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丹
(懷化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0)
傳統工藝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軔于鄉土社會的生產形式,不僅是傳統農耕文明中鄉村社會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也承載著鄉土文化的精髓。以傳統工藝的高質量傳承發展為契機,解決當前鄉村文化、經濟等民生困境,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
2017年3月《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頒布以來,更加偏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職業教育在推動傳統工藝振興上始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022年6月28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十部門印發的《關于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的通知》指出:“鼓勵具備條件的普通高等學校、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開設傳統工藝相關專業和課程,培養有技能、會設計、懂理論的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1]這將對職業院校與普通高等學校的要求畫上了等號,但不可忽略的是,與普通高等學校相比,大部分職業院校的辦學規模、辦學條件、教學理念、教育質量都相對落后。正因如此,雖然近年來隨著保護力度的增加,傳統工藝的存續狀態逐漸向好,但是與高等院校的設計專業相比,職業院校對本地傳統工藝資源的挖掘和應用依然較少。由于師資引進力度不足、學生積極性不高等現實問題,僅有個別院校開展專門的傳統工藝教學,且僅開設興趣班;其他能與傳統工藝建立聯系的課程教學內容和形式也相對簡單。以懷化職業技術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為例,現開設專業基礎課“民族服裝圖案設計”、專業拓展課“地方服飾工藝”、持續拓展課“服飾非遺工藝湘繡入門”“服飾非遺工藝苗繡入門”等4門相關課程?!懊褡宸b圖案設計”主要涉及傳統工藝作品中圖案的表現形式與創新,對圖案的來源、發展等內涵方面闡述不多;“地方服飾工藝”涉及的工藝種類較多,但實踐操作都較為基礎,以蠟染教學為例,只教授畫蠟、浸染、脫蠟等成品制作步驟,蠟液制作、藍靛制作等較為復雜的前期準備工藝尚未涉及;“服飾非遺工藝湘繡入門”“服飾非遺工藝苗繡入門”兩門課程作為學生課外選修課程,雖由本地工藝美術大師教授,但實際上課的學生數量不多,每個班級平均參與人數不足總人數的1/10。
顯然,當前各職業院校的設計專業對傳統工藝內涵的教學尤為缺乏,實踐操作雖然較多,但仍然存在不夠深入、不夠全面的問題。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彌補當前的弱勢,形成傳統工藝與設計專業教育高質量協同發展的共贏局面,為實現本地區鄉村振興貢獻職教力量,是亟須探索的問題。
與傳統工藝的振興相比,高質量傳承發展的路徑需要更具針對性。傳統工藝是以技藝為導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除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共有的藝術性與文化性之外,傳統工藝還有其獨有的特性——技術性,這與以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培養目標的高職設計專業教育不謀而合。因此,從傳統工藝這三大特性出發尋找不同的助推路徑,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傳統工藝傳承發展質量。
技藝是傳統工藝傳承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內容,徐藝乙教授在萬里茶道·長盛川青磚茶制作技藝保護與傳承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中提及:“傳統工藝應該在現代社會中大有作為,既要保留傳統技藝的核心,又要通過現代化提高生產效率,這一點尤其重要。”[2]以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培養目標的高職設計教育應充分發揮自身在技術技能方面的優勢,幫助傳統工藝技術融入現代化生產中,實現傳統工藝的生產性保護。
2.1.1 編制標準助力規范傳統工藝技術
“民間工藝都有一套固定的工藝流程和傳統。民間藝人非常重視恪守它的程式化,有些近乎對儀式的崇拜與遵從,絕不敢隨意減省。他們相信工藝流程的每一個步驟和它們之間的順序都是神圣不可更動的,是師傅傳下來的規矩,是保證手藝不走樣并獲得成功的先決條件?!盵3]傳統的師徒傳承往往十分依賴師傅的經驗,經過長期的實踐積累,師傅對整個流程以及每一個步驟技術要領的把握都十分熟練,但這樣的熟練在傳承過程中可能存在理解與掌握的偏差。傳統工藝技術規范標準的制定可以將傳統工藝的技術操作流程規范化,一方面保障了核心技術傳承的穩定性,另一方面提升了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參與傳統工藝技術標準制定的人員不僅包括對技術內容十分熟悉的傳承人,還包括熟悉標準化知識、了解標準運行規則、具備標準編寫能力的人員,職業教育人員長期對接行業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熟知甚至參與行業標準的制定,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更是參與了大量教學標準的制定,具備標準編寫所需的技術基礎、教學經驗以及編寫能力。
