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 苗琪婕
摘?要:文章選取中國CNKI(2014—2023年)的737篇關于跨境電商的文獻作為研究對象,利用CiteSpace軟件,對其進行數據統計和可視化分析,?再以知識圖譜的形式加以展現。文章通過對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關鍵詞聚類圖譜、關鍵詞突現探測圖譜進行多維度分析,具體探討“跨境電商”研究領域的熱點、前沿話題及研究趨勢。
關鍵詞:跨境電商;研究綜述;CiteSpace軟件
中圖分類號:F72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4)14-0183-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14.044
1?引言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進,跨境電商作為一種新興的國際貿易模式,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也是促進外貿轉型升級、鞏固外部循環的關鍵突破口。根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年末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2.11萬億元,同比增長9.8%。其中,出口1.55萬億元,同比增長11.7%;進口0.56萬億元,同比增長4.9%。伴隨著我國跨境電商蓬勃發展,相應的學術研究成果也日益增多,文章運用文獻計量分析方法,通過對近十年CNKI數據庫中的跨境電商期刊文獻進行梳理及可視化分析,試圖挖掘其研究熱點和研究趨勢,建立我國跨境電商研究的知識圖譜。
2?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
2.1?研究方法
2005年,CiteSpace軟件被引入中國學術界,并廣泛應用于多個研究領域,包括自然科學、社會學、醫學、教育、管理和經濟等。文章將通過利用CiteSpace軟件的多項分析功能,如關鍵詞共現、關鍵詞聚類以及時區圖等,對國內跨境電商研究的發展歷程、熱點和趨勢進行了深度探究。
2.2?數據來源及處理
文章以CNKI為文獻數據來源,檢索時間為2023年2月21日,主要的獲取數據步驟如下:一是將檢索條件設為:主題=跨境電商,期刊來源為“SCI+EI+北大核心+CSSCI+CSCD”,共檢索到1032篇文獻。二是時間的跨度為2014年1月至2023年2月。三是為了確保研究的全面性和準確性,文章在搜索數據量大且文獻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下,刪除了非研究性質的文獻,如會議評論、書評、征文和新聞報道等,進一步以“跨境電商”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并且以ref-works格式導出,作為CiteSpace軟件分析的研究樣本,經過人工篩選及軟件篩查最終獲取737篇有效文獻。
3?研究熱點及趨勢
3.1?研究熱點——關鍵詞共現圖分析
文獻的核心在于關鍵詞的選擇,某一主題領域中高頻率地出現的關鍵詞往往被視作研究熱點。通過進行共詞分析,可以準確地判斷各個主題之間的相關性,進而更好地呈現出該學科領域的研究結構,最終達成對當前研究的關鍵重點和熱度的認知。
在CiteSpace軟件運用節點類型設置為“Keyword”的功能,可呈現與跨境電商相關的關鍵詞共現圖。其中,連線所代表的為兩個關鍵詞之間的關聯關系,在圖譜中的連線數量越多,分布越密集,說明該關鍵詞中心度越高。由圖1可知,跨境電商、對外貿易、電子商務、海外倉、區塊鏈等詞的中心度都比較高,說明這些詞代表了跨境電商領域的主流熱門話題。
跨境電商研究領域關鍵詞共現網絡的關鍵詞中心度排序列表見表1。是根據高頻關鍵詞貢獻結果分布圖所形成的,它可以更加直觀地通過中心度數據的比較來展示關鍵詞中心度的大小,以便了解研究方向。圖1和表1的結果一致,即跨境電商、農產品、跨境物流、出口貿易、數字經濟是學者們比較集中討論的熱點問題。
3.2?熱點研究——關鍵詞聚類分析
筆者運用CiteSpace軟件,采用對數似然比算法(LLR)進行關鍵詞聚類分析,可實現對每個聚類的識別,并快速、全面地了解研究內容的演變及研究熱點的展現,最終生成關鍵詞聚類圖。由圖2可知,共顯示9個最相關的聚類,包括跨境電商、電商平臺、跨境物流、“一帶一路”、出口貿易、電子商務、策略、對外貿易、協同發展。
為了更加深入研究聚類結果后類團(cluster)中包含的內容,結合相關文獻對上述圖2的九個最相關的聚類進行分析。
3.2.1?跨境電商對于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影響研究
在貿易全球化的市場環境下,農產品國際貿易迎來嶄新的發展機會的同時,也將面對全球市場的嚴峻挑戰。林煜和丁婷(2022)認為,通過完善我國農產品相關政策與制度、提高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構建體系健全和功能完善的跨境物流體系、完善農產品信息交流與傳播的精確性等措施,能夠有效化解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危機,使跨境電商能夠在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中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好的發展前景[1]。
圖2?CiteSpace軟件關鍵詞聚類
數據來源:CiteSpace軟件關鍵詞聚類分析。
3.2.2?區塊鏈技術對于數字經濟、數字貿易和跨境電商的影響研究
