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峰 李二培
摘 要:發揮專業課程育人成效,將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是會計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的現實選擇。聚焦課程思政育人,探索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發展的會計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創新路徑,重構課程思政導向的教學內容體系,加強課程思政導向的教師隊伍建設,構建課程思政導向的科教協同育人模式,建立課程思政導向的產教融合教育模式,健全課程思政導向的教育評價體系,將課程思政育人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全過程。
關鍵詞:課程思政育人;教學創新路徑;人才培養模式;MPACC教學
一、將課程思政融入MPACC教學的重要性
教書必先育人,育人貴在育心。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MPACC教育是國家培養面向會計職業的高質量會計人才而設立的一種學位類型。加強MPACC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三全育人”的必然要求。然而,在現有MPACC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仍存在對思政資源挖掘不夠深入,思政融入方式不夠自然、內容浮于表面等問題。尤其是課程思政育人多以單純說教和理論灌輸為主,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方面有待進一步提升。研究生階段的課程相較于本科生階段的課程具有更強的理論性、專業性和實踐性,研究生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較為獨立的思想意識,形成了較為穩定成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因此,在充分研究學生精神特質和價值追求的基礎上,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探索基于課程思政育人視角下MPACC教學新路徑。
二、課程思政育人視角下MPACC教學的內涵與外延
課程思政是落實MPACC教學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MPACC教學旨在培養學生具備德法兼修、經世濟民、為民服務、為國理財的職業素養,在專業課程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深入學習會計專業知識和會計相關領域的政策法規、國家戰略,鼓勵并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實踐,關注并解決實際問題。在課程建設上,強化各類專業課程的政治站位和價值導向,將價值塑造融入會計研究生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目標中,構建兼具思政教育、專業特色、育人功能于一體的MPACC課程體系;在教學實踐上,既要培養會計研究生研究科學未知領域的創新探索精神,又要培養學生的戰略思維和擔當意識,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課程思政作為一種課程教學觀念,即以學生為中心,從教材內容編排、教學內容重構、教育教學設計、教學評價方式等方面將思政元素融入MPACC課程教學各環節。同時,基于新文科建設理念,要打破各門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壁壘,構建學科交叉、多維融合的課程思政育人體系,做到人人講思政、課課有思政,既注重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入,又強化思政育人的力度與感悟,使思政育人成為專業課程育人的有機組成部分,促進課程教學的高質量發展。
三、課程思政育人視角下MPACC教學實施路徑
(一)重構課程思政導向的教學內容體系
當前,部分高校的MPACC課程思政育人體系不完善,仍存在忽略專業課程自身的內容特點和教學規律,對課程思政育人目標和初衷缺乏深度理解,對課程思政育人的價值和意義缺乏正確評價,對課程思政育人的方式方法缺乏改進和創新等問題。因此,基于課程思政育人視角,對MPACC教學內容進行重構是踐行課程思政育人理念的重要前提。專業課程教學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戰場,構建MPACC課程思政育人教學內容體系是實現MPACC教學目標的關鍵。一要挖掘各門專業課程相關章節的思政元素,找到課程思政育人的切入點和側重點,并對專業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模塊化梳理;二要明確具體的教學層次、教學維度和教學強度,掌握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三要合理設置專業課程思政育人知識目標,根據教學計劃和課程進度合理安排,形成具有課程特色的知識圖譜和講義教案。
(二)加強課程思政導向的教師隊伍建設
加強課程思政導向的教師隊伍建設,是提升MPACC教學課程思政育人成效的先決條件。通過建立校內外“雙導師”制聯合培養研究生,創設學習情境,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引導研究生針對學習問題主動進行科學研究,始終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構師生主體地位,構建基于思政導向的“師生學習共同體”。同時,教師自身的政治素養也會影響到課程思政育人效果。首先,搭建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交流合作平臺,幫助專業課教師更好地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其次,在教學中,注重科研引領實踐教學,引導研究生在研討中勤學、修德,在專業學科與思政教育之間建立聯系,將隱性思政元素外化、顯性思政元素內化;最后,在課程教學結束后,實時考察導師團隊“課程思政”育人體系的實施情況,并將其納入教師評教、職稱評定等績效考核中。
