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伏廣成 孟華堂 卞佩光
摘 要 江蘇省灌云縣是黃淮海高蛋白大豆主產區,擁有江蘇省唯一的縣級大豆原種場。近年來,灌云縣大豆種業得到了全面發展,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制約了大豆種業的高質量發展。為促進灌云縣大豆種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簡要概述了灌云縣大豆種業發展現狀,分析了灌云縣大豆種業發展存在的大豆種子監管體系不完善、大豆品種保護意識需要進一步加強、大豆優良品種普及率低、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及大豆繁育扶持力度有待加大等問題,并提出了建立健全大豆種子監管體系、加強大豆品種保護、提高大豆優良品種普及率、加強大豆育繁種基地建設、加大對大豆繁育的扶持力度及提高大豆生產科技水平等對策。
關鍵詞 大豆;種質資源;發展現狀;江蘇省灌云縣
中圖分類號:S565.1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8.028
我國是世界四大大豆生產國之一[1]。2022年,我國大豆種植面積達10 266 667 hm2,總產量超2 000萬t[2]。
我國黃淮海地區是大豆主要種植區,大豆種植面積占全國大豆種植面積的1/3左右[3]。灌云縣位于江蘇省東北部,東臨黃海,南隔新沂河與灌南縣相連,西與東??h、沭陽縣相鄰,北與連云港市海州區、連云區接壤,總面積153 833 hm2,耕地面積91 696 hm2[4]。灌云縣糧食作物以小麥、水稻為主,玉米、大豆為輔。2023年,灌云縣大豆種植面積近2 400 hm2,以分散種植為主。
大豆的產量與溫度、光照等氣候條件密切相關[5]。灌云縣夏季尤其是大豆開花結莢和籽粒充實的7月下旬至9月上旬,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有利于大豆多結莢和籽粒充實。因此,相同品種在灌云縣種植,大豆的產量和品質一般優于其他地區。灌云縣擁有江蘇省唯一的大豆良種繁育場,品種繁育是該縣大豆產業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近年來,灌云縣圍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富民”,堅持發展現代種業,大力推進特色種質資源建設,立足特色產業發展,深入發掘大豆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全面推進大豆種業發展,打造鄉村產業振興的新高地。
1 現狀
1)灌云縣大豆種植歷史悠久,早在1917年,灌云縣已經向國外出口大豆。為了加強灌云縣大豆的良種繁育,1961年灌云縣建立了大豆原種場,先后繁育出軟條枝、灌云大白花、58-161、灌原1號、74-5-31等大豆品種,為推進大豆種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國家加快推進大豆產業振興,灌云縣積極響應,在大豆種業發展中,堅持抓好特色種質資源建設,以灌云縣大豆原種場為引領,著力抓好大豆創新育種、良種繁育及產業延伸發展,大豆種業得到了全面發展,有力帶動了現代種業發展。2020—2023年,灌云縣大豆播種面積和繁種面積均顯著增長。2020年,灌云縣大豆播種面積1 600 hm2,繁種面積507 hm2;2021年,灌云縣大豆播種面積1 653 hm2,繁種面積540 hm2;2022年,灌云縣大豆播種面積1 980 hm2,繁種面積547 hm2;2023年,灌云縣大豆播種面積2 373 hm2,繁種面積約1 000 hm2。
2)2016年以來,根據國家農業農村部、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統一部署,灌云縣開展了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工作。其中,為加強大豆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工作的組織領導,灌云縣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并增加了工作人員。工作組通過查閱資料和走訪調查有關部門、單位等,對灌云縣大豆種質資源進行普查摸底,同時做好收集、采樣和材料整理工作,共報送大豆種質資源32份,圓滿完成大豆種質資源普查工作任務。對于現有的大豆種質資源,灌云縣高度重視并加以保護和利用。灌云縣現有收集保存的大豆繁育材料100余份、育種穩定品系600余份,建有大豆種質資源庫60 m2,配備冰柜等設備器材,主要用于保存大豆育種材料。
