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輝,侯超懷,寇子壹
(吉林建筑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盵1]東北地區歷史街區建筑與環境獨具特色,包含自然、旅游、文化以及經濟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考古價值。但是,東北地區歷史街區建筑與環境設計保護更新的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東北”一詞將方位和區域之意合二為一,指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以及內蒙古東五盟市構成的區域,作為特色鮮明、獨立的文化單元,也是一個經濟的載體,更是一個人文區域,每個區域都存在深層次的文化差異。東北地區歷史街區擁有豐富的文化積淀和歷史遺產,其中許多建筑環境和歷史街區承載著大量珍貴的歷史信息。只有深入理解其價值,并采取更有效的保護和更新措施,才能確保這些珍貴的歷史建筑能得到妥善保護,進而恰當地傳播、繼承、發展歷史文化。
改革開放初期,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與歷史建筑保護之間存在嚴重的沖突,導致過度強調經濟指標,從而忽視了東北地區歷史街區建筑與環境設計保護更新建設的重要性。東北地區歷史街區建筑與環境經歷了各自歷史的演變進程和自然的演進,進入21世紀以來,東北地區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變得更加嚴峻,發展過程遭到強有力的現代沖擊,雖然在現代語境中保留著歷史的記憶與認知,但迷失了發展的方向。
東北地區的衍生是萬物的規律,是生命的根基,是自然的靈魂。各級政府和設計師的觀念意識在學習過程中逐漸覺醒,開始重新審視歷史建筑保護和更新的價值與意義,在對歷史建筑更新保護的過程中,展現東北地區衍生的獨特景致。
2007年6月,《城市文化北京宣言》在由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共同發起的“城市文化”國際研討會上通過,宣稱中國城市正面臨特色消失、面貌趨同的危險,形象趨于低俗,環境正在退化[2],同時還提出了城市發展一系列要點問題,包括在城市文化中實現新舊之間、城鄉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發展,在城市發展中反映社區民眾的利益需求,民眾必須參與到決策中來,以歷史文化建設為城市發展的首要任務。
東北地區歷史街區建筑的發展受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兩方面的制約。自然環境包括氣候、地貌兩種環境因素;人文環境包括社會文化環境、社會經濟環境、社會政治環境等因素,由此引發一些問題。
許多歷史街區的建筑年久失修,缺乏有效的保護和修繕措施,一些建筑物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其結構和外觀受到嚴重損壞。隨著城市化的進程,一些歷史街區的建筑被拆除或改建,失去了原有的風貌和特色。一些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追求現代化建筑風格,反而失去了地域性文化。東北地區歷史街區建筑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信息。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保護和傳承措施,許多建筑的文化內涵被忽略或破壞,無法得到有效的傳承和發展。歷史街區建筑的保護和管理需要政府、社會和個人多方的努力,但目前的管理體制存在不健全的問題,缺乏有效的監管和責任主體,無法對歷史街區建筑進行有效的保護和管理。公眾對歷史街區建筑的保護意識不強,缺乏對歷史文化的尊重和認識。
東北地區歷史街區建筑是特殊地域、特殊時代的產物,新舊建筑的共生猶如人之老幼和諧共處[3]。古今中外,人們喜愛古董,卻對歷史街區建筑的政治文化屬性“革故鼎新”,羅馬帝國毀掉希臘城市宮殿,項羽咸陽“大火三月不滅”的改朝換代思想讓人們對歷史建筑環境的保護不加以重視。
《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提出:“保護的任務是通過技術的和管理的措施,修繕自然力和人為造成的損傷,制止新的破壞?!盵4]根據目前對“保護”的觀念和行動,其方法包括凍結保存與維護、預防保護與加固、遷址保護與修復、更新利用與重建。
凍結保存是最常見的保護方法和措施,保護對象一般為價值較高、現存狀態無明顯問題的歷史建筑遺產,力圖原封不動地保留其歷史的原真性,不采取任何改變現狀的措施和手段,不做任何多余的修補和維修。維護是一種間接的保護手段,通過持續和定期的檢查和監測,遺產主體和環境可以得到全面的監測和評估,而及時的記錄和現狀了解有助于識別潛在風險,通過科學的管理和保養措施,這些隱患可以被消除。當問題出現時,可以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應對。
