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嵐
【摘 要】 教學《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可以“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為核心問題,結合演講的特點,協助學生從對象的情感與接受基礎等方面對文本做思辨性閱讀,探究課文論述的內在邏輯,自主發現恩格斯貫穿演講稿的理性的穿透力與感染力。
【關鍵詞】 思辨閱讀 思維邏輯 演講
中學語文教學刊物所發表的有關《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的教學案例,大致聚焦三個方面的問題:在結構分析中認識文本嚴密的論證邏輯,在語言品析中體察文本豐富的思想內容,在情感體悟中了解馬克思的卓越貢獻與偉大人格。已發表的諸多案例采用的教學手段也頗為豐富:篩選歸納、誦讀體悟、短評助讀,也有以擬寫挽聯任務驅動教學的。遺憾的是部分教師對“馬克思首先是個革命家”這一核心問題或多有疏忽,或語焉不詳而不能切中肯綮。
為什么“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是文本的核心問題?我們不妨看一看第3~7自然段的論述思路:作者先論述馬克思在歷史科學方面的兩大貢獻,即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第3自然段)與剩余價值理論(第4自然段);繼而推進一層,闡述馬克思的理論研究領域深廣(第5自然段);再以馬克思對理論科學的認識做過渡(第6自然段),推究原因,闡述其身為革命家的巨大貢獻(第7自然段)。這幾個段落在評價馬克思一生功績時有一個嚴密的推理過程,并最終歸因于“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其中第5、第6兩個自然段絕不是閑筆。
基于議論性演講的基本特色,圍繞“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這一核心問題,筆者設計了下列幾個學習任務。
(一)知識準備
任務:課前借助多種媒介了解馬克思的生平以及馬克思與恩格斯之間的友誼。
(二)學習活動
1.誦讀課文,分享體悟。
策略:選擇自己較有感悟的段落讀出情感,并陳述這樣讀的理由。
2.梳理歸納,聚焦核心。
任務:以小組為單位,分析概括第3~7自然段的論述思路,制作思維導圖。思考:馬克思一生有哪些貢獻?恩格斯為什么采用這樣的思路來評價和闡述馬克思的功績?
3.探究發現,理性推斷。
策略:探究論述的內在邏輯,教師協助學生自主發現議論性演講的論述特點和文本理性穿透力的支撐點。
(三)拓展活動
任務:基于演講詞的特點和課前的知識準備,請以馬克思女兒的身份,擬寫一篇悼念儀式上的答謝詞。
(一)對象的情感與接受基礎
初讀課文。學生可用瀏覽、默讀、輕聲誦讀等方式,把握全文大意,感受文本的感情基調。
師:請誦讀自選段落,與同學們分享自己的初步體悟。
生:我用緩慢、低沉的聲調誦讀第1自然段。這一段簡單說來就是一句話——馬克思永遠離開了我們。但悼詞不會這么簡單。時間是悼詞必須交代的,我用緩慢到一字一頓的語調讀,是因為我覺得恩格斯一方面心情非常沉痛,另一方面要讓人們記住這個時刻,并突出這一時刻在人類歷史上的巨大影響,語氣中還帶有莊嚴肅穆的意味。
生:我誦讀的也是第1自然段,誦讀時我語帶哽咽。悼詞要交代什么時候、什么人逝世,還要交代逝者的生平事跡。生活中有人去世了,我們往往不說“死了”,這樣不尊重逝者。同樣,恩格斯說的是“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巴V顾枷搿鼻泻像R克思的思想家身份,沉痛中含有尊敬?!斑€不到……當……便……”的表述,有恩格斯難以想象、不忍接受的痛惜,所以破折號不是簡單的補充說明,而是內心無限悲痛時呈現出的情感的起伏波動。
師:破折號仿佛情緒波動以至哽咽,這個發現頗有啟發性。因尊敬逝者而委婉地表達,這種方式叫“諱飾”。
生:(生讀第7自然段)我盡量用平緩的語氣語調讀,因為這一段講馬克思作為革命家的貢獻,一一羅列,說的時候要讓聽眾聽得清楚。而“首先、第一次、畢生”等詞語,我讀時用重音處理,突出了恩格斯對馬克思的高度評價和無比崇敬之情。
師:你注意到聽眾的接受效果,符合演講的要求。
