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智平
摘 要:當前,基層檢察機關社會治理檢察建議工作面臨內部協作機制及工作方式不完善、基層治理主體協作不足等困境,制約工作質效提升。江蘇省徐州市鼓樓區人民檢察院積極探索大數據賦能社會治理檢察建議工作,通過交通肇事個案辦理發現類案監督線索、拓寬數據整合渠道、構建城市道路停車泊位數據監督模型、制發檢察建議協助落實整改、探索市縣兩級院協作機制等方式推動落實“個案辦理—類案監督—系統治理”的檢察建議辦理機制,為大數據賦能檢察建議工作提供實踐樣本。檢察機關可從統籌社會治理問題線索及辦案力量、建立健全檢察數據應用機制、加強數字檢察人才儲備等三個方面探尋大數據賦能社會治理檢察建議工作的優化路徑。
關鍵詞:大數據賦能 數字檢察 社會治理檢察建議
社會治理檢察建議是新時代檢察機關立足法律監督職能,“抓前端、治未病”,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抓手。一份高質量的社會治理檢察建議,正如一劑社會治理良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指出,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統籌推進鄉鎮(街道)和城鄉社區治理,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工程。如何提高社會治理檢察建議質量、有效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是基層檢察院面臨的課題之一。
一、社會治理檢察建議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困境
新時代基層社會的鄉情較之過去發生了更為深刻的變化[1],民眾對社會治理的需求有較大增長,基層社會矛盾沖突點多,所反映的治理問題也日益復雜。基層檢察機關通過制發社會治理檢察建議推動溯源治理,有效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與此同時,檢察建議工作高質量發展亦面臨諸多困境。
(一)基層檢察機關內部協作機制及工作方式不完善
1.檢察機關內部尚未形成案件線索移送機制及檢察建議制發合力。首先,檢察建議案件線索多來源于檢察辦案,各個業務部門往往傾向于就本業務條線制發社會治理檢察建議,與其他部門溝通不足、信息交互少,線索發現渠道較為單一。其次,基層檢察機關社會治理檢察建議普遍由承辦檢察官隨案制發,運用檢察官辦案組、專業化團隊和檢察官聯席會議等方式制發檢察建議的情況有限,導致針對個案涉案主體制發的建議數量較多,推動行業整治、相關部門建章立制的類案檢察建議較少。與此同時,社會治理檢察建議質量容易受到個人能力因素影響,部分基層檢察人員過于依賴個人經驗或者陷入思維定勢,易造成檢察建議可行性不足或者建議內容雷同,較難獲得被建議單位認可。
2.傳統的辦案方式難以滿足需要。基層治理面臨的通常是高度濃縮的社會問題。[2]掌握海量的基層社會信息,是精準識別問題、提出決策建議的關鍵。由于社會治理檢察建議案件所涉專業問題多,采用傳統實地走訪、人工核查等方式耗時耗力,在基層檢察院人力、物力有限的情況下,承辦檢察官很難有效獲取相關信息,導致檢察建議針對性不強、精準性不足,建議內容與行業現狀脫節情況時有發生。
(二)基層治理主體協作不足
社會治理檢察建議的制發對象涉及多個基層治理主體,大量相關工作數據、執法信息等掌握在不同職能部門手中,社會治理檢察建議實現辦復離不開其他治理主體的協作與支持。雖然多地基層院積極爭取黨政機關的支持,將檢察建議工作納入當地平安建設考核,但執行層面缺乏統一機制支撐,治理主體各自為政情況較為突出,對檢察建議不理解、不支持的情況也較為普遍,協同參與社會治理的方式及渠道不完善。
二、大數據賦能社會治理檢察建議工作的實踐考察
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健全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強化協同治理和監管機制,增強政府數字化治理能力,完善多元共治新格局。江蘇省徐州市鼓樓區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鼓樓區院”)圍繞“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通過建用大數據監督模型制發高質量檢察建議并協助落實,積極參與社會治理,著力提高基層治理水平。
(一) 構建城市道路停車泊位大數據監督模型
