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艷,呂亞君
(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a.軌道交通學院;b.科研處,江蘇 南京 211188)
截至2023年3月,全國開通城市軌道交通線路292條,運營里程約9652公里,城市軌道交通已成為城市居民出行的重要選擇之一。高職院校城軌交通類專業為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輸送了大量人才,是城市軌道交通高速發展的重要支撐。但因發展歷程短、專業教師經驗不足、思政資源積累少等問題,該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相對乏力。《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必須將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其中,必須抓好課程思政建設,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為了培養符合新時代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高職院校必須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努力探索城軌交通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方法,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促進城軌交通類專業高質量發展。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作為高職院校的新興專業,城軌交通類專業建設基礎較薄弱,大部分專業課教師相對年輕,缺乏對課程思政重要性的認知,往往認為課程思政是思政教師的分內工作,忽視了自身肩負的育人責任。在習近平關于新時代教育工作重要論述的引領下,城軌交通類專業課教師應牢固樹立立德樹人理念,強化對課程思政內涵的理解,深化對課程思政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促進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在教學實踐中深刻把握“德先才后”的育人內涵,切實做到價值引領、知識傳遞和能力培養的完美統一。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的行為可以通過觀察學習過程獲得,但是獲得什么樣的行為以及行為的表現如何,則有賴于榜樣的作用。榜樣是否具有魅力、榜樣行為的復雜程度、榜樣行為的結果以及榜樣與觀察者的人際關系都將影響觀察者的行為表現[1]。作為課程育人實施主體,專業課教師不僅要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扎實的專業知識,還應具備較高的思想覺悟和高尚的道德品質,以德修身、以德立身,保持勤奮、敬業、嚴謹、自律的工作作風和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真正做到“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
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在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更要潛心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引導學生敬業樂群、精益求精、專注執著、革新創造,厚植“技能報國、強國有我”的家國情懷。這就要求專業課教師勤學苦練,提升技術技能水平,努力成為專業領域的行家里手,同時把工匠精神培育貫穿課程教學全過程,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實質,端正學習態度,點燃報國熱情,具備愛崗敬業、追求卓越的職業精神。在教學中,可以通過人物介紹的方式展示大國工匠的感人事跡和崇高精神。如:35年來孜孜以求,為火箭焊“心臟”,成功攻克發動機噴管焊接技術世界級難關的高級技師高鳳林;43年來埋頭苦干、踏實鉆研、挑戰極限,為“蛟龍號”組裝最高難度密封性零部件的“兩絲”鉗工顧秋亮等。
城軌交通類專業的課程思政元素通常是隱形的,需要教師找準切入點,運用科學方法努力挖掘。專業課教師應基于本專業的課程特點,深入分析學生的成長規律、學習需求,特別是未來所從事崗位工作的社會價值取向,挖掘專業知識體系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將愛國主義精神、大國工匠精神、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融入教學過程,實現思政教育的“潤物細無聲”。如:在講授AFC系統時,教師可以“閘機傷人事件”為案例,引導學生思考閘機擋板事故頻發的原因,并從專業技術、安全生產、職業道德等角度進行反思、論證、總結,幫助學生增強安全意識,提升職業素養,秉持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敬畏之心;在講授“列車定位技術”時,教師可引用《朱子語類》中“曾子一日三省,則隨事用力”的傳統文化經典,引導學生反思是否浪費了時間、預定計劃是否已完成、距離自己的奮斗目標是否又近了一步,從而激勵學生不斷提升自我。
對同一專業而言,很多課程的思政元素雖然互通,但這些元素并非都適用于每門課程或每個章節,這就需要教師站在立德樹人的高度,從課程思政元素的文本價值、學生的知識經驗、教學目標的吻合度等維度出發,同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與個性特點、社會認知程度,對思政元素加以應用。如:“城市軌道車輛應用技術”課程通常在二年級以后開設,此時學生對專業的認知已比較清晰,可以適時深化工匠精神培養,引導學生在運營和維護車輛的過程中堅持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職業素養;在“軌道交通綜述”課程中講授我國高鐵事業的發展時,可與西方國家的發展情況進行對比分析,使學生清晰地認識到我國高鐵事業已走在世界前列,從而堅定“四個自信”。
