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工作的推進,社會各界對幼小階段教育的發展抱有極高的關注度,對于孩子們而言,幼小銜接工作的實際效果決定了他們未來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以及思想品德。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現階段幼小銜接工作的開展存在著諸多的限制,歸根結底,還是由于家校合作共育的體系存在缺陷,導致家長參與不足、校方重視程度不夠等諸多問題。在此背景下,若想為孩子們營造更加安全、健康、穩定的發展環境,就要對幼小銜接過程中家校合作共育的現實困境做出深刻剖析,進而找到協同育人模式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幼小銜接;家校合作;協同育人;現實困境;路徑探索
幼小銜接是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流暢銜接的關鍵工作,也是促進幼兒園教育延伸發展,促進小學教育下沉發展的重要工作。然而,現階段部分幼兒園與小學開展的銜接工作出現斷層的現象,家庭教育方面的疏漏也進一步暴露,體現出教育目標差異性過大,銜接工作失衡等一系列問題。要想妥善解決幼小銜接中的問題,就要強化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黏合度,使家庭教育成為幼兒園教育、小學教育之間的橋梁,讓家長與教師雙方共同為孩子們的成長發揮作用。
一、幼小銜接的價值意蘊
幼小銜接是指從幼兒園(或托兒所)到小學的過渡過程,這一過程對兒童的成長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對于幼兒來說,小學是一個全新的環境,他們需要適應新的學校、新的教師和新的同學。一個成功的幼小銜接過程可以幫助幼兒更快地適應新環境,減少適應期的不適感,從而更好地開始小學生活。在幼小銜接過程中,學校和家長可以共同探討孩子的興趣愛好、優點和不足,制訂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和教育方案,幫助孩子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能,促進其學習成長。除此之外,由于幼兒由家庭環境邁向公共環境,孩子們需要適應新環境和新角色,這個過程中需要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獨立性,家長和教師可以鼓勵孩子嘗試新的事物,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和進步,提高自信心和獨立性[1]。而最重要的是,幼小科學銜接能夠幫助孩子們擺脫潛藏的心理問題,在表層的通識教育下,為孩子們分離焦慮、適應困難等一系列心理問題提供紓解辦法,為孩子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幼小銜接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論支撐
家校合作共育是指家庭和學校之間的積極互動和合作,共同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和成長。總體來看,家校合作共育包含了家庭與學校兩個參與主體。其中,家庭是兒童最初的教育環境,家長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他們對孩子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影響。家庭教育是指家長通過家庭環境和親子關系來促進孩子的身心發展和學習。學校是孩子的第二個教育環境,教師是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通過教學活動和學校文化來影響孩子的成長和學習。需要注意的是,二者合作共育的行為也是存在程度劃分的,一般來說,家校合作共育可以分為家校互動、家校合作以及家校共育三個階段,家校互動是指家長和教師之間簡單的交流和合作,共同關注孩子的成長和學習,以達到最優的教育效果;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學校之間的協作,通過共同制訂教育計劃等方式共同關注孩子的學習和發展,達到共同的教育目標;家校共育是指家庭和學校在教育中的高度互相支持和補充,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2]。三個階段的合作深度不斷提高,最終促成協同育人的局面。
幼小銜接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論支撐包括生態系統理論、社會文化理論、系統理論和共同體理論等,這些理論為家庭和學校共同打造優質教育環境提供了理論支撐,促進了兒童的全面發展。其中,生態系統理論強調了人類發展是在特定環境下進行的,個體與環境之間是相互作用的。家庭和學校是兒童發展的兩個重要生態環境,二者共同構成了兒童發展的生態系統,家校合作共育可以優化兒童的生態環境,促進其全面發展。社會文化理論認為,個體的發展是在社會文化的背景下進行的,社會文化環境對個體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幼兒時期是兒童的關鍵發展階段,家庭和學校是兒童所處的兩個重要社會文化環境,二者的合作共育可以促進兒童在社會文化背景下的全面發展。在系統理論的視角下,家庭和學校兩個子系統的整體性、互動性和反饋性尤為突出,二者之間的互動、反饋對兒童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通過家校合作共育,可以促進家庭和學校之間的良性互動,優化子系統之間的關系,最終促進整體系統的健康發展。另外,在共同體理論的視角下,家庭和學校又可以被視作兒童發展的共同體,共同體可以讓家長和教師緊密合作,共同關注兒童的成長和發展,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共同體的作用,提升兒童的發展水平[3]。