2.1.2 產學融合助力創新傳統工藝技術
傳統工藝生產最大的特點在于手工生產,手工制作的個性化正是標準化生產所欠缺的,因此,在規范傳統工藝技術的基礎上還要反復論證手工與機械的合作模式,如全聚德引進微電腦烤爐,將人工對火候掌握的經驗程序化,在實現烤鴨制作標準化和自動化的基礎上保留了全聚德烤鴨原有的風味??偟膩碚f,傳統工藝技術與現代生產結合主要依賴設備和材料的改變,高職設計教育的優勢在于其與產業一線結合的緊密性,可以更直接地接觸新設備、新材料,并發揮專業研究優勢,探索更合理有效的結合方式。
隨著信息社會的高速發展,“數字技術正以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全面融入人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和全過程,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4]。《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也明確指出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字化保存和傳播,因此,高職設計教育助推傳統工藝藝術特性高質量傳承發展應緊跟時代腳步,借助數字技術,從資源保存和創新傳播兩方面挖掘、重塑傳統工藝之美。
2.2.1 教學資源庫建設助力發掘傳統工藝美
當前,數字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傳統文化的采集、保護、儲存、修復、研究等環節。故宮博物院等各大博物館都推出了線上博物館,將藏品“展”在了互聯網上。專門從事傳統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的平臺也相繼崛起,如專門對中國紋樣進行挖掘、整理、再造的“紋藏”,已經擁有500余個傳統紋樣的數據專題。高職設計專業教學需要建設相關專業教學資源庫,與專門的博物館相比,專業教學資源庫中的素材經過教學處理,更加符合教與學的規律,有助于傳統工藝的傳承;與商業性的平臺相比,專業教學資源庫都是通過開放性的網絡平臺進行分享,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人免費學習,更有效地拓展傳統工藝的傳播渠道。
2.2.2 數字設計教學助力重塑傳統工藝美
傳統工藝的藝術性具有鮮明的時代、地域特征,在高質量傳承發展過程中,要保證內容的完整性。然而,要想讓傳統工藝煥發新生,必須不斷通過創意設計將其重塑。從設計的角度來說,利用數字化手段可以在極大程度上節約設計的時間與成本,提升設計的創新性。例如摘得首屆湖南文化創意設計大賽金獎的創意侗錦《梭說侗錦亞麻系列》的設計團隊就是通過數字設計,將大量的侗錦圖案元素錄入系統中,通過人工智能處理,提取出侗錦的特色,將這些素材組合形成各種創新圖案。因此,高職設計教育要對接企業需求開發多種設計軟件,為數字化設計提供有效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5]。文化特性是所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共性,高職設計教育不僅可以讓最直接的受眾——學生將這些優秀的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有意識地主動發展、推廣傳統工藝,也可以走出校園,在產業扶貧、文旅融合方面發揮效用。
2.3.1 課程融入助力內化傳統工藝精神
傳統工藝凝聚了中國發展歷程中的思想、形式和精神,在設計這個源于西方的學科中融入傳統工藝,可以從思想的層面浸潤未來的設計師們,引導他們逐步形成本土化的設計思維。以“設計構成”課程為例,該課程作為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基礎課程,是我國設計教育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他山之石”。現階段,大多數課程教學直接套用西方教學體系,以點、線、面作為元素進行形的抽象和組合,以此培養學生對形的塑造能力和審美能力。然而,中國傳統圖案中也有大量的形體抽象以及特色鮮明的組合形式,如中軸線的對稱、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等,以傳統圖案的構成體系進行“設計構成”課程的主體教學,以點、線、面構成作為輔助教學,引導學生理解中西設計不同的歷史發展所導致的構成思維方式的差異,使學生主動應用傳統工藝。
2.3.2 多方合作助力融合傳統工藝文化
傳統工藝的產業化在產業扶貧、文旅融合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是推動鄉村振興的有效抓手[6]。高職設計教育可以發揮其平臺優勢,跨學科、跨學校、與相關企業合作組建創新團隊,通過進行相關科研項目研究,深入挖掘本地傳統工藝的文化家底;通過與政府、企業、傳承人的多方合作,探究本地傳統工藝文化品牌的打造;通過課程中的文化滲透,為本地傳統工藝文化產業儲備人才。
手工器物只有滿足大眾日常所需,融入人們生活,實用功能和時尚審美兼具,才能實現量產、形成產業,從而帶動鄉村經濟。傳統工藝在其所處時代之所以能不斷發展,歸根結底是因為其與當時生活的聯系緊密。時過境遷,傳統工藝的高質量傳承發展既需要守正又需要創新,傳統工藝內涵中的隱性價值是中國現代設計的根基,而現代生產中的先進技術、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正是讓傳統工藝回歸的催化劑,高職設計教育的使命是找到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讓傳統工藝回歸現代的生產生活,煥發出時代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