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爰
[摘要] 自跨學科主題學習正式進入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以來,引起了各方的關注。在高中階段,打破學科壁壘,實施跨學科主題學習,也成為當前課程與教學回歸育人價值的必要路徑。跨學科教學在哲學和心理學方面有其理論基礎,在單元梳理課中,以單元導語、學科基本要求、高考方向為依據,選取梳理點,借助信息科技、音樂、美術等多種學科要素,對提高學生思維品質,提升語文核心素養有重要作用。同時,在跨學科教學設計中要先進行整體規劃,從思想上打破單一學科的界限,并能在教學后注重反思。
[關鍵詞] 高中語文;跨學科;單元梳理
2014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指出“要充分發揮學科間綜合育人功能,開展跨學科主題教育教學活動”。2022年,教育部頒發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進一步明確提出“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聯系,強化學科內知識整合,統籌設計綜合課程和跨學科主題學習”。由此可見,在高中階段,打破學科壁壘,實施跨學科主題學習,成為當前課程與教學回歸育人價值的必然要求。而梳理課作為新課標、新教材下的一種新課型,亦有研究的價值。本文以統編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三單元古代散文單元為例,探索高中語文單元梳理課的跨學科實施路徑。
一、 語文跨學科教學的理論基礎
(一) 整體論的思想
哲學家斯馬茨的“整體論”是實施跨學科教學的有力支撐。斯馬茨認為,“即使積累了某部分,也絕不能達到整體”。在各門學科中,學生能積累不同領域的各部分知識,而跨學科就跨越了學科的界限,使不同學科的知識、信息、技能融會貫通。它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知識的整體性,以此出發,使得學生獲取綜合知識和形成綜合能力。
跨學科教學在形式上表現為系統的開放性,在內容上反映了事物的聯系性,它有著先進的理論基礎。新課程改革中,關于課程結構的綜合性要求是我們實施跨學科教學的有力武器。它提倡并追求不同學科之間的彼此關聯和相互補充,即“重視了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整合,加強了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從而改變了現行課程過分強調學科本位的現象”。
(二) 人本主義的教育觀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主張以人為本,研究包括理智與情感的整體人的本性、經驗、價值、意向性、創造力、自我選擇和自我實現等“人之為人”的實質性問題。人本主義對人的能力、目的和尊嚴給予肯定的關注和積極的評價。羅杰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提倡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并在《論人的成長》一書中闡釋了這一觀點。他認為,“有意義的學習不僅僅是事實性知識的積累,而是對個人目前的行為,對選擇未來的行為和生活態度,對健全人格的發展起作用的學習”。也就是說只有在學習的內容與個人的經驗相關的條件下才能產生更大的作用和效果。
這為語文跨學科教學的設計與實施提供了依據,跨學科教學設計更注重學生的主體性,通過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學習經驗以及其他學科知識的勾連中學會發現或創造,而不是死記硬背或重復,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以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 語文跨學科教學的實踐
高中語文梳理課跨學科教學實踐首先從課型出發,要選擇適合的切入口,這是整堂課設計的關鍵,讓學生在完成單元的學習任務后既復習了本單元的重要知識點,同時又能有新的收獲。從教學策略看,選擇合適的跨學科落腳點,既不生硬又能促進學生學習也至關重要。
(一) 選擇單元梳理課切入口
第三單元導語指出,本單元選取魏晉到明代的六篇經典散文,有的以情見長,至情至理,感人肺腑;有的以理取勝,理趣盎然,發人深思。這些作品體裁不一,風格各異,呈現了我國古代散文的多樣風貌。集中在一個單元研習,在對比中體會,在聯系中思考,可以幫助我們更全面地了解古代散文。而單元梳理課也是在“雙新”背景下的新課型,上好單元梳理課的關鍵在于梳理點的選擇。回歸課標,回歸學科基本要求,筆者認為是尋找合適的梳理點的一個好途徑。
《上海市高中語文學科教學基本要求》的“文學閱讀與寫作”部分提到,學習散文,要欣賞作者個性化的語言,賞析作品表情達意和謀篇布局的匠心,領會散文的文學性和美學價值。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在作品中通過個性化的語言表達、獨抒心機的謀篇布局等來實現。古代散文也是散文,相對現代文的散文閱讀,從“文”的角度來講,內容相對簡單一點。但特點同樣明顯,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研習的過程中總結規律,形成一定的閱讀經驗。同時,這些閱讀經驗在現代散文的學習中也是有它的價值的。筆者對2022—2023年高考古代散文常見考點做了一些梳理,具體內容見表1。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到,語言特點和謀篇布局是常見的考點,幾乎每年必然涉及。因此,筆者在學生學習環節的設計中逐步梳理并落實教材古代散文相關任務,細化并建構古代散文記、序、論、諫、書、賦和祭文的閱讀
策略。
基于此,本次單元梳理安排2課時,設計如下學習目標:借助單元研習任務,梳理古代散文在語言、章法上的特點,形成一定的經驗總結,并進行遷移運用。本課例為第一課時,主要集中在語言特點的梳理上。
(二) 跨學科落腳點的選擇
選擇跨學科落腳點從本堂課的教學內容實際出發,融入信息科技、音樂、美術等學科內容,強調學習者的經歷與語言學習的相關性,豐富語文課堂,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1. 信息技術賦能學科教學手段