三、幼小銜接過程中家校合作共育的現實困境分析
(一)家校合作執行力度不足
家校合作是幼小銜接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種形式,旨在通過幼兒園、小學與家長建立合作,產生對兒童進行教育的合力,從而逐步實現教育目標。但在實際操作中,家校合作存在著雙方相互信息溝通不及時、合作入學準備難以開展等問題,對家校合作的執行力度造成影響[4]。
第一,教師與學生家長的交流不及時,交流成效不大。“家校互助”最終的要求便是雙方都要懷有誠意,但在調查過程中發現,部分家長對與教師溝通抱有抵觸心理,并不會主動向教師反饋信息,只有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他們才會與教師進行溝通。
第二,家校合作的準備門檻比較高。為使幼兒更快地融入校園生活,進行開學前的預科活動是非常必要的,實施這些活動必須要有父母團體的主動參與,校方與家長相互配合,這樣才能使預科活動的功能和效果得到充分發揮。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家長和院校的溝通不全面,導致入學準備活動很難與學生真正需要的教育教學內容相匹配。
(二)銜接合作機制存在缺陷
最為理想的入學準備活動是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積極的資源交互,通過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教學環境之間的相互合作,實現幼兒園教育模式的升級。小學教育課程的游戲化發展,為兒童提供一個方便過渡的緩沖期,幫助他們能夠在不同環境下保持穩定的學習狀態。但是,從目前所開展的制度建設和教學系統的狀況來看,現階段的銜接合作模式并未真正從幼小銜接適配的角度出發,結構并不完整。大多數幼兒園與小學之間存在著相互脫節的問題,很難將幼小銜接的制度效應有效地發揮出來[5]。除此之外,幼兒園教師與小學教師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的機會也比較少,未能從機制、制度層面出發,形成系統化的合作模式,不能實現小學入學準備的彼此協同,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幼小銜接的實際效果。
四、幼小銜接過程中家校合作共育的具體路徑
(一)提高家長在幼小銜接過程中的參與度
為了提高家長在幼小銜接過程中的參與度,學校可以采取多種措施。首先,學校應該為家長們提供多樣化的參與機會,以校園開放日、家長會等學校活動為契機,讓家長更加了解學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教育活動,只有在了解過后,家長才有可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此外,學校可以通過網絡、社交媒體等方式提供在線參與的機會,保證不便出席線下場合的家長們不會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缺席。其次,學校應該提高家長參與的意識和認同感,對于家長而言,是否參與取決于他們是否明白家校共育對孩子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意義[6]。因此,學校可以通過定期的家長溝通、家訪、家長會等方式,讓家長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從而更好地指導和支持孩子的發展。最后,學校還可以提供家校共育相關的指導和培訓,幫助家長更好地了解如何參與幼小銜接活動,如何與孩子溝通,如何幫助孩子適應小學生活。需要注意的是,學校應當擺出積極的態度,以鼓勵和贊賞的正向情感對待家長在教育工作中的配合與貢獻,讓家長體驗到獲得感,感到自己的參與是有價值的,只有這樣,家長才會“心甘情愿”地配合校方的工作。總體來看,家校共育從來不是某一方主導的“單極”工作,提高家長參與度的關鍵就在于學校能否提供多樣化的參與機會,提高家長參與的意識和認同感。這些措施可以將校方置于與家長相同的陣營之中——關注孩子成長的一方,只有這樣,家庭與校園才更容易形成合力,給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帶來保障。
(二)實現幼小銜接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
