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廣西是我國重要的油茶產區,油茶種植面積廣,對提高當地農民收入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豐富廣西油茶栽培理論與技術體系,介紹當地油茶生產的自然條件、種植情況等,并從苗木培育、造林地選擇、整地準備、定植、水肥管理、除草、整形修剪、間伐調控及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總結油茶造林技術要點。
關鍵詞 油茶;栽培技術;廣西
中圖分類號:S794.4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8.022
廣西位于我國南部,總面積23.8萬 km2,氣候溫暖濕潤,光照充足,非常適宜油茶生長。廣西油茶種植面積超過56.67萬hm2,年產茶籽45萬t,產量位居全國第3,是我國重要的油茶產區之一[1]。油茶不僅可以榨油食用,還可用于化工、醫藥等行業。發展油茶產業,不僅能推動廣西農業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還能保護水土資源,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因此,深入研究廣西油茶栽培技術,對推動廣西油茶產業可持續發展,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1 廣西自然條件概況
1.1 地理位置
廣西位于我國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4°26′~112°04′、北緯20°54′~26°24′,地處云貴高原與兩廣臺地的連接部位,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其東北與湖南省接壤,東與廣東省相鄰,南面瀕臨北部灣,西部與云南省交界,西南與越南邊界毗連。廣西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貌類型有低山、臺地、丘陵、盆地等,喀斯特地貌發育強烈。水系發達,多屬珠江水系[2]。土壤以紅壤為主,地熱資源豐富。廣西區位優勢明顯,沿海和邊境線長,是我國面向東盟的橋頭堡,面向海洋的前沿,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區位。充分利用廣西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發展油茶等特色林業,對促進廣西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2 氣候條件
廣西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水充沛,無嚴寒期,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
23 ℃,年降水量800~2 800 mm。廣西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宜油茶生長,油茶對溫度的要求較高,適宜的生長溫度在20~28 ℃,廣西大部分地區的年平均氣溫均在此范圍內。油茶需要充足的降水來維持生長,廣西年降水量充沛,可滿足油茶對水分的需求。充足的光照可以促進油茶進行光合作用,提高油茶產量。廣西日照時間在1 000~2 200 h,基本滿足油茶的光合作用需要。綜合來說,廣西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非常有利于油茶生長,是發展油茶產業的理想區域。
2 油茶種植情況
2.1 種植面積
截至2021年底,廣西油茶面積超過56.67萬hm2[1]。2018年以來,廣西實施“千萬畝面積、千億元產值”的油茶“雙千”計劃,要求油茶種植全面實現良種率、大苗率兩個100%。在“雙千”“雙百”的引領下,4年來廣西共完成油茶新造林超11.33萬hm2、低產林改造超10.00萬hm2。隨著廣西對油茶產業的重視,未來油茶種植面積將持續擴大。
2.2 品種結構
廣西栽培的油茶品種以岑軟系列、紅花系列和青稞系列為主。其中,岑軟系列因油量高、品質優而被廣泛栽培,主要品種有岑軟2號、3號、8號等。紅花系列如大果紅花油茶因結果期長、產量高而受歡迎[3]。那坡油茶則以抗旱性強而在桂北地區得到推廣。此外,隨著品種改良的進行,廣西選育出了一些區域性新品種,如烏紅油茶、白心油茶等。近年來,廣西積極推廣機械化栽培,開發出機械化快速成林的新品種,如香花油茶等。未來,隨著品種繼續更新,廣西油茶栽培機械化水平將持續提升。
3 栽培技術要點
3.1 苗木培育