信息化背景下如何讓數字賦能學科教學一直是筆者所思考的問題,在原有的PPT形式外,借助希沃白板和其他信息化手段,為課堂教學增添一份活力,讓學生學習更加高效。這節語言特點的梳理課,筆者借助了ChatGPT這一近來興起的新科技,讓學生利用Pad請ChatGPT來完成第三單元各課語言特點的梳理,再請學生根據擬定的評價標準,對ChatGPT國內模型(阿里的同義千問)的作答進行點評。
這一環節立刻讓學生眼前一亮,引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迫不及待地操作起來,顯然這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沉浸于課堂學習中。而讓學生共同參與擬定評價標準,并對作答進行評價這一設計能反饋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讓學生真正明白在語言特點的分析上,句式只是作者借助的手段,重在表情達意,即在“情”與“意”的分析上。與此同時,這一過程也真正做到了“教—學—評”一體化。
2. 音樂助力語文閱讀
音樂與文學雖是兩種藝術形式,但又有共通之處。音樂可以用音符和節奏來表達情感和思想,而文學可以用文字來敘述、描寫、抒情、說明、議論。兩者在創作和傳達內涵方面有一些相似之處,同時也可以相互影響和啟發。
這一單元的文章多具有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這樣的句子讀起來音節和諧,氣勢貫通又靈活自然,富有變化。感受駢散結合的語言美,有聲朗讀是很好的方式和手段,在課堂教學中筆者讓學生通過自選片段朗讀充分感受這一語言特點。同時,筆者選取了中國交響樂團演奏的維瓦爾第《四季 · 春》第一樂章的開頭部分內容請學生欣賞。
在這個音樂片段中,小提琴以歡快的E大調開場,這是春來了的旋律,隨著旋律,喚起學生冬去春來的種種感受。旋律輕柔地重復,這是巴洛克音樂常見的作曲手法。另一個旋律出現,同樣輕柔地重復。而半分鐘后,小提琴以不同的聲部和不同的音色,模仿不同小鳥的啾鳴。在這個片段中,我們也能鮮明地感受到樂句形式中整與散的結合,獲得美的享受,這與文學語言形式中的駢散結合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學生在朗讀與欣賞體驗的過程中,也對文學語言特點及作用有了更切實的感受,不僅僅是表面的套話。
3. 美術滲透文本解讀
上海市紫竹園中學作為新晉的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美創特色鮮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這一特色無痕滲入學生學習的基礎課程中。學生信手拈來的美創設計往往對文本的理解起到很好的作用,產生意想不到的
效果。
本單元中《項脊軒志》一文語言平淡內斂、飽含深情,善于抓住生活中富有特征的典型細節,將那些最觸動人心的點點滴滴娓娓道來刻畫,看似平淡,實則感人肺腑。如“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對于直白的敘述學生都能看懂,但要由“籬”“墻”品味出大家族的變遷給作者內心帶來的傷痛就并沒有那么容易了,學生往往會忽略。筆者請學生在書上用簡單幾筆繪出籬笆圖,在此過程中學生明顯關注到籬笆的特點—空,又借助教室中的墻壁讓學生感受到從“籬”到“墻”,從空到實,親人之間的關系日漸疏遠,大家族分崩離析。
將學校特色滲透語文課堂,借助學生的美創基礎,讓學生更形象直觀地理解文本,進而更能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意。
三、 跨學科教學實踐的思考
在本節單元梳理課中,以單元導語、學科基本要求、高考方向為依據,選取梳理點,借助信息科技、音樂、美術等多種學科要素融入語文課堂,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課后也進行了探討與總結。
(一) 跨學科教學要先進行整體規劃
跨學科教學先要確定跨什么,如何跨?又如何學?跨學科的學習不是簡單的某個學習內容由不同科目各自教授,或各學科的知識點逐一羅列學習。因此,語文學科的跨學科教學要由語文教師在開始授課前做好整體規劃,其具體路徑可以是:梳理閱讀材料涵蓋各協作科目—提煉教學內容與協作學科知識的內在聯系(內容、方法)—形成多種情境下的閱讀策略—課堂實施—課后作業、評價。跨學科教學設計要明確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各學科知識互補、互證,讓學生對學習內容了解得更透徹,掌握得更牢固,應用得更靈活。
(二) 跨學科教學要打破單一學科的局限
學科有界限,育人無界限。教師把增強跨學科能力作為不斷提高學科教學能力的重要內容,但是補充跨學科的知識,提高跨學科的能力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無論如何學習,對于教師挑戰也極大。限于專業局限,教師習慣于聚焦自身學科目標及相應的方法、路徑、策略。教師還需充分利用好校本研修、跨學科教研組活動、集體備課研討等形式,將分散的各學科知識相互融會貫通。語文教師只有通過與其他學科教師的交流與合作,產生思維的碰撞,才能增進自己的跨學科教學能力,而不是為了跨學科而跨學科。
(三) 跨學科教學要注重課后反思
無論任何課堂,課后反思都是重要的環節。對于跨學科教學而言,涉及的學科知識較為廣泛,除了從教學設計、課堂呈現、學生反饋等方面進行反思之外,還需特別關注跨學科的聯系點,比如活動的設計是否具有整體性。在跨學科活動中,不同學科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和互相滲透的關系。教師需要將不同學科之間的內容進行整合,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只有形成了整體,才能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那么整體性是否形成,是否生硬,是否既提升了學生的學科素養又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這都是跨學科教學反思中需要關注的。
[參考文獻]
[1] 劉希婭.中小學跨學科學習的內涵價值、現實困境與實施策略—謝家灣學校素養導向跨學科 學習實踐探索[J].中國教學學刊,2023(10).
[2] 黃靜.高中語文跨學科教學的策略與啟示[J].語文教學通訊,2023(5).
[3] 丁運超.合作意識—教師的必備素質[J].中國教師,2006(10).
[4] 龔金蓮.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對教學的啟示[J].中國西部科技,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