對于歷史街區建筑的凍結保存與維護有以下方法:首先,根據建筑的歷史價值、保存狀況和功能需求,將其分為重點保護類、自然環境類和整治類。對于維護狀況良好的建筑,應保持其現狀并繼續發揮現有功能。對于受損較嚴重或已遭破壞的建筑,應按照原始的外觀和特點進行修復和保養,包括建筑材料和工藝,以盡可能地恢復其原始風貌。對于自然環境類建筑,應進行適當的加固和修復,使其能融入現代城市建設中,并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同時,對于歷史文化街區中仍可正常使用或用途有所變化的建筑,應根據社會發展的需求進行適當的改造和利用。其次,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大對歷史街區建筑的監管力度,防止亂搭亂建和破壞原有風貌的行為發生;加強對原住居民的教育引導,增強其保護意識;定期對歷史街區建筑進行檢查和維護,確保其長久保存下去。綜上所述,對于出現的問題要及時解決,防止破損加劇。
預防保護是建筑遺產保護的一個新概念,是通過對建筑遺產的監控和測量,記錄建筑的各種數據并加以研究分析,從而得出建筑衰老、腐化、損毀的規律。加固是一種直接的保護方法,主要針對結構上已經接近破敗的建筑,利用技術手段加強其原有結構之間的聯系或增加原有材料的強度,從而保證原建筑的穩定性和完整性。
在保護工作中應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盡可能保持建筑的原貌和原有結構。對于損壞的部分,應采用傳統的建筑材料和工藝進行修復,以保留建筑的傳統文化特色。針對不同類型的建筑,應采用不同的加固方法。例如,對于木結構建筑,可以采用傳統的木梁加固法;對于磚石結構建筑,可以采用水泥砂漿加固法。同時,應對建筑的各個結構部位進行全面加固,以提高其整體的穩定性。做好建筑的日常保養和維護也是預防保護的重要措施。例如,定期檢查建筑物的屋面、墻體、門窗等部位,及時修繕損壞部分;定期清理建筑物的表面污垢和積塵,保持其外觀整潔;禁止在建筑物內部隨意拆改墻體或增設隔斷,以保持其原有結構的安全性。針對可能出現的自然災害或其他緊急情況,應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例如,在地震高發區,應定期檢查建筑物的結構安全性能,并制定地震應急預案;在洪水易發區,應加強防洪設施的檢查和維護,以確保建筑物的安全。
遷址保護是將建筑物、構筑物或遺址在空間內進行變更從而保護其時間痕跡的方法,又稱平移保護。這種方法涉及將建筑物整體移動到新的地址,以確保其得到妥善的保護和保存。修復是一種直接的保護措施,旨在修復和恢復破損的建筑遺產。通過傳統或現代的工程和技術手段,在不改變建筑原狀的前提下,使建筑恢復到良好、健康的狀態,延長其使用壽命。簡而言之,修復的目的是使建筑遺產保持良好的狀態并延續其歷史價值。
在具體的遷址保護與修復中,需要對歷史街區建筑的價值進行評估,包括其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等,是為了明確保護與修復的目標和意義。對歷史街區建筑進行現場調查,包括對其結構、材料、工藝、裝飾等方面進行詳細的記錄和拍照。根據評估價值和現場調查的結果,制定具體的保護與修復方案。方案需要考慮到建筑的原貌、歷史信息和實際情況,同時要遵循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和相關標準,按照制定的保護與修復方案實施。在實施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保護建筑的原貌和歷史信息,同時要確保施工安全。遷址保護與修復完成后,需要定期對建筑進行監測和維護,確保其長期保存和保護。在監測和維護的過程中也要及時記錄和整理相關信息,為后續的保護工作提供參考。
更新利用是指對建筑物本身進行適當改造,也屬于直接性的保護措施,如消防設施、排水設施等設施設備的改造更新,從而重新達到新的使用要求;還有在原有基礎上增加新的功能,通過對原有建筑空間的改造和調整,甚至是局部的擴建,改變其原有的功能,從而適應新的需求。重建是指對歷史建筑進行復建或復原,即在遺址或原址上,根據已知建筑的早期面貌完成對歷史建筑的重現。換句話說,重建是對已消失建筑的恢復,使其呈現出某個已知的早期狀態。如一些特別重要的歷史建筑物因故被毀,但因其特定的歷史價值和象征意義而需要重建。然而,重建是一個需要謹慎對待的過程,必須經過專家論證,因為重建往往會失去歷史的真實性,并且耗費巨大的資源,還會破壞遺跡。在諸多情況下,保存殘跡更有價值。重建必須有嚴格、可信的依據,這些依據包括考古發掘、翔實的史料和嚴謹的考證,而不是臆測和創造。因此,只有在極特殊的情況下才允許重建,即這種重建是保護尚存的一些遺址和殘址所必要的措施,并且能兼顧展示作用,或者是因為消失的建筑具有某種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新舊建筑在同一空間共存,相互協調共生,尤其在新建建筑與歷史建成環境之間的關系上顯得尤為復雜[5]。在這種情況下,新建筑需要與老建筑實現共生,并同時滿足城市環境重構的需求,賦予城市文脈全新內涵。因此,正確處理新舊建筑及景觀之間的關系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議題。