(三)構建課程思政導向的科教協同育人模式
創新型會計人才具有廣泛的行業性和社會需求基礎。高校應轉變傳統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理念,充分利用各方資源,探索高水平、高質量發展的科教協同育人模式。一方面,將科研活動作為實施MPACC教學的重要環節,師生共同開展科研活動,探索研究性教學模式,在互相學習的過程中探索、整合、應用知識,師生共同提高、共同成長。同時重視科研的育人功能,強化導師“引路人”角色意識,將立德樹人融入科教協同育人培養體系中,幫助學生在實現知識獲取與創新應用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另一方面,建立科教協同人才培養創新體制機制。深化高校同政府、企業、科研院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建設多層次、全方位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科學性教育平臺與創新型師資隊伍,為構建科教協同育人模式營造優良的教育氛圍。
(四)建立課程思政導向的產教融合教育模式
將產業的市場化導向與高校人才培養有效銜接,建立產教融合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模式,將課程思政育人范圍拓展到學生參與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堅持產教融合、校企雙向育人、雙向賦能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一方面,整合校內外資源,打造多功能實踐育人平臺,采取團隊學習、企業案例分析、現場研究、模擬操作等多種方法,制定多樣化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合作培養模式。高校、行業、企業以及政府多方聯動,全面協同推進課程思政育人,共同創建課程思政育人空間。另一方面,從理論、實踐、應用三個維度,構建校內實踐教學基地與校外實訓基地相結合的教學平臺,將研究生教育教學、思政育人與企業技術人才需求緊密對接,聯合開發課程、編寫教材,進而將企業員工職業要求、企業技術發展成果以及思政元素有機融入高校專業教學中。
(五)健全課程思政導向的教育評價體系
從MPACC教育教學本質出發,健全課程思政導向的教育教學評價管理體系。一方面,要注重評價角度的多元化。對研究生進行態度、情感及價值觀等方面的學習成果和思政素養考核,形成指標性的評價方案;建立專業課教師、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等多方主體參與的評價機制;關注評價反饋結果的采用,形成對一門課乃至整個課程群的全方位教學反思。另一方面,積極探索增值評價。以關注教育教學和學生成長變化過程為目標,注重考核教育對學生學習及成長發展的“凈”影響,即將學生各個方面的初始狀態同接受一段時間學習教育之后的整體增幅情況進行比較。引導高校從重生源到重培養、從重投入到重質量、從重成績到重成長,逐步實現從“重結果”到“重過程”的根本性轉變。
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是培養高素質德才兼備MPACC會計人才的現實選擇。本研究從課程思政育人視角出發,探索和完善MPACC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融合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兼具專業特色和育人功能于一體的課程體系;加強課程思政導向的師資隊伍建設,形成基于課程思政導向的“師生學習共同體”;建立“科教協同、產教融合”的MPACC教育模式,融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實現全方位、多角度、全過程協同育人;建立健全教育教學評價體系,重視學生接受學校教育教學后的成長變化過程中的“凈”影響,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王茜.“課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課程體系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4).
[2]高珊,黃河,高國舉,等.“大思政”格局下研究生“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5).
[3]別敦榮.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發展的特點、要求和戰略重點[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2(2).
責編:勉 耘
基金項目:2022年河北省研究生示范課程建設項目“高級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編號:KCJSX2022050);2021—2022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新文科視域下會計學專業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探索與實踐”(編號:2021GJJG103)
作者簡介:劉國峰(1970— ),男,河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企業內部控制理論與實務;李二培(1998— ),女,河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企業內部控制理論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