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梅,李 永,張選平,簡 麗,吳綺楠△
(1.重慶市渝北區中醫院創面修復門診,重慶 401120;2.重慶市大足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重慶 400900)
慢性難愈性創面是指患者經過1個月規范治療后難以愈合的創面[1],不僅包括放射性潰瘍創面、創傷性潰瘍創面、燒傷性潰瘍創面、糖尿病性潰瘍創面,還包括皮片和(或)皮瓣移植術后壞死創面等[2]。慢性難愈性創面血供不佳,周圍軟組織少,容易發生感染,發展成潰瘍后難以自行愈合[3],又稱“慢性難愈性潰瘍、慢性難愈性傷口”等。慢性難愈性創面屬于中醫學“瘡瘍、頑瘡、爛腿”等病的范疇[4],由于其病因復雜、治療難度大、病程較長、治療費用高[5-6],給患者及社會帶來了較大的負擔。黃馬酊為中藥組方外用藥,由馬錢子和黃連組成,其中馬錢子性味苦寒,有毒,入胃、肝二經,有解毒、散結、活絡、止痛的功效;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燥濕的功效[7]。本研究采用黃馬酊聯合3M液體敷料治療難愈性創面,探討其臨床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重慶市渝北區中醫院收治的慢性難愈性創面患者75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治療組中,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齡(64.52±7.78)歲,壓力性損傷15例,糖尿病足7例,下肢靜脈潰瘍3例,平均創口面積(14.92±6.36)cm2;對照組中,男17例,女8例,平均年齡(67.44±6.38)歲,壓力性損傷13例,糖尿病足8例,下肢靜脈潰瘍4例,平均創口面積(15.31±7.56)cm2;觀察組中,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齡(62.35±7.25)歲,壓力性損傷16例,糖尿病足5例,下肢靜脈潰瘍4例,平均創口面積(15.02±7.15)cm2。3組性別、年齡、病因及創面情況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經重慶市渝北區中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審批號:Ybzyy2022-29號)。

表1 3組二次創傷評分比較分)
1.2.1黃馬酊制作方法
黃馬酊由重慶市中醫院協助調劑,該藥已獲重慶市中醫院院內制劑生產許可(渝藥制字Z20051104)。黃馬酊配方:黃連60 g,生馬錢子120 g,75%消毒乙醇5 000 mL浸泡1周后,過濾使用。
1.2.2創面處理
治療組:潰瘍局部先用3%過氧化氫沖洗,然后用生理鹽水沖凈,0.5%聚維酮碘溶液消毒。用浸透黃馬酊的紗布覆蓋局部創面,干紗布擦干周圍皮膚,再用3M液體敷料封閉潰瘍面并用紗布固定,每天或隔天換藥。對照組:程序同治療組,但采用凡士林油紗封閉潰瘍面并用紗布固定。觀察組:潰瘍局部先用3%過氧化氫沖洗,然后用生理鹽水沖凈,0.5%聚維酮碘溶液消毒,將患者自體富血小板血漿(platelet rich plasma,PRP)經凝血酶和鈣激活后制備成凝膠外敷創面,再用凡士林油紗封閉潰瘍面并用紗布固定。3組患者嚴格控制血糖、血壓,均給予基礎標準治療,以及抗感染及改善微循環等一般治療。
1.2.3觀察指標
(1)二次創傷評分:采用世界傷口愈合學會聯盟制訂的二次創傷評價標準進行評分[8]。敷料不粘連創面且無二次創傷及出血為1分;敷料與創面部分粘連,需浸濕揭除,存在點狀二次創傷伴少量滲血為2分;敷料與創面粘連嚴重,需浸濕揭除,存在片狀二次創傷且出血嚴重,需壓迫止血為3分。(2)疼痛程度評估: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估[9],評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3)潰瘍愈合率:潰瘍愈合率=(原始潰瘍面積-治療后潰瘍面積)/原始潰瘍面積×100%[10]。(4)總有效率: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療效判定。(5)潰瘍達到終點指標(潰瘍愈合)時間。