3.1.1 播種育苗
1)種子選擇。廣西油茶種子選擇的首要原則是選擇品質優良的母樹采集種子。優先選擇產量高、油脂含量豐富、抗逆性強、結果早、單株產量高的無性系母樹,嚴格控制開花期,保證采收的種子品質。同時,要考慮品種對不同地區氣候、土壤的適應性,選擇當地生長良好的母樹品系。精準掌握采收時間,最佳時期為種子剛成熟時,此時種子含水量較低,貯存性好。采收后要進行選粒,挑出飽滿堅實的種子,去除輕薄或有損傷的種子。
2)催芽。催芽前,先清除雜質及無效、顆粒小的種子,選取種粒大且飽滿的種子,用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泡種子30 min,清除種子表面可能攜帶的病原菌,同時激活種子中的酶類,以此促進種子吸水萌發。而后用清水將種子沖洗干凈,再根據種子含水量情況浸種24~48 h。種子催芽采用干凈的濕沙層積催芽方法。具體做法是先在容器中鋪一層濕潤的沙土,然后將消毒處理過的種子均勻撒在濕沙上,再覆上一層薄薄的濕沙,蓋上蓋子。在催芽過程中,要控制好容器中的溫度和濕度,保持在適宜種子萌發的狀態,促進種子快速、均勻地發芽。
3)播種。將已發芽的種子移植到育苗床進行播種。育苗床可采用加高30 cm的水泥地面或適當的容器,先底部鋪設一層厚5 cm的蛭石或碎石,有助于排水;再鋪設一層厚10 cm的育苗基質,基質可選用優質腐殖土、蛭石、珍珠巖等混合而成,體積比為4∶3∶3,基質pH值控制在5.5~6.5。播種時,平整基質表面,挖條形小溝,溝深2~3 cm,溝距20 cm。將發芽種子等距離(5~8 cm)撒播在溝內,覆土1 cm,壓實、澆水。遮陰棚頂部可采用遮光率為50%的遮陽網,四周用塑料薄膜圍護,避免陽光直曬。溫度宜控制在25~30 ℃,床體含水量保持在55%~65%。發芽后14 d,可噴施0.2%多菌靈溶液防治苗期病害。出苗后25~30 d,可開展間苗補苗工作,株行距保持在20 cm×(5~8)cm。移植前,澆灌0.1%多菌靈溶液,提高幼苗成活率。
3.1.2 容器育苗
廣西油茶容器育苗需要選擇適宜的基質和容器。基質以腐熟砂質壤土為主,配以腐殖質、泥炭土等,確保基質pH值在5.5~6.5,并充分消毒殺菌。容器以塑料插袋為佳,尺寸一般為9 cm×7 cm,厚度為0.08 mm。采用淺盤育苗法,每個育苗盤可容納98株。播種前,將基質裝袋并壓實,浸泡后排水,播種量以每穴2粒為宜,覆蓋細土1 cm左右。噴施吸濕劑用于保持基質的濕度,置于泥炭土保溫墊上,每天遮光12 h促進發芽。發芽后,每隔7 d補充1次營養液,成分為碘酸鍶0.5 g·L-1、硝酸鉀0.5 g·L-1。定期除草松土,促進根系生長。培育40 d后即可達到移栽標準,即株高15 cm、根長10 cm。容器育苗能提高苗木成活率,縮短培育周期,獲得優質的油茶苗木。
3.2 造林地選擇
廣西油茶栽培地的選擇需要考慮光照、溫度、水分等條件。光照方面,年平均日照時間最好在1 800 h以上,光照強度不宜過大。溫度方面,年平均氣溫在20~28 ℃,最低氣溫不低于-5 ℃,無霜凍期大于330 d。水分方面,年降水量在1 000~2 500 mm,較為濕潤,但要求地塊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不高于1.5 m。
同時,土壤以砂壤土或砂質壤土為宜,土壤pH值在5.0~7.0,有機質含量高于1%。海拔500 m以下,坡度不宜過大,一般控制在25°以內[4]。無工業污染和強風害,交通便利。此外,種植歷史好,無病蟲害的田塊也較適宜。綜合考慮這些因素,選擇光熱水資源優越、土壤肥沃、交通發達的區域栽培油茶,能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
3.3 整地準備
實施科學的整地可以為油茶栽培創造理想的土壤條件。進行深翻整地時,翻耕深度控制在30~40 cm,徹底打碎土塊,清除雜草根莖和石塊,并進行平整,防止積水。整地后,需要對土壤進行消毒,可每667 m2施用生石灰300~400 kg,有效殺滅地下害蟲。繼而進行基肥的施用,每667 m2推薦使用腐熟有機肥8~10 t,或復合微生物肥10~15 t,同時補充磷鉀肥150 kg[5]。將基肥混合均勻后施入土層30 cm深處。基肥施用后,根據土壤情況進行中耕松土,改善土壤結構。視具體情況還可進行微地形整理,處理荒溝,使地塊平整,方便開展機械作業。
3.4 定植
廣西油茶定植一般在翌年3—5月進行。選擇陰雨天氣或傍晚時分進行定植,以減少光照對幼苗造成的傷害。苗木定植前,先澆透造林地,使土壤保持濕潤狀態。采用壟溝立體種植方式,株行距為2 m×3 m,開溝深20~25 cm,株距30 cm。在溝內施基肥,每株施用有機肥1 kg、磷肥100 g。將苗木直立移植,注意不傷根系,分根垂直植入,根頸與地面齊平。回填土壤并夯實,澆透水徹底淋壓。定植后立即遮陰30 d,避免陽光直曬。注意保持土壤濕潤,防止幼苗受旱。
