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芳,周 娜,呂 凱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浙江杭州 310016
單肺結節切除術是胸外科常見的手術,手術期間需要氣管插管對患者進行氣道管理[1]。相比傳統的單腔氣管插管,雙腔氣管插管能夠將左右主支氣管完全隔開,實現雙側肺分別通氣及吸引,可防止術側肺分泌物污染非術側肺[2]。喉痙攣是一種喉部肌肉緊張的癥狀,可以導致呼吸困難和聲音嘶啞。喉痙攣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手術刺激、管道移除、異物刺激、使用藥物等[3]。雙腔氣管導管管徑較大,當患者在麻醉復蘇期間需要拔除雙腔氣管導管時,大管徑可能會更容易刺激喉部敏感區域,從而增加喉痙攣的發生風險[3]。當肺部手術患者并發中重度喉痙攣時,其危險程度遠高于其他手術并發癥。因為患者會經歷肺通氣不足和喉痙攣雙重危機,導致嚴重呼吸不良事件的發生。因此,在此類患者搶救時,早期識別并積極尋找誘因、快速對癥治療是搶救成功的關鍵。2022年8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術后復蘇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收治1例單肺結節切除術雙腔氣管插管拔管后突發重度喉痙攣的患者,經及時搶救,患者安全返回病房并出院。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患者,女,66歲,因胸悶半年,夜間陣發性發作兩次,外院胸部CT顯示右肺磨玻璃結節,無咳嗽、咳痰,無胸痛、氣急,為進一步診治,于2022年8月22日擬“肺結節”收住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胸外科。患者既往有高血壓史半年,甲狀腺右葉切除術后10年余,服用氨氯地平每日5 mg,未服用甲狀腺術后相關藥物。體溫36.4℃,脈搏58次/min,呼吸19次/min,血壓110/57 mmHg(1 mmHg=0.133 kPa),身體質量指數 28.8 kg/m2。肺通氣檢查提示:輕度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和最大自主通氣量下降。血鈣1.196 mmol/L。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Anesthesiology,ASA)分級Ⅱ級,氣道評估馬氏分級Ⅱ級,頸項短,舌體偏大,輕度睡眠打鼾,聽診雙肺呼吸音清且對稱,未聞及明顯干、濕啰音。完善術前準備,于8月24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鏡下右側肺楔形切除+右肺修補+胸膜粘連松解術”。全程手術歷時60 min,術中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維持在35~40 mmHg,出血20 mL,置入右側胸腔引流管1根。術畢患者帶雙腔氣管插管入PACU,予呼吸機間歇正壓通氣模式支持。拔管后患者出現重度喉痙攣,SpO2由99%降至75%,立即給患者托下頜開放氣道并予以呼吸皮囊和加壓面罩給氧,緊急呼叫手術醫生和PACU麻醉醫生,給予呼吸機持續正壓通氣支持,遵醫囑使用多沙普侖、丙泊酚和甲潑尼龍靜脈注射,復查動脈血氣分析,積極補充電解質。經過搶救和護理,患者SpO2恢復至98%,情緒穩定,主訴無明顯不適。患者共復蘇3 h 40 min后被安全護送至病房,并于第2天順利出院。
本例患者存在一系列喉痙攣高危因素。第一,患者頸項短,舌體偏大,輕度睡眠打鼾,拔除氣管插管后容易發生舌后墜,痰液難以排出,從而誘發喉痙攣。第二,患者為老年人,機體儲備及代償能力減退,對麻醉藥物引起的呼吸抑制較為敏感,呼吸功能障礙和排痰能力下降[4]。第三,肺結節手術后放置的雙腔氣管插管對咽喉部及氣道刺激較強,在拔管后,因患者痰液黏稠不易吸出,予多次吸痰,這會引起對咽喉壁的反復刺激,形成痙攣反應[5]。第四,全身麻醉淺麻醉時期,患者的呼吸和喉部肌肉活動會受到抑制,使神經反射減弱,導致喉痙攣[6]。第五,由于患者甲狀腺術后未服用左甲狀腺素鈉片,導致其血鈣一直處于偏低水平,神經肌肉興奮性增加,也成為拔管時誘發重度喉痙攣的因素[7]。
