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華哲,徐 超,2,趙全民,南韋肖,秦貴信,李志鵬
(1.吉林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吉林長春 130118;2.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吉林長春 130112)
高等教育受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是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強大助力。21 世紀以來,生物、信息領域科技創新的空前發展推動了農業生產力水平大幅提高,削弱了傳統知識體系在農業人才培養與知識傳播中的作用。為適應未來農業發展需要,高等農林教育建設新農科應運而生。2019 年6 月至2022 年11 月,由教育部牽頭,先后發布《安吉共識——中國新農科建設宣言》《新農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指南》《關于加快新農科建設推進高等農林教育創新發展的意見》等,提出我國農林高校建設與發展方向的建議,完善并細化高等農林教育創新發展的具體意見,為農林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設置、實踐教學創新提供重要支撐(教育部,2022a、2022b ;2019)。然而,“改革到深處是課程”,專業定位、教學體系、人才培養質量乃至教學方法手段都需要通過課程去實現與檢驗。方向性專業課程作為本科教學中專業知識的傳授載體,承擔貫通課堂與產業的教學任務,是學生認知農業生產的重要窗口。因此,在新農科建設背景下,對傳統專業課程進行升級改造,塑造“產業為需求導向”的專業課程是新農科建設的重要著力點。
歐林模式是歐林工程學院特色的人才教育(培養)體系的簡稱,是以校企聯合為平臺,以項目制課程模式為手段,以多學科融合和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為核心的教學模式。歐林模式不僅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范式,也為我國新農科建設人才培養體系提供重要借鑒。
《鹿生產學》是吉林農業大學動物生產類專業的一門方向性專業課程,具有鮮明特色。在新農科建設培養新型農業人才目標背景下,課程教學暴露了內容和形式老舊重復、教學模式缺乏創新、理論與實踐脫節等諸多問題。本文針對以上問題,參考歐林教學模式提出改進措施并初步進行實踐,以期為專業課程改革與新農科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完善提供經驗。
1.1 培養目標:與就業崗位銜接不緊密 近年來,鹿養殖業是以中小養殖戶占主導的養殖小區為基礎形成的集約化產業模式(吉林省人民政府,2022)。中小養殖戶多為“夫妻式”家庭單位,無法提供足量的就業崗位。以往的課程人才培養目標多圍繞“庭院式”中小養殖模式,忽略了規模化飼養的發展趨勢,導致畢業生與就業崗位銜接“錯位”。因此,人才培養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成必然。
1.2 教學內容:內容形式老舊重復,兩性一度實施不足 《鹿生產學》專注于傳統的庭院式養殖模式,缺乏規模化、現代化養殖模式的教學內容;茸鹿的飼養管理、鹿茸加工等內容與《藥用動物養殖》《經濟動物產品加工》多有交叉,重復的教學內容導致學生求知欲降低,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此外,課程內容缺乏前沿科學技術研究在產業上的應用,致使課程在創新性、高階性上存在缺陷。
1.3 教學方法:理論與實踐結合不足 《鹿生產學》由32 學時的理論教學和2 周時的實踐教學組成。與傳統畜禽相比,鹿較罕見,學生對所學內容難以產生共鳴,不利于學習興趣的激發。鹿的季節性極強,與現行教學時空安排銜接不足,其繁殖(9 ~11 月)、妊娠(11 月至次年5 月)、產茸(3 ~8月)等生產期具有明顯的季節特征。單一學期的實踐教學無法覆蓋梅花鹿的生產周期,導致課程內容與實踐教學脫節,加劇課程內容的抽象程度。
我國的鹿類家畜飼養50% 以上分布在吉林省雙陽、東豐等地。作為主產區的省屬重點農業院校,吉林農業大學經濟動物系是國內開辦最早(1958 年)、特色鮮明且師資與基礎力量雄厚的動物生產類專業,承擔向主產區輸送人才的重要責任。因此,《鹿生產學》的教學改革應廣泛借鑒其他教學模式,并積極創新。
歐林工程學院成立于1997 年,現已成為工程類高等教育翹楚。歐林模式是以項目為基礎的教與學貫通全學程,著重培養學生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李曼麗,2010)。為加強學生與社會的密切聯系,項目命題多來源于實際生活與生產中,是人文、社會、藝術與自然工程相結合的復雜問題。歐林模式通過資源共享,將經營管理、人文社科與傳統工程學科相融合,打破傳統的知識體系構架,提升并拓寬學生的跨學科思維模式,為解決項目背后的復雜問題提供思路(李曼麗,2010)。項目制教學是歐林模式創新性的重要體現,產教協同、校際共享發揮得淋漓盡致。以上教學模式為符合新農科建設的《鹿生產學》改革重構提供了重要借鑒。
課程團隊以項目制教學為核心,融合產教協同、校際共享,通過教學目標重塑、教學內容重構、教學方法與進程重組,探索并初步實踐傳統農業方向性專業課的改革。
3.1 教學目標重塑:三維度提升培養質量,應對新型農業發展需要 教學目標決定課程培養何種人才。課程將人才培養目標從服務中小養殖規模優化至服務規模化養殖,從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價值觀三個維度重塑教學目標(張凌凱和李莎,2023),最終達到認同專業、認同自我,將課程思想與自我相統一的教學目標。
3.2 教學內容重構:重撰教材,學科交叉體現融合 教學內容將從教材(知識載體)與教師(傳播載體)兩方面開展。首先,打亂課程編排,刪除重復的內容,以基礎、專業化與轉化知識三類別重構課程,將緒論、鹿科動物概述、鹿的生理及生物學特性融合為基礎知識;將鹿的繁育、營養與飼料、疾病防治融合為專業化知識;將飼養管理和鹿場建設融合為轉化知識。其次,重組教師團隊,引入生物、信息學科背景教師,讓學生充分了解信息技術、大數據在現代農業中的重要作用。
3.3 教學方法與進程重組:項目制為主,兩性一度為輔,生產實踐為核心 采用講授式教學+ 案例式教學+ 討論式教學三軌教學模式替代講授式教學模式。基礎知識部分將錄制視頻資源建設自學資源,增加前沿技術研究內容,聚焦最新的鹿業生產研究成果,實現創新性;專業知識部分采取校際共享、科教融合原則,與毗鄰的農業院所聯手,聘請專家學者開展單元授課,體現高階性;轉化知識采用項目制教學,產教結合,聯合規模化企業根據生產實際進行項目制命題,由淺及深,體現挑戰性。如收集不同規模企業地理、鹿群與非常規飼料資源信息,將不同規模養殖場的構建設計、不同生產期非常規飼料資源配方設計設置成項目,讓學生通過分組討論形成設計成果,并展示給相關企業。最終形成產業數據支撐教學,課程成果反哺產業的良性循環。
課程將以生產實踐為核心重構實踐教學進程,將以往集中的2 周時實踐拆分為產茸生產實踐、繁殖生產實踐兩階段,在對應季節開展實踐教學。
近兩年,《鹿生產學》教學團隊已完對教學方法、項目制教學、線上資源優化配置的初步實踐,獲得的效果如表1 所示。

表1 《鹿生產學》課程改革實踐效果
經過初步課程改革,學生對課程評分有明顯改變。《鹿生產學》課程改革對畢業生就業率、就業信心與一線工作崗位等方面都起到了較為明顯的促進作用。
《鹿生產學》課程借鑒歐林模式,通過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積極實踐,努力打造一門產業與教學深度結合為主,多學科融合與實踐教學為輔的創新課程,為新農科背景下高校專業課程升級改革提供思路,為培養新時代發展的創新農林人才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