3)灌云縣大豆種業依托“科研+公司+農戶+基
地”的新型創新體系迅速發展壯大。灌云縣擁有江蘇省唯一的縣級大豆原種場,主要從事大豆良種的繁育、試驗工作,自主研發了灌豆1號、灌豆2號等多個大豆新品種。由場部下轄的連云港豐華種苗有限公司牽頭,依托灌云縣嘉祥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現代高效農業園區等市、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生產形式上采用自育與代繁相結合的方法,與農戶及有關農場簽訂合同,訂單收購,從而建成大豆良種特約繁育基地533 hm2左右,帶動農戶800多戶,每戶平均增收
1 000多元。近年來,灌云縣大豆原種場得到了國家、省、市等各級資金支持,主要建設內容有高質量良種研發基地建設、高質量良種加工體系建設、高質量大豆深加工體系建設、高質量良種產業支撐體系建設等。灌云縣大豆原種場與科研院校在大豆育種方面建立了多層次的合作關系,不斷提升大豆新品種的研發質量和數量,灌豆1號、灌云11-05等高蛋白、高油、豆丹養殖專用大豆品種(系)先后育成,供種量和推廣面積不斷增加,成功實踐“蘇北夏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灌豆4號高產栽培技術”“大豆農藥減施技術”等操作規程6項,為灌豆系列大豆品種的推廣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4)灌云縣大豆品種以產量高、適應性好、籽粒大、品質優等特點聞名省內外,特別是高蛋白大豆品種灌豆1號深受全國各地消費者、豆制品加工企業的喜愛和歡迎。灌云縣大豆原種場承擔的國家、省級大豆區域試驗品種有近100個,其中國家級大豆區域試驗品種30個,省級大豆區域試驗品種50多個,毛豆試驗品種10個。2022年4月,灌云縣大豆原種場被江蘇省農業農村廳評為省級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代表類型為淮北夏大豆。灌云縣高度重視大豆品牌建設,積極組織申報“灌云大豆”為地理標志產品,并于2011年7月成功通過認定。此外,灌云縣政府根據當地食用豆丹美食的傳統,因地制宜,示范推廣大豆-豆丹綜合種養模式,把食用優質豆葉的豆丹推向市場,使其多次亮相中央電視臺,并于2017年12月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目前灌云縣大豆-豆丹種養產業年綜合效益達10億元。
5)灌云縣明確大豆種業發展定位,近年來與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合作,建立了灌云豆類產業研究院,針對目前灌云縣大豆品種存在的主要問題,攻關特色產業亮點,研發新品種培育和展示、綠色高效種植等關鍵技術,力爭建成省內大豆種質保存和研發基地、標準制定中心和品牌培育基地。
2 存在的問題
2.1 大豆種子監管體系不完善
目前,因縣級單位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工作的開展,灌云縣原有的縣級種子管理站已并入縣農業綜合執法大隊,原有的大豆種子監管體系被打破,監管職能由科教科、法規處、農業綜合執法大隊、灌云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多部門承擔,缺少專業監管人員,種業統計、種質資源普查、外來物種普查、種子田間鑒定、種子基地建設等工作都無法正常開展。在當前大豆種子問題日益受到重視的形勢下,大豆種子監管體系還有待進一步整合并發揮作用。
2.2 大豆品種保護意識需要進一步加強
當前,灌云縣品種保護意識普遍偏弱。例如,灌云縣大豆原種場育成的灌豆系列品種,由于保護意識不強,現只有灌豆2號獲得了植物新品種保護,其他品種沒有及時申請保護,給品種以后的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
2.3 大豆優良品種普及率低
當前,灌云縣大豆品種呈現“三多三少”現象,即“同質化品種多,新穎性品種少;高產品種多,優質品種少;傳統品種多,特色品種少”。近年來,由于我國將農作物品種的入市權交給了企業、評判權交給了市場、選擇權交給了農民,審定品種呈“井噴”式增長,加上同一適宜生態區大豆引種數量激增,灌云縣大豆品種數量比較多,農民多重視品種產量,較少關注品種是否優質,種植大豆優良品種的意識不強,導致大豆優良品種推廣難度較大,普及率較低。
2.4 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