在處理新建筑與歷史建成環境之間的協調和復雜問題時,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在城市歷史環境中引入新建筑,可以塑造新的空間形態,展現出新的建筑美學元素和空間關系。如北京CBD區域,紫禁城與其身后摩天大樓的對應證實了這種協調和整合是必要的,以確保新建筑與歷史環境之間和諧共存,努力賦予城市更多發展的可能性。對于歷史街區內的古建筑,應該采取保護和修繕的措施,保持其歷史風貌和特色。在修繕過程中,要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盡可能地保留古建筑原有的結構和材料。對于歷史街區內的現代建筑,可以進行適當的更新和改造,使其與古建筑相協調。在更新和改造過程中,可以注重一些細節和傳統元素的使用,如仿古材料、傳統紋樣等,使其與古建筑相呼應。通過合理的規劃和設計,促進新舊建筑的融合,使它們能和諧共存。新舊建筑的共存共生要求延續或調整功能,將歷史建筑的功能融入現代生活需求,形成開放的空間環境,實現新的經濟模式。因此,在激活歷史街區時,保護與發展、繼承與開發、傳統與現代需要同步進行,盡可能地保留歷史建筑的原貌。這種方式有利于保護真實的歷史遺存,深入挖掘城市的歷史文化內涵,優化城市的文化氛圍和藝術品位,從而促進歷史與未來的融合。
歷史建筑因歲月或人為戰爭的破壞被毀從而形成破敗的遺跡,其只有殘破不堪的部分建筑片段,沒有一個完整的整體形象[6],對此,應用創新的理念及設計手法解決。首先,最大限度地保護現有遺跡;其次,創造性地提出解決方案,即認真梳理和解讀建筑的前世今生,運用邏輯思維對現有歷史建筑環境進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了解它們在歷史環境中的狀況及其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地域性表達;最后,結合新建筑和城市設計的定位形成設計思路與策略。正如意大利建筑師喬萬諾尼就歷史建筑及環境設計保護和修復說:“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則就是古代城市‘片段’應被整合到一個地方的區域的和國土的規劃中,這一規劃象征了古老肌理與當下生活的關系?!眴倘f諾尼認為,應該通過城市規劃整合建筑遺產與當代城市形態的關系,創造性地提出解決方案,使古代建筑的肌理能與現代城市生活相融合,成為現代城市空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可以看出,通過城市規劃手段,可以更好地處理老城區與新城區、保護與更新的關系,營造建筑群的圖底關系,保留老城區、歷史地段、傳統街區原有的空間特征,使城市在保持基本文化脈絡的基礎上得到有機更新,從而實現歷史文化名城整體風貌的有效保護和延續。
對大部分歷史建筑進行保護與修復時,除了要規劃好建筑內部空間之外,還要充分滿足其現代功能性需求[7]。充分運用現代設計理念對歷史街區建筑進行形態解構重組,使歷史建筑重獲新生,具體是通過建筑科技手段,在保證其歷史風貌的前提下,即通過新結構、新材料和新工藝對歷史建筑進行加建改建,使其保留濃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充分體現高超的建筑技巧,創建與周圍環境相協調的空間氛圍。
德國柏林國會大廈就是典型的代表,其前身是具有100多年歷史的帝國大廈,幾經毀壞和重建,已殘缺不全,擴建和維修既不切實際也無法滿足新的功能需求。兩德統一后,其作為議會新址,成為德國統一的象征。因此,政府舉行了國際競標后由福斯特及其設計事務所贏得了這場競賽。福斯特以其慣用的高技派風格,將玻璃與鋼結構融入這個歷史建筑中,為德國創造了一個新的城市標志。新國會大廈保留了原有建筑的外墻風貌,但內部結構進行了徹底的改造,采用鋼結構重新構建內部結構體系,使這座古典莊嚴的建筑成為一座現代化的新建筑,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歷史街區建筑不僅是城市風貌的重要體現,更是城市中珍貴且無法再生的物質文化資源,見證了城市的興衰變遷。這些歷史建筑所傳達的時間信息涵蓋了人為使用痕跡和自然歲月演變的痕跡,是隨著時間推移逐漸積淀的精神和情感價值的物質實體。歷史街區建筑的變化痕跡真實記錄了歲月的變遷,將人為與自然痕跡融合在一起,構成了歷史的延續性,形成了建筑的“年輪”。作為歷史的“記憶存儲器”,它們記錄了城市和城鎮成長的歷史軌跡,是人類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