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山杏作為生態防護林、退耕還林工程中主要的經濟林樹種,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苛,其抗寒、耐低溫、耐旱、抗鹽堿性都較強,在海拔200~2 200 m、絕對最低溫底-40 ℃以上的丘陵、草原、荒山、沙荒地、水土流失地等造林地區均可栽植。為提高干旱區山杏育苗出圃率及造林成活率,從圃地準備、種子處理、播種、 播后管理、苗木出圃和有害生物防治等幾個方面詳細介紹了山杏的育苗技術,為山杏適生區的苗木種植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山杏;育苗;技術
文章編號:2096-8108(2024)03-0079-03中圖分類號:S662.2文獻標識碼:B
Armeniaca Sibirica Seedling Raising Technique in Arid and Cold Area
YANG? Xiumei
(Urban Landscaping Bureau of Gaotai County, Zhangye City, Gansu Province, Zhangye Gansu 734300,China)
Abstract: As the main economic tree in ecological protection forest and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project, Armeniaca sibirica has no strict requirements on soil conditions. It has strong cold resistance, low temperature resistance, drought resistance, salt and alkali resistance. It can be planted in hilly, grassland, barren hills, sandy wasteland, soil erosion and other afforestation areas with an altitude of 200~2 200 m and an absolute minimum temperature of-40 ℃ or mor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eedling emergence rate and afforestation survival rate of Armeniaca sibirica in arid area, the seedling raising technology of Armeniaca sibirica was introduced in detail from the aspects of nursery preparation, seed treatment, sowing, post-sowing management, seedling emergence and pest control,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eedling growers in suitable areas of Armeniaca sibirica.
Keywords:Armeniaca sibirica; seedling; technique
山杏,根系比較發達,大多數根群多集中分布在20~60 cm深土層內,在溫暖通氣良好的土壤中根系可延生到3~4.5 m,因此能很好的利用深層土壤中的水分,增加樹體對干旱的抵抗力,所以山杏具有較強的固沙作用和抗旱能力。同時,山杏對低溫抵抗力強,絕對最低溫-40 ℃以上均可生長,因此,山杏是核果類中抗寒力最強的樹種。山杏對環境條件的要求不高,但喜光,抗澇性差,喜干燥,在山區發展需要選擇陽坡栽植。甘肅省張掖市屬干旱冷涼地區,筆者經過多年山杏育苗繁育和試驗,總結出了一套干旱冷涼區山杏育苗技術,供種植者參考。
1 圃地準備
1.1 苗圃地選擇