3.5 水肥管理
水分管理方面,每年充分澆水2~3次,每次都要澆透,防止水分虧缺。同時,建立排灌渠和隔水埂,保證田間排水暢通。同時,補充速效肥,每667 m2可施用尿素3~5 kg、硫酸鉀1~2 kg,每年分2~3次追肥,或可按油茶結果實際需求靈活調整。微生物菌劑也可促進油茶生長,每667 m2施用量控制在100~150 g。此外,可葉面噴施鈣鎂復合肥,促進油茶生長,提高油茶果的產量和品質。
3.6 除草
廣西油茶種植要重視防治雜草,避免其對油茶生長產生競爭抑制作用。對于幼齡油茶林或行間空間較大的成年林,可采用機械除草,在油茶株行間進行松土除草,深度約10 cm,每年開展1~2次。對于株行距較小、機具難以進入的油茶林,可以采用人工除草。對于雜草生長旺盛、分布較廣的情況,可采用化學除草。例如,可用草甘膦或啶草胺噴霧防治雜草,每667 m2用藥量為150~300 mL,雨后噴施效果好,但要注意安全使用。或可采用生物除草劑如大花黃菌酶制劑,防治效果好,而且環保。雜草清除后可就地覆蓋作為綠肥,或將其集中運出油茶林區。做好除草管理,可減少雜草對水分養分的競爭,促進油茶生長。
3.7 整形修剪
油茶整形修剪主要在樹形形成后進行。廣西油茶通常每年修剪1次。運用機械修剪油茶植株,控制油茶高度在1.2~1.5 m,便于采收管理。樹冠寬度以2.0~2.5 m為宜,修剪為半球形。修剪時,應采用不傷枝干的圓弧形修剪方式,保護油茶樹體少受傷害,促進油茶分枝。修剪強度控制在30%以內,避免過剪影響產量。剪枝后的落葉可還田為肥,也可以進行堆肥處理。修剪后的枝條可打捆銷售。同時,要修剪病蟲枝。適時對油茶進行修剪,可除腐壯樹,更新改良品種,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效率,改善通風透光條件,便于管理與采收。
3.8 間伐調控
廣西油茶間伐是調控林分密度的重要手段,可促進油茶生長,提高其產量和品質。油茶間伐宜在結果期第3~5年進行,此時較易識別不良樹木。間伐強度以20%~30%為宜,可采用等間距或隔行間伐,改善林分結構,提高油茶林通風透光性。間伐樹木時,優先選擇病蟲害枝、缺株、畸形枝等不良樹,或部分過密影響生長的健康樹。間伐后可補植當地適宜品系,改良更新油茶品種。間伐后注意適時適量施肥,促進余留林木快速繁茂生長。定期補植更新,可形成年齡合理、生長良好的油茶林分。
3.9 病蟲害防治
廣西油茶的主要病蟲害有茶小綠葉蟬、紅蜘蛛、茶小綠葉蟬及茶斑病、根腐病等,防治方法有選育抗性品種、改良栽培方式、調整林分結構及適時噴灑農藥等。例如,對于常見蟲害,可用6.5%氟啶蟲酰胺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防治,每667 m2用藥量為
30 mL,春秋兩季噴施。對于茶斑病,可用60%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噴霧防治;對于根腐病,可用0.2%腐霉利福平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噴霧防治。各類藥劑需要嚴格按說明書使用量和方法施用,施藥時注意佩戴防護裝備,避免危害人畜。
4 結語
廣西是我國重要的油茶生產基地,油茶種植面積、產量均居全國前列。油茶是重要的油料和藥用植物,發展油茶產業,對促進廣西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廣西需要進一步加大優質油茶品種培育力度,推廣科學栽培技術,加強對病蟲害的防治,提高林分管理水平。同時,要積極開發深加工新產品,拓寬油茶產品的銷售渠道,為促進廣西油茶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林國斌.廣西油茶種植現狀及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種子科技,2022,40(13):18-20.
[2] 于松玉.廣西油茶產業經濟效益提升的對策研究[J].山西農經,2022(12):150-152.
[3] 虞德森.油茶種植現狀及高產栽培技術探討[J].智慧農業導刊,2023,3(14):64-67.
[4] 朱志輝.油茶低產林改造嫁接換冠與修剪試驗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3.
[5] 陳世新.油茶種植技術推廣探究[J].廣東蠶業,2022,56(8):66-68.
(責任編輯:劉寧寧)
收稿日期:2024-03-09
作者簡介:黃贊忠(1976—),中專,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技術研究。Email:4142988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