受好評,當時在國內刮起了一陣“上海電視旋風”。
1984年2月,許諾被任命為上海電視臺文藝專題科科長。馬不停蹄,干勁依舊。同年2月15日至23日,許諾執導了上海電視臺廣播電視藝術團的電視藝術片《黃浦江的浪花》;4月15日,錄制專題片《桃花誦——清明憶先烈》。同年7月,許諾執導錄制了《大世界》節目第9期《我的中國心——張明敏電視演唱專輯》,采用了棚內實錄、資料摳像、外景拍攝三種方式,處理三種不同風格的歌曲,廣受好評。
業內外熟悉許諾的領導、友人都說,許諾永遠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在退休前的十幾年里,許諾執導拍攝了大量戲劇藝術片和綜藝創新大片,在國內外都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和好評。許諾因此被評為國家一級導演,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上海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曾任常務理事、理事、榮譽理事)、中國電視戲曲評獎委員會評委,還被上海電視藝術家協會授予“文學藝術榮譽獎”。
退休后許諾仍然應邀活躍在上海乃至全國的熒屏上,佳作迭出,碩果累累。1999年8月19日,許諾在上海有線電視臺《戲劇頻道》執導實錄《星期戲曲廣播晚會》,將廣播名牌展現在熒屏上。
1995年她被全國戲曲電視劇評委會授予“最佳導演獎”;2008年在中國電視劇誕生50周年之際,許諾老師獲中國廣播電視協會授予的“為開創我國的電視劇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榮譽證書。
或許有讀者會發問:你對于許諾的事跡怎么這么熟悉?
那筆者回答您,我參加了1983年夏天上海廣電局那次招聘活動。當時許諾是主考官,我是5000名考生之一。經過三輪考試,我考取了上海電視臺綜藝節目的電視導演,并有幸和許諾老師共事。
2016年,上海市文聯推出了“海上談藝錄”系列叢書,展現本市各行各業對新中國和上海的文藝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杰出藝術家的藝術人生,其中,許諾赫然在列。上海文聯推出的許諾老師的人物傳記——《創新求變繡熒屏·許諾》在上海書展一上架,便很快售罄。我是經許諾老師的推薦,有幸成了該書的作者。
2021年11月26日中午,我應邀去東方路齊魯大廈參加了上海老記者協會浦東分會舉行的年會。由于特殊時期,來的人并不是很多。幸運的是,再次遇到我的恩師許諾。她的先生——高鳴老師也陪同前來。
他倆都已是九旬高壽,沒有請子女、保姆陪護,也沒有用拐杖和輪椅,精神矍鑠,談笑自如,讓在座熟悉兩位老師的同仁們感到既驚訝又羨慕!
閑聊中得知,高鳴老師正在準備出版一本總結自己藝術人生的著作《滬閩耕耘錄》。初稿已經由許諾老師花了兩年時間整理編撰而成。但聯系多家出版社,都因暫無書號而擱淺,要高鳴老師再等上三四年。
我聽了也很著急,因為他倆都已屬于鮐背老人,怎么可以讓二老長期等待?于是我就自告奮勇地說:讓我來幫高老師聯系落實一家出版社出版這本書吧!
我這樣做的目的,既是出于報答師恩,也是為了表達對高鳴老師的尊敬。因為,我從小受媽媽的影響,非常喜歡戲劇,而我母親最喜歡的那部戲,就是越劇《紅樓夢》。特殊年代結束后,電影越劇《紅樓夢》解禁放映,她去電影院排隊買票,連看了三遍,幾乎會哼唱該戲的大部分著名唱段。而這部戲的兩大作曲之一,恰恰就是高鳴老師!
經過我和各方努力,高鳴老師的這本書(精裝本)于2022年夏,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8月20日,我還為高鳴老師舉行了隆重的新書發行會,許諾老師高興地出席了。新華網、東方網等全國2000多家網站予以了熱情地報道。遺憾的是,到了年底,高鳴老師不幸辭世,但他出書的夙愿終于得以在生前實現。
2023年國慶節后,許諾老師打電話給我,想請我幫忙出版她的一本書。我當即就答應了下來。為什么?向經典致敬也;加之,許諾,乃吾之恩師也。我馬上聯系了好友,已幫助500多位朋友出書的上海浦東作家協會的副秘書長唐根華先生,他爽快地答應了。與許諾老師約好后,10月6日下午,我邀請了唐根華先生一起到許諾老師居住的親和源老年公寓去落實此事。許諾老師把她電腦里存放的一些文稿拷進了我的U盤,希望我將它們編撰成書,然后如果有可能的話,請我為此書做個序。我說:“一定會全力以赴!”
經過半年左右的運作,這本由許諾老師起名叫《一個熒屏拓荒者的經歷》的書,目前已經由上海文藝出版社付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