區塊鏈被視作一種具備去中心化、信息共享及共識特性的新型機制。該機制不僅可實現數據的一致性存儲,也擁有相當的防篡改特性。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數字經濟、跨境電商與數字貿易等領域,可推動這些領域的發展。張夏恒和李豆豆(2020)通過研究發現,將區塊鏈與數字經濟、跨境電商和數字貿易三者進行融合,可以有效地提高數據共享,優化業務流程,降低運營成本,提升協同效率,建立高可信度體系。與此同時,借助區塊鏈技術所具有的不可篡改、不可逆等特性,能夠有效地規避數字經濟、跨境電商和數字貿易在運作中的諸多風險,建立一個方便、高效、公平、穩定、透明的運行環境,使三者的運行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2]。
3.2.3?跨境電商對中俄貿易的影響研究
俄羅斯與中國的跨境電子商務貿易額在“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中居首位。作為一種新興的外貿形式,跨境電商在中俄貿易合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彌補了傳統貿易模式存在的缺陷,進一步促進了兩國經貿的合作和發展。為了使中俄跨境電商企業能夠更充分地利用“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紅利,姜巖和郭連成(2021)提出了一系列的對策建議,包括跨境電商平臺運營的優化、商品結構的豐富化、跨境支付體系的加強以及跨境物流體系的加速建設等,旨在加快跨境電商產業的創新升級[3]。
3.2.4?數字貿易對“一帶一路”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
數字貿易是激發“一帶一路”沿線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也是推進數字“一帶一路”的重要抓手。但是,推動“一帶一路”數字貿易也會引起一系列相關問題。高疆(2022)通過研究提出,中國推進“一帶一路”數字貿易發展應堅持“發展坐標”,針對不同發展水平的“一帶一路”沿線經濟體,采取差異化數字貿易規則推進策略,深入推進貨物貿易的數字化轉型,擴大物流、電子支付等“數字賦能型”服務的市場準入,同時加大數字基礎設施投資,加強網絡安全產業鏈整合,構建國家和企業聯動機制,加強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經濟體的網絡安全合作[4]。
3.2.5?基于門檻效應檢驗出口貿易對跨境電商的影響研究
賀桂和(2022)通過檢驗得出,自貿試驗區成立后的三年時間里,貿易便利化和跨境電商進出口、跨境電商進口之間的耦合協調關系,在從一種低水平或失調狀態逐步向著良性互動或初級耦合協調狀態(在貿易便利化與跨境電商進口之間)和高水平互動或高度耦合協調狀態(在貿易便利化與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之間)演變[5]。該類研究,對我國如何更好發揮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成果、促進貿易便利化,以及為我國的跨境電商發展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該研究也有著很大的實踐價值和現實意義。
3.2.6?電子商務運營模式對于我國農產品跨境貿易的影響研究
隨著跨境電商的深入發展,同時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政策,如何深化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成為政府和學界高度關注的重要問題。汪陽潔等(2022)通過構建雙渠道兩期均衡模型以及對農戶實地調查研究得出,農村電商規模擴大有助于增加農產品交易量和提升銷售利潤,但線上運營的高額成本會顯著削弱電子商務發展所帶來的積極效應。基于實證研究,上述研究者提出在推進農村電商發展過程中,一方面要著力降低農民線上經營的額外成本,培育更多農民參與電商并銷售更多的農產品;另一方面也要避免“一刀切”地“去中間商化”[6]。該類文獻為進一步深化我國農村電商發展,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決策參考。
3.2.7?“雙循環”視角下我國跨境電商發展的相關研究
隨著“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推動,跨境電商在我國進出口貿易中的重要程度日益增加。張夏恒(2021)基于“國內大循環”和“國際大循環”兩種視角,深入分析了跨境電商在“雙循環”進程中發揮的理論機制,指出推廣跨境電商有利于促進“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并提出優化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數字技術賦能、推進產業融合、促進國際經貿合作、探索模式創新等應對措施,進而推動跨境電商與實體經濟和傳統產業的融合,來擴大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外雙循環互動[7]。
3.2.8?跨境電商關于融資約束和風險管控的相關研究
我國跨境電商的蓬勃發展對跨境融資約束和風險管控提出了新要求。史金召等(2022)依據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分類,結合跨境電商特性,總結出跨境電商倉單融資(進口—保稅區型、出口—海外倉型)、跨境電商訂單融資(進口—采購型、出口—生產型)、跨境電商保理融資等我國跨境電商供應鏈金融的典型模式,并針對上述內容從信用、操作、市場、法律等風險維度,對商業銀行開展此類新業務提出更新授信技術、嚴防道德風險;優化模式流程、提高操作水平;關注政策變動、嚴控質物品類;嚴格合法操作、重視合同管理的四個風險管控方法和策略[8]。