山杏對圃地和土壤要求不高,一般選擇地勢平坦、陽光充足、灌水方便、透水良好的地段,山地選擇避風向陽的陽坡,戈壁干旱區則選擇灌水便利的地段。一般土層在80~100 cm 、pH值在6.5~8.5、土壤為沙壤土或壤土的地區均可建園。
1.2 整地、施肥
在建園前一年秋季9月中下旬進行整地,整地前將地面石塊等雜物充分清理,耙磨整平,然后將腐熟有機肥按照每畝(667 m2)1 000~1 600 kg或微生物有機肥每畝(667 m2)800~1 200 kg均勻撒于地面,利用機械進行深翻,深度30~35 cm為宜,施肥深翻后進行大水漫灌,待5~7 d后旋耕松土,耙耱平整,鎮壓保墑。
2 種子處理
2.1 種子采集和篩選
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結果盛期的山杏優良母樹,于建園前一年8月上旬果實充分成熟時進行采集。將采集的成熟果實集中堆放5~7 d,待果肉充分軟化腐爛后,將果肉從種子上脫離,再將種子放入清水中清洗干凈,瀝干水分放置陰涼處,然后將摻雜在種子中的果柄、果渣、石礫、壞種等充分挑除。挑選出的種子要求凈度達到≥98%即可。當挑選后的種子含水率達到10%以下時,裝入麻布袋置于陰涼、干燥、通風的室內備用。
2.2 種子消毒
將篩選好備用的種子在播種前90~100 d取出進行全面消毒,選擇適當的容器將種子放入0.3%~0.5%KMnO4溶液中浸泡30 min撈出,再用清水洗凈瀝干水分備用。
2.3 種子催芽
經過山杏發芽試驗總結得出,采用凍藏法山杏發芽率高于其他處理方法,所以本技術種子催芽選用凍藏處理法。具體操作為:將消毒后的種子用始溫40~50 ℃的溫水浸種48 h后撈出,與含水量60%~70%的濕沙按體積1∶5比例混合均勻,將種沙混合物裝入麻布袋或透氣的包裝袋內,放置于室外5 ℃以下的環境下,上覆5 cm左右厚度的草簾,如冬季無下雪天,應適當潑水讓種子充分冷凍。一般凍藏時間90~100 d為宜。播種前10 d左右將凍藏的種子搬運至溫室,適時噴水保濕進行催芽,當50%種子裂口露白時,可準備播種。
3 繁育播種
3.1 播種時間
山杏播種時間一般選擇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土壤表層解凍15~20 cm時進行。
3.2 播種量
播種量按照種子千粒重和種子質量為準,一般為每畝(667 m2)70~100 kg為宜。
3.3 播種方法
播種采用溝播法。溝行距30 cm,種子間距3~5 cm,溝深6~10 cm為宜,播種后覆3~4 cm的沙土,順溝復平鎮壓,播種后立即灌水。
4 播后管理
4.1 間苗和補苗
苗高長至10~15 cm時進行第1次間苗,留大苗、壯苗去弱苗,如出苗稀疏的地方應及時進行補苗,全年間苗2~3次,留苗株距為5~10 cm,留苗量以每畝(667 m2)22 000~44 000株為宜。
4.2 灌水
從第1次灌水后,每間隔10~15 d灌水,連續灌水3~4次,以后視土壤墑情適時灌水。立秋后減少灌水,越冬前灌足冬水。每次灌水量可控制在1 200~1 500 m3/hm2。
4.3 追肥
苗高25~30 cm時,結合灌水追施尿素80~150 kg/hm2,間隔30~40 d再追施N-P-K含量18%-18%-18%的復合肥150~250 kg/hm2,全年共追肥2~3次,立秋后不再追肥。
4.4 中耕除草
每次灌水后2~3 d進行中耕,確保土壤疏松透氣,也能很好的保持苗地水分,夏季中耕結合除草進行,秋季中耕結合追肥可深耕。除草本著“除早、除小、除盡”的原則及時進行,結合中耕除去雜草,年除草開展4~6次。
4.5 夏季管理
山杏實生幼苗當年不定干,但需要及時除萌,如管理得當,1年生苗木地徑可達到0.8 cm左右。多年生幼苗,整形定干高度為40~50 cm,每株頂部留3~5個骨干枝,樹高根據樹木長勢適當控制。整形修剪時在確保樹冠美觀成自然開心形的前提下,除骨干枝進行短截外,其他營養枝均可多截培育枝組。
4.6 冬季管理
山杏幼苗冬季管理主要以整形修剪為主,主要是剪除病弱枝、干枯枝、徒長枝,根據樹木長勢狀況,使樹形有利于光照通風即可。修剪結束后對樹枝和落葉徹底進行清理和燒毀。
5 苗木出圃
山杏出圃后必須換茬,育苗不能連作,必須間隔5年以上再進行育苗,否則會造成苗木生長不良,產生病害導致育苗失敗。
5.1 起苗及苗木分級
春季土壤解凍后至樹液流動前起苗。在苗行一側沿行起苗,保持苗木根系完整、不撕裂、不損傷根皮。做到隨起苗、隨分級,苗木分級按照《GB 6000主要造林樹種林木質量分級標準》規定進行分級。