這個學習活動的設計是否有悖思辨性閱讀的宗旨?高中語文課標對“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課程內容的具體闡述為:“引導學生學習思辨性閱讀和表達,發展實證、推理、批判與發現的能力,增強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認清事物的本質,辨別是非、善惡、美丑,提高理性思維水平。”依據文本演講詞的基本特色,“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和語言特點”,尤其是情感態度,是這一任務設計的主要目的;學生的表達是否具有合理性,來自對文本把握的準確度。該設計策略旨在協助學生在“發現”中提高理性思維的水平,例如,某學生以“諱飾”為元認知,以此為解決問題的策略,對恩格斯的表達做理性評估,確定并鞏固自己的判斷;自陳理由,不是簡單的表達訓練,而是在組織、錘煉、自校中形成合乎文本旨意的斷言。
(二)有針對性且藝術地闡述觀點
上一個板塊我們著重討論了悼詞怎樣帶著感情去說話,第二個板塊我們則重點討論如何恰如其分地去說。學生在設計思維導圖時,對第5、第6自然段的作用產生了爭議。
生:去除第5、第6自然段也能全面評價馬克思的功績,還更能清晰地對應第2自然段中的兩個“對于”。
生:我不贊同他的意見。如果這樣簡單,那恩格斯為什么不先說馬克思作為革命家的貢獻,再說他作為科學家的貢獻,從而與兩個“對于”的先后一致?
生:我也有異議。課文說“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有“首先”卻沒有“其次”,如果要加的話應該放在第3自然段前,“其次”在前,“首先”在后,這樣的結構安排合理嗎?
師:我們不妨看看第5、第6自然段說了些什么。先看第5自然段。
生:這一段是說馬克思除了“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和“剩余價值”的規律外,在許多領域都有獨到而深入的研究。聯系上文,這里是進一步評價馬克思在理論方面的貢獻,表達贊頌之情。
師:這一段提到了“數學領域”,論述顯然突破了第2自然段中說的“歷史科學”,難道僅僅是說馬克思才能非凡嗎?第6自然段列舉有關電學的例子有何作用?
生:這一段中有兩個“喜悅”,歸結起來是表明馬克思重視理論科學中的每一個新發現?!霸隈R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由此看來,用有關電學的事實論據,證明馬克思重視科學理論,認為科學理論對實踐有革命性推動作用的觀點。
生:這里有一個層層推進的邏輯推理。馬克思有了不起的理論成就,而他重視科學理論是因為在他看來理論對歷史發展有推動作用;而重視理論的推動作用又是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他畢生的真正使命”是通過“斗爭”即實踐推動歷史發展。恩格斯不是把馬克思的主要貢獻分兩個方面做簡單羅列,而是用因果推理建立聯系,有一切都是為了“斗爭”——革命實踐的意思。
生:我也贊同這個意見。第6自然段說“但是這在他身上遠不是主要的”,也就是說在別人看來獨到非凡的理論成就,對馬克思而言并“不是主要的”;第7自然段說“斗爭是他的生命要素”,實踐成了他生命中不能缺少的構成部分。這說的不就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嗎?
質疑是學生自主提出的,常態的文體結構知識是質疑的邏輯起點,分析論證是解決問題的基本手段。一般的悼詞會對逝者的生平事跡做全面介紹,恩格斯也不例外,但如何有針對性且藝術地闡述是有講究的。針對性指既認識到兩大規律的發現有正本清源的作用,又突出了革命實踐對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意義,“第一次”“意識”是對“卓有成效”的具體表現,而藝術性地闡述自然是指嚴密的邏輯推理。以設計思維導圖的任務驅動旨在化繁為簡,通過一定的推理論證,在識別恩格斯的論述邏輯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在自主釋疑中,突破基于常識而可能形成的思維定式,實現思維品質的提升。
(三)理性的穿透力與感染力
認識思維邏輯還沒有真正完成學習任務,學會評估并形成自己合乎邏輯的判斷,是思辨性閱讀的重要任務。就文本而言,“藝術”地闡述僅限于一般論述文體的論證邏輯嗎?那么,這篇論述性演講的特色又在哪里呢?
