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芃
隨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進步,越來越多航天員進入太空,并在太空中長時間駐留。同時,許多關于航天員的傳言在網上傳播并引發熱議:太空“出差”影響女航天員生育、太空環境會改變航天員基因、航天員在太空容易發胖……這些說法披著科學的外衣,迷惑公眾,擾亂視聽。
如今,越來越多女航天員飛上太空。有傳言稱,女航天員必須生育后才能進入太空,否則從太空返回后影響生育。
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傳播專家龐之浩說,這是無稽之談。雖然太空飛行存在較大風險,但不會對女航天員生育造成負面影響。
太空生活會對航天員身體產生一些影響,如身高增高、肌肉和骨骼退化等。但人體適應能力很強,過一段時間就可恢復正常。通常來講,謹慎起見,航天員返回地球后,一般會調養一段時間再備孕。
“女航天員可以是已婚已孕的,也可以是已婚未孕的。我國兩位女航天員首次飛天時就是已婚未孕的。”龐之浩說,現有數據表明,女航天員執行太空飛行任務不會影響生育,而且從太空返回地球后生的孩子都很正常。劉洋就是例證。2012年,劉洋乘坐神舟九號載人飛船飛上太空前就已結婚但沒有生育。2015年初,她當上了媽媽。人類歷史上首位女航天員捷列什科娃也是先執行太空任務再生育的。
太空環境會改變人體部分生理特征。此前有媒體報道,美國航天員斯科特在太空期間出現頸動脈和視網膜變厚、體重變輕、認知能力下降等變化。因此部分網友認為,太空會讓航天員基因突變。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解釋道,航天員在太空中長時間生活后,受太空環境影響,一些外在基因表達可能會發生變化。但真正的遺傳“密碼”,也就是內在基因并未發生改變。
“實際上,人在地球生活基因表達也會變化。比如,熬幾次夜基因表達就可能變化。”鄭永春說。
在上述對斯科特的研究中,研究者分析了他外周血管細胞基因表達的變化。他們發現,確實有不少基因表達在太空中變得不一樣,但這些變化有91.3%在斯科特返回地球后6個月內恢復原狀,剩下8.7%的基因表達沒有恢復好。至于變化是好還是壞,能否完全恢復,還有待后續研究。
從電視里看到執行任務的航天員時,總感覺他們有些“發福”。有些人因此認為,太空環境和伙食容易使航天員體重增加。實際上,“發福”是由于在失重環境下,人體體液重新分布,血液上涌導致浮腫,讓臉看起來比較胖。
人體內血液、尿液等體液分布與地球上的重力環境相適應。到了太空失重環境下,人體體液分布會發生變化。航天員在乘火箭升空和進入太空時,體液分布都不同。火箭點火升空后,航天員會體驗到超重感覺。在這個過程中,人體體液會向下肢轉移。而實現船箭分離后,航天員會從超重轉變為失重,血液會一下子涌向頭部,出現面部浮腫。
至于飲食,航天員每餐的營養搭配和攝入量都經過精心設計,基本不會給他們帶來顯著體重變化。有時,失重還會導致心血管系統功能紊亂、味覺失調、食欲不佳,航天員實際攝入的熱量可能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