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欣
摘 要:響應“雙減”政策,拓寬課后服務渠道,以學校為圓心,向周邊步行15分鐘可達的街區打開空間半徑,探索“學校+街區”的課后服務模式,構建15分鐘實踐圈:成立家校街協作組,達成校外課后服務實踐共識;摸排分析既有資源,圈定實踐點;對接理念和綱要,繪制實踐圖;多方統籌協作,落實研學日。
關鍵詞:課后服務;雙減;15分鐘實踐圈
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要充分用好課后服務時間,對學有所困的學生給予輔導與答疑,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拓展學習空間,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文體等活動。我校積極響應“雙減”政策,拓寬課后服務渠道,以學校為圓心,向周邊步行15分鐘可達的街區打開空間半徑,探索“學校+街區”的課后服務模式,構建15分鐘實踐圈,就近利用鮮活、立體的街區資源開發主題研學課程,為課后服務的高效開展保駕護航。
一、 成立“家校街”協作組,達成校內外課后服務實踐共識
15分鐘實踐圈的真正構建,關系到具體的服務內容設計、實踐對象選定、場地靈活管理、人力調配合作、安全維護、資金核算、材料支持等,需聯合街區、家庭、相關社會部門等多方力量。為此,學校成立由校家委會、校班子成員、社區干部組成的家校街協作組,就15分鐘實踐圈構建達成理念與實踐的共識,簽訂協議,明確職責與分工,建立方案制定、實施的全過程協同,為常態實踐打好基礎。
我們先后與衢州市新華小學、天皇巷社區、衢州市城投公司、衢州市文廣新局、學校家委會成立協作組,依據《衢州市水亭門歷史文化教學示范區實施方案》內容,開發課后服務相關課程,常態組織街區實踐點活動,及時展示分享實踐成果;配合學校對接水亭街區各實踐點所屬的城投公司、文廣新局等,與之達成合作,開展街區研學安全隱患排查;合作共建文昌閣、天王塔、天妃宮、周王廟、神農殿等實踐點以及展示實踐成果的相應設施;定期對建筑進行維護整修,保障教學區內的設施安全;定期邀請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專家來示范區講座,組織電視臺、報紙等媒體報道水亭門歷史文化教學示范區相關活動,為創建水亭門歷史文化教學示范區提供各項經費保障和安全保障;協助學校摸排街區資源,對接實踐點負責部門,參與街區研學實踐的具體管理。
二、 摸排分析既有資源,圈定實踐點
我們嘗試家、校、街合作開展街區調研,從空間安全、資源特點、人力管理三方面摸排分析街區交通路線、空間類型、可供學習的設施、人員協作意愿、資源指向、潛在問題等,圈定服務實踐點。
我們圈定邵永豐老字號、南孔書屋、天妃宮、衢州細菌戰博物館、文昌閣、“天王塔+水亭門”、神農殿、周王廟8組街區實踐點,帶領學生在“看得見的建筑”中觸摸“尋得到的文化”。摸排分析中,我們主要圈定了四類教育資源:第一類,指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資源,包括非遺飲食文化、南孔閱讀品牌文化、地方戲曲文化、地方孝文化、地方中草藥文化、南孔儒家文化;第二類,指向革命傳統文化教育的資源,如地方細菌戰史;第三類,指向勞動教育的資源,包括以職業體驗為主的生產性勞動、以志愿服務為主的服務性勞動資源;第四類,指向審美創美的美育資源,包括街市生活風貌、傳統街巷藝術。
三、 對接理念和綱要,繪制實踐圖
(一) 定位目標,確定研學主題
“學校+街區”課后服務是以街區原生態資源為土壤生長出來的,基于其基本理念“以‘小街區探見‘大文化,以現在觀照歷史與未來”,以深度的真實實踐代替淺表的研學體驗,促進學生素養發展,幫助學生厚植家國情懷、責任擔當,理解與認同地方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形成正確積極的勞動觀念與勞動精神,學會在實踐創新中解決問題。
我們確定了“天妃戲韻”“文昌學韻”“三衢禮孝”“神農藥芳”“尋味水亭”“行讀水亭”“家國水亭”“創美水亭”八大研學主題。一學年一主題,如三年級主要圍繞“文昌學韻”“創美水亭”研學主題開展活動,四年級主要圍繞“三衢禮孝”“行讀水亭”研學主題開展活動,五年級主要圍繞“神農藥芳”“尋味水亭”研學主題開展活動,六年級主要圍繞“天妃戲韻”“家國水亭”研學主題開展活動。我們組織每個年級的學生圍繞研學主題開展活動,每學期約16課時。
(二) 對接校內課程,搭建實踐路徑
1. 擇取三類活動方式,提取關鍵要素