師:不妨設想一下,如果你是參加葬禮的親友中的一員,你聽到恩格斯用這樣的順序來闡述馬克思的功績,有什么樣的感受?
生:我對馬克思的現實情況有一些了解,此刻我是在聽,而不是看,把功績分成兩大類,聽起來特別清楚明晰,從而對馬克思的貢獻與人格無限感佩,因而對其逝世也分外感傷。
師:重視現場聽眾的感覺,聽得明白,才能達到評價逝者、撫慰家屬、感染生者的作用。強調“首先”僅僅是為了“聽”得清楚嗎?
生:其實在一般人看來有兩個獨創性的理論已經非常了不起了,更何況他還是發現了和達爾文一樣偉大的且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規律”。這是人們通常的認識的邏輯,但馬克思先生重視理論研究是用以指導實踐的,這個抽絲剝繭出來的本質,不是一般人易于理解的,恩格斯的邏輯安排比較符合人的認知規律。
生:我贊同他的說法。先科學家后革命家,先理論后實踐,符合人的認知規律。“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就他自身而言,更重要的追求是革命實踐,無論是“他畢生的真正使命”,還是“他的生命的要素”,都說明了這一點。在別人看來不同凡響的理論建樹,對于馬克思來說是為“畢生的真正使命”服務的。恩格斯仿佛領著我們從常人易于接受的認識抵達更為深刻的認識,從而全面深刻理解馬克思的偉大貢獻。
生:第2自然段先說革命實踐再說革命理論,也是暗示革命實踐的重要性,與強調“首先是一個革命家”的意圖是一致的。這種表達方式,既符合人的一般認知規律,同時也是切合演講現場效果的需要的。
師:你從認知規律、演講效果兩方面來評價,說得很好。其實語法結構上的并列,有時在邏輯上還不能簡單化處理。
生: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物質第一,精神第二,存在決定意識。作為馬克思的朋友,恩格斯肯定知道這是他的核心觀點。先說理論,后說實踐,理論是用于指導、推動實踐的,這不是用馬克思原理在評價馬克思一生的貢獻嗎?恩格斯是最懂馬克思的人啊。
生:對,這既能強化人們對馬克思的一生功績的認識,又能讓人們在具體事實中感受馬克思的偉大人格。
生:我們做數理化論證題需要定理公式做支撐,議論也需要理論武器做支撐。馬克思的哲學原理,是恩格斯評價馬克思的理論支架。
師:用理論武器做支撐,論述會更有說服力,馬克思的哲學原理是“首先”的理論支架。
……
該板塊承接第二個板塊,旨在引導學生對“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的思維邏輯進行評估,并形成自己合乎邏輯的判斷。評估從三個邏輯層面展開:演講的現場性、認知的規律性、論述的理論性。活動聚焦“首先”,圍繞著論述性演講詞(悼詞)的文本特質而展開。三個邏輯層面中第三個是重點,前兩個為抵達第三個邏輯層面做了鋪墊。
用馬克思的基本原理評價馬克思的一生功績,“藝術”的本質在這里,也是支撐“首先”的根本性依據。理性的穿透力需要有合理的武器做支撐,恩格斯是深知這個道理的,同時用馬克思的基本原理做評價武器,人們才能更深刻地認識馬克思理論的價值,以及馬克思對于革命實踐的意義,故而他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損失”才有了有力的支持,也就是說,“感染力”是需要理性支架的。學生借助數理邏輯中推理須用一定的定理公式來類比,判斷推理有自覺性的策略選擇;而用認知規律來測量評估,不僅注意到演講要重視對象的情感與接受基礎,也使得推斷本身建構在合理邏輯的基礎之上,其思維本身也具有了理性的特質?!?/p>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