喉痙攣是蘇醒期可能發生的呼吸系統并發癥,可導致呼吸道狹窄,影響呼吸道氧流通。醫護團隊依據《PACU內全身麻醉蘇醒期患者去氧飽和預測評估表》[8]對本例患者進行入室即刻和氣管插管拔管后即刻評估。該量表用于評估患者蘇醒時的氧合狀態風險程度,共評估10項內容,總分54分,<8.5分為去氧飽和低危患者,≥8.5分為高危患者。本例患者入室即刻去氧飽和風險分數為16分,確定為呼吸道并發癥高危患者。針對本例患者的情況,護士制定完善的喉痙攣高危患者預見性護理策略并每5 min復評1次。具體措施:入室后護士與PACU麻醉醫生共同查看患者術中鎮靜、鎮痛和肌松藥物的給藥量,確保呼吸機設置足夠的潮氣量并檢查呼吸參數;懸掛去氧飽和高危風險標識牌,做到全員警示;保證搶救藥物、氣管插管物品、環甲膜穿刺包隨時可用,根據患者麻醉恢復狀態隨時評估,調整風險等級。
3.2.1氣道管理
患者入PACU 35 min后,經麻醉醫生評估后拔除氣管插管,麻醉護士拔管后復評去氧飽和風險評分為14分,予抬高床頭30~45°。拔管后,監護儀顯示SpO299%,約30 s患者出現面容緊張,主訴喉部不適伴有聲音嘶啞,劇烈咳嗽,呼吸困難。查體:SpO287%,血壓170/90 mmHg,心率120次/min,呼吸32次/min,口腔內可見少量白色黏稠分泌物,予以吸除,并立即改普通面罩8 L/min吸氧,安撫患者,鼓勵其深呼吸,SpO2維持在81%~82%,密切關注有創血壓。拔管后1 min患者躁動,口唇及面色發紺,全身大汗,四肢抽搐,張口呼吸,聞及低調的吸氣性喉鳴音。再次查體:患者意識存在,雙側瞳孔等大等圓,三凹征(+),此時SpO2降至75%,監測心率60次/min,呼吸8次/min。結合SpO2急速下降,判斷其為重度喉痙攣。麻醉醫生托住患者下頜,以確保氣道暢通,護士迅速更換普通面罩為加壓面罩,將呼吸機設置為持續正壓通氣模式,并提高氧濃度至100%。協助麻醉醫生放置10號口咽通氣管,聽診患者雙肺呼吸音增粗,伴有少量痰鳴音,予吸痰。經過正壓通氣2 min后,患者的SpO2波動于75%~79%,改善不明顯,并出現明顯喉鳴音,護士遵醫囑進行藥物干預并持續予正壓通氣。經過5 min正壓通氣后,患者的喉鳴音明顯減少,SpO2達98%。護士遵醫囑予取出口咽通氣管,改用普通面罩吸氧,將床頭抬高,鼓勵患者進行深呼吸,SpO2維持在97%~98%,呼吸18次/min,患者主訴呼吸較前順暢。
3.2.2用藥護理
患者突發重度喉痙攣,護士遵醫囑靜脈注射多沙普侖50 mg,以刺激患者的呼吸,消除喉痙攣,改善氧合功能。但此藥如使用不當,注射后1~2 min內可能引起血壓升高、心率增快、心律失常、譫妄、驚厥、反射亢進等,因此在用藥后護士密切監測患者意識、心率、血壓和SpO2的變化。患者用藥后,意識清楚,呼吸增快至14次/min,SpO2由75%上升至76%,繼續托下頜輔助面罩呼吸。氣道正壓通氣支持2 min后,患者出現躁動不安,遵醫囑予丙泊酚60 mg靜脈注射進行鎮靜處理,并抑制其喉反射和喉上神經敏感性。此藥對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靜脈注射后護士持續監測患者動脈血壓和呼吸頻率變化,藥物注射1 min后患者趨于安靜,測得血壓112/60 mmHg,呼吸10次/min,SpO2波動于75%~79%。此時患者的喉梗阻并未完全解除,繼續遵醫囑予甲潑尼龍40 m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10 mL稀釋后緩慢靜脈注射,以減輕喉頭黏膜水腫,減少喉鳴音及吸入性呼吸困難,從而提高呼吸系統的應激動力。藥物注射3 min后,患者意識清楚,喉鳴音消失,口唇及面色發紺好轉,SpO2逐漸改善,上升至92%,血壓135/70 mmHg,心率85次/min,呼吸16次/min。經過5 min正壓通氣與藥物的配合使用,最終患者SpO2達98%。
術后嚴重低鈣血癥定義為術后3 d內患者的血清鈣水平低于1.875 mmol/L[9]。該患者呼吸機正壓通氣后4 min急查血氣分析,結果提示其血鈣水平為0.782 mmol/L,與術前1.196 mmol/L相比顯著下降。鈣離子對維持神經肌肉的正常興奮性非常關鍵,低血鈣會增加神經肌肉的興奮性,出現驚厥、手足抽搐,當其累及喉肌時,可能引起喉肌痙攣,最終導致上呼吸道梗阻,影響通氣功能,甚至導致呼吸功能衰竭,其癥狀的嚴重程度主要取決于鈣離子在血液中絕對濃度和下降速度[7]。針對本例患者的低鈣血癥,遵醫囑給予5%氯化鈣1 g加入乳酸鈉林格溶液500 mL中靜脈滴注,40 gtt/min,靜脈滴注期間持續心電監護,密切觀察患者有無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關注血清鈣水平變化和心律變化。治療1 h后,復查動脈血氣,提示血鈣為1.131 mmol/L。
喉痙攣是麻醉恢復期間氣管插管拔管后嚴重的呼吸道并發癥,需要PACU護士盡早評估,準確識別,一旦發生需立即配合麻醉醫生積極開展急救治療,及時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保障手術患者的復蘇質量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