灌云縣大豆繁種區域基本在旱田區域,田間基礎設施配套較差,排灌能力不強。而灌云縣大豆播種時多處于梅雨季節,一旦遇到強降雨易造成田間積水漬害;遇連續高溫干旱則易導致出苗難,給當地大豆種業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局限性。
2.5 大豆繁育扶持力度有待加大
2019年,國家提出了大豆振興計劃,各級政府都對大豆種業進行了資金和項目扶持,給灌云縣大豆繁育工作的開展帶來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灌云縣大豆繁育面積逐漸擴大。但自2023年起,因上級財政支持縮減,灌云縣大豆種植補貼取消,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此外,灌云縣大豆原種場作為江蘇省唯一的縣級大豆育種單位,在黃淮海大豆生產區具有一定的影響,但從事育種的專業人才極度缺乏,現有工作人員又兼有生產經營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大豆繁育工作的開展。
3 對策
3.1 建立健全大豆種子監管體系
建議設立縣級大豆種子監管單位,主要開展種子資源普查、種業統計、種子基地建設、種子質量糾紛田間鑒定及種子生產經營備案等工作,保證大豆種子監管工作正常開展。
3.2 加強大豆品種保護
強化對農業執法工作人員、大豆品種選育人員、種植大戶、經營主體等的培訓,普及植物新品種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提高大豆品種保護的整體意識和水平。采取多種形式深入宣傳植物新品種保護的重要作用和相關知識,加深公眾對植物新品種保護法律、法規的了解,從而加強大豆品種的保護與利用,促進大豆種業的發展。
3.3 提高大豆優良品種普及率
政府部門每年及早發布大豆主推品種,并廣泛宣傳、引導農民種植;出臺相應的惠農政策,對規模種植大豆優良品種的農戶給予適當獎補資金或其他優惠條件;開展大豆優良品種示范種植,并對農戶進行種植技術培訓,廣泛帶動農戶種植大豆優良品種。
3.4 加強大豆育繁種基地建設
在現有大豆原種場育種基地基礎上,建立大豆種子資源庫,并提高大豆育繁種基地建設標準,加大基地農田水利建設力度,提升田間灌排能力。同時,利用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速度,提高大豆育繁種效率,保障大豆生產安全,促進大豆種業高質量發展。
3.5 加大對大豆繁育的扶持力度
積極爭取上級政府關于大豆繁育的扶持項目;建議政府出臺大豆繁育扶持政策,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開展大豆繁育工作;建議政府部門加強調研和規劃,成立公益性的大豆研究所,在原有人員基礎上,加強與省農科院、高校的合作和聯系,引進大豆繁育人才,推動大豆繁育和品種創新,助力大豆種業高質量發展。
同時,充分發揮政府農業部門的引導作用,加強對大豆種植戶的培訓,通過開辦培訓班、媒體宣傳、發放宣傳明白紙、開展田間地頭面對面指導等方式提升農戶的大豆種植水平;強化農資市場管理,尤其在春耕備種關鍵時節,要開展大豆種子質量抽檢,確保種源合法合規,杜絕假種、劣種流入市場,為大豆生產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楊秀紅,齊天寶.我國大豆高產優質栽培技術發展的現狀[J].農業科技通訊,2013(10):7-9.
[2] 趙常青.優質專用大豆的生產現狀及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種業,2009(S1):106.
[3] 黃愛國,王平信,劉飛.淮北地區夏大豆生產現狀和提高產量措施[J].種子科技,2007,25(4):65.
[4] 灌云縣統計局.灌云縣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1-05-28)[2024-02-28].http://www.guanyun.gov.cn:8002/gyxzf/tjxx/content/2de73cd6-a32d-49a5-beb0-2878c932f38d.html.
[5] 潘鐵夫,張德榮,張文廣.中國大豆氣候生態條件的研究[J].大豆科學,1985(2):105-116.
(責任編輯:劉寧寧)
收稿日期:2024-03-20
基金項目:江蘇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項目(JATS〔2023〕179號)。
作者簡介:張玲(1981—),本科,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土壤肥料科技推廣及耕地質量提升研究。E-mail:4509460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