在“大思政”背景下,課程思政與專業教育發展的融合已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要求和主要趨勢。當前,思政元素的融入仍然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教師在將思政元素與專業教育相融合時,需要科學規劃與分析專業課程教學體系,找準兩者融合的切入點[2]。以城軌交通類專業為例,教師可將現階段廣泛應用的先進城軌交通技術及研究成果作為拓展性教學素材,并以此為切入點,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城軌交通專業技術的進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國家認同感。此外,要高度重視實踐教學內容的融入應用。城軌交通類專業的畢業生大多從事高鐵、地鐵的運營工作,在專業實習實訓與頂崗實踐中,專業教師要不遺余力地引導學生培養愛崗敬業、追求卓越的職業品質,樹立耐心細致、熱情周到的服務意識,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思政的力量。
城軌交通類專業的公共課程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創新精神,提升學生的身心素質、普適能力為目標,在塑造價值觀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對公共課程學習興趣不濃。鑒于此,公共課程的教學設計要從學生需求出發,充分挖掘專業特性,從入學教育特別是專業教育入手,讓學生在接觸專業之初就充分認識到公共課程與自身所學專業具有高度關聯,從而激發學習興趣。以“高等數學”課程為例,可以闡明該課程對后續“工程技術基礎”“電工電子技術”等專業課程學習的重要性,讓學生充分體會“高等數學”課程對自身專業成長的意義。
城軌交通類專業課程內容豐富,是實施專業課程思政的基本載體。教師在設計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方案時,應縱向挖掘行業、專業發展史,增強學生對本行業、本專業的價值認同;橫向挖掘世界科技前沿知識,幫助學生清楚地認識本行業在國際上的地位。例如:在“城軌交通概論”教學中,可將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1月乘坐京張高鐵赴張家口考察北京冬奧會時提出的“我國自主創新的一個成功范例就是高鐵,從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到自主創新,現在已經領跑世界”作為切入點,充分展示我國軌道交通事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發展歷程和偉大成就,激發學生建設“交通強國”的豪情壯志;在講授“城軌通信技術”課程的數據通信章節內容時,可以深圳華為和中國5G技術發展為正向案例,以“7.23”甬溫線事故為反向案例,引導學生深入認識“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真正內涵,激發學生創新報國的使命擔當。
專業實踐類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崗位實操能力。城軌交通類專業課程思政實踐教學,要從學生未來的職業特點和專業成長規律出發,注重“學做合一”,探索沉浸式、項目式教學模式。精湛的專業技能、熱情周到的服務態度、吃苦耐勞的精神是城軌交通類專業畢業生必備的職業素養,這些需要在專業實踐或頂崗實踐中培養。實踐類課程應以項目促學,動員學生參加“雙創”訓練、創新創業大賽、職業技能競賽等活動,從跨專業團隊組建、項目前期調研與論證、團隊協作與分工、爭取外部支持、撰寫總結報告、項目路演匯報等環節,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通過“實踐—反思—再實踐”,深化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
課程思政建設不可能“單打獨斗”,需要相關主體通力配合,推動形成協作育人的“大思政”格局。首先,要打破校內教學單位與部門之間的壁壘,充分發揮不同類型教師的優勢,以專業教研室為單位,打造專業課教師、思政教師、輔導員三方共同參與的課程思政育人共同體,實現主體間的優勢疊加、職能互補。其次,三方通過“混成”式集體備課、集體教研等方式,共商基于課程思政建設理念的城軌交通類專業課程目標、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完善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最后,組織承擔城軌交通類專業思政課程教學的“馬院”教師定期旁聽專業課程,及時發現偏離課程思政目標的共性和個性問題,并提出建議。教研室督促專業課程教師開展課后研討和教學反思,不斷優化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持續改進教學模式。
為有效利用課程思政元素,有必要構建動態的課程思政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教學管理部門要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的頂層設計,形成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共享機制;教學院(系)要以人才培養方案為依托,注重橫向聯動和縱向激勵,推動城軌交通類專業全體教師積極開發課程思政網絡資源,促進專業群內思政元素的融合與創新,打造一批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課程思政示范團隊,形成示范效應。此外,還應加強與兄弟院校的合作聯動,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搭建城軌交通類專業課程思政資源共享平臺,通過定期舉辦線上課程思政教學研討會、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提升專題培訓、課程思政優秀案例評選活動、教學能力競賽等,持續推進城軌交通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走深走實。
績效考核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有力抓手。高職院校要通過構建績效考核評價機制,激勵全體教師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建設[3]。要堅持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校內評價與校外評價的有效統一,邀請城軌交通行業專家、一線技術人員共同制訂評價標準,著重關注課程思政目標的契合性、課程思政元素的充分性和課程思政實施的有效性。同時,學校和專業教學院(系)要制訂激勵措施,為考核優秀的教師對接地鐵企業、開展理論研究、參加教育培訓、實施資源開發等提供資金支持,鼓勵其依托研究成果申報示范課程、示范專業、示范團隊等高層次建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