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貽芳

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的民生主題記者會上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既需要牽引源頭創新的基礎學科、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的拔尖人才,也需要服務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工程技術人才和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職業院校應當錨定“新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這一目標,對照新型勞動者的培養需求,圍繞教學方式改革這一重要抓手,緊扣新質生產力“高科技、高質量、高效能”的重要特征,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革新教學組織流程、優化師資結構,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提高職業教育與新質生產力的適應性,把職業教育大有可為的期望轉化為大有作為的生動實踐,推動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
創新教育教學模式,融入“高科技”思維理念
新質生產力的“高科技”特征要求職業教育加快思維轉變,圍繞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將科技思維融入專業設置、教學方式、教學管理、教學資源等全過程。
確定適應性培養目標,優化專業設置。要突破單一門類、單一專業的人才培養思維,職業教育必須轉型升級到工程教育,培養一大批具備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藝、會管理、善協作、能創新的現場工程師。突破單一技能、單一崗位的人才培養邏輯,需要重構課程體系,從產業、行業、企業中挖掘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立足于產業升級、企業轉型、新技術應用與消化以及技術改進,對傳統學科、專業進行調整,以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職業教育對接區域重點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開設與之契合的相關專業,并對專業進行周期性動態調整。將智能化、數字化和綠色化融入職業院校的專業建設,形成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和新質生產力雙向并行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
豐富數字化教學資源,服務個性育人。職業教育應基于產業發展狀況賦能新質生產力,將新工藝、新技術融入教學方法和課程建設,實現教學內容與實際應用的無縫對接。以企業典型工作任務為中心進行課程開發,實現職教課程的模塊化、項目化、任務化、系統化、情景化和數字化。課程以開放、多元、雙向的“商品式”呈現,教師與學生在“課程超市”中雙向選擇,同時打造短周期、活內容和多樣化的“機器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微課程體系,使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符合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
革新教學組織流程,聚焦“高質量”教學改革
要構建“挑標桿企業—選典型崗位—找工作任務—理職業能力—定課程結構—建課程內容—評價反饋與更新”的實施路徑,把企業主要崗位要求、關鍵生產環節轉化為學習項目,細化成教學資源。
挑標桿企業。繪制產業鏈企業清單,深度調研,選取標桿企業進行案例分析。通過分析標桿企業的成功經驗,形成切實可行的課程遴選方案。
選典型崗位。聯合標桿企業召開工作任務分析會,選取典型生產線,梳理典型崗位。對每個崗位的相關職業能力進行細致的分析和總結,作為后續課程設計的基礎。
找工作任務。根據分析結果,設計相關工作任務,以崗定課。通過對工作任務的分析和設計,能夠更好地實現課程內容和實際工作的對接。
理職業能力。根據工作任務提取和總結相關的崗位職業能力,包括技能、素養等,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將學生需要掌握的職業能力分門別類,為后續課程開發提供指導和參考。
定課程結構。構建基礎課程、崗位方向課程、綜合課程模塊,形成完整的課程結構,使學生能夠逐步掌握所需的技能和知識,同時學校將新技術課程化、新工藝項目化、新素養資源化,開發出適應企業需求的課程教學新資源。
建課程內容。及時將行業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新素養轉化成新課程、新項目、新活動,開發新技術課程,形成課程教學新資源。對于新興技術和工藝,及時開發相關課程,以保證學生所學內容的時效性和實用性。同時,研制新課標,編排課程任務。
評價反饋與更新。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企業反饋,對課程內容及時進行更新和優化,形成良性循環。定期對課程內容進行評價和優化,以適應企業的不斷變化和學生的需求變化。
優化師資隊伍結構,發揮“高效能”作用優勢
教師是職業教育的第一資源,是職業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的關鍵,也是推進教學方式轉變的主導者、執行者,職業院校要不斷優化師資結構、提高教學效能。
優化雙主體結構,以產教融合推動校企協同育人。職業院校應暢通企業專家進團隊、進課堂,校內教師進企業、做項目的“雙向交流輪崗”常態化運行機制。推進技能大師工作室、“雙師型”名師工作室、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平臺等“教師+工程師”的混編教師團隊建設,圍繞人才培養、帶徒傳技、技術創新、科研攻關、課題研究、項目推進、成果轉化等方面加強合作,促進專兼職教師互研、互學、互助,形成協同育人和協同創新的工作格局。建設教師企業實踐基地,依托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市域產教聯合體、產業學院等平臺,與緊密合作的產業鏈頭部企業持續深化產教融合,共建國家級、省級教師企業實踐基地,為教師開展實踐鍛煉搭平臺、拓渠道。
提高專業化水平,以雙師素質引領教學方式改革。其一,加強教師實踐能力培養。依托校企共建實踐基地,聯合企業共同設置教師實踐崗位,安排企業實踐導師;學校有計劃、分步驟、分批次組織教師到企業一線開展脫產頂崗實踐、跟崗鍛煉,承擔企業教育培訓、產品研發、技術改造等工作。其二,建立實踐業績成果考核導向機制。以校企合作申報產教融合型企業等業績成果作為實踐考核的重要指標,推動教師實踐脫虛向實,切實提升實踐成效,構建企業發展與教師能力提升的雙贏局面。通過系統性的教師教育教學培養體系、制度性的教師培養培訓制度、持續性的培訓投入和保障,滾動實施培養培訓工作,鍛造推動新質生產力形成與發展的“工匠之師”。
推動有組織科研,以科教融匯實現科研反哺教學。職業院校科研工作應“頂天立地”,既要向學術型本科學校的科研工作水平看齊,又要貫徹科教融匯建設思路,積極推進有組織科研,面向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深度對接產業需求,構建集理論創新、技術研發、技術服務、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為一體的科研工作模式。瞄準國家科技重大項目,以建設高水平科研平臺、培育高層次人才團隊、產出標志性科研成果等為目標,構建有組織、全鏈條、系統化的科研組織模式。強化科研平臺建設,不斷完善“國家級—省部級—市級”多層級科研平臺體系,依托學校優勢學科專業,聚焦新能源、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高端裝備等新質生產力的重點領域,規劃布局研究課題,加快推進創新成果產出。加強與高水平科研院所、行業協會、行業龍頭企業等合作,共建技術創新平臺,聯合開展科技攻關,共同制定行業標準,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不斷提升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