5.2 包裝運輸
苗木裝運前將苗木按30株/捆或50株/捆捆綁,整捆根部蘸泥漿,并用包裝袋將苗木根部或整捆包裝。裝車時車廂上下蓋墊濕麻袋或濕草袋,裝車后外包篷布。
6 造林及撫育管理
6.1 造林地選擇
山杏適宜在海拔200~2 300 m、絕對最低溫-40 ℃以上的丘陵、草原、荒山、沙荒地、水土流失地等造林地區栽植。選擇凈土層80~100 cm、有機質含量(%)≥1.0,土質疏松,pH值6.5~8.5的沙壤土或壤土地均可當做造林地。
6.2 整地
山地陡坡、水蝕和風蝕嚴重的地段選擇穴狀整地;山地緩坡、沙荒地、草原、丘陵等地段選擇帶狀整地。按照立地條件選擇合適的整地方式,具體方式符合GB/T 15776《造林技術規程(2016年版)》規定即可。
6.3 造林方式
選擇人工植苗造林。按照純林和混交林的模式進行造林,具體配置方式符合GB/T 15776《造林技術規程(2016年版)》規定即可。
6.4 造林密度
按照苗木規格大小,可選擇株行距3 m×4 m或2 m×3 m規格進行梅花型栽植苗木,密度控制在800~1 000株/hm2。
6.5 造林時間
一般北方3月下旬至4月上旬為宜,當土壤表層解凍15~20 cm時可組織造林。
6.6 造林苗木規格
選擇圃地繁育多年生以上的實生苗,根據造林設計要求選擇苗木地徑和主干規格,造林苗選擇確保根系保存完整,機械損傷不影響造林成活,檢疫無病蟲害的苗木為宜。生態防護林、退耕還林苗木選擇應符合GB6000《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分級》規定的I、Ⅱ級苗木 ,優先使用優良種源、良種基地的種子培育的苗木以及優良無性系苗木;經濟林苗木選擇應符合 LY/T1557《名特優經濟林基地建設技術規程》規定。
6.7 撫育及管護
山杏的撫育時間和撫育次數應根據造林地、苗木的具體生長發育狀況及當地的環境、氣候狀況等確定。一般每年撫育1~3次為宜,山杏作為經濟林地的撫育次數可根據經營管理強度確定。作為退耕還林的實行林農間作的,可以結合間作作業以耕代撫進行撫育。有凍害地區的造林地,第1年可以除草為主,減少松土次數。
6.7.1 修枝整形
通常采用自然圓頭形整形法,主要修剪徒長枝、病蟲枝、交叉枝、并生枝、下垂枝、扭傷枝、枯死枝、競爭枝及與公共設施有矛盾的枝條。單株修剪應以疏剪過密枝和短截過長枝為主,修剪使樹形內高外低為宜。剪口應平滑,不劈裂。修剪直徑3 cm以上大枝時,剪口應削平并涂防腐劑。幼年和成熟樹木每年休眠期修剪1次,生長期不少于2~3次;老樹2~3年修剪1次,起到回縮更新的目的。
6.7.2 肥水管理
施肥:已成林杏園初秋追施腐熟有機肥,按照15 000~24 000 kg/hm2或微生物有機肥12 000~18 000 kg/hm2均勻撒于樹旁30~40 cm處進行深翻。開花前半個月可追施尿素促進開花,硬核期追施復合肥確保杏核營養充分飽滿,用量均可參照追肥管理。
灌水:根據栽植立地條件和氣候視墑情進行適時灌水,立秋后9月份減少灌水或不再灌水,越冬前灌足冬水保墑。每次灌水量可控制在 1 200~1 500 m3/hm2,冬灌視墑情可加量。
7 有害生物防治
7.1 蚜蟲類
山杏新葉生長期和干旱時多發蚜蟲,一般發生時間為5月中旬或8月初,主要防治方法:1)可將尿素、洗衣粉、水按4∶1∶100的比例進行充分混合后進行噴灑植株,每隔10 d噴灑1次,連續噴4~5次;2)可在苗體噴施10%氯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等滅蚜蟲的藥劑進行防治,每隔15 d可噴施1次防蟲藥劑,連續噴4~5次即可。
7.2 杏仁蜂
杏仁蜂主要為害山杏的果實和新梢,幼蟲蛀食果仁后會造成果實干縮、僵果和落果,4月份幼蟲在杏核內化蛹,蛹期10 d左右,杏花剛落時開始羽化。主要防治方法:1)對干縮果實、僵果和落果及時進行集中燒毀;2)4月份落花后樹上噴施20%速滅殺丁乳油3 000倍液或20%中西殺滅菊酯乳油3 000倍液進行防治。
收稿日期:2023-12-12
第一作者簡介:楊秀梅(1984-),女,林業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技術推廣等工作。E-mial:178598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