依據《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的文件指南,“學校+街區”課后服務擇取“考察探究”“崗位體驗”“設計制作”三類活動方式,同步提取其中的關鍵要素:針對“考察探究”,提取“發現問題,提出假設”“選擇方法,研制工具”“篩選資料,獲取證據”“作出解釋,發表觀點”“交流評價,探究成果”“深入反思,持續改進”六大關鍵要素;針對“崗位體驗”,提取“選擇感興趣的崗位”“做好崗位體驗準備”“踐行崗位活動”“崗位體驗分享”四大關鍵要素;針對“設計制作”,提取“創意設計”“選擇活動材料或工具”“動手制作”“交流展示作品”“反思與改進”五大關鍵要素。同一研學主題下,三類活動方式各有側重,彼此融合。
2. 選擇不同的實踐點,設計項目任務
為活用校內外資源、動態街區場景,圍繞不同的研學主題,各年級學科教師與對應項目的街區場館人員組成“學校+”協同團隊,依循三類活動方式,選擇不同的實踐點,設計不同的項目任務。如三年級的“創美水亭”研學主題,選擇的實踐點為咖啡屋,設計的項目任務為“聊聊咖啡風味事”“做個稱職的咖啡服務員”“指尖上的水亭”;四年級的“尋味水亭”研學主題,選擇的實踐點為南孔書屋水亭門,設計的項目任務為“跟著地圖行水亭”“讀著書本觀水亭”“做個優秀的書屋管理員”“搞點書屋小文創”;五年級的“行讀水亭”研學主題,選擇的實踐點為邵永豐老字號,設計的項目任務為“探尋舌尖上的非遺”“我的老字號上崗記”“主題麻餅制作”;六年級的“家國水亭”研學主題,選擇的實踐點為細菌戰博物館,設計的項目任務為“追溯文物里的紅色”“我做博物館講解員”“云上博物館設計”。不同街區的場館人員協助教師分析與調用街區資源,論證項目的可行性。
3. 依循“啟動—實施—總結”三階段流程,設置支持性活動
聚焦不同的項目任務,師生依循“啟動—實施—總結”流程,設置支持性活動,助力任務完成。以五年級的“行讀水亭——我的老字號上崗記”項目任務為例,活動啟動階段,教師設置“如何在老字號里選出適合自己的實踐崗位”“要想合格上崗,需要做哪些準備”等驅動性問題,并據此與學生共同商討創設實地考察、適配選崗、制定文案、崗位調研、情景模擬等支持性活動,分別提供考察指南、崗位調查表、崗位適配表、崗位行為指南、崗位人員論證會、銷售微課等策略支架、交流支架、資源支架等,幫助學生形成統籌思維,提高信息收集和加工能力,理性分析和判斷崗位,合理選崗,形成對職業崗位的初步認知,做好崗位實踐準備工作交流?;顒訉嵤╇A段,教師設置“要提高崗位的勞動質量與效率,可做哪些改進”等驅動性問題,并據此與學生共同商討創設上崗踐行、反思改進兩項支持性活動,提供回溯導航的交流支架,幫助學生及時提煉經驗,反思問題,提高主動觀察反思的能力,培養崗位勞動責任感。活動總結階段,教師設置“實踐后,你對所參與的崗位有了哪些新理解”等驅動性問題,并據此與學生商討創設復盤改進、成果展評兩項支持性活動,同步提供復盤問題群、評價表單兩個支架,促使學生基于事實分析和反思,形成了對崗位勞動的具身體認。
四、 多方統籌協作,落實研學日
(一) “二合一”,統籌研學兩小時
為充分落實“學校+街區”課后服務研學日的各項活動,我們多方統籌協作,協調學科輔導、社團輔導以及街區研學活動。我們將周一、周二、周四、周五的課后延時服務鎖定為學科輔導和社團輔導,保證學生課內作業保質保量。為保證街區研學的連續性與充分性,我們將每周三定為街區研學日。這天各學科無作業,課后服務的學科輔導時段與社團輔導時段合二為一,用于街區研學。學校年級班額為4個,考慮研學場地空間限制,按月年級內輪流,一周一班研學。表1展示的是周三街區研學日安排。
(二) “三合一”,家、校、街共管兩小時
為保證研學安全,促進深度實踐,家、校、街“三合一”協同組織。學校教師由各班正、副班主任組成,街區由年級項目實踐點負責人協助,另外還有各班的3名愛心家長參與。
(三) “多合一”,動靜展評研學成果
“學校+街區”課后服務注重對研學成果的評價。我們形成了由學生、教師、家長、場館負責人、街區負責人、來往路人構成的“多合一”評價主體,采用動態展評和靜態展評相結合的方式,評價學生參與課后服務相關活動的研學成果。
動態展評指向表現性評價,是圍繞項目主題,在真實的研學場景中評價學生的研學成果。如“尋味水亭”的動態展評,學生線下設攤賣麻餅,線上直播推銷麻餅,現場繪制包裝文創,與各類人交際互動,介紹各類麻餅的口味、營養價值、制作特色,講解非遺歷史、文創意圖,推銷對方需要的商品……顧客現場的反饋評價、銷售數據等,激勵他們持續研學。靜態展評是對學生在研學中完成的各項調查報告、體驗日記、實踐小報、實踐微電影、文創等物化成果給予線上、線下的即時評價。
“學校+街區”課后服務扎根真實、動態的街區場景,將街區的人、事、物轉化為學習對象,拓寬了課后服務實施渠道,打開了課后服務育人時空。以項目撬動學生深度社會實踐,讓學習真正從“書本”走向了“生活”。學生參與社會性交際,增進了與當下社會文化生活的聯系,豐富了社會文化生活閱歷,發展了綜合素養。
(黃 欣,浙江省衢州市新華小學。浙江省教改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