1.通過個案辦理發現類案監督線索。鼓樓區院在辦理交通肇事案件中發現,城區部分道路停車泊位位置不合理,導致路段停車難、停車亂現象較為普遍,危及公共安全。承辦檢察官將此線索移送鼓樓區院社會治理團隊,團隊經現場走訪、綜合研判確認,城市道路施劃停車泊位違規現象具有共性特征,符合類案監督條件。
2.拓寬數據整合渠道。鼓樓區院積極搭建治理數據協同平臺,分別向公安機關、城管部門調取交通肇事案件及交通事故認定信息、道路停車泊位施劃信息等各類數據3萬余條,構建案件信息數據庫和停車設施數據庫,為后續模型建用擴充數據池。
3.構建大數據監督模型。鼓樓區院制定模型研判要素規則,以“機動車逆向行駛”“機動車違反規定停放、臨時停車”等作為關鍵詞在案件信息數據庫中提取交通肇事案件和交通事故認定信息進行數據比對,初步篩查事故發生地道路信息,再與停車設施數據庫等進行二次數據碰撞,發現問題路段。檢察官借助百度地圖、城市數字地圖、高空鷹眼視頻監控系統對問題路段進行核查,確認違規施劃停車泊位。
4.制發檢察建議并協助落實整改。針對大數據篩查出來的違規泊位問題,鼓樓區院向城市管理局制發檢察建議,督促其履行管理職責,開展專項整治。城市管理局收到檢察建議后,根據大數據監督模型篩查數據,積極組織全區泊位評估工作,并開展專項整治,取得預期效果。鼓樓區院還與區城市管理局、公安局會簽《關于加強城市道路停車泊位安全監管協作配合工作機制的意見》,促進區城市管理局、公安局就停車泊位安全監管相關數據互通有無,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分析研判數據、通報模型篩查結果,加快推進“全市一張網”停車資源整合進程。
5.探索市縣兩級院“線索報送—統籌研判—模型復用”協作機制。基于城市道路泊位治理線索涉及范圍廣、領域集中,鼓樓區院將線索移交徐州市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徐州市院”),由徐州市院統籌分析研判,在全市范圍匯集相關數據導入模型應用,篩查出問題路段57個,違規施劃停車泊位1700余個。徐州市院制發檢察建議督促城管部門在主城區開展停車秩序專項整治,排查、梳理道路停車泊位4.6萬余個,通過增加供給、規范布局等13項措施整治車位1300余個,泊位施劃規范化有效提升。徐州市院還爭取政府支持,由政府出臺城市停車設施規范建設三年計劃,實現停車治理與城市交通協調發展。
(二) 大數據賦能社會治理檢察建議工作的優勢分析
數字技術與社會治理檢察建議工作深度融合,能夠突破既往社會治理檢察建議工作碎片化、淺層次等問題,提升檢察建議工作質效,實現治理效果。
1.拓寬線索來源。“有效匯集不同來源的數據能幫助政府從不同維度審視治理對象。”[3]同樣,海量數據匯集也使得檢察機關更加容易發現同類監督線索,為類案監督帶來突破。如鼓樓區院構建“四大檢察”之間社會治理線索“同步發現、雙向移送、協同辦理”機制,明確6項18類治理線索移送責任落點,打破業務數據壁壘;接入區委政法委社會治理門戶網站、綜合監控一體化平臺、行政執法綜合管理監督系統等7個平臺信息,加強行政機關執法數據、社會公共數據的共享,通過數據分析發現治理漏洞,破解線索發現難題。
2.實現社會治理檢察建議工作流程從線性向立體轉變。數據的整合、交流與互動推動檢察機關內部、治理主體之間數字化協同流程再造,破解治理主體各自為政弊端。實踐中,鼓樓區院通過建立檢察官聯席會議、專家論證輔助會議等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搭建多方參與的線索處置平臺,整合檢察院內部檢察建議制發力量會同城管部門就大數據監督模型開展類案監督的可行性、數據收集和數據分析內在邏輯性等問題開展論證,聽取道路交通部門就優化道路停車泊位監管的意見建議,以數據協同帶動外部協作機制構建,提高被建議單位認同度。
3.提升社會治理檢察建議工作科學化水平。對策建議的精準度是影響檢察建議質效的關鍵所在。用數據說話能夠幫助檢察機關克服傳統經驗主義、主觀主義的路徑依賴,借助大數據技術更好地洞悉監管問題及其演變趨勢,提前發現治理風險并予以預警。實踐中,徐州全市范圍推廣應用道路停車泊位大數據監督模型,通過海量數據比對碰撞,不僅有助于精準地發現交通肇事案件與泊位設置的隱蔽關聯,提升檢察機關問題發現和對策建議提出的客觀性和準確度,而且實現對潛在道路安全風險的準確預測和識別,為后續政府機關與職能部門的科學決策賦能增效。
三、大數據賦能社會治理檢察建議工作的優化進路
2024年1月14日召開的全國檢察長會議強調,“從個案辦理到類案監督再到社會治理,把這個鏈條拉得更長、做得更實,是辦案境界的升華,也是監督層次的提升”[4]。推進基層治理是基層檢察機關依法能動履職的重要內容,基層檢察機關需充分利用大數據,從統籌社會治理問題線索及辦案力量、建立健全檢察數據應用機制、加強數字檢察人才儲備等方面進一步提升社會治理檢察建議工作質效。