治療組治療5、10、20 d后二次創傷評分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和觀察組治療5 d后二次創傷評分降低,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10、20 d后二次創傷評分較治療前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10、20 d后二次創傷評分低于對照組和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治療組治療5、10、20 d后VAS評分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和觀察組治療5 d后VAS評分降低,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10、20 d后VAS評分較治療前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10、20 d后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和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3組VAS評分比較分)
治療組潰瘍愈合率高于對照組,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3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潰瘍到達終點指標時間短于對照組,但長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組潰瘍愈合率、總有效率及潰瘍達到終點時間比較
創面愈合是一個復雜動態過程,包括炎癥反應期、增殖期和重塑期。慢性創面通常會在炎癥階段停滯和(或)經歷增殖期受損[11]。血供不足、創面感染、糖尿病等各種原因均能影響創面愈合[12]。慢性難愈性創面主要特征為炎癥期較長,感染持續存在,表皮和真皮細胞不能對修復性刺激做出反應,創面愈合不佳出現再次復發,嚴重者有截肢風險[13]。西醫多用再生醫療技術、新型敷料換藥及負壓封閉引流等方法治療[14-19],但治療費用高,病程較長[20-21]。難愈性創面在中醫理論上屬于“脈痹,脫疽”,發病機制以氣虛陽衰寒凝,氣虛不能帥血,陽衰不能溫煦,寒凝則血液瘀滯不行,久之則出現肢端壞死。臨床上可在現代醫學的基礎上加用中醫藥進行治療。黃馬酊是黃連和馬錢子用75%乙醇浸泡后制備而成。黃連含黃連素,在乙醇中析出小檗堿,為廣譜氨基糖苷類藥物,對于革蘭氏陰性菌如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痢疾桿菌及厭氧菌等均有抗炎、抑菌或殺菌作用,而小檗堿中的小檗胺也具有松弛肌肉的作用[22-23]。小檗堿是一種天然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γ激動劑,可促進微血管的重建。馬錢子味苦性寒,有毒,通絡散結,消腫止痛,用于癰疸、跌打腫痛、風濕痹痛、拘攣麻木[24]。藥理研究發現,馬錢子溶于乙醇后析出士的寧、馬錢子堿等,具有抗炎鎮痛作用;馬錢子堿也具有免疫調節作用[25]。
治療難愈性創面時,將浸透黃馬酊的紗布外敷于創面,因黃馬酊是由乙醇浸泡而成,乙醇揮發后創面易干燥,再次換藥揭取紗布時容易導致創面二次創傷。目前,臨床為了避免黃馬酊對創面的二次創傷,常采用生理鹽水浸潤創面紗布后再揭取,或用凡士林油紗對創面進行保護。前者常因浸潤不完全無法避免二次創傷,尤其是敷料較厚的情況下,同時也對某些復雜的創面效果不佳;凡士林油紗雖具有柔軟濕潤[26]、易于創面分離、價格便宜等優點,但其收斂作用會導致創面細胞處于脫水狀態影響愈合。3M液體敷料成分中不含乙醇,作為一種多聚溶液,將其噴涂在創面,能夠形成一層保護膜,隔離有害物質對創面的損傷,具有安全性高、透氣性良好、促進創面愈合、發揮屏障保護等作用,在揭取敷料時能有效避免二次創傷[27]。本研究也采用觀察組(PRP聯合凡士林油紗換藥)進行對比,證實黃馬酊聯合3M液體敷料在二次創傷評分及減輕患者疼痛方面較觀察組更好,可能與難愈性創面早期創面膿性分泌物及壞死組織較多有關。PRP也有部分抗感染作用,但在去腐生肌、控制創面局部感染及祛除壞死組織方面較黃馬酊弱。PRP組在換藥時仍然會存在分泌物與凡士林油紗粘連,導致揭取紗布時易出現二次創傷和疼痛,但在促進創面早期愈合方面,治療組次于觀察組,則可能與PRP經凝血酶和鈣激活后能分泌多種生長因子,促進創面早期愈合有關。
綜上所述,在難愈性創面中應用黃馬酊聯合3M液體敷料可明顯改善創面的二次創傷及減輕患者疼痛。本研究存在樣本量較小、單中心研究等局限性,未對導致創面的原發病進行具體的亞組分析和比較,后續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改進。本研究結果提示,在以后臨床難愈性創面治療中,可考慮前期在創面抗炎和去腐生肌方面選用黃馬酊,后期在創面愈合、肉芽組織生長過程中聯合PRP治療,從而充分利用黃馬酊和PRP各自優勢,聯合促進創面早期愈合,減輕患者治療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