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美術中學 朱 玥
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情感運用到“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過程,既是認知過程,又是陶冶學生情操,引導學生走向正途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把師愛融入到教育事業中,真正做到“以愛育人,以愛感人”。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情感教學法。
情感的作用在教學中十分重要。情感伴隨著人的成長經歷,對行為習慣的養成具有巨大的作用。情感是愛的注入,沒有愛,情感無從談起。教師在情感關系中是愛的使者。教育離開情感,一切都無從談起。所以,真正地去“愛”學生,才能談情感教育。
在課堂中,情感疏導可以促進教學活動積極化。運用適合的教學手段,激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情感教學的核心是教師對學生的真誠。
學生在成長的不同時期,呈現出的人生態度以及對世界的看法是不一樣的。高中時期,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學生都趨向于比較成熟的階段,有著豐富的情感世界。這一階段的學生心理極為敏感。教師要注意自身言行對學生的影響,特別是對學生情緒的影響。教師一句關心的話,能滋潤學生的心田;一句鼓勵的話,能激起學生的自信;一句肯定的話,能使學生信心百倍。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師愛,注重情感的滲透。這樣,教學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魯迅曾說過:“節省時間就是使一個人的有限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長了人的壽命。”俄國作家雷巴柯夫也說:“時間是個常數,但對勤奮者來說,是個變數。用分來計算時間的人,比用時來計算時間的人,時間多出59 倍。”時間就是知識,時間就是生命。缺乏駕馭時間能力的人,都是工作、生活效率低的人。不能合理地分配時間,因而常常事倍功半,收獲甚微。為了讓學生能合理地規劃時間,我從心理學角度出發,教學生用“撕紙條”的形式來合理規劃時間。
請每位學生準備一張紙條,然后把它對折后再對折,打開紙條形成了四等份。每一份代表六個小時,然后讓學生按照一天24小時生活起居所花費的時間依次撕掉,并在紙條上注明相應的內容。例如:睡覺需要的時間,在撕下的紙條上注明“睡覺”;吃三頓飯需要的時間,在撕下的紙條上注明“吃飯”;玩手機、電腦、打球等娛樂項目需要的時間,在撕下的紙條上注明“娛樂”等。然后,依次將撕下的紙條擺在桌子上。這時,學生們驚訝地發現,一天用在專業學習(畫畫)上的時間不到2小時,而這2小時中專心畫畫的時間不足1小時。
美國詩人朗費羅有一句名言:“不要老嘆息過去,它是不再回來的;要明智地改善現在。要以不憂不懼的堅決意志投入撲朔迷離的未來。”教師用關愛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應學生的要求,又重新規劃了一次時間。這次規劃很有意思,學生自覺地把玩手機、玩電腦和打球等娛樂時間縮短,擠出更多的時間放在文化課和專業課的學習上。教師策劃這項活動的目的達到了。教師利用心理情感教學法,將情感融入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促使學生主動、合理地利用時間,讓學生學會規劃時間,從而明確學習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的情感氛圍就是我們所說的教學情境。學生內在的心理狀態,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教學效果。有效果的課堂,往往是在教學情境中,能把學生的情緒充分調動起來。反之,如果一堂課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教學效率會大大降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與良好的教學情境密不可分。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是通過教學情境來喚起學生思維的主動性。
美術課上,利用多媒體對藝術大師不同的人生經歷進行講解,再去欣賞大師的作品。通過看、聽、說等環節,來達到調動學生情感的目的。這樣,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表達觀點和看法,從而激發學生對藝術的熱愛。梵高藝術作品的繪畫特點是強烈的色彩運用和內心交匯的激烈筆觸。作品沒有寫實主義那么直觀,容易被接受。很多學生對作品不理解,甚至拿作品取笑。在播放梵高困苦的藝術生涯和他所處逆境中的藝術時代背景時,學生們安靜下來,其內心開始與梵高慢慢靠近。情境創設會使學生由剛開始的情感浮淺轉變為情感穩定,再由情感穩定轉變為情感深刻。審美的提升就在這種不斷深刻的體驗中獲得。
美無處不在,美好的事物就在每個學生的眼中、心里。引導學生發現美,懂得欣賞美,是作為一名美術工作者應盡的職責。在課堂寫生中,雜物的寫生練習就是讓學生感悟身邊的美、廢棄的美。挖掘學生的高級情感,也就是培養學生的理智感、道德感、美感。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健康的情緒與情感才是教學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
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效果是影響師生關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學記》里記載“親其師,信其道”。意思是:學生只有和老師親近,才會信任老師,相信老師所說的。這正說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建構高效課堂的重要性。師生關系直接影響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有些學生因為對某位教師的厭煩,就會影響到他對這門課的學習熱情。由于師生關系的不和諧,導致學生學習成績下滑。真教育是師生共創性的活動。在傳授知識時,教師引導學生拓展思維,以學生為主體參與話題討論。在討論中,教師既是教者又是學者,傾聽學生的心聲,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可以帶動教師發現新思路、新想法。師生共同探討問題時,會拉近彼此間的距離。當接受、喜歡、信任教師時,學生才能專心聽講,配合教師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很多問題可以和學生一起解決、討論。例如:課上安排評畫的環節,和學生一起評論。互評環節中,學生能迅速發現自身的不足和差距。這比教師的評價更有效。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勇氣,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
教師的贊賞和鼓勵能讓學生更自尊、自愛、自信。教師一句微不足道的贊揚都會讓學生的心里暖融融的。教師應多贊賞與肯定,進行合理的評價。
寬容是一種教育方法,帶有人情味,充滿生命力。內心的坦蕩會讓人變得寬容。優秀的教師會在對學生的寬容中獲得責任感和光榮感,成為學生心中可親可敬的人。寬容不是縱容,不是漠視學生犯下的各種錯誤。寬容應該建立在嚴格的基礎上,嚴格是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威信,寬容是拉近師生關系的橋梁。教育是心靈最微妙的接觸。以寬容之心去感化那些有錯誤的學生,讓學生發現并糾正自己的錯誤,是實施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
課下多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在哪些方面收獲大,哪些方面還不滿意。依據學生反饋修訂教學內容。學生好的觀點應得到教師的肯定并采納。這樣,學生對教師更有親近感。師生互相包容,互相關愛。
學高為師,也就是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內在素質,對自己所教學科知識的運用要游刃有余。在教課之余,教師要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應該處處為學生作表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影響學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要教導學生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教育和愛是不可分割的。沒有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把愛作為教育學生的出發點和歸宿,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說:“愛對于教育,猶如水之于池塘,沒有水,便不能成為池塘;沒有愛,便不能稱其為教育。”把師愛融入情感教學里,才能建設高效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