3.2.9?跨境電商和跨境物流協同發展的相關研究
跨境物流作為跨境電商的一個重要環節,跨境電商的迅速發展使跨境物流也得到了很大程度地提升,兩者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關系。舒暢(2021)通過研究發現,在我國的跨境電商和跨境物流復合系統中,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協同關系,且協同水平尚有提升的空間。
因此,為推動跨境電商領域的協調發展,舒暢(2021)提出了對建立和完善協同發展的保障機制、健全協同支撐服務體系,政府、企業、高校等多方主體積極參與并共同合作的對策[9]。
3.3?研究熱點——研究前沿趨勢分析
通過使用CiteSpace軟件中的關鍵詞突現探測(burst?detection)功能,可以檢測出某一時間范圍內被引詞是否出現較大變化的情況,進而能夠得出某一個主題詞或關鍵詞出現和消失的時區。其中,深色區間表示關鍵詞發生突現的時區,淺色區間表示關鍵詞未發生突現或結束突現的時區。表2為2014—2023年國內外文獻關于跨境電商研究的突變性關鍵詞,從中可以總結出三個特點。
第一,綜合來看,在不同時區的關鍵詞中心度強度最高的是電子商務,接著是農產品、海外倉、雙循環等。上述關鍵詞中心度強度都在3以上,說明這些問題在跨境電商領域得到了相對廣泛的關注并成為前沿熱點。其中,農產品、雙循環、出口貿易、面板數據、電商企業、數字經濟直到2023年年初仍然是研究的熱點,并且很可能在未來幾年繼續成為研究熱點。
第二,十年來學者對于跨境電商的研究熱點有所不同。早期階段(2015—2017年),學者比較關注電子商務、海外倉等相關問題,以及針對該類問題提出對策;中期階段(2018—2021年),學者關注區塊鏈、價值鏈與跨境電商的結合,以及跨境電商影響因素的研究分析;后期階段(2021—2023年),學者在數字經濟和雙循環政策背景下,更多依據數據結果,研究我國跨境電商企業、出口貿易、電子商務、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及對策分析。
第三,大多數關鍵詞出現的時間段都很短暫,這也意味著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關鍵詞容易被新的詞匯所取代;相比而言,突變時間段稍長的關鍵詞有“農產品”“雙循環”“出口貿易”“電商企業”“對策”,持續時間為兩年。說明在較長時間內該類話題一直備受學術界的關注,并成為學者們研究的主題或探討的熱點。
4?結論
文章通過CiteSpace軟件對過去十年中關于跨境電商文獻的研究熱點和研究趨勢進行了清晰而直觀的梳理,并得出如下結論。在研究熱點方面:跨境電商、對外貿易、電子商務、海外倉、區塊鏈是學者們比較集中討論的熱點問題,同時這些關鍵詞具有明顯的聚類特征,可通過生成關鍵詞聚類圖更加快速、全面地了解研究熱點和研究內容的演變。在研究趨勢方面:通過分析關鍵詞突現探測圖發現,農產品、雙循環、出口貿易、面板數據、電商企業、數字經濟這些關鍵詞直到2023年年初仍然被學術界高度關注,不僅在跨境電商領域得到了相對廣泛的應用,而且成了較有影響力的前沿熱點。因此,這些關鍵詞很有可能成為未來的研究趨勢。
參考文獻:
[1]林煜,丁婷.新時期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與跨境電商發展[J].核農學報,2022,36(9):1902-1903.
[2]張夏恒,李豆豆.數字經濟、跨境電商與數字貿易耦合發展研究——兼論區塊鏈技術在三者中的應用[J].理論探討,2020(1):115-121.
[3]姜巖,郭連成.中俄跨境電商發展研究[J].學術交流,2021(4):87-99,191-192.
[4]高疆.發展“一帶一路”數字貿易:機遇、挑戰與未來方向[J].國際貿易,2022(11):71-80.
[5]賀桂和.貿易便利化對我國跨境電商發展的非線性效應——基于自貿試驗區設立時長的門檻效應檢驗[J].商業經濟研究,2022(6):103-106.
[6]汪陽潔,黃浩通,強宏杰,等.交易成本、銷售渠道選擇與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J].經濟研究,2022,57(8):116-136.
[7]張夏恒.跨境電商促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理論機制、發展思路與相關舉措[J].當代經濟管理,2021,43(10):59-65.
[8]史金召,孫茂林,黎建強.我國跨境電商供應鏈金融的模式設計與風險管控[J].國際貿易,2022(11):26-34.
[9]舒暢.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我國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協同發展研究[J].黨政研究,2021(2):121-128.
[基金項目]2021年度遼寧省教育廳高等學校基本科研項目“新冠疫情沖擊全球產業鏈背景下中非產能合作面臨的機遇、挑戰和對策——以遼寧為例”(項目編號:LJKR0175);本文受2021年度沈陽化工大學本科教育教學培育工程項目課程資源項目“融入課程思政的《跨境電子商務》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建設”資助。
[作者簡介]李巖(1973—),女,遼寧蓋州人,經濟學博士,沈陽化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合作、可持續發展;通訊作者:苗琪婕(1999—),女,遼寧遼陽人,沈陽化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務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