(一)統籌社會治理問題線索及辦案力量
首先,建立健全市縣兩級檢察院內部社會治理線索統籌機制。實踐中,基層院可定期向市院報送社會治理問題監督線索,由市院牽頭進行匯總分析,實現全市個案檢察建議監督線索的整合。市院就全市社會治理檢察建議工作統一指揮處置,重點關注同類案件和問題的調研分析,對跨區域、跨范圍或者領域集中的治理線索,由市院統籌制發社會治理檢察建議,以類案統發提升檢察建議效果。其次,通過頂層設計建立多渠道數據匯總長效機制。相較于省、市級檢察機關,基層院數據規模相對較小、技術力量相對薄弱、數據權限級別低。為拓寬監督線索來源,建議在省級層面建立大數據共享機制,打通檢察機關與外部數據平臺,加快推進數據資源歸集和共享,提升監督線索獲取效率和數據應用價值。最后,持續優化辦案團隊。根據檢察建議常見制發領域細分治理場景,按照生態環境、城市管理、衛生健康、教育養老、經濟金融、公共安全等六大領域組建數字治理辦案團隊,以“專班+專項”的組織架構,確保線索歸集并及時對接,形成治理合力。
(二)建立健全檢察數據應用機制
首先,完善數據資源管理制度。數據是大數據賦能的前提。充分發揮檢察技術部門作用,研判數據獲取途徑,加強對相關部門提供數據樣本的質量把關,規范數據采集、存儲、處理流程,提高數據質量。同時要充分認識到數據安全隱患問題,建立健全數據分類分級標準,在數據匯集共享過程中做好數據安全保障,設置數據共享、取用環節必要審批機制。其次,強化上下級檢察機關數據應用聯動協同。上級檢察機關為下級檢察機關開展大數據賦能社會治理檢察建議工作提供必要指導和幫助。堅持建用并舉,建立數字檢察場景建設動態申報機制以及監督模型評價機制,避免重復建設和無效建設。最后,拓寬檢察數據資源在社會治理場景中的應用渠道。一方面,挖掘檢察業務應用系統2.0現有數據價值,重點圍繞特定群體、特定領域運用大數據開展數據研判分析,精準識別類案監督線索,洞悉治理風險隱患,以“數據分析+調研報告+檢察建議”積極為黨政機關科學決策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探索建構模型、平臺、程序等為一體的數字檢察應用綜合系統。以構建監督模型為核心,破解治理線索來源瓶頸,做好治理風險預警;以完善數據管理系統為基礎,實現線索自動研判、推送、流轉;以搭建綜合應用平臺、研發交互小程序為輔助,暢通多部門協作渠道,提升治理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探索應用場景過程中,要加強應用場景研發立項審查。緊緊圍繞檢察辦案,找準數字技術與社會治理的結合點,注重透過案件背后的發案原因,從可整改、能見效的角度入手,推動源頭治理。
(三)加大數字檢察人才儲備力度
針對基層檢察人員多為法學科班出身,技術支撐不足的情況,首先應通過專題培訓引導檢察人員增強數字思維、數據理念,擴充檢察人員數字檢察知識儲備。積極借鑒數字檢察先行區經驗,選取精而簡的監督模型,在檢察人員辦案中推廣,有助于檢察人員快速學習成熟模型的思維方法,提高其對相關技術的熟練度。其次,有針對性地構建復合型人才隊伍。充分挖掘業務能力突出、具有創新思維、有較豐富知識儲備的檢察人員,組建數字治理人才庫。積極引導參與典型性案例監督模型構建的實戰應用,促進檢察與技術人才在溝通協作中互相補足短板,搭建起一支善治理、懂技術、能整合資源的數字檢察人才隊伍。最后,積極引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專業“外腦”,探索建立由檢察機關、科研院校等組成的科技與檢察相結合的專業化科研實體[5],創新數字治理科研攻關組織模式,構建“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數字檢察人才培養及使用機制。
*江蘇省徐州市鼓樓區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三級高級檢察官[221006]
[1] 參見邵澤義:《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現實困境、實踐關照與訴求表達》,《攀登》2023年第4期。
[2] 參見范逢春:《新發展階段城鄉基層治理的態勢演變、邏輯轉換與思路創新》,《行政論壇》2021年第5期。
[3] 金澈清等:《政府治理大數據的共享、集成與融合》,《大數據》2020年第2期。
[4] 戴佳:《來自全國檢察長會議的報道|最高檢:持續推動檢察建議從“辦理”向“辦復”轉變》,最高人民檢察院網https://www.spp.gov.cn//zdgz/202401/t20240116_640350.shtml,最后訪問日期:2024年3月1日。
[5] 參見劉慶杰等:《大數據技術賦能法律監督》,《中國科學院院刊》2022年第12期。