為了實現幼小銜接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學校可以采取多種措施。首先,學校應該制訂具體的幼小銜接教育教學方案,明確幼兒園和小學教育的銜接要求和目標,并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和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其次,學校可以開展教師培訓和交流活動,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育教學意識,促進教師在幼小銜接教育中的創新和實踐。再次,學校可以采用游戲教學、互動教學、探究式教學等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孩子的主體作用和積極性,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最后,學校可以積極推進信息化教育,借助智能化教學、虛擬化教學的現代技術手段,實現幼小銜接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提升。
例如,某幼兒園和小學合作,采用“1+3”教育教學模式,即幼兒園教育和小學一年級教育共同實施,小學二年級到四年級則由小學獨立負責。在這個模式下,幼兒園教師和小學一年級教師共同擔任一個班級的教學工作,共同制定教學計劃、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共同完成孩子的學習和成長任務。為了確保幼小銜接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實施,學校開展了家長工作坊等一系列活動,讓家長了解幼小銜接的意義和重要性,并提高家長的參與度;組織教師培訓和交流,加強幼小銜接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的共同探討;建立聯合教研組,促進幼兒園和小學教師之間的教育教學互動和合作;建立信息化平臺,提供數字化教育資源和在線教學服務,方便教師和學生的學習和交流。通過這些創新措施的實施,幼兒園和小學實現了教育教學的有機銜接和無縫對接,促進了孩子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時也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育教學意識,為幼小銜接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實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推動幼小銜接社區共育平臺的搭建
從現實情況來看,家校合作共育的最大問題是家長工作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導致缺位的現象,因此,幼小銜接可以調用社區力量,以完善的社區共育平臺彌補家長的空缺,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帶來保障。
第一,確定平臺目標和功能。幼小銜接社區共育平臺的目標是促進家庭、幼兒園和小學的合作共育,提高幼兒入學后的適應性和綜合素質。平臺的功能可以包括發布幼小銜接教育的資訊和指導,提供教育資源和服務,為家長和教師提供交流和合作的平臺,以及建立社區教育網絡,形成從家庭到幼兒園和小學的教育支持體系。
第二,尋找合作伙伴和資源。在推動幼小銜接社區共育平臺的建設時,需要與有關教育機構和社區組織合作。如可以聯系幼兒園和小學、尋求他們的合作與支持、整合資源和信息、建立數據共享和交流平臺;還可以考慮與社區婦女、居民委員會和其他社區組織合作,共同推動社區共育工作的開展。
第三,設計平臺架構和界面。幼小銜接社區共育平臺需要提供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和用戶體驗。平臺的設計應該符合家長和教師的使用習慣和需求,同時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和資訊。在設計平臺的架構和界面時,需要考慮用戶的操作便捷性和數據安全性,以及對不同終端設備的適配。
第四,推廣和宣傳。幼小銜接社區共育平臺的推廣和宣傳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在各種渠道上進行宣傳,吸引更多的家長和教師使用。如可以在幼兒園和小學開展宣傳活動,邀請家長參加,介紹共育平臺的功能和服務,或者通過社交媒體和網站宣傳推廣,以及制作宣傳資料和視頻,吸引更多的用戶使用。
第五,更新和改進。總體來看,幼小銜接社區共育平臺的建設是一個不斷更新和改進的過程,需要根據用戶的反饋和需求進行不斷調整和完善;還要順應教育行業的發展趨勢,及時更新平臺的內容和服務,提高平臺的質量和影響力。
結語
歸根結底,幼小銜接的參與主體應當是多元的,我們不能將教育的責任切分為家庭教育責任與校園教育責任兩個部分,而是應當促進校園與家長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中達成共識,進而形成有力的合作,為孩子們的成長提供關鍵助力。
參考文獻:
[1]林荔芬.基于家、園、校三方合作共育的幼小銜接策略研究[J].教師,2023(3):8183.
[2]陳秀娟.幼小銜接中的家校合作共育策略[J].科普童話·原創,2023(1):3840.
[3]王菊霞.幼小銜接過程中家園校合作共育的困境與路徑[J].教書育人,2023(7):79.
[4]趙建萍.幼小銜接中的家校合作共育策略芻議[J].成才之路,2022(31):137140.
[5]蔡芳婷.幼小銜接過程中家園校合作共育的困境與路徑[J].豫章師范學院學報,2022,37(3):8690.
[6]曹一帆.幼小雙向銜接視角下家園校合作共育的問題和改進路徑[J].讀與寫,2022(4):1012.
作者簡介:劉璇(1995—?),女,漢族,陜西寶雞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